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不执著的次第 (雪歌仁波切)

楼主: FHShih (hou)   2021-03-03 11:13:15
转自:四谛讲修佛学会法讯 摘自:不执著的次第 雪歌仁波切
《金刚经》里面一直谈到“空”或者“不要执著”,最重要的,要记得,《金刚经》
里面 谈空或者不要执著的时候,一直都用缘起的理由,它没有把缘起丢在一边
而只讲空,而是以缘起的道理讲这个空。
比如“若菩萨有我相(自性见的我相)、众生相(自性见的众生相)、寿者相(自性
见的寿者相),即非菩萨。”前面“若菩萨有我相、众生相、寿者相”就是讲缘起,把它
当理由,“即非菩萨”,破除前面这个执著,就是讲空性。
所以,要非常注意,很多人会有这种反应:好像讲到空性或者读读《金刚经》,就说
“啊,空了!”这是不对的,这有问题。他忘了前面那个“若…”,然后“即…”;而
没有把“若…”当理由(能立因)。
如果没有如理思惟好前面这个理由,就说“不想”或是“不要执著”的话,那不是《
金刚经》讲的内容,不是真正空性的意思。
如果只是“我不要想”、“我不要执著”的话,这是逃避而已,不是智慧。
现在把缘起当理由(能立因),以缘起的道理讲这个空性,那就不是逃避,而是面对这些事情,看
到它的缘起如何;透过这样子,然后破除这个执著。
要记得这个“缘起”的理由,先有缘起,然后由于缘起这个力量的结果,于是没有什
么可执著;有这样子的次第。就像圣天菩萨的《四百论》所说的,先要认识业果这
些缘起的法,然后才会通达空性。意思是,前面是理由,由这个理由、这个缘起,
慢慢地培养、培养之后,就可以达到修空性(以缘起为能立因,成立空性),或者可以学空性的一个境
界,不是一下子马上就说“空”,没有这样子的。要先培养缘起的法。
我们看《菩提道次第广论》的话就可以理解:这个缘起的法,先下士道、中士道、上
士道,然后后面才讲空性。这个意思是,前面下士、中士、上士道这些,都是空性的理由:
-缘起的法。
比如,下士道:我们今生所造一切,跟前世有什么关系、跟来世有什么关系,这样子
的一个缘起,就叫下士道。因此修下士道的时候,就算是修缘起的起步。
然后,看的缘起更广一点,从地狱到最上面的有顶天,这整个生死轮回,整个六道有
情的生死轮回,是怎么一回事?它的开头在哪里?结束在哪里?然后,怎么从那里出来?
有没有一个可以出来的因果?那走另外一条路──涅槃的路的道理又是什么?所以他看的
缘起更广,轮回跟涅槃两边的因果缘起都看了。就像《心经》讲的:从无明…,到老死;
从无明尽…,到老死尽。这边,轮回的缘起是这么一回事;那边,涅槃的缘起是那么一回
事。看的是整个很广的一种缘起,中士道看的就是这样的缘起。
但是,中士道那个时候,还是没有到真正的缘起,还不够广。这时候,还是以自己的
角度看,自己无始无终生死的轮回怎么脱离?然后另外一个从无明尽到老死尽的这种缘起
,怎么走?
