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隆波帕默尊者|心是自生的,还是上帝创造的?(上)

楼主: honyan (honyan)   2021-06-30 23:30:55
心是自生的,还是上帝创造的?(上)
隆波帕默尊者
2019年2月16日|泰国解脱园寺
编译|禅窗
大家要修行啊,别把时间白白地浪费掉!
关于修行的原则,隆波已经教导过很多次了。现在取决于大家自己的行动了。
如果疏忽大意,就会自我放逸。如果不疏忽大意,就会不断勤奋地去观,去训练让心和自
己在一起。如果心没有和自己在一起,那是没办法修行的。既不会成就奢摩他,也不会成
就毗钵舍那,而是在修习邪定。
看得出来吗?心往外跑了。我们只要一观呼吸,心就会去到呼吸上。在心跑来跑去的时候
,我们要及时地意识到,一点儿都不难。
不断地训练自己去观察与体会——心是跑来跑去的。时而去看,时而去听,时而去想,每
一天都是这样不停地循环往复,没有太多花样。看见有人走过来,心就会跑过去看,就会
去到他那里而忘了自己。听到了声音,心也会跑去听。有时候听到隔壁的邻居在说悄悄话
,很想打探,于是就拼命地侧耳倾听,心就是想要去知道。每当闲暇无事时,心就会去想
,一整天都陷在迷失之中。
心为什么不得不去看、去听、去想呢?因为心有欲望。我们曾经学习过欲望,欲望共分为
三类:欲爱——想要拥有和得到;有爱——想要保持和延续;无有爱——想要让它消失。
想要得到什么?想要保持什么?想要让什么消失?其实,都是对于色声香味触法的渴爱。
我们的“想要”,主要集中在六个根门:(比如)我们想看画面,还没有看却很想看,这
个就是“欲爱”;看到了画面以后,想要让画面长久地保持住,希望永远都可以看到它,
这个称之为“有爱”;看到不喜欢的画面时,想要让它立刻消失,称之为“无有爱”。
每一个根门都具有如下三种运作的形式——想要得到、想要保持、想要让其消失。总而言
之,欲爱共有十八种。不用惊愕,慢慢地训练去观察即可。
每当六根与六尘接触时,都会想要这样或是那样。最开始是想要获取所缘——想要看见,
似曾相识吗?想要看见,这就是欲爱。一旦欲望生起了,心就会开始挣扎。
大家能感觉到吗?当我们想要看时,心会痛苦和挣扎。或想要得到什么,心也会痛苦和挣
扎。感觉到了吗?当我们不喜欢某物, 希望它消失,心也会痛苦和挣扎。
在缘起十二支里,“心的挣扎”被称为“有”。所以佛陀开示说:欲望乃是“有”的创造
者。
心在挣扎时,紧随而至地就是苦。能够大概体会到吗?心在挣扎时,就会受苦。真的很可
怜!因为眼耳鼻舌身心一整天都在接触所缘,而欲望一整天也都在生起,所以心一直不停
被逼迫着拼命挣扎,真可谓是苦不堪言。有些人的心很麻木,根本察觉不到它苦。但是如
果你有觉性——不断地及时知道自己的心,(就会发现)想看画面时,它会苦,想让画面
一直存在,它也会苦,想让画面消失,它还是会苦;想听声音时,它会苦,想让声音一直
存在,它也会苦,想让声音消失,它还是苦;至于内心世界也是同样的情形:心(总是)
渴望获取快乐而有趣的内容,当想要生起时,心就已经苦了——想让有趣和快乐一直存在
,它会苦,想让(内容)消失,还是苦。因此,每一次生起“想要”,每一次都会苦,而
“想要”一整天都在生起,心的挣扎一整天都在生起,于是苦也是一整天都在呈现。
具备了觉性和智慧的人,看到这些真相就会心生厌离:明白除了“心一直动荡不安”以外
