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类学》五别境心所之慧(般若)心所

楼主: ykkdc (ykk)   2021-12-18 10:37:21
摘自:《心类学》22
讲者:促称格西
译者:法音法师
地点:三学法洲 时间:2013-04-16
【显明五决定境或五别境之中的智慧心所的定义、分类及相关事相】
首先,略述第二类,五种别境──欲求、胜解、念、三摩地或等持、慧或般若之中的
第五种别境:“智慧心所或般若心所”的定义或性相。
什么是智慧心所或般若心所的定义或性相?──凡是对于正念所执取的对境或三摩地
所缘的体性、特性,能够如实善为个别观察的不共作业的心所,就是智慧心所的定义或性
相。
很明显,正念所执取的对境或三摩地所缘的体性、特性,就是智慧观察的所依。
那么,什么是智慧心所或般若心所的作业?
所谓智慧心所或般若心所的作业,是指能够遮除心续中一向如是颠倒执取的怀疑或恶
心增益的作业者,就称为智慧心所或般若心所的作业。
或说,能知的智慧心所,除了能遮除怀疑或恶心增益的作业之外,对于所见到的事物
、或对境──是不决定的可见或不可见?是善或是恶?是胜妙或是低劣?具有功德或是不
具功德?
等等诸多不具义疑及等分疑,经由智慧心所或般若心所的个别观察作业,便能断除不
决定的增益那一分,而生起了一向决定的认知,像这样内心生起如实个别观察的作业,就
安立为智慧心所或般若心所的不共作业。
那么,什么是怀疑或恶心的增益的意思?──其实怀疑或恶心,二者是异名同义词;
所谓怀疑或恶心,就是自心相续对于法的实况、对境,不能生起一向正确决定的真实认知
,而是产生一向颠倒决定的怀疑或恶心的增益,像这样不符合实况的增益心,就是怀疑或
恶心的增益的意思;
显而易见的,一切的不正知与烦恼都是起源于上述的一向颠倒决定的怀疑或恶心,那
么,能遮除与烦恼相应的怀疑或恶心的增益,就须依于能断除增益障碍的智慧,一旦断除
了心续中的增益障碍,于法的实况,便会生起了真实的决定认知──智慧,依此也可直接
损坏三毒等烦恼。
此外,必须经由智慧个别予作观察,心中才得以生起一向决定认知的法,应该安立为
哪一种被认知的法?
──必须经由智慧个别予作观察,心中才得以生起一向决定认知的法,应该安立为隐
蔽法,为什么安立为隐蔽法,而不是现前法呢?
──因为之所以安立为隐蔽法,就意味着认识彼法不能直接以现量趣入了知,必须经
由智慧个别予作观察才得以获得比量的认知,像这种不是以现量直接获得了知的法,而是
以比量间接趣入
──以智慧个别观察而获得了知的法,就安立为由比量而认知的隐蔽法;智慧的对境
主要是隐蔽法,于隐蔽法所生起的智慧,便安立为以比量为本质的智慧。
(例如,四圣谛、空性属隐蔽法,四圣谛、空性不是现前法,不是能够被凡夫的现量
所现前了知的法,否则就有凡夫是圣者的过失。而是必须透过比量了解,于四圣谛、空性
之义,透过闻思修,以比量的智慧通达了解后,再加以止观的串习,最后才能获得圣者的
现量。)
【关于五别境或五决定境之中的智慧心所或般若心所的分类及其事相,可区分为三种
:】
第一种:善法为本质的非染污的智慧,又内分为四:
1.俱生的智慧或生力的智慧,
是指与生就具有的智慧,就像有些孩童一生下来,天性上就具有着过于常人的明智力
、理解力、领悟力一样,这样的智慧,就安立为俱生的智慧或生力的智慧。
(此生俱生的智慧,不是没有原因,突然天生就有的,因为往昔过去世的串习,由过
去串习智慧之因而有此生的智慧,所以此生的俱生智慧,也是过去世就曾串习的结果。)
如果依于世间名言而安立的俱生聪慧明智力,就称为世间所共许的智慧;其中,又内
分为:快速的明智力、甚深的明智力、以及清明的明智力等等,这些都是世间所共许的名
言安立;
虽然如此,世间所共许的智慧名言,只是以总的智慧而说,其实并非当下所述的智慧
