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净界法师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8 上

楼主: creative88 (create)   2021-09-15 01:52:25
  【103】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
  (卷十八)
  在《佛说阿弥陀经》中,有讲到往生的因缘──不可以少善根、福德这两种因缘得生
彼国。那么我们看本经的九品往生,它所强调的善根,是有两种善根:
  第一个是大乘的善根,特别是一种摩诃般若波罗蜜──正念真如的善根。在临终的时
候,你能够万缘放下,忆念真如本性,这是第一种善根。第二种善根当然就是净土的善根
,当你把佛号提起来的时候,你对阿弥陀佛无疑无虑,心中没有任何的怀疑、没有任何的
忧虑,心与弥陀本愿完全打成一片,这叫顺从本愿。
  这两种善根是往生的必要条件,缺一绝不可能。极乐世界是大乘善根界,没有大乘善
根不可能往生的,因为净土法门不摄受人天种性、也不摄受二乘人,它只摄受大乘善根人
,当然也要具足净土的善根,两个都要具足。
  其次是福德资粮。佛法善业的修学包括:人天的善业、二乘的善业,就是经文所说中
品往生的──孝顺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这些慈善事业等等。那么,大乘的善业,
当然就是读诵大乘经典、修六波罗蜜等等,这就影响到你品位的高下,也就是说:你的福
德资粮越殊胜,往生的品位就越高,见到阿弥陀佛之后成就越快。
  至于善导大师对于九品的看法,有一句话很重要,他说──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
差别。意思是说,其实九品往生者,通通都是大乘善根的人、都是大乘的佛弟子,因为今
生所遇到的缘不同,有些人遇到大乘佛法,大乘的善根起现行,也就上品往生;有些人刚
学佛的时候,遇到声闻的善知识,所以变成中品往生;有些人学佛以后,遇不到善知识,
可能造了恶业、回心念佛,成就下品往生。只是遇缘有异,所以造成了九品差别,但是论
其根本,其实都是──大乘善根人,是这个意思。
  【104】十六观之十五——中品生观之中品中生(二)
  我们看这个中品中生的行者,他这一生可以说是尽心持戒,那么临命终的时候,会出
现什么景象呢?
  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赞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故,我来迎汝。
  这时候不是阿弥陀佛为他说法,而是这个行者听到空中有一个音声,是什么音声呢?
赞叹说:善男子!像你这样持戒的人,能够随顺三世诸佛的教诲,所以我来迎接你。是赞
叹他的持戒功德。
  其实这里的开示跟前面中品上生不太一样。前面中品上生,佛陀以及比丘僧是演说苦
、空、无常、无我的真理,讲一些理观的智慧;但是对于中品中生,完全是讲事修,说:
你能够遵循随顺佛陀所制的戒法,如法行持,你这个人很不错!由此看得出来,这个人的
理观比较薄弱,但是事修强。
  看最后的结果:
  舍报往生
  行者自见坐莲华上;莲华即合,生于西方极乐世界。
  这个修行者,听到空中开示之后,自见己身坐在莲华上面,莲华就合起来,然后往生
到极乐世界的七宝池、八功德水之中。
  那么,到了极乐世界,在七宝池当中待多久呢?
  华开迟疾
  在宝池中,经于七日,莲华乃敷。
  在宝池中经过了七天,莲华才打开。
  华开得益
  华既敷已,开目合掌,赞叹世尊;闻法欢喜,得须陀洹;经半劫已,成阿罗汉。
  总结
  是名中品中生者。
  花开之后,开目合掌,赞叹世尊、感恩世尊,而且闻法欢喜。这个时候佛陀应该是为
他说声闻的四谛法,所以先证得初果。因为他在因地的时候理观薄弱,对于无常无我的真
理比较生疏,所以先证得初果;之后在极乐世界慢慢熏修了半劫的时间,才证得阿罗汉果
,是名中品中生者。
  中品往生的有三种人,前面两种:中品上生、中品中生,都是属于声闻种性,中品下
生是属于人天种性。声闻种性是以持戒为根本,这种持戒的功德,跟下面中品下生做慈善
事业还是不太一样。因为慈善事业通于世间人,你看很多外道没有遇到佛法,也可以做慈
善事业,但是持戒只有佛陀出世、佛弟子才有办法持戒。
  【105】为什么少时间的持戒,能够超越做慈善事业呢?
