[分享] 收拾书包成佛去!达赖喇嘛给初发心修行人的第一个锦囊

楼主: ykkdc (ykk)   2021-12-22 12:39:01
最近在板上分享心学类,顺便把达赖喇嘛介绍学习心类学的书分享一下
心类学说明介绍我们觉知(心)的心、心所,量知、非量知,分别知、无分别知等,
跟我们的修行息息相关。
转自: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25784
收拾书包成佛去!:达赖喇嘛给初发心修行人的第一个锦囊
The Foundation of Buddhist Practice
作者:比丘丹增.嘉措, 比丘尼图丹.却准
原文作者: Tenzin Gyatso, Thubten Chodron
译者:项慧龄
出版社:众生
出版日期:2019/07/01 语言:繁体中文
尊者导言──那澜陀传统,理性学佛之必要
达赖喇嘛尊者
  佛教的贡献
  许多个世纪以来,佛教对人类文化贡献至钜,影响重大深远,尤其在谈到那澜陀传统
的贡献时,我把它分为佛教科学、哲学及宗教三类。
佛教科学,探讨外在世界、认知外在世界的“心”这个主体,以及心如何透过感官的
认知(根知)与心意的认知(意知)、分别知和无分别知而与它的对境互动。佛教科学也
讨论心如何运用推理而与对境接触,而这有助于我们真实地认识世界。
  佛教哲学,主要探讨人(我)和现象(法)之世俗和胜义的存在方式、四法印、二谛
、空性及缘起。
佛教这个宗教,则描述修行的基、道、果,并且强调解脱的愿望和目标。
佛教是以了解佛教的科学和哲学为基础,佛教的科学和哲学则为通往解脱和正等正觉
的道路提供了基础和必要的元素。佛教假设每一个有情众生都具有达到正等正觉的潜能,
而为了证得这些超脱世俗的状态,佛教强调心的发展和转化心的道路(五道十地)。
  由于我们生活在一个多重文化、多重宗教的世界,因此我的目标是从世俗的角度来呈
现“持戒”和“悲心”这两个主题,而不仰赖特定的宗教教义,如此一来,不论有没有信
仰、或不同信仰的人都能从中受益。
我也希望社会大众因而能够接触古印度文本的智识宝藏,并且确保这些宝藏存续于世
界知识体系之内。有鉴于此,我要求一些最为顶尖、学者出身的弟子,把佛教科学和哲学
的重点汇编成为概要,并且把它们翻译成为不同的语言。
这一系列概要的书名是《印度佛教经典之科学与哲学》(Science and Philosophy
in the Indian Buddhist Classics),由智慧出版社(Wisdom Publications)出版。
  每个人都可以研究佛教的科学和哲学,然而,只有佛教徒和感到兴趣的人才会研习佛
教教法;我们尊重个人的宗教选择。
“智悲文库”有感于佛教对世界所做出的心灵和宗教的贡献,并且是为了那些有意学
习和修持离苦(梵:duhkha,轮回令人不满和痛苦的情况)之道、进而圆满实现人类潜能
的人所设立。你将会在“智悲文库”之中发现,佛教的科学和哲学是修持解脱道的基础和
方法。你也可以学习如何用一种个人的、具转化功能的方式,来接触这个令人解脱的知识。
  习法的良好态度
  佛教的三藏文本包含了睿智的忠告,建议我们如何学习佛陀的法教,以及如何对他人
解释这些法教。由于本书的宗旨在于建立佛教修行的基础,因此现在就开始着手尤其有益。
  在思量习法之于我的人生的重要性,我想起《本生经》(Jātaka Tales)里的一些
偈子 (《道次第广论》,LC 1.56):
  听闻(学习)是驱散烦恼黑暗之灯,
  是小偷无法带走的无上财富,
  是击溃迷惑之敌的武器。
  它是最好的朋友,
  透露亲身的教导和法门的技巧。
  在你亟需帮助时,不离不弃,
  是抚慰悲伤这个疾病的良药,
  是击溃深重罪行之部队的无上军团。 
  它是最佳的声誉、荣耀和宝藏。  
  在我的青年时期,西藏面临一些主权问题,我因而必须接受西藏人民的请求,担任西
藏政府的领袖。当时,我只不过是一个十来岁的青少年,对于刚刚扛起、关系着数百万人
福祉的职责几乎毫无经验。虽然时时都感到焦虑不安,但佛陀的法教却赋予我内在的力量
,它们是驱散烦恼黑暗之明灯。
  1959年,当我必须突然逃往印度,几乎留下所有的财物,走向未知的未来时,佛法是
在我亟需帮助之时,不离不弃的朋友。我用多年时间所记忆背诵的所有佛经和经典,都跟
着我来到印度,在我需要时提供了指引。当我流亡在外,看着故土及其传统、文化和寺庙
都被摧毁的时候,佛法是抚慰悲伤这个疾病的良药,赋予我乐观和勇气。流亡期间,佛陀
的法教一直是最佳的声誉、荣耀和宝藏,因为不论在生或死的时候,它们都是重要且有价
值的。
  看见了学习佛陀法教的利益之后,我们会想要有效率地聆听和研究它们,并且了无断
器三过:在聆听法教或阅读佛法书籍的时候,如果我们不注意,就学不到任何东西,就像
一只上下颠倒的锅子(覆器),什么也装不进去。如果我们不温习所听闻、所阅读的内容
,加深自己的了解,我们就会忘记法教,像一只会漏的锅子(漏器)一般,无法保留注入
其内的珍贵甘露。如果我们心胸狭窄、固执己见或习法的动机错误,我们就会变成一只污
秽的锅子(污器),清净的甘露或许可以倾注进去,并且留在锅子内,但因为它混入锅内
的脏污,因而无法发挥滋养的功效。
  有鉴于此,在阅读本书时,请立定一个健康良善的利他发心,并且祈愿:“愿我闻、
思、修佛陀的法教,如此我就能够成为一个仁慈、充满悲心和智慧的人。借此,愿我利益
一切有情众生,并且就长远而言,愿我成为正等正觉佛。”
比丘丹增‧嘉措,第十四世达赖喇嘛,写于大乘禅寺(Thekchen Choling)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