,生命根本别无他事,无论是多么美妙的境界,都只会引发心的动荡不安。
(你们)大致看过这种情形吗?基本看得到吗?当“想要”生起时,心就会动荡起伏。然
而,我们可以阻止欲望和想要吗?它是一整天在生起的,根本无从阻止。因此,我们的心
始终处于动荡不安之中,找不到丝毫的宁静和快乐。
惟有在欲望彻底停摆的那一刻,心不再挣扎,因此不再动荡,心契入真正的寂静与安详,
此寂静即是涅槃。心若没有了意欲,就会抵达涅槃,涅槃是宁静、祥和、快乐的。(涅槃
的快乐)不同于世间的快乐。后者是垂死挣扎的、焦灼式的快感,是动荡不安的。
涅槃的快乐是另一种情形,完全不可类比。涅槃是心完全摆脱了意欲、不再挣扎的快乐。
欲望的止息,是谓“离欲”,心的不再挣扎,是谓“无为”,不执著所有的色法和名法,
解脱了漏烦恼的包裹与缠缚。
我们的心是带“壳”的,心被漏烦恼包裹着。如果有谁曾经见过的话,就会知道那是真的
苦!谁曾经见过心是带“壳”的?是苦还是乐?苦,非常非常苦!和坐牢几乎没有什么区
别。而坐牢还有刑满释放日,还可以减刑,总能基于这个或那个原因让你减刑的。或等到
刑满释放,也就自由了。但是,包裹心的漏烦恼却永远不会放我们自由。多少生多少世都
自由不了,永远只能堕为欲望的奴隶,始终处在被囚禁的状态里。
如果我们修行,就会亲见自心一直处在被囚禁的状态;或是修行之后看到,自己的心始终
是动荡不安的。于是我们会明白:这世间并不值得留恋,世间惟有苦,除此无它。
除了苦,没有什么(东西)在生;除了苦,没有什么(东西)在灭。因此,与其放任自己
浑浑噩噩地迷失在世间,还不如培养觉性——持续不断地及时知道自己的心。
心生欲望和“想要”时,要及时地意识到;心生动荡、起伏与挣扎,要及时地意识到;心
去执著这个、抓取那个,要及时意识到;心苦了起来,要及时地意识到……如果我们修行
直至可以洞见:心始终处于被逼迫的状态,始终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始终处在受苦的状
态……当修行能够照见(这一事实)时,就再也无处安身了。
但是,我们原先的智慧是不足的。比如,我们看到这个画面会苦,就会换去看其它画面。
又或是我们处在人类这一道,活得久一点的话,痛苦就会接踵而至,有些人干脆选择自杀
,试图逃离人界,而投生到新的其它界域,但却永远不可能逃避得了苦。
因为无论去往何处,心都携带着烦恼习气一起出现,故此,根本无路可逃。真正的“逃生
”之道惟有一条:那就是透彻了解自己的心,直到欲望彻底止息。欲望何时止息,缘起十
二支的“有”便何时结束,“有”何时结束,“苦”就何时终止。
(所谓)“有”,即心的挣扎。隆波已经讲过几个回合了,可是一讲到“有”,大家的心
就有些“皱眉”,理解不了。
我们的心共有三种挣扎的模式:既有可能朝向坏的方面挣扎,也有可能朝向好的方面挣扎
,还有可能朝向“不与所缘接触”的方向挣扎。因此要慢慢去学习,慢慢从事实中去领会

有朝一日洞悉了真相,世间就再也不值得留恋了。其实世间的中心就是我们自己的心,因
为此心不存在真正的宁静与快乐,无论此心去往哪一界、哪一道,结果都只是苦而已,根
本没有其它可能性。所以也就根本不存在避难所。因此,我们应该持续不断地培养觉性和
开发智慧,一旦透彻了解到自己的心——它是苦的聚合体。
一旦彻底了解,就会放下。但只要了解还不彻底,肯定就还放不下。要想能够彻底了解,
