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简明成唯识论白话讲记 第一篇第三章23~28

楼主: stockeye (stockeye)   2021-08-26 23:32:09
http://book.bfnn.org/books3/2088.htm#a03
简明成唯识论白话讲记 第一篇第三章23~28
论文二十三:若谓果色量德合故,非粗似粗,色根所取,所执果色既同因量,应如极微无
粗德合,或应极微亦粗德合,如粗果色处无别故。若谓果色遍在自因,因非一故,可名粗
者。则此果色体应非一,如所在因,处各别故。既尔,此果还不成粗,由此亦非色根所取
。若果多分合故成粗,多因极微合应非细。足成根境,何用果为?既多分成,应非实有,
则汝所执,前后相违。
讲解:如果你们说这粗果色本来非粗,是因为许多极微和合之故,所以由本来不是粗色,
而变成似是粗色,能为眼根所见所取。此理不然,因为你们所执的粗果色,既同一个本因
极微一样渺小,就应当像极微一样没有粗德和合。再不然,就应当极微也和粗果色一样是
粗德和合,好像粗果色一样,因为极微和粗果色之体相涉入,并没有两个处所的分别之故

假如你们说,果的粗色普遍的存在于自己的本因极微上,因为本因极微不止一个,而是许
多个体的聚积之故,所以名之为粗。那么这个果色的体应当也不是一个,就如所在的本因
极微一样,各住各的位子。如果这样,这果色还不能成其为粗,因为粗色既然同极微一样
,那当然就不是眼根之所能见了。
执极微实常的外道,又复转救曰:本因极微虽众多和合也不成粗,而果色则否,合使成粗
,即是实有。唯识家再破曰:设若和合多分的果成为粗色的话,那么,和合多分的本因极
微,也应当不成为细,足可构成眼根所见的粗境,那还要粗果色做什么?既然果是多分和
合所成的粗色,就应当不是实有。如此,你们前曾执著果色不越因量,现在又执粗果是多
分合成,这岂不是前后矛盾吗?
论文二十四:又果与因俱有质碍,应不同处如二极微。若谓果因体相受入,如沙受水,药
入镕铜,谁许沙、铜体受水、药。或应离变非一非常。又粗色果体若是一,得一分时应得
一切,彼此一故彼应如此。不许违理,许便违事。故彼所执,进退不成。但是随情虚妄计
度。
讲解:再说,粗色的果,和细色的本因极微,既然都是有质碍的东西,就应当像两粒极微
一样,不在同一处所,怎么说是多分合成呢?若再诡辩的说:果和因的体虽是二,但能互
相受人,果色能容受本因极微,本因极微也能容受果色,好像沙能纳受水,药汁可以用以
镕入铜一样。试问谁会承认这沙铜的体能受水、药的谬论呢?当知水药只能入二粒沙铜极
微的空隙里,不能入一粒沙铜极微之体。所以当沙受水时,二沙应即分离,铜受药时,应
即变质。离则非一,变则非常。果色和极微互相受入,也是非一非常。
假如说,粗色果其体整个是一,那么随便得到那一分时,应该得到了一切分。因为你们执
著彼此是一体之故,得此也应如得彼。你们赞不赞成这种说法呢?如果不赞成,那就违背
了粗果色体是一的道理。如果赞成,便与世间彼此非一的事实相违。所以你们所说的实法
,无论是许与不许,都不能够成立,不过是随着虚妄情执的计度而已。
论文二十五:然诸外道,品类虽多,所执有法,不过四种。一执有法与有等性,其体定一
,如数论等。彼执非理,所以者何?勿一切法即有性故,皆如有性体无差别,便违三德我
等体异,亦违世间诸法差别。又若色等即色等性,色等应无青、黄等异。
讲解:古代印度的外道有九十六种之多,不仅上文所破的十三种,即数论派,便有十八部
