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浅释》1

楼主: loby1234 (天策四象)   2021-01-28 21:28:57
这一品名叫做普门品,有很多的意思。现在先讲这个“药珠”。因为“药珠”,所以说“普门品”。
  什么叫“药”呢?“药”就是药王树;什么叫“珠”呢?“珠”就是如意珠。什么又叫药王树?这是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人到山上去砍柴,砍回来的柴,就担到街市去卖,遇到一位医生,医生看到他这一担柴里面放光,于是就把他这担柴买回去。到家里把柴打开来一看,里面有一棵药王树。这医生得到药王树后,无论任何疾病,只用这稞树在病人身上轻轻一敲,或者轻轻一打,无论什么病就完全好了,救了不少人。就因为这样,所以叫“药王树”。
  “珠”,就是如意宝珠。什么叫做如意宝珠?如意,就是遂心如意,也就是令你欢喜、满意。满足你的要求,成全你的欲望。你想要吃好东西,如意珠就现出好的东西来,不用你去买。你想要穿好的衣服,只要你对这如意珠想一想:“我要一件最美丽、人间最稀有的衣服。”这时如意宝珠就现出你所欢喜穿的衣服。甚至你想要房屋,它也可以现出来。你想:“晚间我想住一间最豪华的房间。”这宝珠就现出房子,这一夜住宿以后,第二天房子也自动回到如意珠里去。你想吃东西,如意珠所现出的东西,既不会多也不会少,恰到好处。你穿衣服,也不必预备衣架子,只要
把衣服脱下,它就自动回到如意珠里去,所以叫“如意”。如意珠有多大呢?是很小的一粒珠,可以随时带在身上,又不重、又不占地方,所以叫如意珠,遂心如意,妙到极点。总而言之叫“如意珠”。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也就等于这棵药王树,这颗如意珠,能遂心满愿。只要你能诵念普门品,所求的事情,就能满愿。但可不是今天念,明天就有功效。必须先打一个稳固的基础,如造楼房要先打好地基,地基打不好,楼房也就没有法子建造了。“普门品”虽然好像药王树和如意珠这么灵感,这么不可思议,可是你要先念普门品,天天念,念得观世音菩萨他认为你合格了,认为
你有这个诚心了,然后你就所求如意,遂心满愿。不是说平时也没有念过,到时候就想求感应,即刻便有灵感。那一定要你平时用功修行,到时候“普门品”就好像药王树、如意珠,有不可思议的微妙,不过首先要自己去念。
  有人说:“佛教里面有太多东西要学了!又念楞严咒,又念大悲咒,现在讲‘普门品’又要念普门品。这么多功课,我们那有一这么多时间呢?”你不需很多时间,只要每天少睡一个钟头、少讲一点闲话,这些工作都可以做到的。如果你不想遂心满愿,说我无所愿求,我没有贪心、瞋心,也没有痴心,那你根本就不需要念,那就没话可讲了。要是你觉得将来或者会遇到什么事情,想求观世音菩萨或者佛帮忙,那你就应该多学一点佛法。佛法犹如大海,你连一滴都未喝就嫌多了,那将来这大海的水一定喝不完的。不过,只要尽你的力量,需要多少就饮多少,佛法是取之不
尽,用之不竭的。所以应尽你的力量来运用佛法。
  因为“药珠”的意思,所以要说这普门品。
  还有一个意思,叫“显密”。“显”,就是明显;“密”,就是祕密。这缘起你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有的时候,得到明显的感应;有的时候,得到祕密的感应。明显的感应,就是人人能看见、人人都懂得。譬如观世音菩萨救护众生,在普门品上说:“设入大火,火不能烧。”楞严经上观世音菩萨述耳根圆通时也说:“火不能烧,性火真空,性空真火。”譬如,你正坐在房里,一心一意念观音菩萨,而无意中著了火,这时只要你能诚心念观音菩萨,那么纵使邻居的房子烧了,你的房子也不会烧的。但这要无意中的而不是故意。如果你故意去点一把火试试看,我的房子会
烧吗?那是必定会烧的!为什么呢?因为你根本想试验观世音菩萨,就因为你信不真切,所以才要试一试。就好像有个人有一位朋友,想知道这位朋友对我是否有真心,是不是个“拾金不昧”的好人。于是等我这位朋友来了,便故意把五百块钱放在地下。我不必看着他,他要是个好人,就不会把钱拿走。为什么你要试验你的朋友?就因为你对这朋友没有真正的认识,不知道他是不是一个真正的好人,所以才去试验他。观世音菩萨在经上说的:“设入大火,火不能烧。”你若对这点没有信心,观世音菩萨也不会来管你这么多闲事。你想自杀去跳海说:“我跳进大海中,看看是
否得到浅处?”假如你以试验来推测观世音菩萨这种神通妙用,这表示你对菩萨没有信心。你若对菩萨没信心,他可是不愿意多管闲事的。你说:“我不试验怎能知道究竟是真的或是假的?”你知道是真的又怎样?你不知道是真的又怎样?你知道了一天还是要吃饭、穿衣服,才能活着,那你又何必多此一举呢?