、明智之义。基于明智、心识是异名同义词的缘故,所以是属于世间的俱生聪慧明智力。
2.闻所成慧,即依于他师教授而听闻了知所得的智慧。
3.思所成慧,即依于听闻了知而自内思惟所得的智慧。
4.修所成慧,即依于自内思惟而加以串习,且由止观双运摄持所得的智慧。
第二种:以世间和出世间予以区分的智慧:
1.以世间道为本质的智慧,譬如观察世间法的功过之后,而生起的非颠倒作意的智慧。
2.以出世间道为本质的智慧,譬如与缘著佛功德、佛恩而生起的净信同俱相应的智慧。
第三种:以具染污和不具染污予以区分的智慧:
1.具染污为性的智慧,
譬如不顺于世间人法为本质的有漏颠倒见解、或不顺于殊胜天法的有漏颠倒见解;又
如六根本烦恼之中的见烦恼的萨迦耶见或我见;再如,没有如其实况而作观功念恩,这些
也同样都属于具染污为性的智慧的事相;
(所以,慧不一定有正确通达,也有属颠倒知的慧,这样的慧称为染污慧、恶慧。例
如,萨迦耶见属六根本烦恼当中不正见的颠倒见,萨迦耶见的见解,属染污慧、恶慧。)
而且就出世间道来说,凡是安立为染污为性的智慧,都是所断品。
2.不具染污为性的智慧,
譬如听闻无常的智慧、思惟无常的智慧、修习无常的智慧;又如闻所成慧、思所成慧
乃至修所成慧,这些也同样都属于非染污为性的智慧的事相,也同样都是善性的本质;
而且就出世间道来说,凡是安立为非染污为性的智慧,都是所修品。
那么,一旦心续中具足了如上所说的世间智慧或出世间智慧,就会生起哪些现前利益
呢?
──总的来说,当心续中不具足智慧,就很容易生起常执、现行补特伽罗我执、缘著
世间有漏的可悦爱境生起超越实况的贪著、或缘著不可悦爱境生起颠倒增益的瞋心,这些
执著或烦恼,如果不具足智慧,是没有能力予以对治或使其衰损的;
相反的,一旦具足了甚深观察的明睿智慧力,以正理观察抉择,便有能力渐渐的对治
心续中的颠倒常执、渐渐的遮破颠倒执取人我的我执、或能渐渐的摧灭由三毒所引发的种
种支分烦恼。
由此也得以善加证成了:凡是由颠倒执著心所贪执之境,实况上是不存在的,依于生
起与颠倒执著心执持方式正相违的非颠倒心,渐渐的便能令心续转染成净,自然而然身心
便得以获得现前的胜妙安乐。
总之,即使已具足了广大的善心而广积福德,心续中却没有坚固安住于三摩地的正念
力和具足甚深智慧观察的正知力,内心是不可能生起真正的殊妙寂静安乐和智慧功德的,
基于上述理由,理应借由认识三摩地和智慧的甚深之义,而正行修习如何生起智慧功德的
方便之道。
补述
一般而言,当心续生起了缘著某法的正知观察的智慧时,彼时与其执持方式正相违的
相违品,就是不正知或无知,怎么说呢?
──因为正知和不正知,二者的执持方式正相违,所以不正知或无知,就是正知观察
的智慧的相违品;
(不正知或无知属无明,正知观察的智慧,与不正知或无知的无明,二者正相违。简
要来说,即智慧与无明二者正相违,智慧的觉知和无明的觉知,所缘相同,行相相违。)
譬如缘著瓶子的正知观察的智慧的相违品,就是缘著瓶子的不正知、或缘著瓶子的无
知;同样的,缘著无常的正知观察的智慧的对反,就是缘著无常的不正知、或缘著无常的
无知;
也就是说,当以无量无边的所知品作为所缘境时,其所生起的不正知或无知(属无明
),就是正知观察的智慧的相违品。
如果将当下所探讨的三摩地心所(定心所)和智慧心所(慧心所),一并来结合我们目前
的情况,可以这么说,我们大多处于妄念力较之于正念强、或不正知较之于智慧强的情况
中──
导致心相续难以恒常正念安住、正知察觉于善所缘境、或于世间事物上颠倒执取,不
能如实贯彻相应所修习的正法,甚至于世间法也不得成就,这都是源自于沉没、掉举、散
乱、妄念力强、不正知、无知的因素所致,
为此,理应借由自内观察──力求生起如何去除不得生起正念、正知的方便之道。
释疑
问:如果以生起具相皈依心而结合著欲求、胜解、念、三摩地、慧等五种别境心所来
说,其生起之理为何?
