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事持 理持 事一心 理一心 传灯 莲池 藕益

楼主: creative88 (create)   2021-07-16 06:12:08
明末中国的净土教人物及其思想 圣严法师
http://www.chibs.edu.tw/ch_html/hkbj/08/hkbj0801.htm
最早的 事一心 理一心 的名词是智者大师提出
在观音义疏中说
一心称名,有事有理,存念观音,无有间断,名“事一心”,
此心与空慧相应,名“理一心”。
此解释法同于止禅 观禅。系心一处是止,与空慧相应是观。
于是莲池大师 及天台的传灯大师都走这个路子解释。
事一心为定功,理一心则与空观慧相应,
差别在莲池大师背景是禅者与华严宗者 空观慧解释时 有取天台也有取禅意及华严义。
而传灯大师则是天台宗者 空观慧则取天台一心三观。
============================================================================
莲池大师 弥陀疏钞演义
https://reurl.cc/NrD9K5
一者归投义下。谓前皈命有投义。今执持名号。一心向往。如鸟投林。如客投主。如游子
伶仃。唯有思归一念。此但事相精勤。犹未明理。即事一心。二者归元义。谓执持名号。
还归一心。则背尘合觉。返本还源。念念还归自心。即名归元。此则不唯事行。兼修理观
。为理一心。
传灯大师 弥陀圆中钞
https://reurl.cc/8378mo
《疏》若者。不定之辞。利根一日一念。钝根或至七七日。行成。纵未破惑。定为往生之
因。
《钞》经文既云若矣。又增数至于七日。是则往生之因。要在持名。阶于一心不乱。而人
根利钝。日数限乎七等。若利根者。一日成乎一念。钝根至于七日。而解中又增云七七者
。此或约极钝根者为言。或约行门逾增胜者而说。然则持名一心不乱者。因也。得一念者
。约行成而为言也。纵未破惑。定为往生之因者。此言一念之力。有伏惑之功也。盖言若
能伏惑。临终正念自然现前。往生净土必矣。
○三、释一心不乱二。初、总标
《疏》一心不乱。有事有理。
○二、分释二。初、事一心
《疏》事一心者。行者系缘忆念阿弥陀佛。相好光明。无分散意。念念无间。名事一心。
《钞》系缘忆念者。观也。阿弥陀佛等。境也。无分散意。念念无间者。念力勇猛。能排
杂念。使内心不起。外境无侵也。下文虽明理中一心。要须先假持事中一心。以为其本。
理中不过用解力而融之通之。使无滞事相。以为殊胜之因。苟微乎此。曷能成就一念伏惑
之功耶。
○次、释理一心二。初、明一心三观
《疏》理一心者。了达能念之心。所念之佛。皆无自性。虽本来空寂。而感应道交。如镜
像水月。任运显益。当处皆空。全体即假。二边叵得。中道不存。三谛圆融。绝思绝议。
名理一心。
《钞》了达下。明即空义。言能念所念。皆无自性者。此约四性而体达无生也。应云亦无
他性。共性。无因性。文之略也。此中宜以能念之心本空。为无自性。所念弥陀本空。为
无他性。感应道交。如镜像水月。为无共性。任运显益。为无无因性。此乃摄后归前。以
明无有四性也。次虽本来空寂下。明即假也。上二句约法明假。下二句约喻明假。乃以形
之与水喻感。镜之与月喻应。镜月本无心。而自然现乎影像。形水亦无意。而法尔感乎镜
月。功至往生。任运显益也。当处皆空者。有即空也。全体即假者。空即有也。有即空。
则有即非有。空即有。则空即非空。非空非有。则中道昭然。即空即有。则中道亦亡。故
曰二边叵得。中道不存。如是则所观之境。三谛圆融。能观之心。绝思绝议。事理二门。
已如解中略示。若欲更明其旨。则又有横竖二种不同。横论三观。则能念属乎三观。所念
属乎三谛。如正称名时。了能称心。非内非外。无形无状即空观。虽非内外形状。而此能
念之心。历历分明。即假观。而此能念。非离假而有空。亦非离空而有假。双遮双照。即
中观。所称佛名。及以音声。如谷中响。如水中月。了不可得。即真谛。虽不可得。而佛
号音声。宛然在口。显然在耳。即俗谛。而此所念。亦非离真而有俗。亦非离俗而有真。
俱存俱忘。即中谛。此横论三观三谛也。若竖论者。祇以一心不乱。万缘俱寂者。为空观
。以所念六字圣号。朗朗分明者为假观。能念虽空。而念者宛然。所念虽假。而谷响不实
。如是则即空不空。而空即假。即假非假。而假即空。双遮双照。境观双忘。所谓境为妙
假观为空。境观双忘即是中。忘照何尝有先后。一心融绝了无踪。若然者。求生净土之人
。但以一心不乱。而执持名号。祇执持名号。而一心不乱。无边妙义。咸在其中。不思议
观。非离当体。可谓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也。又须了知经中之意。一心不乱。欲使因果名
目相应也。执持名号。欲使生佛感应道交也。因果名目相应者。极乐称为净土。惟其心净
。而后佛土净。但心净土净。其义甚通。圆伏五住。圆破三惑。皆名心净。而此心净。感
佛土净。则圆该四土。今是同居净土。只须一日至于七日。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以为心