  至于慈善事业跟持戒有什么差别呢?诸位可能听过一个公案,关于茉莉夫人的持戒,
我们简单讲一下: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商人到海中取宝,这个商人因为有智慧,就得到很多珍贵的珍
宝。之后他就拿出一部分的珍宝,供养给波斯匿王。波斯匿王看到这些珍宝很奇特起欢喜
心,就把所有的夫人都叫了出来。他福报很大,有六万个夫人,全部叫出来,只有第一夫
人茉莉夫人没有现前。这时候,波斯匿王是想要展现他的恩德,请她出来又没出来,就不
太高兴,派侍者再请一次,结果茉莉夫人还是没出来;波斯匿王有点生气,就亲自到茉莉
夫人的寝室去看看怎么回事。
  他原本是要来责备茉莉夫人的,结果一看到茉莉夫人的身相,光明巍巍身相庄严,其
实她这个时候并没有化妆。就对她起恭敬心,问说:夫人,你今天是修什么法门,如此大
威德?茉莉夫人说:没有!我就受持一日一夜的八关斋戒。波斯匿王因此而对八关斋戒起了
欢喜心和信心,就问说:八关斋戒的功德,怎么这么大?茉莉夫人回答说:我也不知道,
我们一起去问佛陀吧!二人便一同前去听佛陀开示。
  佛陀问波斯匿王:你看我们整个印度十六个国家的珍宝多不多?波斯匿王回答说:很
多!光是我们国家的珍宝就很多,何况是整个印度十六个国家的珍宝。佛陀又说:就算你
用十六国家的珍宝去作布施,也比不上茉莉夫人一日一夜受持八关斋戒。那么这个地方就
有问题──为什么少时间的持戒,能够超越做慈善事业呢?律典里面提出了两个重点:
  第一个有本期誓:因为持戒要有愿力,每一个人受戒一定要发愿:誓断一切恶、誓修
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我们都知道由愿力所造作的行为──以愿导行心力强。好比两个
人同时去大殿扫地,功德不一样,因为一个是我一定要去扫地,一个是可有可无,反正你
要我去,我就去,有去没去没关系,这个人功德就小了,因为他没有决定心、没有产生决
定想。
  会产生强大的罪业跟恶业,首先一定要有决定心,所以在戒律里面,《唯识》的业果
篇有讲到:一个人一时失念、造了一个罪业,之后赶快起忏悔心,断相续心,这个业力是
薄弱的,因为他没有一种相续心、没有一个决定想。所以要产生一种强大的业力,一定要
有愿力。
  第二个遍该生境:持戒的所缘境是普遍含该一切有情众生,慈善事业不可能有这种胸
量。比方说我持不杀生,我是对谁都不杀生,不只是对人而已,还包括天上的飞鸟、地上
的蚂蚁,对一切有情释放一种不杀生的讯息,这也是一种布施,让它们免于恐惧。但是你
做慈善事业,你去放生的时候,到了菜市场看到这些众生很可怜,你顶多救这些刀下的众
生,就你当下的所缘境而已。所缘境有广、略的不同。
  简单说:第一个心力强弱不同,持戒的人愿力强、心力强;第二个所缘境广。所以同
样去做慈善事业,一个受了菩萨戒,一个没受菩萨戒,两个人造同样的善业,功德却不一
样。而这个缘起法,跟你内心的活动有关系,就跟你心念的造作有关系。所以这个持戒的
人,他受持清净的戒法,以持戒的功德回向到净土去,当然就比下面做慈善事业的人品位
高了。
  【106】十六观之十五——中品生观之中品下生
  我们再看下一个,这是比较偏重于人天善根的人,他一生做了很多的慈善事业,最后
也求生净土:
  标名
  中品下生者。
  正示:
  正明生因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
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
  中品下生者是属于善人,他的往生资粮起码是具备善人的标准。所以说:有世间的善
男子、善女人,在家的时候孝养父母,对父母亲有感恩心、孝养心;也行世仁慈欢喜做一