必须常常地观察。
佛陀的法是完全敞开的,直来直去,没有任何隐藏。全都是跟我们自身相关的,既不玄奥
,也不神秘。
佛法也不是一种哲学,而是最直白、最直截了当的事实和真理。何时有“想要”,何时就
有苦,不存在其它的结果。
问题在于,我们没有兴趣了解这个事实。如果我们持续不断地探究自心,投入兴趣,不久
就会看见:何时有想要,何时就有苦。每次“想要”,心就立即挣扎,里面会“嘟哒嘟哒
”,起起伏伏、起起伏伏。然后我们就明白了,欲望真是糟糕透顶啊,而消灭欲望的方法
,惟有“知苦”。
佛陀可不是消极地看待这个世间的,如果是消极看待,他就会说——世间充满了“苦”,
却没有出路!听到这种说法会颓废的,然而佛陀并没有这样教导。
佛陀开示的是:这个世间有“苦”,但同时也有离苦的出路。
要有觉性,持续不断地读自己的心……以前没有的那些美德,就会慢慢地获得;以前没有
的戒,慢慢就会开始具足。不断地阅读自己的心,以前没有戒,现在开始有戒;以前从没
有过禅定,现在开始有禅定;以前从未生起智慧,现在开始生起智慧——(能够)正确地
认识与了解五蕴、名色、身心的实相。如果福报波罗蜜也圆满的话,心就会从漏烦恼的包
裹中解脱出来。
首先,我们需要训练去观察的是:我们的心何时有想要,何时就会“苦”。大家去持续不
断地这样观察,直至非常娴熟,一直到证悟三果阿那含。然后,再进一步去看:为什么会
有想要(生起)?之所以会有想要(生起),是因为无明(存在)。无明即是不了解名色
、身心的实相,我们误以为名色、身心是宝贝呢。
如果看到了实相,明白了它们本身就是苦,那么一旦“知苦”,就会自动切断欲望。就在
切断欲望的一瞬间,心即刻不再挣扎,抵达宁静和快乐,即“灭”。所抵达的宁静,是平
息了所有烦恼与欲望的宁静,是摆脱了一切造作与挣扎的宁静。
如此殊胜美妙的证境真的存在,并非子虚乌有。如果我们深入修行,终有一日将会抵达纯
净无染,抵达这种无与伦比的宁静与快乐,这是货真价实的真相。自始以来,即已存在。
只不过世人对此蒙昧无知而已,佛陀是第一位发现者。
法,并不是佛陀无中生有创造出来的。法,本身已然如是存在了。佛陀只不过是发现了可
以引领我们离苦的方法:我们必须要能够断离欲望。而要想能够断离欲望,我们必须去除
自己的误解——对于“名色的真相”的误解,从而了解到:事实上,此身此心本身就是苦

如果没有看见这一点,无论如何都会再次出生的。比如,当我们将自己的身体看成是时苦
时乐的,心就会生起“想要”、生起欲望,想要让它快乐,想要让它不苦。即便我们看到
了自己的心,可是由于智慧不究竟,我们误以为自己的心是时苦时乐的,于是,心就开始
拼命地挣扎,想要拥有快乐,想要让它不苦。只要不了解事实,心就会开始动荡、开始挣
扎。
而一旦了解事实,挣扎就会停止。彻底“知苦”了,“集”就会自动被切断,于是,“想
要”和欲望再也不生起。“断集”仅仅发生在一个心识刹那之间。
当圣道生起时,生起的是出世间智慧。它仅仅只生起一个心识刹那,不会耗时很久,只是
一瞬间而已。
觉得难吗?就算难,也必须学。如果非常简单的话,为什么还要学呢?
比如,隆波在修行的时候,高僧大德教导念诵佛陀,而后思维色身。于是隆波就开始观身
,看一会儿,它就全部“爆掉”了。(隆波当时)觉得太平淡、太过简单了。因为定力非
常稳固,所以只要观身,它就全部“爆掉”,感觉不过瘾。等遇见隆布敦长老时,他教导
要观心,观心真是过瘾啊!