净往生之因。二生佛感应道交者。弥陀妙应。既是果人。复有宿誓。令我持名。是故必须
执持名号。以为心净往生之因。故一心不乱。与执持名号。二义相须。阙一不可。故此经
宗。须以四句料简。一、是一心非持名。即寻常修禅。与夫一心修诸众行。又无回向发愿
。悉非往生正因。二、是持名非一心。即散心持名。虽是佛乘缘种。亦非往生正因。三、
非一心非持名。即悠悠凡夫。作诸善事。亦非往生之因。四、是一心是持名。方是此经所
说往生正因。若约此经。说在方等。收四教机。以判一心。则有四种行人一同。一、藏教
人。心佛实有。惟约事相。制心不乱。以此为因。加之信愿。临终果熟。即得往生。今之
凡夫。未通至理。惟关闭六情。不出不入。而一心持名。或用心推究。种种剖析。皆藏教
人。一心持名也。二、通教人。善能了达若心若佛。如幻如化。佛本是无。心亦何有。声
如谷响。佛如镜像。如此体解。当处无生。此通教人。一心持名也。三、别教人。先能达
空。亦能达假。以我空心。而造假佛。非惟佛有。不妨心有。然以空心。而念假佛。空既
不空。假亦不假。非假非空。见于中道。此别教人一心持名也。四、圆教人。能达净土唯
心。弥陀本性。即真俗中。观中空假。有念无念。无非法性。无佛有佛。皆是真如。终日
有念。终日无念。以无念念。念有相佛。无生而生。生而无生。此圆教人一心持名也。此
约方等时。义释如是。若约法华开权显实者。应会前教。悉归圆顿。以藏教人。关闭六情
。制心不乱。为我圆教。事中一心。通教如幻。为我圆教。即空一心。别教出俗。为我圆
教。即假一心。圆本相即。不须和会。以法华妙。具二妙故。前圆教一心。为法华相待论
妙。今统会归。为法华绝待论妙。是故圆家行人。已闻妙法。深悟圆理。以起圆宗。如此
力用。圆融无碍。了事乃即理之事。理乃即事之理。是以一心持名时。事一心可也。理一
心可也。事理相即一心可也。念念无非法界。心心皆即真常。如是念佛。功德最大。能伏
五住烦恼。能破一心三惑。能净四种净土。能见三身弥陀。是为不思议念。是为无功用念
。永明所谓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今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此偈正为圆顿人。一心
持名者说也。
============================================================================
而藕益大师 再有发挥
则将原本作为持名时的属定门或慧门的 事一心跟理一心 改称为 事持 理持
弥陀要解
持名念佛,也分“事持”及“理持”,所谓“事持”,即是虽已信有西方阿弥陀佛,尚未
达到‘观经’所言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境域者,由于决志求生,如子忆母,无时
暂忘。所谓“理持”,即是信彼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
之洪名,作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
而弥陀要解文中的事一心不乱 理一心不乱 则为圆教修证位阶 都是有所成就的说法
弥陀要解讲义 圆瑛大师
https://book.bfnn.org/books2/1138.htm#a13
《解》一心亦二种。不论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烦恼。乃至见思先尽。皆事一心。不论事持
理持。持至心开。见本性佛。皆理一心。事一心不为见思所乱。理一心不为二边所乱。即
修慧也。
(讲)此别明修慧。念佛以一心不乱。方为极则。方是真修。一心不乱者。即纯一其心。
专念弥陀。三昧现前。而不动乱。不起妄念。不落知解。然有事一心。理一心之别。故曰
一心亦二种。
不论事持理持者。事持。如闻说念佛法门。可以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深信不疑。一心系
念。句句分明。念念相续。行住坐卧。唯此一念。更无二念。即以一念。而除众念。由未
达理。故曰事持。
理持。如闻说念佛法门。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深信不疑。一心持念。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念极而空。了知能念心外。无有佛为我所念。所念佛外。无有心能
念于佛。能所双忘。心佛一体。念而无念。无念而念。由达理故。是曰理持。
持至伏除烦恼。乃至见思先尽。皆事一心者。念佛是圆顿修法。下事理二持。皆约圆教判
。持名至圆五品位。伏见惑烦恼。至圆初信。除见惑烦恼。乃至二信至七信。思惑亦断。
为见思先尽。此皆事一心也。○持至心开见本性佛。皆理一心者。由事持。持至圆初住位
。破一品无明。藏心开显。藏心。乃法身。般若。解脱。三德祕藏之心。此心向为无明所
覆。不得显现。今念佛功深。能破一品无明。藏心开显。即证一分三德。可以亲见本性法
身佛。名理一心也。○事一心我执亡。不为见思所乱者。如念到事一心。则我执已亡。见