些慈善事业,好比帮助一些弱势团体、或是做义工等等。此人临命终时,遇到净土的善知
识,这个善知识跟他说了两件事:
  第一个、广说阿弥陀佛国土的乐事:我们都知道人天种性的人,是喜欢快乐的,所以
这个善知识知道他的根机,就赞叹极乐世界安乐的功德,往生极乐世界之后,无有众苦但
受诸乐、人身相庄严、国土也庄严,而且身心世界受诸妙乐;极乐世界人民的快乐,超过
三禅的快乐,寿命久远、神通具足等等,把极乐世界快乐的殊胜果报,讲给这个人听,令
他生起欢喜心、好乐心,启发他往生的愿力。
  第二个、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这是偏重在启发他的信心。极乐世界到底我可不可
以去呢?这个地方应该偏重在第十八愿,因为此人是属于人天善根,跟他讲种种的禅定三
昧,可能对他不是有用。但是跟他讲第十八愿─临终十念往生,就能够启发他的信心。
  善知识是给他说极乐世界的种种安乐,来启发他的好乐;也赞叹极乐世界因地修行的
第十八愿─十念必生,让他产生信心。
  舍报往生
  闻此事已,寻即命终,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
  此人听到这两段开示之后,寻即命终。这个寻很重要,寻是马上的意思。临命终人得
到善知识的开示、生起正念之后,这中间不能有任何的差错,也就是说他提起正念之后,
不能再起妄想。所以古德说必须要无后心──保持正念,也就是在他死亡之前,不能有任
何错误的妄想再进来,他的正念一定要相续到他往生为止,这叫寻即命终。这时候譬如壮
士屈伸臂顷,就像一个强壮的勇士,展开手臂的速度这么快,立即往生到极乐世界去了。
  再看往生之后的相貌:
  华开迟疾
  经七日已。
  华开得益
  遇观世音及大势至,闻法欢喜,得须陀洹;过一小劫,成阿罗汉。
  这个往生的人,到了极乐世界,经过七天之后莲华才开。莲华开了之后,看到观世音
菩萨、大势至菩萨为他说法,应该也是说声闻法;闻法心生欢喜,而证得初果。经过了一
小劫时间成就阿罗汉果。前面中品中生是经半小劫,这里是经一小劫时间成就阿罗汉果。
  总结
  是名中品下生者。是名中辈生想,名第十五观。
  这中品下生的人,比较喜欢做人天的善业;那么人天种性的人有两个特色:第一个好
乐善业,智者大师说人天种性的人,听到慈善事业很自然就会生起欢喜心,即便他做不到
,他也会去随喜。好比说哪一个地方需要做义工、需要行布施,他就特别的欢喜,听到善
业就有一种冲动想要去实践。第二个贪著乐果,对于世间快乐的果报,好比家庭和乐、身
体健康,这种荣华富贵、快乐的事情有所贪著,也就是没有出离心,所以叫人天种性。
  如果我们从中国的文化的思想来看,可以分成两种人:一种是属于比较温和型的,一
种是属于强悍型的。
  温和型的:中国文化里面比较温和型的慈善家,是属于孔夫子论语的思想。论语以仁
爱为根本,也就是慈悲心。我们台湾人就是很有慈悲心,这个是属于温和型的慈善家。
  强悍型的:这是属于孟子的思想,不是讲慈悲心,而是强调正义感;看到不平的事情
,一定要跟你争到底,弱势团体被欺负他也绝对不允许;不管他的能力够不够,敢站出来
讲话。
  基本上,孔夫子的思想是以仁为本,那么孟子的思想是以义,这两个都是属于人天种
性的,一个是仁,一个是义。除了人天的善法之外,还要有大乘的善根,也必须具足忆佛
念佛、顺从本愿的净土善根,因为这是往生的必要条件。
  这是讲到中品下生者喜欢做慈善事业、广结善缘,因为临终的时候遇到善知识的开导
,才把他净土的善根启发起来,而往生到净土,是这样的情况。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