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净界法师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导读05 下

楼主: creative88 (create)   2021-08-14 13:14:38
【29】以善根超越痛苦!
  看下一段,正式的请示修行的方法,看经文:
  乞请净行:
  唯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本经的修行,对于净土的感应道交,它提出了二个方法:第一个教我思惟;第二个教
我正受。思惟,是一种比较散乱心的一种思惟;正受,是一种寂静的正念。所以善导大师
把思惟判作散善,把正受看作定善,禅定相应的善。这个思惟,也就是我们一般说的净业
三福,它是属于助行;正受,就是这个地方所说的十六观,它是属于正修。换句话说,以
十六观为正修,以净业三福来当助行。这段文,就是佛陀酬答所谓往生的处所。以下详细
说明:应该如何来修学这个净业,才能够成就往生。
  丙二、酬前净业。分二:丁一、三种净业答思惟。丁二、明十六妙观答正受。
  丁一、三种净业答思惟
  丙二的酬前净业分成两段,第一段是三种净业答思惟,第二段是明十六观答正受,这
个科判是智者大师做的。
  智者大师认为思惟是一种散乱心的修学,是以净业三福为主的,也就是日常生活中,
历缘对境的一种修学。十六观是必须在佛堂当中,息诸缘务的一种正念的、寂静的修学;
两个内涵不一样,一个是历缘对境修,一个是坐中修。
  我们先回答三种净业,来相应于如理思惟。先看第一段:
  光照频婆得道:
  尔时世尊即便微笑,有五色光从佛口出,一一光照频婆娑罗王顶,尔时大王,虽在幽
闭,心眼无障,遥见世尊,头面作礼,自然增进成阿那含。
  尔时就是指韦提希夫人选择了西方净土,当作来世往生的目标,这个时候,世尊并没
有马上回答净土的修学,而是露出微笑。在经典中,佛陀不会随便微笑,佛陀微笑当然是
有特殊原因的。古德解释说,佛陀的微笑,主要是针对频婆娑罗王,因为祂了知频婆娑罗
王的善恶因缘,频婆娑罗王过去生,因为跟阿阇世王结下生死的业缘,今生来酬偿业报,
本来是一个痛苦的果报,但是频婆娑罗王有善根,有善根的人在痛苦当中能启发道心,反
而激发他修八关斋戒、修无常无我观,使令他今生能够成就三果,而成为逆增上缘。
  也就是说:虽然频婆娑罗王遇上了逆缘,但是他能以善根超越痛苦,所以佛陀露出微
笑来安慰他,古德是这样解释的。
  这时候,佛陀从口中放出青、黄、赤、白、紫五种光明。放出这个光明做什么呢?照
到频婆娑罗王的头顶,为频婆娑罗王加持。我们都知道世尊这时候是在哪里?就在韦提希
夫人的寮房里,祂带了目犍连尊者、还有阿难尊者,飞到韦提希夫人的房间,来为她说法
、为她显现佛土。这个时候,佛陀并没有马上回答韦提希夫人的问题,反而是佛口放光,
先加被频婆娑罗王。但是频婆娑罗王虽处幽闭,跟韦提希夫人之间有重重墙壁的障碍,得
到佛陀的光明加持之后,心眼无障,遥见世尊。他内心的心眼和天眼都打开了,能够遥遥
的见到韦提希夫人房间里的世尊,就在那里头面作礼。当他拜下去的这个时候,当下就任
运成就了三果。由此观之,这个地方应该是有佛力的加持。
  从唯识学的判教来说,一般凡夫应该先成就初果,但是有一种人例外,听闻佛法可以
直接证悟三果,这种人必须具二种功德:第一个他的智慧善根强;第二个他要有初禅以上
的禅定才有可能;如果他只是微弱的未到地定,应该先证得初果。定力强、善根深,频婆
娑罗王就是这种根机的人,所以当下证得了三果。三果叫不还果,已经不来了,所谓不来
不是不来人间,因为他还有三惑,不再来欲界受生死,是住在四禅里面的五不还天,在五
不还天修学。直到断尽最后的细微上二界见的思惑,然后从五不还天跳脱出去,就再也不
来三界受生死了,就叫阿罗汉果。
  这段经文,古德解释说:韦提希夫人请求佛陀,开示思惟、开示正受,佛陀却先加持
频婆娑罗王,这是什么道理呢?这当中有两层意思:
  第一个,因为频婆娑罗王善根已经成熟。比如前面的受戒、闻法善根成熟,所以佛陀
先加持他,令他成就解脱。
  第二个,消除夫人心中的挂碍。因为韦提希夫人被关起来之后,她对大王心中有所挂
碍,她害怕大王得不到饮食,而受到痛苦乃至死亡,所以佛陀先把频婆娑罗王先度化了,
消除夫人心中的挂碍,使令她能够专心修学以下的十六观,是这个意思。
  【30】修行人不能老是想什么时候能梦到阿弥陀佛?
