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净界法师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1 上

楼主: creative88 (create)   2021-08-27 12:56:06
  【61】透过心中的想像,去创造佛的功德!
  (卷十一)
  辛二、第八佛菩萨像观
  本经的修学宗旨,一言以蔽之,就是要阐明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的理念。作为一
个佛弟子,大家心中同一个目标,当然是要成就佛陀的一切功德庄严海。那应该怎么办呢
?佛陀告诉我们一个下手方法,就是:透过心中的想像,去创造佛的功德!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佛陀还没有出世之前,我们凡夫用心中的想像,那叫颠倒妄想
。《唯识学》上说,一个人会起烦恼、去造罪业,一定要有想像力。比方说:如果我们走
路不小心踩到蚂蚁,这个没有透过想像所造的罪,是无记业,没有犯杀罪的,虽然你跟牠
有误杀的因果,但是你没有杀牠之心,这个是不能结罪的。所以结罪一定要经过想蕴的想
像──一种错误的想像,推动你的身口去造业,才能构成罪业。
  由于我们以前习惯性用自己的想像,去贪求五欲,累积了很多罪业,大智慧的佛陀出
世之后,知道众生有这个问题,所以在《法华经》上说:众生处处著,引之令得出。意思
是说:众生执著有一个相状,一定要有一个相状让他去攀缘,否则他没有一个下手处,因
为他一定要有个住的方法。所以佛陀说:没关系!众生喜欢想像,佛陀就用众生习惯的思
考模式,安立了很多的相状,但是这种相状是趣向于解脱的。佛法所说的大乘不二法──
以前起惑造业的是谁?是我们的想像;现在创造极乐世界功德庄严的是谁?还是我们的想像
。不过这个想像是透过佛陀圣言量的指导,如理如法的想像。
  那么,应该怎么想像,才能够成就诸佛的正遍知海呢?我们看前面的经文,佛陀引导
我们的想像方法,是由粗到细有一定的次第。比方说依报庄严就有三个次第,首先讲到三
种基础的想像。哪三个基础呢?
  第一个、落日观:从落日观去做一种光明的想像,当然这个光明是温和、柔软、不刺
眼的想像。第二个、水观:看到澄清的水,它是这么的清澈、调柔,启发我们清净、调柔
没有任何杂质的想像。第三个、瑠璃地:它的瑠璃地充满了七宝黄金,瑠璃地的下面有很
多珠宝放光,瑠璃地的上面,从光明当中,现出莲华台,还有种种的楼阁,显现种种的庄
严想像。
  我们从以上三种基础的想像,得到极乐世界一种光明想、清净想跟庄严想,这是要进
入极乐世界功德庄严的三种基础。那么透过这三个基础,佛陀就带入了主题。极乐世界依
报有三个主题:
  第一个宝树:我们都知道树跟我们的自然环境有关系,因为它能够调节温度、净化空
气,对我们人类有很大的帮助。你看佛陀的八相成道,其中有四个跟树有关系,是在树下
成就的:第一个出生,佛陀在树下出生;第二个降魔,佛陀在树下打坐,调伏所有的魔王;
第三个成道,佛陀成道不是在房间,是在树下成道;最后,佛陀入涅盘,也在树下入涅盘
。佛陀的八相成道之中,就有四个是在树下完成的,所以佛陀必须把极乐世界宝树的情况
,跟我们说明一下,因为树在依报环境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第二个楼阁:就是我们居住的环境有地上楼阁、树上楼阁和空中楼阁,各种楼阁有各
种庄严。楼阁是第二个主题。
  第三个跟我们关系最为密切的就是莲华。我们到极乐世界,第一个受生的环境就是莲
华化生,当然那里的莲华不是在污泥中,是在八功德水中,而且这八功德水是流动的,它
是从如意宝珠流出种种的八功德水,这些莲华就漂浮在流动的水中,当这个水在流动时,
边流动还边说法,这是莲华的庄严。
  佛陀讲完依报的三个主题之后,开始强调三种功德,就是极乐世界除了相状庄严之外
,有什么内在功德呢?当我们去受用极乐世界的宝树、楼阁、莲华,会产生什么效果呢?本
经佛陀讲到有三种功德:
  第一个,身心安乐:极乐世界的人民没有痛苦的感受──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不管
你是带业往生、还是圣人去的,你在极乐世界受用种种的依报环境,不可能出现痛苦,因
