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净界法师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7 上

楼主: creative88 (create)   2021-09-13 08:56:52
  【97】第一个正念真如,第二个顺从本愿,缺一不可!(一)
  (卷十七)
  辛二、第十五中品生观
  以净土宗的角度来看,一生修学净土宗的人,他的果地功德,并不在于个人的断惑证
真,而是以求生净土做为唯一的目标。如果你今生能成就往生,那你今生的修学就成功了
;只要你往生失败了,那不管你今生修得多好,从净土宗的角度来看──你就是失败了!因
为净土宗是以来生为目标,它是活在未来的。
  那么往生净土当然也有果地上的差别,所以我们这堂课,就来谈一谈净土宗往生的果
地差别。这个差别《无量寿经》是讲三辈往生,本经是讲九品莲华,而三辈跟九品之间的
融通,我们看历代祖师的批注有两种不同说法:
  一、有极少数的古德认为三辈跟九品是不能融通的:主要的理由是什么呢?因为从经
典上来看,《无量寿经》三辈往生的人,都是修善法的人,即便是下辈往生也是修五戒十
善,可以说都是善人;但是《观经》的下品三生都是造恶凡夫,破戒、造五逆十恶。所以
说不能融通的理由,是因为从行为上来看,两者不一样。
  二、但是绝大多的古德是认为三辈跟九品是可以融通的:这当中莲池大师提出一个很
重要的观念说:为什么可以融通?他说你看下品三生的人,即便是造了恶业,但是他有两
个特点:
  第一个、大乘善根特别强:在临终的时候遇到善知识的开导,就能即刻产生忏悔、产
生回光返照,这一点不可思议,善根强。
  第二个、他临终忏悔了:莲池大师说忏悔则清净,忏悔则安乐。从佛法的角度来说,
有两种人是最清净的:第一个是本净,从来没有造恶业的,这种人是少数;第二种人是忏
净,他忏悔之后不再造作,这也算清净。既然他临终已经忏悔清净了,那他就是一个善人
,佛法是既往不咎的,是看你未来的努力,而不是看你的过去。
  而我们这次讲往生的思想,也是赞成莲池大师的看法,从三辈、九品一个融通的角度
,来发明三辈、九品的差别。我们就《观经》九品往生的因缘把它分成两部分:第一个是
往生的正因,第二个是往生的助缘。
  往生的正因:无论是三辈也好、九品也好,看起来这个往生的人跟本身的善根,有绝
对的关系。从本经来看,它是两种善根都要具足:第一个是大乘的善根、第二个是净土的
善根。
  我们先谈一谈大乘善根:当然本经讲到大乘善根是发三心:至诚心、深心、跟回向发
愿心,其实也就是一种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就是说你今天学佛之后,你心中缘两种
境:第一个缘佛道的庄严而产生希求,第二个缘众生的苦恼而产生悲悯。所以菩萨心中要
经常存两种相状:第一个是佛道的相状,第二个是众生的相状。虽然你在修行的过程当中
,可能有所偏重──你是智增上菩萨,花很多时间去修学佛道,这不能怪你;或者你是悲
增上菩萨,大部分的时间都去做义工、关怀弱势团体,这也可以。修行上可以有所偏重,
但是你内心当中,对于佛道、众生的存念,缺一不可。
  总而言之,在这善根当中,就是看你平常是不是经常忆念佛道跟众生,这个叫做世俗
菩提心─依止事相的忆念而发起菩提心。
  但是从本经来看,特别是蕅益大师,他在解释净土宗的临终正念,他强调另外一个胜
义菩提心,就是除了在事相上的忆念,还要加上一种理观─观照我空法空的真如,那么这
种理观就是我们一般说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的智慧。
  为什么净土宗很强调理观?可能你平常也感觉不出来,但是你看到后面《观经》的下
品,就会恍然大悟理观对我们的重要性。因为我们往生净土是怎么样?是带业往生,是凡
夫众生往生,而不是圣人!凡夫众生在娑婆世界打滚了几十年,突然间要离开娑婆世界到
另外一个世界,心中难免有所牵挂就有烦恼,有各式各样的贪爱烦恼、各式各样的执著,
这个时候摩诃般若波罗蜜就很重要了。
  正念真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的智慧,最重要的就是方向的引导。我们一般绝大部分的
人都是习惯向外攀缘,攀缘之后就会产生强烈的感受,由这个感受产生强烈的想像──想
蕴、受蕴,然后就住在感觉、住在想像,到了临终就起颠倒了!念佛没有用,因为你那个
攀缘的势力是强大的熟境界,佛号是生疏的境界,你抵不过生死的业力!