思惑尽。故不为见思所乱。理一心法执尽。不为二边所乱者。若念到理一心。则法执已尽
。无明亦破。双舍空有二边。全归中道。故不为二边所乱。此一心不乱。乃为修慧。
==============================================================================
例如 莲池大师或传灯大师 文义上似乎都鼓励学人 在事理上都下功夫 不虞偏废
而藕益大师也鼓励理持 在理观上面的理解 他的深信是带有观慧的深信
弥陀要解
唯即事持达理持,所以弥陀圣众现前,即是本性明显。往生彼土,见佛闻法,即是成就慧
身。不由他悟,法门深妙,破尽一切戏论,斩尽一切意见。唯马鸣、龙树、智者、永明之
流,彻底担荷得去。其余世智辩聪,通儒禅客,尽思度量,愈推愈远。又不若愚夫妇老实
念佛者,为能潜通佛智,暗合道妙也。我见是利,故说此言,分明以佛眼佛音,印定此事
。岂敢违抗,不善顺入也哉!二正宗分竟。
了此,方能深信弥陀愿力。信佛力,方能深信名号功德。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
可思议也。具此深信,方能发于大愿。文中应当二字,即指深信。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
。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由此而执持名号,乃为正行。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
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
理。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大本《阿弥陀经》,亦以发菩提愿为要,正与此同。
盖所持之名号,真实不可思议。能持之心性,亦真实不可思议。持一声,则一声不可思议
。持十百千万无量无数声,声声皆不可思议也。
但藕益大师也特别在事持上有发挥
认为事持可以暗合道妙
答辩则见于灵峰宗论卷四
https://reurl.cc/pgXAkr
持名念佛歴九品净四土说
若欲速脱轮回之苦。莫如持名念佛。求生极乐世界。若欲决定得生极乐世界。又莫如以信
为前导。愿为后鞭。信得决。愿得切。虽散心念佛。亦必往生。信不真。愿不猛。虽一心
不乱。亦不得生。云何为信。一者信阿弥陀佛愿力。二者信释迦文佛教语。三者信六方诸
佛赞叹。夫世闲正人君子。便无妄语。况弥陀释迦六方诸佛。岂有妄语。此而不信。真不
可救。故须先生深信。勿起疑惑。云何为愿。一切时中。厌恶娑婆生死之苦。欣慕净土菩
提之乐。随有所作。若善若恶。善则回向求生。恶则忏愿求生。更无二志。是名为愿。信
愿既具。则念佛方为正行。改恶修善皆为助行。随功力之浅深。以分九品四土。纤毫不滥
。只须自己简察。不必旁问他人。谓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心多散乱者。即是下品下生
。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散乱渐少者。即是下品中生。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便不散
乱者。即是下品上生。念到事一心不乱。不起贪瞋痴者。即是中三品生。念到事一心不乱
。任运先断见思尘沙。亦能伏断无明者。即是上三品生。故信愿持名念佛。能歴九品。的
确不谬也。又信愿持名。消伏业障。带惑往生者。即是凡圣同居净土。信愿持名持见思断
尽而往生者。即是方便有余净土。信愿持名豁破一分无明而往生者。即是实报庄严净土。
信愿持名持到究竟之处。无明断尽而往生者。即是常寂光净土。故持名能净四土。亦的确
不谬也。问曰。如何持名能断无明。荅曰。所持之佛名。无论悟与不悟。无非一境三谛。
能持之念心。无论达与不达。无非一心三观。只为众生妄想执著。情见分别。所以不契圆
常。殊不知能持者。即是始觉。所持者即是本觉。今直下持去。持外无佛。佛外无持。能
所不二。则始觉合乎本觉。名究竟觉矣。问曰。既始觉合本。则当下即常寂光。如何亦说
往生。荅曰。若达当下即常寂光。又何妨说个往生。盖往即非往。非往而往。生即无生。
无生而生。文殊善财之生西方者。此也。咄哉男子。无措思惟。
===============================================================================
关于念佛持名时需不需要先带理观的笔记
都有说法 或有余力多学 得其理观 或单纯执持名号 而达成片 至一心不乱等
理观细分差异
莲池大师宗华严真心观 认为要入理 得一心真如观
藕益大师宗天台妄心观 则认为一念妄心的薰习持名亦不可思议
传灯大师则似在中间依天台家宗风 鼓励学人先听理取圆顿妙理 而后可事可理 无非圆顿妙行
南无三宝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