为它不是业感的环境,它已经超越我们的业力了,它是法界缘起,所以在生命当中没有任
何痛苦的感受,这叫身心安乐。
  第二个,极乐世界的环境是随意变现。它不是固定的,它会随你的心情变现,你现在
的心情想要一个复杂的环境、想要一个多元化的环境,极乐世界的庄严、光明就变得多元
化;你现在的心情喜欢简单的,它就变成简单化。所以极乐世界的环境不是固定的,能随
意变现。
  第三个,最为重要,极乐世界的庄严能够施作佛事──它能够演说妙法、增长我们的
善根。
  所以,极乐世界的庄严当中,含三大功德:第一个它能够身心安乐,这个是共诸天的
,天人也是没什么痛苦,身心安乐;世间的安乐是共于诸天的,但是不共于诸天的是后面
两个:随意变现、施作佛事。因为天界的快乐,会让我们产生更大的放逸颠倒。
  这个地方,佛陀引导我们极乐世界的想像,是透过三种基础,然后进入三种主题,最
后进入三种功德,当我们把极乐世界的依报环境,想像过一次之后,接下来,佛陀就开始
要介绍──极乐世界正报的庄严。
  【62】十六观之八——佛菩萨像观(二)
  这一科是一个总观─佛菩萨的像观。事实上,它这个像观也是一种假想观,就是先找
一个娑婆世界的佛菩萨像去观,虽然它不是极乐世界的一个真实相,但是可以作为我们一
种方便法门,叫做佛菩萨像观 。
  我们先看前面的三小段:
  结前启后─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此事已,次当想佛。
  想佛缘由─所以者何?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结归一心─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
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
  这段经文很重要!整个极乐世界观想的理论基础,都在这段经文当中。
  我们解释一下: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此事已。当我们观察极乐世界整个依报庄严之
后,接下来做什么呢?次当想佛,就要开始观佛陀的正报了。
  为什么要观佛的相好呢?观佛的相好有什么好处呢?
  佛陀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佛陀是以什么为身呢?凡夫的身叫
业报身,是受业力的主导,但是佛陀的身是法界身。什么是法界身呢?
  祂是以一切法为身,所以能够入于众生的一切想像当中!
  比方说你想极乐世界的莲华,跟他想的莲华肯定不一样,不可能大家对莲华的想像都
一样,一百个人去想像极乐世界的莲华,依止同样的文字,但是心中出现的莲华肯定不一
样。但是没关系,佛陀有自在力,祂能够入到你的想像当中──你的莲华比较小朵祂也进
得去,你的莲华比较光明祂也进得去,只要你虔诚恭敬,照着佛陀的文字相来想像,佛陀
就有办法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这个入是什么意思呢?智者大师说:佛陀有大自在力!当然这个自在力,是祂因地修学
善业的时候,祂有菩提心、利他的心、有空正见,没有我相、人相的对立,所以得果报时
,有这种救拔一切众生的自在力。这一部份是约佛来说的。
  那众生要怎么做呢?看下一段:是故汝等心想佛时,虽然说我们是一个生死凡夫,当
我们依教奉行来想像佛陀的依报、正报庄严,我们这一念心、这种想像的心,当下就能契
入佛的功德庄严──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这叫作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这两句话是整个观经的重点。观经的重点,就在是心作佛这个作,按本经的意思就是
想像,透过对佛陀功德的想像,我们的内心就能够生起佛的功德,所以是心作佛是──约
因,是心是佛是──约果。
  当然,关于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智者大师解释的比较详细,他从两方面来说:
  第一个,从自力的角度─三昧能成己之果佛。这是说你在想像的时候,成就一种禅定
的三昧,这个三昧力能够开显我们的自性功德。
  第二个,从他力的角度─净心能感他方应佛。当我们以一念至诚皈依的心去想像佛陀