  往生的关键,我们看后面往生的人,即便造了恶业,但是他就是做对一件很重要的事
情──回光返照!临终的人只要你仁者心一动就全部都完了──仁者心动,心动则风动,
风动则幡动,《楞严经》说整个世界、众生、业果全部都动起来了。
  临终的人,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回光返照,所以临终的开导,如果这个人修习过大乘佛
法,特别是学过《楞严经》的,你要告诉他回光返照,向内去观你从什么地方来?找到你
的本来面目,在真如的本来面目安住。这时候外在的因缘你就可以脱离了,至少像印光大
师说的:心常觉照,不随妄转!
  在大乘善根当中,净土宗很强调这个正念真如,因为临终的正念只有这个方法有办法
救。其他你说用佛号来压妄想、持咒通通没有用,因为娑婆世界我们太熟悉了,你压不过
它,只有用理观─不随妄转,才能够从这个地方跳脱出来,从无量无边的生死轮回当中、
累积了无量的习气当中一下子跳脱出来。
  【98】第一个正念真如,第二个顺从本愿,缺一不可!(二)
  等我们讲到其中下品上生时,你就会发觉:这个人造了这么重的恶业,为什么他的生
命,在临终关键时刻,还能产生反转?因为这个人大乘善根强,尤其是理观强,过去生有
理观的智慧,当然包括事相的忏悔,理观、事修具足。然而,我们看整个从上品到中品到
下品往生者,第一个你的大乘善根要强,第二个净土的善根这个也是不可缺。所谓净土的
善根如果以善导大师的解释,是最为精简。善导大师说:一个具有净土善根的人,必须要
具足两种思想:
  第一个、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因为修净土的目的是要皈依阿弥陀佛,所以你要相信你自己没有能力来处理生死问题
,你没有能力。如果你自己可以依止戒定慧的止观,来证得空性、来了生脱死,既然你自
己有能力办到,那阿弥陀佛在你的生命中,扮演什么角色?是不是可有可无?有祂也可以、
没有祂也可以,那你对祂就不能叫做百分之百的皈依。所以在修皈依的过程当中,首先要
深信你对于生死轮回一点办法都没有,这是第一个思想。
  一个人最重要是:了解自己,我们不能只看到自己的优点。好比说:我今生造了很多
的善业、我拜佛的时候很虔诚、我听经的时候很法喜,那只是你生命的一小部分,那是阿
赖耶识里面最好的种子。但是你没看到你阿赖耶识当中,还有无量无边的烦恼跟罪业,在
那个地方睡眠还没有活动。所以在修皈依的过程当中,我们要相信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
这是第一个思想。
  第二个、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如果说我自己没有能力,那怎么办?谁来救我?阿弥陀佛一定有足够的能力来救拔我!
所以这个地方,善导大师解释皈依,他强调了四个字,就是──无疑无虑。
  我们怎么判断我这个人具足净土善根?我自己可以自认说净土善根具足吗?修得好不好
这是其次,起码要善根具足,以善导大师的标准是说,你对弥陀的本愿功德要能顺从,也
就是顺从本愿。什么叫顺从本愿?就是当你把佛号提起来的时候,你心中必须有两种心态
要现前:
  第一个无疑。没有任何的怀疑,如果你说:我业障这么重,有没有可能往生?那你净
土善根不具足,只要动这个念头就不具足了,因为你假设阿弥陀佛不能救拔你。
  第二个无虑。当你的心进入弥陀的名号时,你就跟阿弥陀佛打成一片,就不能起任何
念头了,所有的忧虑、疑惑,通通要放下。因为你相信阿弥陀佛会帮你处理到最好的境界
,就是印光大师常说的:即凡夫心,投佛觉海。
  你必须把你的身心世界,全部投入到弥陀的本愿当中,也就是说你跟阿弥陀佛是一体
的,这才叫做顺从本愿─自我身心世界都消失了,完全投入到弥陀本愿当中。
  当然,古德把善导大师这种顺从本愿的思想,后来也延伸到生活上,不但是念佛,日
常生活当中遇到了顺境,要观想弥陀本愿之摄受;遇到了逆境,也是观想是阿弥陀佛对我
的考验、也是弥陀本愿摄受,因为你的生命跟弥陀本愿已经融合一体了,所以生命的顺逆
境对你来说都是:雷霆雨露莫非天恩。就像草木对于上天一样,打雷、下雨都好,各种威
爱通通都是上天的恩泽。
  其实大乘的善根,并不强调你念佛念多少,而是你的智慧抉择。所以往生的人,这两
个善根都要具足,第一个正念真如,第二个顺从本愿,缺一不可。那么,这两种善根跟智
慧都有关系,这是你多生多劫熏习所栽培成的,这是往生的正因。我们说发菩提心、一向
专念,发菩提心就是大乘善根,一向专念就是顺从本愿─净土的善根。
  其次,往生的助缘:这个就影响到你品位的高下,前面是往生的正因,这是品位的高
下,就是本经所说的净业三福,关于你的福德资粮。前面讲善根,这是讲福德,是修人天
