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识规矩颂(二十九)——完
玅境长老 开示
1992年于台北万里灵泉寺
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
这“不动地”就是第八地、第八不动地。因为这个时候,他把所有的烦恼都降伏住了,这
个种子还没断,但是决定是不起现行了,不活动,这个我执也决定是不动了。这样子,这
个第八地就是一切烦恼不能动摇他,一切的相也不能动他,一切的功用的境界也能不动他
,所以他就叫作“不动地”。在从“不动地”前这个时候,“才舍藏”,这个时候才舍掉
阿赖耶识的名字。因为这个时候,第七识不执著有我了。我们昨天讲第七识的时候,是在
“极喜初心平等性”,就是在初地的时候,他的平等性智就成就,但是这个初欢喜地的这
个菩萨,他这个平等性智不能够不间断的活动。就是有时候入观,就有平等性智;若出观
了,平等性智就不出现了,就不活动了,那么这时候还不是那么圆满。要到第八地的时候
,没有出入观的分别了,他这个平等性智一直的存在,那么妙观察智、平等性智都是成就
的,都是清净的。所以这个时候阿赖耶识是有个藏,叫作藏识,有个我爱执藏的意思,不
存在了,就是弃舍了我爱执藏的名字,这个名字不能用了、不能用了,这时候叫什么名字
呢?叫异熟识。
这个异熟识是怎么讲呢?这个“异”是变化、不同了。比如说我们造的业,有的是善业、
有的是恶业,那么善业也好、恶业也好,去得果报,就是得的这个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
果报主,但是阿赖耶识也不是善、也不是恶,就是变了,是异性而熟。有善性、有恶性的
业力,但是不同的业力,得到的果报,是个无记的果报。所以叫作异熟,异时而熟、异性
而熟。
异时而熟,你造了业,他不是立刻就得果报的,要经过一段时间逐渐的。比如说我们造的
罪业,或者造的福业,当时力量还不足于的果报,你须要继续地做这种功德,或者继续地
造这个罪,使令这个罪的力量强大了,他才能得果报的,所以他是异时而熟、异性而熟,
所以叫作异熟。
这个舍掉了阿赖耶识的名字,就转换了一个名字叫作异熟识。异熟识就是由将才说,由这
个有漏的业力,得到有漏的果报。你比如说这个阿罗汉,他是圣人了,他这个时候他的第
八识不叫作阿赖耶识,叫作异熟识,这个名字还要用了很久。
“金刚道后异熟空”,要到什么时候把这个异熟识这个名字也不要了呢?要“金刚道后”
,就是十地菩萨的最后心,那一刹那。这个“金刚道”就是菩萨要成佛的时候,他要入这
个金刚喻定,就是特别坚固、不可破坏的意思。入在这个定里边,修这个诸法空相观。修
这个观的时候,一下子,一念相应慧,就把所有的烦恼障的种子、所知障的种子,全部的
息灭了,就是在“金刚道”的时候。这个时候所有的有漏法都没有了,完全是无漏的了。
这个时候这异熟的名字不对了,不符合了,就变成无垢识。
“金刚道后异熟空”,我昨天说过,有个无间道。无间道就是金刚道。这个时候因为把所
有的有漏业力、这一切的有漏的种子都息灭,使令这个异熟识里面完全变成无漏的、清净
的境界了,所以这时候不是有漏的,异熟识还是个有漏的境界,这时候完全是无漏的了,
是清净的了,所以叫作无垢识了,不叫作异熟识了,所以叫作“金刚道后异熟空”,异熟
也不存在了。这并不是识不存在,这识还是存在,不过转名为一个清净的识,所以“金刚
道后异熟空”。
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
“金刚道”也叫无间道,把所有的烦恼都息灭了,这一刹那间就变成解脱道了,这个时候
大圆镜智就出现了。这个大圆镜、“大圆无垢”,是广大圆满的智慧境界。这个镜智就是
佛的根本智,这个智慧是特别清净的,所以是“无垢”。
