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玅境长老|八识规矩颂(二十七)

楼主: honyan (honyan)   2021-08-02 23:42:31
八识规矩颂(二十七)
玅境长老 开示
1992年于台北万里灵泉寺
其次有一种事情叫作‘趣生’,这个‘趣生’这个地方有一点意思。这个‘趣生’这个是
怎么讲法呢?或者说五趣、或者说六趣,就是六道轮回。‘生’就是四生,胎、卵、湿、
化四生。我们造了善恶业,或者善业、或者恶业,在六道里面流转,得了果报了,或者是
得天的果报、得人的果报、得三恶道的果报。我们现在姑且用人来作例,说明这件事。比
如说是做了人,我们这个色受想行识,他的这个体质里边,究竟是什么?这个色受想行识
他的真实的地方,究竟是什么?在唯识的学者来说,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他是这个果
报的主人,他是果报的主人,那么怎么知道呢?当然也有其他的理由,现在说‘趣生’这
个地方,就在《成唯识论》他用十个理由,这个‘趣生’是第三个理由。
这个地方用什么理由来说明是有阿赖耶识呢?我们前五识不说,说这个第六识。第六识有
的时候他能够有慈悲心,能够作善事,是有道德的一种境界,但是有的时候他也能作恶,
这前六识。说是做这个地狱的罪业、三恶道的罪业都能做的。他是忽然间善、忽然间就是
恶的,是这种境界。但是做善的时候,比如说这个修欲定、未到地定、到色界定,他能修
成色界定,或者四空定他都能够修成了。修成了以后,就是高过了人的境界了,那就是天
了,就是色界天上的人、无色界天上的人了,不是人间的人了,若是你能修成了的话。可
是我们表面上看,他还是人间的人,不是天上的人。说是这个人他或者是一个特别有权利
的人,或者是没有权利,他常常做恶事,杀人放火,怎么样恶事他都能做的,常常做,没
有人敢干涉他,就是干涉,或者他又跑出来也不一定。但是我们从表面上看,他还是人,
他不是地狱、畜生、饿鬼,他还是人。我们如果在这个地方,我们问一问,为什么会这样
子?这个‘趣生’这一段文的意思就是说,因为有阿赖耶识的关系。这阿赖耶识也是由业
力,刚才说了,是“界地随他业力生”,随着业力生。那么随着业力生到人间做人了,这
个阿赖耶识就是人的境界,就能保持人的境界。你这个第六识去做恶也好、做也好,你学
习佛法,发了无上菩提心,得无生法忍,你是大菩萨也好,第八识还是保持你人的境界,
你还是人的样子。只要你这个寿命没有尽,你这一段的业力还在发生作用,因为这个身体
的存在,也要以前成的业力,这个业力还存在,那么这时候第八识就保持原来的这个境界
不变。不是第六识本身有这个力量的,本身他随时会变的,那么为什么他也能作佛,他也
能作菩萨,也能去做恶,但是表面上这个果报不变,为什么不变呢?就是有阿赖耶识的关
系。所以从这个地方就看出来要有阿赖耶识,如果没有阿赖耶识的话,他应该变了,第六
识忽然间作佛,就是佛;忽然间作了饿鬼,那就应该是饿鬼了,应该是这样子。所以‘趣
生’这一段文,说出来这样的意思。
还有一段文我曾经说过。这个‘识缘名色,名色缘识’我曾经简单,我现在再多说一点。
这是在《阿含经》里面有这个话,‘识缘名色,名色缘识’。这个‘名色缘识’,这个名
是什么呢?就是非色的四蕴,就是受想行识这四个。受想行识这里面有个识。又有一个识
,‘名色缘识’。又有一个识,那么‘名色缘识’,这个名里面有一个识,这个识是那一
个识?名以外的这个识又是什么识?名里面这个识,当然应该说是眼识、耳识、鼻识、舌
识、身识、意识,这是前六识。那么外边这个识,那么应该是第八、就是阿赖耶识了。因
为名和色这二个和另外的识是相依而住,就是互相帮助,我也帮助你,你也帮助我,这样
子就可以继续生存下去了。在十二因缘里面,有这个‘识缘名色’的这个话。十二因缘按
人来说,投胎了以后,父母的遗体,遗体里边就是有识。识和这个遗体和合起来,和合起
来,这个时候就叫作‘识缘名色’。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识缘名色’这个时
候,父母的遗体最初的时候,这个六根还没长成。没长成,所以这个‘名色缘识’,名里
边的识,不应该说是前五识,因为这个前五根没有长好,就不可能有前五识嘛!不可能有
前五识,那么第六意识是有的,第六意识是有的。
因为有的经论上说,这个众生在母胎里边,初开始结胎的时候,有的人是有福报的人,有
的人是没有福报的人。没有大福报的人,他不知道是住在母胎里边,他就认为在墙角那个
地方、在那里住,或者在一个草堆里边,在那里住,有的时候也听见风、刮风下雨的这些
境界。那么若大福德的人,福德的人不是转轮圣王呀。一些大福德人,他就是另一个境界
,他认为他是在一个花园里边,或者是一个很好的一个大楼房,很高贵的一个房子里边,
有很好的设备,在里边很自在的,大福德的人就是这样的感觉。那么我们在想,因为初结
胎的时候,前五根还没有长成,就没有前五识。没有前五识,那么这个名,‘名色缘识’
,名里边的识不是前五识,不是前五识是什么呢?就是第六识。另外这个识,是什么识?