  以下,佛陀正式对韦提希夫人开示:
  举果以劝修因:
  尔时,世尊告韦提希,汝今知否?阿弥陀佛去此不远,汝当系念,谛观彼国净业成者
,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
  这地方,我先把因果说明一下。我们先看极乐世界的果地,汝今知否?阿弥陀佛,去
此不远。既然说极乐世界是我们的目标,那么极乐世界在哪里呢?离娑婆世界并不遥远,
所谓去此不远,古德有诸多说明。
  你说娑婆世界跟极乐世界差了十万亿佛土,从事相来说,不应该说去此不远,因为十
万亿佛土是很遥远的!一个佛土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去此不远应该是从理观来说的
。换句话说,我们修学的目的,是要往生到极乐世界,那我先要知道极乐世界到底在哪里
?如果你连极乐世界在哪里都不知道,你要从哪里下手呢?
  其实,极乐世界它存在于两个地方:第一个从事相来说:它存在于十万亿佛土之外。
第二个从理观来说:它存在我们一念心中,我们内心本来具足。
  修行一定是用理观来带动事修!如果你没有理观只有事修,心向外攀缘,你的心是散
乱的,不可能达到一心不乱,你的心散掉了。
  所以修行人不能老是想阿弥陀佛什么时候会来?什么时候能梦到阿弥陀佛?这就不对!
你已经向外攀缘了!只要你内心向内安住,好好地依教修学,极乐世界自会然显现,根本
不用去求,因为它本来就存在心中啊!
  所以佛陀在修行之前,先确定我们修行的处所、道场在哪里──阿弥陀佛去此不远,
修行是修心地法门,就在我们心中!当我们确定了修行的处所之后,应该怎么修呢?汝当系
念谛观彼国净业成就,谛观就是你要很专心的去观想。本经是以观想为主修,你要如实地
去观想极乐世界清净的依正庄严,这是我们的修行处,这是总说。
  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为什么佛陀要譬喻呢?这里解释一下:佛陀在讲解极乐世界依正
庄严的时候,是用譬喻的方式,因为我们凡夫没有一个人到过极乐世界,极乐世界长得什
么样子,没有人知道,所以佛陀必须用我们生活当中,已经存在的东西来作譬喻。
  比方说,佛陀用七宝,极乐世界的宫殿是七宝所成,难道极乐世界的宫殿,跟我们娑
婆世界的黄金、白银一模一样吗?不可能!但是如果佛陀不引用我们所知道的,我们怎么下
手去用功?怎么踏出第一步呢?因此,佛陀必须先教导我们,用我们所认知的东西,来引导
我们去认识极乐世界,这叫开方便门,示真实相。
  先用譬喻来引导我们,也令未来世一切凡夫众生,欲修净业者,透过这个譬喻的思惟
,而能够成就净业,往生到极乐世界。
  所以我们刚开始是先思惟佛陀的方便门,慢慢慢慢等善根成熟了,极乐世界的真实相
,自然会显现出来。
  【31】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接着看下一段,正式说明整个净土宗的道前基础:
  净业三福: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
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
,名为净业 佛告韦提希,汝今知否,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
业正因。
  这一段正式回答教我思惟。这是修净土之前,应该有的基础,就是净业三福。
  佛陀说:欲生彼国者,应当先修三种福业以为基础。第一个是讲到人天之福:一者孝
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对于人天之福,佛陀提出了三个主题:第一个
是孝顺心,第二个是恭敬心,第三个是慈悲心。
  孝养父母:孝顺心主要的对象当然是对父母,广泛来说是一切众生。因为父母对我们
有生育、养育之恩,所以我们应该以孝顺心来回报父母。
  对于以孝顺心来孝养父母,古德解释,由浅入深有三种差别:第一种是下品的孝养父
母。下品就是指四事的孝养。我们对于父母亲,衣服、饮食、卧具、汤药四事供养,让父
母亲衣食无缺,这是第一种四事孝养。
  第二种是光宗耀祖:我们自己立身行道,不辱所生,在社会上做一个有用的人,得到