,就能招感他方应佛,这地方特别是指阿弥陀佛的功德,他力的加持。
  我们把想这句话再解释一下。整部观经的修法就在这个想,它有两个相貌:
  第一个是于境取相:比方说我们看这朵华,这朵华本来跟我们没有关系,它是我心外
的华,但是透过你的想,就可以从外境的华,变成心中的华。怎么办呢?就是透过想去取
这个境,当这朵华在你心中出现时,你的心中就有这个相状了。
  第二个是施设名言:所谓名言,它本来是一种概念,但是讲概念一般人听不懂,简单
说就是指心态,看你用什么心态来面对。
  所以想有二个内涵:第一个是你心中的相状;第二个是你内心的心态。
  比方说我们观想极乐世界的莲华,这个地方以智者大师来说,他有二个心态:第一个
,是从莲华当中的专注,成就三昧能成己之果佛,可以从莲华当中,去启发你内心清净的
功德,因为莲华表示清净,所以三昧能成己之果佛。换句话说:你能够从相来修心,从自
力的角度──莲华看久了,你的内心自然会清净,那是用一种专注的心态来看莲华。第二
个,你是用欣求皈依、好乐的心来看莲华──能够感应弥陀的功德。
  从自力的角度,叫做藉相修心,开显自性的功德;从他力的角度,生起皈依的心去感
应佛陀,可以叫做感应。就是说:当你心中出现极乐世界的相状时,第一个向内开显你的
真如本性,第二个向外感应阿弥陀佛的本愿功德,这二种心态不同,一个是摄心专注,一
个是至诚皈依,二个心态不同。
  所以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个作有一种专注的意思,也可以说是一种皈依的意思
。专注能启发自性的功德,皈依能感应阿弥陀佛的本愿功德,这叫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63】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
  最后,我们将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做一个总结:
  一切诸佛的功德是怎么来的呢?是我们心中的想像力创造出来的!这个思想佛陀在《法
华经》讲得非常详细。佛陀临灭度之前,到了晚年,在《法华经》中说:为什么我要出世
说法?我是怎么说法?正如法华所谓──开方便门、示真实相。佛陀说:我觉悟的真理─诸
法实相,是没办法言说的,怎么说你们都听不懂。佛陀没办法言说、我们没办法想像,那
我们就永远没有希望,因为真理是离言说相,但有言说就错误了,因此佛陀必须怎么做呢
?慢慢的引导众生──开方便门、施设方便。佛陀就说:真如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你就
可以想像了──哦,它有一个相状。它的本质是清净的,它的量是周遍法界的,这就是这
一个相。
  但是,这中间你有一点着相,你就没办法得到真如啊!没关系,你可以先著这个相,
我们凡夫都是带妄修真,可以先假藉佛陀所安立的妄相来修真实,慢慢、慢慢的,把其他
的烦恼调伏之后,最后这个相也把它舍离掉,这样就契入真如了。刚开始肯定要有一个相
状来引导你,所以才说──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
  比方说我们今天藉相修心,想像孔夫子──于境取相、施设名言。我们想像孔夫子是
什么相状呢?诸位读读《论语》就知道孔夫子是什么相状──他是一个谦谦君子,卑以自
牧。孔夫子讲话很温和,用很多道理、譬喻,来发明人际关系必要的礼节。但是,你看孟
子的相状就不一样了。我们读《论语》如沐春风,读《孟子》如闻战鼓,孟子讲话是咄咄
逼人,他讲浩然正气,强调行侠仗义啊。所以孟子在批评一个人,那是非常尖锐的,所以
我们看到孟子的相状啊,就是很有气势。那么你再看《老子》也不一样,老庄的思想是强
调与世隔绝、自由自在,老庄认为生命的价值就是自由自在,没有比自由自在更重要,所
以是一种与世无争的相状。
  总之,我们去读不同人的思想,会有不同的相状、不同的引导;你读孔子的相状,他
的语言文字相,会引导你变成一个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你读孟子的文字相,会引导你变
成一个很有正义感的侠客,仗义直言;你读老庄的文字相,会引导你变成一种清净无为的
隐士。那我们今天看佛菩萨的相状呢?当然会引导我们进入慈悲跟智慧,所以叫诸佛正遍
知海,从心想生!