答:首先,必须先行由了知皈依境三宝(三宝是所要皈依的对境)的殊胜功德作为基
础,由了知皈依功德而生起欲求的皈依心──即由见功德而生欲求的皈依心;
其次,由欲求皈依,再引生一向决定信解的胜解皈依,虽然从欲乐(希求好乐)而生
胜解之间,没有正念的三摩地,也没有正知观察的智慧,但仍然可以生起欲求和胜解;
(此处的欲乐,并非一般说五欲之乐,此处说的欲乐是希求好乐,即希求心、好乐心
的意乐。如经典常说,佛弟子对佛所说的法“愿乐欲闻”,即对佛的开示有欲乐希求。)
虽然如此,为了能令最初的欲求皈依和其后的胜解皈依,能恒常相续安住于心续中,
获得坚固不退,那么,就必须先行具足正念与三摩地,由正念与三摩地便会引出智慧,如
此一来,像这样由三摩地和智慧所摄持而生起的欲求皈依和胜解皈依,便会更加坚固、不
被动摇
──如是就能对皈依境三宝生起一向决定净信的具相皈依心,如上所略述的,就是结
合著五种别境心所而安立的生起具相皈依心之理。
(所谓具相皈依心,具相,即正式的、真正的、具格的、符合资格的、名符其实的,
例如,佛教说具相的师长、具相的弟子,即符合资格的师长、符合资格的弟子。)
不过,如果就同一所缘、同一行相来说,五别境的五种心所对于共同的境、共同的行
相,是可以同时获得决定的、是可以同时同俱相应的,并没有前后生起的差别。
譬如当生起了证得声音无常的智慧心所时,其余的欲求、胜解、念、三摩地等四种别
境心所,对于智慧心所的所缘境“声音”、以及智慧心所执持的行相“声音无常”,同样
都可以同时获得决定、同样都可以同时同俱相应而有。
由上述,已概说了将心所区分为六类之中的第二类,五决定境或五别境:即欲求(欲
乐)、胜解(信解)、念(正念、忆念)、定(等持、三摩地)、慧(般若)等五种别境
心所的定义、作业、分类及其相关要义。接着,探讨将心所区分为六类之中的第三类,大
地十一善心所:即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舍、不害等十
一种善心所。
>>>>>>>
注:51心所,《百法明门论》:“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种,分为六位:一、遍行有五;二
、别境有五;三、善有十一;四、烦恼有六;五、随烦恼有二十;六、不定有四。”
<心类>心、心所,心王与心所相应。51心所分为六类,第二类的五种别境心所:欲、
胜解、念、定、慧。六道有情、阿罗汉、菩萨、佛圣者的心续中都具有这五种别境心所。
(觉知的心、心所当中,五种别境心所里的慧心所,或有译为般若心所,或智慧心所。)
吾人的觉知,觉知包括心、心所,以止观的修习为例,觉知的心、心所当中,止的修
习属定心所的体性,观的修习属慧心所的体性,所谓止、观,就是心所法中,定、慧心所
的体性。止的梵语原文:奢摩他,观的梵语原文:毘钵舍那。《大般涅槃经》:“毘钵舍
那(观)名为正见,亦名了见,名为能见,名曰遍见,名次第见,名别相见,是名为慧。
”《阿毘达磨集异门足论》(玄奘法师译):“于法拣择、极拣择、最极拣择,解了、等了
、近了、遍了,机黠、通达、审察、聪叡,觉、明、慧、行毘钵舍那,是谓毘钵舍那。”
又,观(慧)有不同层次,例如,见道根本智的现观,属圣者第六意知见谛无分别智
的无分别心,此时第六意知的心、心所,包括与第六意识心王同俱相应的别境心所都是无
分别心的觉知,根本智的定、慧心所属无分别心。除了根本智谛现观的现量属无分别的心
、心所,其余的观,包括证得现观的现量之前,随顺现观现量的闻思修三慧,例如凡夫资
粮道闻所成慧的观、思所成慧的观、加行道止观双运修成慧的观,乃至证得现观的现量之
后,圣者出了根本智的后得智,这些时位包括凡夫与圣者的观,都属分别心的心、心所。
吾人觉知的心、心所当中,定、慧心所属别境心所,“别境”心所显现同一对境,但
以“有能力区别对境并作决定”而说“别境”,趋入对境之时,各自的不共作用有差别。
例如,趋入“补特伽罗无我(人无我)”的觉知,与其相应的“慧”心所、“定”心所,皆
是趋入“人无我”,同是显现“人无我”;但是“慧”心所的不共作用是“观察”,“定
”心所的不共作用是“安住”,此中,“观察”对境、“安住”对境,两种作用不相同。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