别人的赞美,使令我们的祖先因此而得到别人的赞美,这是光宗耀祖的孝养,属于中品的
孝顺。
  第三种孝顺是上品的谕亲于道:就是我们用善巧方法,引导父母亲能够信奉三宝、修
学佛法,而了生脱死,这是上品的孝养,这种孝养是以法供养。
  奉事师长:师长有教导启蒙之恩,所以古德说:如果没有世间的师长,则不知礼法;
没有出世间的师长,则不知佛法。师长有方便力,能够开导佛法,启发我们心中的智慧,
所以我们应该要尊重师长。
  慈心不杀:这个所缘境是广泛一切众生。慈心不杀除了修慈悲心,《楞严经》提出两
点说明,尤其是修净土的人,第一个不能杀生、第二个最好吃素。
  我解释这个道理给你听听:《楞严经》上说,杀生有两个过失:
  第一个、欠众生的命债,你杀他一命,肯定要还他一命,他绝对不会放过你的。
  第二个、你说我没有杀生,我是吃三净肉。好,那你没有欠命债,你欠众生肉债,他
的肉也没有说要给你吃,是你强迫把它拿去吃的,所以你吃它半斤,将来就得还它八两。
所以说虽然你没有直接杀生,但是你吃它的肉养自己,欠它肉债,因为它心中对这个肉身
有执著,就有业缘在那个地方。
  因此,我们修净土宗的人,要做两件事情:
  第一个、要加强跟弥陀的感应,比方说忆念弥陀、执持名号。
  第二个、要减少跟娑婆世界的业缘,你跟众生的生死业缘,结得愈深,临终就愈难跳
脱,因为他不放你!平常你感觉不出来,临命终的时候,那是算总帐的时候,腊月三十算
总帐。虽然说是带业往生,但是在临终的时候,也必须先冲破自己的障碍,然后才能接触
到弥陀的光明;如果你本身障碍太深的话,往生可能会有问题。
  修净土法门的人,平常也要拜忏,甚至于如果过去曾经有堕过胎,放蒙山也不可少,
这些方便门都不能少。总而言之,你必须要在临终的时候──愿我临终无障碍,这是未来
努力的一个方向,平常要多拜忏、放蒙山、吃素,尽量不要再跟众生结恶缘。
  严格来说,以《楞严经》的高标准,你连牛奶也不能喝啊,因为这个也是众生身体上
的一部分,所以你都不能再吃!你可以看看《楞严经》,什么叫做不跟众生结恶缘?除了牛
奶不能喝,连众生皮毛制成的衣服都不能穿,这个叫做愿我临终无障碍,就是要慈心不杀

  修十善业:身三、口四、意三,这是修十善业。当然人天乘主要是以十善业为主,开
展出来有三个主轴,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这是十善业的三个主轴思想。
  【32】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第二个: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所谓三皈依,是学佛法的一个基础。为什么要修三归?因为佛有说法之恩,法有开慧
之恩,僧有住持之恩;我们的整个修学,必须仰仗三宝的加持。
  所谓具足众戒,包括了居士五戒、八关斋戒,以及出家比丘、比丘尼戒。然后,身口
意要能够威仪具足。人天的福业是十善业,二乘人的福业是持戒。持戒跟修善不同,因为
持戒有戒体,所以他的心力强。所谓戒体就是一种愿望,以愿力来引导善行,因此他的所
缘境广,能普遍含盖一切众生。
  前面的十善业,也是有物件,他的物件是针对父母师长,有一定的物件,持戒没有物
件。比方说持不杀生戒,一切的有情,上至天上的飞鸟,下至地上的蚂蚁,都不能有杀生
的行为,所以持戒的所缘境广。
  其次,他的心力强,所以他的功德超过十善,人天的福业是慈善家,二乘的福业是宗
教家,宗教跟慈善最大的差别,就是有愿力。
  世间的善人,不见得有愿力,他到菜市场,临时看到有众生很可怜,一时生起恻隐之
心,把它救回来放生,那种是一时的善念,由于境界的触动才启发他的善心。
  持戒的人,没有所谓一时的善,而是白天、晚上总是想到:一定要誓断一切恶、誓修
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他的愿力是超越时空的,由愿力所带动的善法,功德才会大!希
望大家要知道,宗教的修学跟慈善的修学,最大的差别就是:一个是有愿力,一个是没有
愿力;一个是一时的善心,一个是恒常的善心,功德就差别很大。
  所以一个是人天的福业,一个是二乘的福业,不一样。当然,大乘的福业,它的心胸
就更广大了,我们等下一堂课再说明。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