上士道的时候,就是每一个众生身上都有这个缘起:轮回的整个缘起,跟将来涅槃的
因果,这整个缘起在每一个众生的身上都存在的。看到这整个缘起存在,现在在上士道,
是思惟我们跟其他的有情众生互动的时候,有什么关系?一个就是思惟:这里,自己有一
个轮回涅槃的缘起,他人身上,也有轮回涅槃的缘起,然后自己的轮回里面的这个因果缘
起,跟他者的因果缘起是什么关系?自己的涅槃跟他者的涅槃中间有什么关系?自己的涅
槃跟他者的轮回有什么关系?如果把“这整个缘起的互动”思惟起来,那就包括:我们自
己跟外面的宇宙之间,有什么样的缘起。把这些思惟起来的话,就接近空性。
因此,这个“空性”是这么来的。不要认为,好像“空,不要执著”,就马上到空性
了,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很简单,但是,实际上不是这回事。对于缘起的法,思惟的愈来
愈广、愈来愈深,愈来愈融合,然后就慢慢、慢慢地好像什么都关连互动在一起,不管内
、外,一切法好像有一点连通的这个感觉的时候,那空性就会来了。因此,缘起里面有好
多层次,这是我们必须要注意的。
学《金刚经》之后,要记得《金刚经》里面讲到的空性,是不可以离开缘起,而且是
缘起的这条路,然后才到达空性,空性跟缘起并不是没有关系。缘起这条道路走得愈来
愈深、愈来愈广,那就达到空性。也可以说,“空”就是不执著,“不执著”有很多层次
,我们思惟的愈来愈广、愈来愈广的时候,最后,广到不会有什么执著。
比如说,下士道的时候,没有修下士道的人,或是对于前世今生来世,这三时的缘起
没有什么了解的人,跟了解的人比较来说,了解的人就会放下今生的很多执著。把今生的
很多执著放下,也是算是一种粗分的空。能放下今生的很多执著,虽然还没有到真正的空
但是相对来说,它也是空了一点点,脑子里面有一点点空间出来,没有那么执著。
然后修中士道的时候,又一点点空间出来;然后修上士道,这个空间就愈来愈大,后
来,就真的“空”出来了。在每一个阶段,我们的执著心一直有去掉一些,然后慢慢、慢
慢地依阶梯上去,最后整个执著心没有了,那时候才叫“空”。
因此,要去掉执著心,有一个次第,不是一下子就能够去除的。也可以说,真正地不
执著,在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这里就有教。不要误认为:“不用想,就变成不执著了
”。“怎么不执著?”这个方法,是要有人教的,把什么样的执著依著次第慢慢慢慢放下
,然后才到达“不执著”这个位子。
对于自己有什么样的执著,执著有什么分类,也要懂。“菩提道次第”的下士道、中
士道、上士道,教我们什么呢?先把要去除的执著心等级分类出来,如果没有分类出来,
怎么下手呢?即使真心想要“不执著”,但是根本没办法下手。
虽然大家都一直说“不执著”,好像“不执著”成为很多人的口头禅,又说:要修“
不要执著”,“不要执著”是最常用的词,但是,一问“怎么不执著?”的时候,对方就
会说:“也不要问,你问了就是执著!”这又把问的人嘴巴也挡住了。实际上不是这回事
要达到“不执著”,一定有次第的,而且是很有次第的。
比如说,把执著心分类的时候,最先是:因为看不到今生跟来世之间的因果缘起,所
以,我对眼前的这个东西看得太重,好像只要有它,我就什么都不管了;我不能没有它,
我一定要追求它。是像这样子,为得到这个东西,杀人的事都可以做,这种就是下士道阶
段要解决的一种执著。
因为他没有看到后面会有什么果报,没有看到这种因果缘起,所以对眼前今生的这个
东西看得很重,重到很可怕,什么事情都敢做,这就是一种执著,能把这个执著去除一点
,已经很了不起了。先要懂得把执著心分类,如果没有分类出来,那很难不执著。先要把
执著心里面分类出来,然后,对这种执著,用什么法能够去除它,然后再把更高一层的一
些执著抓出来,又用什么法破除它,要这样把执著心一个一个抓起来、去除它。
下士道阶段要去除的,是怎么样的执著心,这个执著心去除了之后,心里就会有一个
安全感,心里就平静很多了。能够看到今生眼前的很多东西确实是假的,那心里就会放掉
很多执著,平静得感觉就会出来,会很幸福。第一个层次的执著心,就这么样去除。
然后再高一层看:当我对投生好的地方看得非常重,这时候,我们没有看到它真正是
什么?没有看到它是不是行苦?它是不是究竟可靠的?要看它是不是究竟可靠的话,那我
们就要看更广的一个缘起──这整个轮回到底是什么样的因果关系,然后看这个缘起的时
候,确实轮回好像不会结束,没有终点。然后看涅槃那个因果的时候,真的好像愈来愈究