只好说是阿赖耶识,没有别的识了嘛!所以从这句话也証明有阿赖耶识。但是佛没有说那
么明白。不明白地说出来。所以从佛的这一句话,也証明有阿赖耶识,你小乘佛法的学者
不可以否认的,这是一个。
其次,这个寿、煖、识,这个寿、煖、识也和‘识缘名色’差不多,也有相同的意思,就
是我们人的这个身体,什么叫作寿呢?可以从二方面解释。就是我们这个生理的组织,这
个四大的前五根,和我们的识,我们身体一部分是物质,一部分是精神,他们这二部分连
持在一起不分离,这个不分离的力量就是叫作寿。或者说是得这个果报的那个业力,就叫
作寿。这个业力尽了,人就得死了,这是个寿。另外一个煖,这个身体有温度。另外还有
个识,另外有这个识,这个识是那一个识?就是第八识了。为什么说他是第八识呢?这又
有一个理由。有什么理由呢?说他是六识可不可以呢?说他是前六识不可以。因为有的时
候前六识停止活动了。停止活动了,就没有识了。没有识,那么这个时候的寿、煖,那个
识是谁?寿、煖、识这三个常常在一起不分离的。不分离,若是前六识不活动,就是分离
了、分离了,说这个识说不分离是不对的,而佛是说不分离,这可见,那个就是阿赖耶识
,这里有这个意思的。
一共是《成唯识论》举出来十个理由的。十个理由我想我们不必都说,我就说这么多。
“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这个“浩浩”就是广大的意思、广大无边的境界
,就是阿赖耶识这个境界是很广大的,他能够遍缘一切法界的境界。
“三藏”,三个藏,就是能藏、所藏、还有一个执藏。说是阿赖耶翻个藏、叫藏识。可是
这个说“三藏”,念ㄘㄤˊ也可可以,能藏、所藏、执藏。这个能藏怎么讲呢?就是世间
上一切一切的万法都有他的种子,这个种子是都藏在阿赖耶识里边。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
身意,和外边的境界接触的时候,这六个识就发出作用,触、作意、受、想、思,或者贪
瞋痴的烦恼,或者是有了善心所的活动的时候,活动的时候,就在阿赖耶识里边熏成了一
种功能。你做善,也会熏成了善的功能;做恶,他就在阿赖耶识里面熏习了恶的功能;不
善不恶也好,他都熏成了功能,不会有一点事情空过了的。不管怎么样有智慧的人,会隐
藏自己,但是阿赖耶识,你不能隐藏的。他如实的给你记录下来。你所有的善也好、恶也
好,善恶都有不同的程度的,他都收藏在里边,那么就叫作种子。这是能藏。就是阿赖耶
识能储藏无量无边的种子,你前六识,第七识一样,你一动,在阿赖耶识里面就收藏这个
力量,你一动就有力量。这个力量就藏在阿赖耶识里边,阿赖耶识能藏,所以叫作能藏。
所藏,就是这无量无边的种子,阿赖耶识是所藏的处所、所藏的地方,就是种子是所藏的
、阿赖耶识是能藏。这就说为二个地方,二个藏。所藏的处所,叫所藏。
这个我爱执藏,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第七识他执著阿赖耶识的明了性,是我的本体、是我
,这也有一个藏的意思,叫执藏。这个执,就是执著,就是他不容易转变,他很执著,认
为这个是我。如果换一句话叫作爱,也可以。就是我爱。我爱着这个我,其实也就是执著
。那么爱的关系,也就是这个藏的意思;这个藏就有爱的意思在里面,所以这是三个藏。
这三个藏的境界,这个能藏、所藏境界是非常广大的;这个我爱执藏只是侷限在第七识。
“不可穷”,这个阿赖耶识这三个藏的境界,是非常的微细、深奥,这个凡夫和二乘人是