  我们以前起烦恼,就是用这个打妄想的心胡思乱想,现在学佛还得靠这个想像,来想
像佛菩萨依正庄严的相状!
  你看外道跟二乘人的方法就错误了──以前打妄想靠这个想,现在什么都不想,结果
变成一滩死水。如果你一天当中的功课,就是拜佛,还有念念佛、持个咒,然后什么都不
想了,完全没有解门只有行门,那你的修行叫做如石压草。我发现很多在家居士的修行,
都是如石压草,好比我现在跟人家吵架、烦恼很重,去拜一部八十八佛就好了,功课做好
了、就去睡觉,第二天再去拜一部八十八佛、再去睡觉……都没有培养一种想像,那你的
生命只是吃止痛药,缺少一种增上的力量来引导你,因为你的心都没有创造想像。
  我发现很多居士都是这样,做完一天的行门功课后,他就得到心里安慰,功课做完就
可以睡觉了,但是心中的想像,依旧停留在过去的想像。可是你要知道:你心中的想像,
智者大师说有多重要啊,这就是你的种性啊!如果你的种性没有改变,以前是一个葡萄的
种性,还是生葡萄,就算做了很多善心加行,只是长出比较好的葡萄而已,葡萄的本质是
不会改变的!
  
如果没有听闻佛法,你就无法产生高层次的想像,你就永远活在凡夫的想像,就不能
超越三界!
  
所以说不能只做行门定课,还要听经才能够提升你的见地、提升你的想像,这个叫做
返妄归真。如果没有听经,你的生命就很难进步,单靠做功课来调伏你的烦恼,然后第二
天烦恼又起来、再做个功课再调伏下去,这个叫做吃止痛药,根本问题没有解决。
  
这个地方很重要──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透过佛陀语言文字的引导,做出正确
的想像,才能够灭恶生善,这个地方包括了开显自性的功德,以及感应佛陀的本愿,这两
个都是一种想像的方法,你有这个观念,你才会知道为什么要修观。
==============================================================================
...
如果你一天当中的功课,就是拜佛,还有念念佛、持个咒,然后什么都不
想了,完全没有解门只有行门,那你的修行叫做如石压草。我发现很多在家居士的修行,
都是如石压草,好比我现在跟人家吵架、烦恼很重,去拜一部八十八佛就好了,功课做好
了、就去睡觉,第二天再去拜一部八十八佛、再去睡觉……都没有培养一种想像,那你的
生命只是吃止痛药,缺少一种增上的力量来引导你,因为你的心都没有创造想像。
我发现很多居士都是这样,做完一天的行门功课后,他就得到心里安慰,功课做完就
可以睡觉了,但是心中的想像,依旧停留在过去的想像。
所以说不能只做行门定课,还要听经才能够提升你的见地、提升你的想像,这个叫做
返妄归真。
...
要行门 也要听经
曾经觉得修行的解门应该够了 然后就自己定课 少听经
奇怪 生活中多少有磨练是正常 但是感到还是有地方很难解 很不好过不去
再回头听经 喔 自身对如何修行的想法还是有理论不够的地方
或是说想法上还可以再进步
调解自己内心的妄想的理论 还是不够 但法门无量
感到不够则当发心多听经学习
听经压缩到行门的时间怎么办? 道理越多听 反而觉得修行这件事越重要
越愿意安排更多时间在行门上面
愿平安 愿精进 愿少灾少恼
南无阿弥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