竟、愈走愈稳定;它也是一个因果,但是它是愈来愈正面的一个结果,好的这方面的缘起
一直增长,转变是愈来愈好。所以,我们把两个缘起一对比,愈去看、愈去思惟观察的时
候,觉得“轮回里面的这些缘起很可靠”的这种执著,就愈放下。
对我们来说,还没有到放下这种执著的阶段,能放下这种执著,那很了不起。然后,
再上一层是上士道。中士道阶段的执著,什么都只想到我、我…,我的轮回、我的涅槃,
一直就只是“我的”,那这也是一种执著。虽然已经达到会看“整个轮回的因果、涅槃的
因果”这种缘起,但是,还是我的轮回、我的涅槃,这也有一种执著。他没有看到自己跟
他人之间的关系,没有看见自己跟整个外面的宇宙之间有什么关系,所以还是有瑕疵,还
是一个执著,这是非常高级的一个执著,这种执著是更难解决的。
先把执著心分几个层次,刚刚我们讲,初步分三种执著心,第一个执著心里面,我对
今生眼前事物看得非常重,有的人把感情看得很重;有的人把穿衣服看得非常重;有的人
把吃的东西看得非常重,就有各种不同。比如,讲十恶业的杀生、偷盗等等,就是这一方
面的执著:因为我对今生眼前的事物看得非常重,结果,人家的命,我也可以伤害(杀生
);人家的财,我也可以伤害(偷盗);人家的感情,我也能破坏(邪婬),就是这些。
面对这些事情的时候,把每一个业果的因果缘起用上,然后就不要那么恶、不要那么执著
,所以用“今生跟来世之间的因果缘起”,把一个一个执著去除。今生的执著心里面也可
以分各种各类的执著。
思惟缘起的内容,也会让智慧的力量越来越增长,因为内心可以思惟的道很多,因此
,内心智慧的力量越来越强大,所知道所了解的内容,就会变得非常广大,此人的心胸就
会变得非常开阔。思惟缘起的理论,打开了内心可以走的道,在内心思惟的方向、角度多
的情况下,人的内心就容易开阔,不会钻牛角尖,这个方面很有帮助。
透过缘起自性空的正理,产生广大行的道次,广行的道次第主要是实修菩提心,菩提
心是利他的想法,内心放在纯粹利益广大的众生,产生这种想法,是菩提心主要的部分。
为了利益其他遍满虚空的众生,自己对利益众生有个利他的想法,去做利他的事情时,知
道这个果是因为利益遍满虚空的众生而有。这种利他的想法,所进行的善根,因为跟遍满
虚空的众生有关系,以这个为因,产生的果就非常广大。对于缘起自性空的正理有了深刻
的了解后,才会产生想要利益遍满虚空的众生的想法,才会在身口意三门付诸行动。
已经学了道次第,也学了一点《金刚经》,那要了解:不执著,或者空性,不是一下
子就能达到的,它是透过缘起,慢慢、慢慢地把执著心去除。一层执著没有了,然后再取
出更上面一层的执著,最后再更上一层的执著也没有了,真正达到“缘起性空”。应该要
这么走的,要了解有这个次第。
反过来说,学习《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时候,可以倒过来学习;真正想要了解菩提道
次第,对最后一章〈空性〉有一点深入的体会的话,倒过来了解才会有一个深入的体会。
达赖喇嘛尊者常常说,我们学习《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时候,可以倒过来学习;真正
想要了解菩提道次第,对它有一点深入的感受的话,倒过来了解才会有一个深入的感受。
从《菩提道次第广论》前面这样子读下去,可能只是表面上有一些感受而已,没有办法从
内心真正对它有一种深刻的认识。所以我们现在学毘婆舍那〈空性〉,虽然难,但是要耐
心地学习,然后特别你们的讨论,比老师那边听的,更重要。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21-03-03 17:53:00
阿弥陀佛!
作者: soulism (soulism)   2021-03-03 21:33:00
不执著次第,我以为应先说明什么是执著,与何因何缘有执著,是四谛中的苦和集,然后说明如何去除执著,是灭和道二谛,所以不执著次第即是道谛的内容。佛教的各种不同法门虽然多,但修行总是要有三学才算是修行。所以怎么做到不执著,应依戒定慧的次第,从五戒做起令身心无恶行,精进打坐令身心连结为一体,思维正法,令身心融入于法中,去除了我,我是本来没有,所以更没有我所得之法,无我无我所,得无我智。得无我智没有执著也没有不执著。次第是这样,所以当戒定慧三学没有努力成为力量,是断不了烦恼,有烦恼就一定会执著。有执著一定会造业受苦。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