这个心是真的神奇啊,它可以有十四种工作方式。五花八门——既有“好的心”,也有“
坏的心”,还有“不好不坏的心”;既有“快乐的心”,也有“痛苦的心”,还有“不苦
不乐的心”。真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
我们要慢慢去练习,心共有四五十种,但是我们并不具备所有的心,比如,我们并没有禅
定状态的心。
我们能看到几种,就看那几种好了。假如我们瞋心重,就去观心的生气和不生气,假如只
能看到这些,那就只看这些,不用想方设法地奋力看到更多。
难吗?生气的心,认识吗?确定吗?心会生气吗?不会。其实是:心是一种,生气是另一
种。只不过“生气”和“心”两者是同时生、同时灭的。“贪”和“心”也是俱生俱灭的
,不分先后。
观心的早期阶段,我们也许会觉得一头雾水,一会这样,一会那样,太繁琐了。但是隆波
却反而觉得有意思,从来不觉得修行是一份苦差事,而是觉得修行太好玩了。从未见过的
,竟然可以见到;从未了解的,竟然也可以了解;从未领悟的,竟然可以领悟……太神奇
了,根本想不出还有什么可以比这个更神奇的。(隆波)对于自己的心的探索是兴致盎然
的,可是只要探究色身时,就会觉得淡而无味、提不起劲。这个身体并没有什么复杂的,
错综复杂的是心。
隆波(那时候)喜欢学习新奇古怪的事物,心是跃跃欲试、兴致勃勃的,渴望学习和钻研
。训练禅定而后思维色身时,(心里)是藏着欲望的——渴望体证道与果。至于打坐的时
候,则是想要获得宁静。然而,隆布敦长老只是教导观心,把“想要”彻底抛到九霄云外
了。
隆波在观照的时候是饶有兴趣的,这是欲神足,也就是观照的时候非常满意。有了欲神足
,自然就生起勤神足,满意于观察、满意于探究,非常享受这样观察和探究,持续地觉知
心理活动。对观察和探究感到满意了,心就会勤奋地践行,于是产生了勤神足;当我们对
自己的心投入了关注度,这是心神足;而后就是不断深入地了解来龙去脉,持续地跟自心
打成一片,持续地深入探索它,此谓“观神足”。当我们有了欲神足,主动想要及时地知
道自己的心,继而生起勤神足——精进与勤奋,兴致盎然地,不愿再跑到其它地方,只是
反复钻研和探究——这是什么?慢慢观察和细细体会,而不是思考。不是思考这个境界是
什么,不需要去思维。言语道断,直截去看,到了明白的那一点,自会知道那是什么。自
会知道该境界是什么?该境界的职责是什么?该境界尽责之后,会有什么结果?这是自然
洞悉到的。接下来,随着越来越娴熟地不断重复去观察,根本不用思考,最终也会明白该
境界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首先,看到境界生起,可是不知道它是什么,仅仅只看到某些境界在心中呈现。看到境界
生起以后,再看它如何运作。当它运作以后,会有什么结果?比如:境界生起会控制我们
的心,其结果是让我们的心感觉痛苦,噗通噗通乱跳,哦,这种情况称为“瞋”。名称其
实不重要,然后,继续观察下去。
起初,它是陌生的,因为我们从未看过这种境界,等到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观察,日复
一日,到了某个程度就会明白,瞋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瞋心肯定有因才生起。我们会了
解瞋的“因”是接触了不满意的“境”;加之我们原本就有生气的随眠烦恼,触碰到了不
满意的“境”,就会引发瞋。在我们练习观心的时候,看到某些境界生起了,不用思维“
它是什么”,随着持续的观察下去,很快就会了解的。
隆波的心是喜欢猎奇的,仅仅看到了现象的生与灭,觉得不够,觉得学习得不够、不彻底
,必须要了解生起的境界,和其它境界的差别才行。每一种境界各有其自身的特征,这一
各自的独立特征是谓“特性”。每一种境界各有其特性,在运作时,快乐和痛苦的运作机
制是不同的,其导致的结果也不一样;好与坏所导致的结果不一样;贪与瞋所导致的结果
也不一样……每一个个体都是与众不同的,宁静与散乱,也是不同的,我们需要不断地去
体会。
而隆波的心,只是看到境界的生起,并不会就此作罢;即使看到它的运作流程,也还是不
够;甚至看到了运作所致的结果,也仍然不满足。必须要照见到“何者存在?故而它会存
在?”因何缘故而导致了生气?什么因素消失了,生气才会灭去。
隆波必须洞见到如下的程度才行:
1. 知道该境界的近因,
2. 知道该境界的职责,
3. 知道其运作的结果,
4. 知道其生起的原因。
共四项。总共有这四项,其专门的术语为“四特质”,也就是,四个独特的特点。
如果我们明白每一种境界都有这样四种特质,一旦了解这四种特质,我们也就透彻地明白
了。接下来,那个境界再也无法欺骗我们,因为我们看透它了。
听起来似乎很难,实则并不难。不停地训练、持续地观察,很快就会自然明白的。
隆布敦长老教导说:“修行并不难,难的是不修行的人,已经读了很多的书,接下来读自
己的心吧。”
“读”这个字是有其含义的——它是指如实观照。比如:读书不是写作,也不需要“指手
划脚”。看小说时,情节是怎样的,就那样去了解。时而是爱篇,时而是恨篇;时而痛哭
流涕,时而又开怀大笑;时而心想事成,时而又前功尽弃……
原本是读外面的书,现在我们像读书一样来读自己的心。时而到了爱篇,时而到了恨篇;
时而是伤心,时而是自卑……不断地起伏跌宕著。
我们要慢慢地学习和体会它们,并不难的,之所以显得难,是因为我们对之不闻不问。之
所以不闻不问,是因为我们疏忽大意,仍然误以为这个世界很美味、很诱人。
你们能掂量出自心的份量吗?心仍然粘著在世间的百分比是多少?看得出来吗?粘著的百
分比是多少?
