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请益] 关于释迦牟尼佛一生发菩提心的疑问

楼主: gogolee0210 (小罗宾)   2021-11-17 13:52:57
1.看了复仇者联盟灭霸收集宝石的故事,奇异博士观了几千亿种可能,唯一一个能打破现状的
未来,就是让灭霸完成他的执念。你说所有凡夫的迷与执念跟诸圣者的愿,又是什么呢?

现下学佛者大多沈迷于学佛的仪式感,觉得学佛就应该是怎样,就应该持戒、诵咒、念经、吃
素、仪轨 等。

曾几何时想过持戒是为了什么?

金刚经不是说了谁如筏谕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释迦牟尼之前其实就有许多成就的古佛了,那时候没有佛教,众生又是依什么成就的呢?

世尊开悟的那天感叹道:原来众生本具如来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

再想想,有没有可能正因为人们还太爱玩佛教(ㄐㄧㄠˋ),玩名相上的东西,而不是真正学佛
教(ㄐㄧㄠ)。等到人们玩够了、玩累了,这时候弥勒菩萨才是降生的时候。

就像儿时,父母对我们的谆谆教诲,我们只当作碎嘴,不屑一顾,等到经历了、成长了,才方
知父母几十年前早就跟我们讲过了,这才终于明白当初佛陀所说的究竟为何。

回到菩提心这个问题上来,我想必须先有个认知,许多命功或是报身修炼的东西是属于密的部
分,所以很多预言以及故事不能真的只当作故事来看,背后都是有其他寓意的。

菩提心分为俗义、胜义、实相...等的菩提心,其他的我就不多谈了,单就实相菩提心而言?
在藏密里面的说法叫“月轮即是”。
其原理是去激活你已经钙化了的松果体,并且空性已成,宝月轮自然就会现前。

再来对照释迦牟尼的故事,世尊成道那一天,所有的故事都提及睹“明星”而悟道,其背后的
寓意自然不言而喻。

另外,之前在研究的时候发现,在大般涅槃经中其实是有提到菩提心的,这里就简单引用几段


大般涅槃经 : “善男子!虚空无故,非三世摄;佛性常故,非三世摄。善男子!如来已得阿
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有佛性、一切佛法常、无变易。以是义故,无有三世,犹如虚空。善
男子!虚空无故,非内、非外;佛性常故,非内、非外。故说佛性犹如虚空。善男子!如世
间中,无罣碍处名为虚空。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于一切佛法无有罣碍,故言佛性
犹如虚空。以是因缘,我说佛性犹如虚空。”

大般涅槃经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久知佛性之义,为众生故,作如是问。一切
众生实有佛性。汝言:‘众生若有佛性,不应言有初发心。’者,善男子!心非佛性。何
以故?心是无常,佛性常故。汝言:‘何故有退心?’者,实无退心。心若有退,终不能得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迟得故,名之为退。此菩提心实非佛性。何以故?一阐提等断于善
根,堕地狱故。若菩提心是佛性者,一阐提辈则不得名一阐提也,菩提之心亦不得名为无常
也。是故,定知菩提之心实非佛性。

大般涅槃经 :“汝言:‘众生悉有佛性,何故不见?’者,是义不然。何以故?以诸因缘未和
合故。善男子!以是义故,我说二因:正因、缘因。正因者,名为佛性;缘因者,发菩提心
。以二因缘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石出金。
更多详细可以参阅该经典。
2. 需要分成几个阶段来讲会比较好理解,举个例子: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
简单的分析来看,用一个无畏的心在面对崩塌的泰山,虽然是拿泰山来比喻,但是其实指的
是所有的外境。
这个心是可以借由训练而来的,像是戒、定、慧。
在世间玩久了、散乱了的人,很容易心随境转,受到人类集体意识、普世价值观、个人经验
的影响。
借由一些技术方法,例如持戒、置心一处,练久了自然会生成定性。
定性生成之后,较能冷静地在所缘物上做观、做理性的分析。
简单的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持戒生定,对于经过训练的特定所缘物能如如不动。
第二阶段:定后生慧,发现原来不只是泰山,原来所有的外境,其实都只是成住坏空的因缘
和合而已,不只泰山倒塌不怕了,其他东西也不怕了。
第三阶段:回到本自俱足,不来、不去、如如不动的如来真心里,观察到分内外境的依然是
识心的作用,根本无所谓内外。
因为其实从来没有离开过自心,当你做出善想,就是对自己善,做出恶想就是对自己恶,无
论做什么都是自己对自己做。因为做出恶想,必然是你身上有恶的种子,才会做出恶想,善
种亦然。
像是谈恋爱好了,其实只是满足自己对恋爱的感觉,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东西,只是因集体意
识的传递,暂时存在你的价值观中,让人们去追求,就像小说人物一样,不是实有的。
并不是做出了一个善恶的行为,还要经过一个过程才回到你身上,而是你一开始有这些种萌
芽的时候,就代表你身上的业种就在了,就有无明了。
当你做出众生想,你身上就有这个种子,就有我人众生寿者相,而这些是识心的流转,非本
自俱足的如来真心。当你又做出“度”众生想,亦然。
所以圣者教我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啊!
再参考《圆觉经》:善男子!觉成就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盘
;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
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
※ 引述《worldrr》之铭言
: 关于释迦牟尼佛发菩提心的疑问
: 我听闻关于释迦牟尼佛 有关的的传记
: 片面了缴到
: 1.释迦摩尼佛 和很多瑜珈行者学习 后来靠自己另辟蹊径正得佛果
: 想了解 这段期间世尊有发菩提心吗? 目前没查找到这个纪录 所以问问
: 2.世尊成佛后 原本没有打算要转法轮渡众 后来经由天人的劝请 才宣扬佛法
: 所以 修道佛果 就没有菩提心 或是不一定会有渡众的热情 是这样吗?
: 金刚经提到
: 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
: 是这样解释吗?
: 谢谢
Sent from BePTT on my iPhone 13 Pro Max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