“同时发”,同那个无垢识,大圆镜智和无垢识同时地出现了,就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了。这个大圆镜智他是做什么的呢?他是能够把这个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
都从那里显现出来,也能够显现出来佛的自受用身,也能显现佛所居住的世界。那个无漏
、清净、庄严的世界,就是依正二报了,都从这个大圆镜智,说是从“大圆”镜智发出来
也可以,说从“无垢”识发出来也是一样。无垢识里边,有无量无边的清净功德的种子,
也就是从这么多的清净种子变现出来无量的功德庄严,而这些事情都在大圆镜智里面显现
出来。佛的大悲心要广度众生,所以众生世界的这些情况,也能在大圆镜智里面显现出来
的,当然这是佛的大自在的境界。
“普照十方尘刹中”,佛的这个大光明的智慧,普照十方无量无边的世界。这个“尘刹”
,“刹”是佛的世界叫“刹”。“尘”是表示很多很多、无量无边的世界。佛的大智慧能
普遍的照耀无量无边的世界,这就是佛的大悲心和这个大圆镜智是相应的,自利的功德圆
满了,他还能够广度众生的意思,所以叫“普照十方尘刹中”。这个是说到第八识转识成
智,得到大圆镜智,也表示大乘佛法的伟大。
这个小乘佛法的阿罗汉,他若入无余涅槃了,就没有这种境界,也没有净土,也没有身相
,依正二报都不显现的,就是一个空空的境界,不能再发生什么作用,不能去度化众生。
这在《阿含经》上明显的是这样的意思,不明显的说出来阿罗汉他还有身体,他还怎么、
怎么的,说的并那么明显;唯有大乘佛法里边,说到菩萨发大悲心广度众生,他能继续地
发大悲心,不忘记众生的苦,这是非常殊胜、非常值得赞叹的事情。而小乘佛法学者对于
这个大乘佛教偏要有些......这个地方说“由此能兴论主诤”,就是到今天的中国佛教,
这件事好像又翻起来,有些诤论。有些诤论实在是... ...我认为不合道理,应该赞叹大
乘佛法、应该学习大乘佛法,不应该去贬斥他的。
这个《八识规矩颂》,就是《成唯识论》的一个纲要,也就是学习、研究《成唯识论》的
入门的书。这个虽然文字不算多,但是他的内容是很广博的,很渊博的。
文章来源(附音频):
https://fayun.org/public/index.html#!/fy/player/dharma/bashiguijusong/110/audio/0
==============================================================================
《八识规矩颂》
唐三藏法师玄奘造
前五识颂
性境现量通三性, 眼耳身三二地居,
徧行别境善十一, 中二大八贪嗔痴。
五识同依净色根, 九缘七八好相邻,
合三离二观尘世, 愚者难分识与根。
变相观空唯后得, 果中犹自不诠真,
圆明初发成无漏, 三类分身息苦轮。
第六识颂
三性三量通三境, 三界轮时易可知,
相应心所五十一, 善恶临时别配之。
性界受三恒转易, 根随信等总相连,
动身发语独为最, 引满能招业力牵。
发起初心欢喜地, 俱生犹自现缠眠,
远行地后纯无漏, 观察圆明照大千。
第七识颂
带质有覆通情本, 随缘执我量为非,
八大徧行别境慧, 贪痴我见慢相随。
恒审思量我相随, 有情日夜镇昏迷,
四惑八大相应起, 六转呼为染净依。
极喜初心平等性, 无功用行我恒摧,
如来现起他受用, 十地菩萨所被机。
第八识颂
性唯无覆五徧行, 界地随他业力生,
二乘不了因迷执, 由此能兴论主争。
浩浩三藏不可穷, 渊深七浪境为风,
受薰持种根身器, 去后来先作主公。
不动地前才舍藏, 金刚道后异熟空,
大圆无垢同时发, 普照十方尘刹中。
==============================================================================
心得:南无佛陀耶,南无达摩耶,南无僧伽耶。十方三世一切佛,诸尊菩萨摩诃萨,摩诃
般若波罗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