心还粘著于世间的部分,看得出来吗?谁能够看出来?修行以后,它是增加了?还是减少
了?必须减少的。如果修行以后反而增加了,说明肯定修错了。
最初,我们觉得生命里的一切都是真实不虚的,可是随着深入修行,就会看到世间离我们
越来越远,我们的心开始逐渐从世间退出来。
大家对此有偶尔的体会吗?心从世间逐渐松脱出来。如果还无法细究到百分之几,那也没
关系。无论心松脱出来,还是心最近又开始跳进去粘著了,我们都要及时去知道。
心为何会从世间松脱出来?因为它看到了世间的无意义。只要心对世间仍然津津乐道,它
就松脱不出来的。
怎样才能看到世间的无意义呢?就是要洞见到世间的真相!事实上,它是无意义的。可是
由于自己蠢,所以为它界定出了某种意义。
然而世间有何意义可言呢?试着体会一下。如果活得到隆波这个年纪,就会发现毫无意义
可言,世间只是一场梦而已。
小的时候,是做异想天开的梦。随着越来越了解世间的真相和生命的真相,世间就没有什
么吸引力了。它只能骗骗那些笨蛋,让他们纸醉金迷、疏忽大意,但它骗不了那些明眼人

有一些明眼人可能并没有听过法,但是人生的经历同样把法教给了他们。比如:在某些时
段,我们的人生很幸福;有时完全出乎意料,就让我们跟所爱之人阴阳两隔;有时完全意
想不到,就必须面对棘手的难题。
随着不断地紧随着探究和体会,如果具备觉性和智慧,我们就会明白这个世间什么都靠不
住、什么都信不过。这就是法!它存在于我们真实的生命之中。
为什么老人看待世间时,只是淡然一笑?因为真的看过了太多,经历了太多,看到过太多
的事实。
大家已经苦过几次了?苦过吗?还是一生从未受过苦?如果谁的人生从未受过苦,那才是
最可怜的!距离佛法依然还有十万八千里,没有看到苦,就没有看到法!
发现了吗?感觉到了吗?法进入了我们的心。它已经看到了苦,感觉到了吗?
事实上,法就是如此平常而普通!反而是我们自己无法接受平常与普通,因为我们企图得
到不平常的事物——渴望得到永恒的快乐。永恒的快乐是根本不存在的。
根本不存在永恒的快乐。假设我们爱上了某个女人,并且追求成功,(试问)这种爱所获
得的快乐能够维系多久?很快就会变味的。因此,我们千方百计追求到的事物——快乐是
不确定的,而且它的每个角度都是不确定的。
从心的角度来讲,也会厌倦;如果一直都是快乐的,也会厌烦的。包括尝美食,吃到了满
意的味道会有快乐,但如果一直吃那个味道,你也会恶心反胃,受不了的。整日整日都吃
不到其它食物,假如只能吃一种水果——金枕头榴莲,不用多久,哪怕只是闻到这个味道
,我们就要吐了。
看到了吗?我们自身在发生变化,外在的“境”也在变化。所有的一切全都是变化的,我
们自身会变——我们的心会变……那个为我们带来快乐的对象(比如某个女人)会变化,
我们自己的心也会变化,一切处在动荡变迁之中,你又能找到什么海枯石烂呢?
