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池大师 竹窗随笔 楚失弓
楚王失弓,左右欲求之。王曰:“楚人失弓,楚人得之,何必求也?”仲尼曰:“惜乎其
不广也。胡不曰:人遗弓,人得之,何必楚也。”大矣哉!楚王固沧海之胸襟,而仲尼实
乾坤之度量也。虽然,仲尼姑就楚王言之,而未尽其所欲言也。何也?尚不能忘情于弓也
。
进之则王失弓,王犹故也,无失也;假令王复得弓,王犹故也,无得也。虽然,犹未也,
尚不能忘情于我也。又进之,求其所谓我者不可得,安求其所谓弓也、人也、楚也。
【注释】
① 楚失弓:语出自《孔子家语.好生》:“楚王失弓,楚人得之,竹窗随笔( 初笔) 白
话解二三〇
又何求之?”后“楚人弓”常用为典,多比喻失而复得之物,表示对得失的达观态度。(
摘自《汉语大词典》)
② 仲尼:见第一六六页。
③ 沧海:大海。(摘自《汉语大词典》)
④ 乾坤:称天地。(摘自《汉语大词典》)
⑤ 忘情:淡漠不动情。(摘自《国语辞典》)
⑥ 不可得:空之异名也。一切诸法的存在,当体空无,而无实体可得也。《涅槃经》曰
:“一切诸法本性自空。何以故?一切法性不可得故。”(摘自《佛学大辞典》)
【译文】
楚王出游打猎时,丢失了一张弓,他的侍从急忙找寻此失弓,楚王阻止说:“失弓的是楚
国人,得弓的也还是楚国人,何必寻找呢?”
孔子评论道:“可惜楚王的心胸尚不够宽广。他为什么不说:失弓的是人,得弓的也是人
,何必计较是不是楚国人得弓呢?”真是伟大的胸怀啊!楚王固有大海般的胸襟,而孔子
实有容纳天地的度量。
虽然孔子的境界高于楚王,但是孔子只是就楚王的话加以推广,他说得还不够圆满透彻。
为什么?因为楚王与孔子都还执著于弓。如果更进一步论述,楚王虽然失去了弓这个身外
之物,但楚王还是楚王,他自身这个“我”并没有失去一分;假使楚王重新找到了弓,楚
王也还是楚王,他自身这个“我”并没有增加一毫。尽管如此,看到这一点还是不够,因
为这样还执著个“我”在。再更进一步论述,想要寻求所谓的“我”都不可得,又岂能找
得到所谓的“弓、人、楚国人”呢?
==============================================================================
WIKI 楚弓楚得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5%9A%E5%BC%93%E6%A5%9A%E5%BE%97
原典
楚弓楚得的故事应流传于春秋战国时期,现存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公孙龙子·迹府》,
该书提到楚国的一位君主带着“繁弱之弓”和“忘归之矢”到云梦泽打猎,却把弓遗失了
,他的侍臣都要去找,楚王却阻止了他们,说道:“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乎?”
这则故事想表达出楚王胸襟广大,但后来演变成为成语“楚弓楚得”。
故事虽提及楚王,但并未说明是哪一位楚王,《吕氏春秋·孟春纪·贵公》甚至连楚王都
未提及,只说是一个楚国人(荆人),刘向在《说苑·至公》一书中说楚王指楚共王,后
来的《艺文类聚》“卷六十·军器部”中又说弓是“乌号之弓”。
在清朝的《儿女英雄传》中,该故事被概括为“楚弓楚得”。
后世评论
对楚弓楚得的故事,后来儒家、道家、佛家都有评价,立场往往是批评其具有局限性。儒
家评论说不应拘泥于楚国,道家评论说不应拘泥于人,佛家评论说对弓、人、楚等概念都
应超脱。
根据《公孙龙子》和《孔子家语》的记载,孔子听到了楚弓楚得的故事后,觉得楚王心胸
仍不够宽广,没有尽到仁义,说道“人遗弓,人得之,何必楚也”,[2] 他认为应该超越
楚国的局限,失弓的是人,得弓的也是人,楚国人与否无关紧要。由此观之,楚王的国家
观比孔子的天下观狭窄。而孔子把“楚人”和“人”的概念作了区分,这一点后来被公孙
龙用来佐证自己的白马非马说。[3]
《吕氏春秋·贵公》中进一步加上了道家的评论,称当老子听到楚弓楚得的故事以及孔子
的评价后,说道“去其人而可矣”,表示连“人”也不必拘泥,只说“失之,得之”即可
。这则评价很可能是《吕氏春秋》的附会之作,反映了道家的立场,即主张人与万物都是
一样的,是自然的平等产物。
根据各派对楚弓楚得的不同立场,有人评价说楚王是民族主义者(楚王没有说“楚王失弓
”,而是说“楚人失弓”,没有区分王和民),孔子是世界主义者,而老子则是宇宙主义
者。[4]
明朝的莲池大师在《竹窗随笔》中评价说:“楚王的楚弓楚得乃是沧海之胸襟,孔子的人
弓人得乃是天地之度量,虽然孔子的境界高于楚王,但仍‘不能忘情于弓’,弓乃身外之
物,本来就无所谓失,也无所谓得。但看到这一点仍然不够,因为这样仍然是‘不能忘情
于我’,而连自我都不可得,又如何去求所谓弓、人、楚呢?”[5] 莲池大师的评价体现
了佛家空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