的福德、二乘的福德,乃至于大乘的福德,从福德的优劣当中,去判定你往生的阶位。以
善根为正因,以福德为助缘──这样就可以把整个三辈、九品的差别,整个融通了。
  【99】十六观之十五——中品生观之中品上生(一)
  第十五观的中品生观,有三科:第一个中品上生、第二个中品中生、第三个中品下生
。先看第一个中品上生:
  标名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中品上生者。
  什么是中品上生?中品上生的人,以善导大师的判教,认为他这个是遇小凡夫。就是
说他虽然过去生有大乘善根,但是他今生遇到的善知识、遇到的法是小乘法。可能生长在
泰国、斯里兰卡、或者生长在台湾,但是他接触到的善知识是偏修小乘的,所以他表现出
来是小乘的修行,但他本身却是具足大乘的善根。
  我们看他因地的修学:
  正示:
  正明生因
  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以此善根,回向
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
  如果有在家居士,修持五戒、或者是定期受持八关斋戒,也可能修行诸戒,这个是出
家之后受沙弥、沙弥尼、比丘、比丘尼的出家戒法叫修行诸戒。在这持戒过程当中,不造
五逆、无众过患,没有造重大的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这种五逆的
重罪,也没有破杀、盗、淫、妄这种重大的过失,那么以此持戒的善根,回向发愿求生西
方极乐世界。
  中品上生的人,从经文来看,是以持戒作为他主修的功德。但是智者大师有不同的看
法,他说:我们从果来推他的因,中品上生的人往生之后,阿弥陀佛一说法,他当下即证
得阿罗汉果,由此看来,这个人除了持戒以外,应该兼修理观,否则不可能马上证得四果

  你看中品中生才证得初果,那他为什么马上就证得四果,因为他有修四念处:观身不
净、观受是苦,这是属于事相的厌离;那么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观无常、无我是理观。
所以这个人平常除了持戒之外,对于身心世界的无常无我的观察,应该是很熟悉的。为什
么?因为你看他能够顿证阿罗汉,没有经过初果、二果、三果的次第,一下子从凡夫地证
得阿罗汉果,这个人理观很强,才能够达到这种顿超的效果。所以从果推因,应该是持戒
,也兼修无常、无我的观照。
  再看他临终的状态,经文:
  所感圣缘
  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
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
  那么到他临命终的时候、死亡到来的时候,他看到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现前围绕
。因为他平常好乐修小乘法,所以临终的时候不是看到菩萨,是看到出家的比丘僧众现前
,放出金色的光明来照耀行者,放光有消业障、开导安慰的意思;而且为他演说苦、空、
无常、无我的道理,也赞叹出家之行,能离众苦得乐。
  我们看中品上生者,佛陀并没有说这个人是在家、或是出家,因为他受持五戒,那就
是在家了。但是即便这个人是在家,他的内心是好乐出离的,所以临终的时候,佛陀顺他
的习性,来赞叹出家之法。因为在家有很多苦恼事,所以赞叹出家能得种种的寂静安乐。
  舍报往生
  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华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
生极乐世界。
  这个修行者临终的时候,看到阿弥陀佛跟诸比丘现前,又说苦空无常的道理、赞叹出
家的清净法,他内心生大欢喜。为什么会欢喜?因为顺他过去修行的习性。这时候他就自
觉己身坐在莲华台上,由于感恩弥陀的摄受,于是就长跪合掌顶礼阿弥陀佛,拜下去,头
还没抬起来,一下子就从娑婆世界的莲华,屈伸臂顷到极乐世界七宝池中,往生极乐世界
了。
  我们看上品往生的人,临终所见的景象和所听到的法,跟中品不太一样。上品的,是
见到阿弥陀佛、跟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清净海会众菩萨,都是见到大菩萨,无量光
、无量寿的大菩萨现前,为他说大乘法门。但是中品的人,他看到的是声闻的比丘僧,而
且演说的是属于苦空、无常、无我的厌离法。从这里就看得出来,平常内心所接触的法是
不同的。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