之多。然而外道的种类虽多,究其所执的实有实法,归纳起来不过四种。第一种是数论外
道。数论外道执二十五谛中的大等二十三谛,是所生的“有法”,第一个冥谛是能生之性
,这能生和所生之体,决定是一。论主认为此说没有道理,因为不可说一切法都是“有”
性,如果一切法都是有性,那一切法岂不都同有性一样,没有差别的法体了吗?这不但违
背其自教三德(萨埵、剌阇、答摩),及“我”等二十三法体相各异的宗旨,而且也违背
了世间共许诸法差别的事实。再者,如果色等即是色等之性,那就没有青、黄、赤、白等
的分别了。
论文二十六:二执有法与有等性,其体定异,如胜论等。彼执非理,所以者何,勿一切法
非有性故,如已灭无,体不可得,便违实等自体非无,亦违世间现见有物。又若色等,非
色等性,应如声等非眼等境。
讲解:前面说的所生之法和能生之性是一,论主已予破斥。又有胜论师执六句义中的有句
是能生的“有等性”,其余实等五句是所生的“有法”,有法与有等性的体决定不同。论
主仍斥为非理,因为不可执著一切法没有能生的性,若执一切法没有能生的性,当然也就
没有依之所生之法,这岂不是像已竟消灭了的东西,连体性都没有了吗?这不但违背你们
自教实、德、业等非无自体的宗旨,而且也违背了世间现见的所有一切。又如果色等没有
色等的有性,那就应当像声、香、味一样,不是眼根所能缘之境。
论文二十七:三执有法与有等性,亦一亦异,如无惭等。彼执非理,所以者何?一异同前
一异过故,二相相违体应别故,一异体同,俱不成故,勿一切法皆同一体,或应一异,是
假非实。而执为实,理定不成。
讲解:论文中的“如无惭等”,无惭指的是无惭外道,就是耆那教,为公元前六至五世纪
间,尼乾陀若提子所创立。因该教信徒修裸体苦行,不知羞惭,故佛教毁之为无惭。无惭
外道所执的,是一切法体的共相为“有等性”,一一法体的别相为“有法”。共相是一:
别相是异,像无惭外道。此等执著也没有道理,你若执一,即同前数论等执一的过失一样
;若执异,即同前胜论等执异的过失一样,一不是异,异也不是一:这二相既然相违,体
也应当有别。否则,你这一异同体的二相,就互相抵消都不能成立了。所以不可执著一切
法都是同一个体,或者说一也是假、说异也是假,你们一定执为实法,这道理定然不成。
论文二十八:四执有法与有等性,非一非异,如邪命等。彼执非理,所以者何?非一异执
同异一故。非一异言为遮、为表?若唯是表,应不双非,若但是遮,应无所执。亦遮亦表
应互相违;非表非遮,应成戏论。又非一异,违世共知有一异物,亦违自宗色等有法决定
实有,是故彼言唯矫避过。诸有智者勿谬许之。
讲解:论文中的“如邪命等”,邪命指的是邪命外道,创始人相传是六师外道之一的末伽
梨俱舍梨子,他否认因果报应,自称正命(正当的生活),佛教斥之为邪命外道。邪命外
道所执的,法和性既不是一,也不是异。
论主斥此也无道理,因为非一就是异,非异就是一,非一非异的执著,同前面所破三家一
异的过失是一样的。试问这非一非异的话,是遮遣之词呢?还是表显之词呢?设若是表显
,就不应当双非,设若是遮遣,应当没有所执。若既遮又表,就应当是二相互违,非表非
遮,就成为无意义的戏论了。
同时,世间人所知道的,不是一,就是异。现在你说既不是一,又不是异,这就犯了世间
相违过。一异俱非,也与自宗相违背。所以他们所说的话,由于上述原因,你们主张非一
非异的话,完全是矫诈诡辩,苟且避过之词,凡是有智慧的人,不要谬许他们说的是离言
自性。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