但若我们明白“一切都不是恒常的”这一真相,我们还会饥肠辘辘、拼命搏取吗?额外付
出艰辛与努力,却只为了得到短暂即逝之物?
法,才是永恒的事物!修行后,如果心抵达了法,就会获得真正的清凉与喜悦。
慢慢去观察自己的心,欲望来了,知道;挣扎起来了,也知道……它是怎样的,就那样慢
慢地体会、慢慢地阅读。
大致还能跟上吗?非常简单的。
看到了吗?根本没有使用巴利文,通俗易懂。若要讲得难度大一点也可以,要亲见和认识
“特性”,一旦认识了特性,继续不断地深入探究,接下来就会看到“共性”。
认识共性吗?共性是指一切有为法的共同特征,(有为法是指有因才会生起的事物。)这
个共性是指“无常、苦、无我”的共通的特质。快乐具有“无常、苦、无我”的特质;痛
苦也具有“无常、苦、无我”的特质;这个共通的特质被称之为“共性”。
共性,指的是普遍存在的特质。不是卑劣,而是普遍。(注:卑劣与普遍是泰语近音词)
(隆波笑了)
训练心去观察每种境界特有的个性,是谓“特性”,“特”是特别之意,是指绝无仅有的
特质;同时,每一个现象又都具有“无常、苦、无我”的共性。
比如:快乐和痛苦不同,是因其特性不同;贪和瞋不一样,是因其特性不一样。
一点都不难!慢慢去学习和品味吧,能够知道多少,就知道多少。
需要实践的内容并不多,需要看到的境界也不多,仅仅看到一对境界就够了,比如:看到
心的“想要”和“不想要”,仅仅看到一对境界就可以了。想要生起了,知道;想要消失
了,也知道,仅此足矣。
难吗?想要生起了,意识到过吗?想要能够意识到它,很难吗?毫无难度可言啊。有心要
知道,就可以知道的;没有兴趣知道,就不可能知道,如此而已。
比如:隆波跟隆布敦长老学法时,长老要求隆波观心,隆波就努力去观心,感觉说:呃,
为什么自始以来就有心,但却从不了解它呢?心是什么样的?心在哪里?心是怎么运作的
?不断地观察和体会。
知道吗?心是源自于什么?呆住了,看到了吗?跟自身相关的事情总是一问三不知。(隆
波笑)
心是自己生的吗?还是上帝创造的?
看到了吗?我们从未涉猎过这些跟自身相关的话题。
相信吗?心是源自于物质?现在觉得有更多的兴趣要学了吗?今天隆波就以行为心理学的
方式来开示,让你们用“想要了解”和“想要体会”,来代替“想要成为”和“想要得到
”。
正是有了“想要了解”和“想要洞悉真相”,才让我们不断地继续钻研;如果只是“想要
成为”和“想要得到”,就会懒得行动但却期待硕果累累。
首先,需要感知到所有生起的现象;其次,看到一切现象的生、住、异、灭,接着便会知
道和看见,而后明白:一切现象都是缘聚则生、缘散则灭。逐步地提升自心,让心渐渐聪
明起来。而不是年龄越大情况越糟,完全被烦恼习气吞没了。
如果不断进步,就会长大成人——越来越了解世间、越来越了解生命,苦却越来越少。
真是奇怪啊,心是怎样生起的呢?
文章出处:https://www.shineling.org/lp-pramote_full-txt_26/
YouTube影音(泰语中文字幕):https://youtu.be/-jDi6LwVdW4
==============================================================================
玅境长老《和尚法语》(九十九):
我要有什么条件才能出家?就是对于佛法要有信心,能把世间的事放下,那么就可以出家
。没有说“带来两百万美钞”这个条件;没有这个条件的!
==============================================================================
心得:南无佛陀耶,南无达摩耶,南无僧伽耶。十方三世一切佛,诸尊菩萨摩诃萨,摩诃
般若波罗蜜。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