不能够通达的,所以叫“不可穷”,二乘人不能通达。就是要佛说,当然要佛为我们开示
这件事,我们才能够依稀的可以明白这件事;如果佛不说,我们没有办法明白,所以叫是
“不可穷”。因为佛在《阿含经》没有明白的、明显的说出来,所以二乘人没有办法懂,
所以“不可穷”。
“渊深七浪境为风”,这是说到阿赖耶识和前七识的关系。这个“渊深”和“浪”这是一
个譬喻,譬喻阿赖耶识是个大海,大海是特别深的,是个“渊深”。这个大海,他这个海
水是譬喻阿赖耶识所藏的无量无边的种子,所藏的种子。这个种子怎么说他是浪呢?这水
是譬喻种子的,水怎么有了波浪了呢?
“境为风”,就是前六识的境界,或者是第七识也有所缘境,这个境界一出现了的时候,
这七个识就活动出来了,七个识一活动,这个境界一出来,一活动,境界的活动和前七识
的活动,能缘识和所缘境的一活动,都是种子的力量,那么就是水就变成浪了。我们从这
个譬喻上看,应该是更明白地知道前七识和第八识的关系,是分不开的。这个大海是个阿
赖耶识,水是阿赖耶识的种子,水的波浪就是前七识的活动,这是分不开的境界。
这个“渊深七浪境为风”,这个境界,这个识的所缘境一出现了的时候,就等于是有风了
。有风了,这海水就有波浪了,就是第八识这个种子就动起来了。种子一动,也就出现能
缘识、所缘境的境界,这是分不开的境界。这可以看出来阿赖耶识和前七识并不是能分开
的、不是能分开的。在《摄大乘论》上解释的不像《成唯识论》解释的那么繁碎,那么能
够更明显地明白一点。
文章来源(附音频):
https://fayun.org/public/index.html#!/fy/player/dharma/bashiguijusong/110/audio/0
==============================================================================
《八识规矩颂》
   
唐三藏法师玄奘造
   
前五识颂 
性境现量通三性, 眼耳身三二地居, 
徧行别境善十一, 中二大八贪嗔痴。
五识同依净色根, 九缘七八好相邻, 
合三离二观尘世, 愚者难分识与根。
变相观空唯后得, 果中犹自不诠真, 
圆明初发成无漏, 三类分身息苦轮。
第六识颂
三性三量通三境, 三界轮时易可知, 
相应心所五十一, 善恶临时别配之。
性界受三恒转易, 根随信等总相连, 
动身发语独为最, 引满能招业力牵。
发起初心欢喜地, 俱生犹自现缠眠, 
远行地后纯无漏, 观察圆明照大千。
第七识颂
带质有覆通情本, 随缘执我量为非,
八大徧行别境慧, 贪痴我见慢相随。 
恒审思量我相随, 有情日夜镇昏迷, 
四惑八大相应起, 六转呼为染净依。 
极喜初心平等性, 无功用行我恒摧, 
如来现起他受用, 十地菩萨所被机。
第八识颂
性唯无覆五徧行, 界地随他业力生, 
二乘不了因迷执, 由此能兴论主争。 
浩浩三藏不可穷, 渊深七浪境为风,
受薰持种根身器, 去后来先作主公。 
不动地前才舍藏, 金刚道后异熟空, 
大圆无垢同时发, 普照十方尘刹中。
==============================================================================
心得:南无佛陀耶,南无达摩耶,南无僧伽耶。十方三世一切佛,诸尊菩萨摩诃萨,摩诃
般若波罗蜜。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