  明显,是人人都知道的,如邻居房子烧了而你的房子居然不烧,这不是“显”吗?大家都知道:“啊!那个人念观音菩萨有感应的,他信佛真是有点妙处。”有感应了,这就是“显”。
  又有祕密的。祕密:是你本来有一个灾难,或者你应该掉到海里被水淹死,但无形中观世音菩萨感应了,令你不会遇到这种危险,祕密地把你的灾难消除了,这就叫祕密。这个人应该被火烧,但因为他信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就默默中把他的灾难解除了,这也是祕密感应。甚至你坐飞机,本来应该失事;现在交通虽然方便了,但死亡的人也多了。有的时候飞机失事、火车失事、巴士失事,很多人罹难丧命。在这种种情形之下,因为你念普门品,因为你念大悲咒,因为你信观音菩萨,观音菩萨便在默默中,又叫冥冥之中,总而言之,就是人所不知道的,他就为你化凶为吉。
所谓:“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因此,为了“显密”的关系,所以说这部“普门品”。
  普门品有“显密圆通”,显也圆通,密也圆通,显密都得到圆通,所以普门品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这普门品有种种妙用,大悲咒也有这种妙用。我说一件感应的事情。在我家乡东北,有一个种田的农人,家里颇为富裕。某年秋天,他把农作物装上车子,运到城市去卖。卖完了食粮便把钱带回来,正在此时,就离家约有三里路的前面,遇到很多土匪在打劫。这个财主看见前面有打劫——怎么办好?逃吗?在土匪的监视之下也逃不了,但若不逃走,一定是被抢。于是乎他就念起大悲咒来,这个赶车的还照常往前去。走到快接近土匪时,忽然看见从土匪里走出来一个人,走
到他的车前面说:“你把鞭子给我,我来替你赶车!”这个人也就让他执鞭赶马车,从土匪旁边走过去,而土匪们好像不见不闻似的,所以也没有打劫他。等这些土匪看不见了,这赶车的人又把鞭子还给他说:“你现在赶快走吧!没有事了。”这财主一看这个为他赶车的人是从土匪中跑出来的,一定是土匪了,就说:“先生,你今天对我这么好来救我,使我没有被打劫,请问你贵姓?在什么地方住?将来我好到你府上拜谢!”这个人就告诉他说:“我的名字叫阿逝孕。”
  各位念大悲咒时,在大悲咒上不是有一位护法名叫“阿逝孕”的?在阿逝孕图月里,是在肩膀上长了两只翅膀的,这位护法就叫“阿逝孕”。可是当时这个财主想:“啊!谁叫阿逝孕呢?谁呢?”这时他忘记了,忘了这个阿逝孕就是大悲咒的一句咒语,也就是一个护法。等这位阿逝孕走了,看不见阿逝孕了,他才想起:“啊!这不是大悲咒里面的一个护法叫阿逝孕吗?”于是想去找阿逝孕,也找不着了,不知阿逝孕跑到什么地方去?所以这是大悲咒里一个不可思议的境界。假如这个财主想:“我念大悲咒看看灵不灵?”阿逝孕也就不会来救他了。正因为他没有考验的心
,只抱一个信心:“我念大悲咒就可以逢凶化吉,遇难呈祥。”果然就遂心满愿,没有被土匪打劫。
  这一部妙法莲华经,共有七卷,共分为二十八品,这一品文是二十五品,在经文的本子是第二十四品,因为其中少了一品“提婆达多品”。这一品显扬观世音菩萨的功德神通妙用,不可思议的境界。
  在前面讲到“药珠”,现在再讲“人法”。什么叫“人法”?“人”,就是观世音菩萨;“法”,就是普门所示现的法门。这观世音菩萨,他救七难、解三毒、应二求,所以是不可思议的人物。他又说普门示现有求必应,无感不通的法。这种“法”叫做不可思议的一种法。因为不可思议,所以叫妙法。因为这个“人”也是不可思议,故亦可称为妙人。既然是妙人、妙法,方堪名“普门”,才能名实相符。因为“人法”的因缘,观世音菩萨才说这“普门品”。
  第二种的意思,就是“慈悲”。因为“慈悲”的因缘,所以观世音菩萨说这“普门品”。什么叫“慈”呢?慈能予乐;什么叫“悲”呢?悲能找苦。观世音菩萨救众生的七种难,解除三种毒,应众生两种求。这七难在经文里会详细的说明。简言之是:水难、火难、风难、枷锁难、黑风难.....等等有七种。解三毒,三毒是什么?就是贪、瞋、痴三毒。应二求,就是求男、求女这两种求。
  众生都有这三毒:贪、瞋、痴。若人多贪,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贪。若人多瞋,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瞋。若人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这个贪讲起来很多。瞋,讲起来也不少。这个痴,正好不多也不少。说它多也不算多,说它少也不算少。什么叫痴呢?简单的说就是愚痴。什么是愚痴?就是没有智慧,不明白,见理不真,所以叫愚痴。见到这理论不正确,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根据中国王阳明先生的学说:愚痴的人,乃是因为他未能“知行合一”。王阳明说,这个人为什么没有去做呢?就因为他不知道,所以他就不去做。他若是知道
就会去做。王阳明说他知道了而不去做,那还是没有真知道。若真的知道,就一定会去做的。王阳明在中国是一位很有名的学者,他的学说是“知行合一”:人若真知道了,他一定会实行;没有知道他才不去行。也就是说他要是真正明白了,就不会再做愚痴的事。他为什么做愚痴的事情?因为没有明白。所以我说这是见理不真。试举出一个例子来讲,譬如这愚痴的人说:“好花常令朝朝艳,明月何妨夜夜圆,大地有泉皆化酒,长林无树不摇钱。”贪花的人,生出愚痴的心说:“我要这朵花,永远是鲜艳而不凋谢,要这朵花时时都开放著,朝朝都是这么美丽。”那个贪月圆的
人就这样说:“明月何妨夜夜圆?昨天晚上的那个月亮是圆的,若是每一天晚间的月亮都是圆的多好!天天到外面去赏月,这种月光辉映灿烂,也不必点电灯,又省钱,天然的光辉多好呢?”这不是愚痴吗?月有盈亏,花有荣凋。花开就有花谢的时候,月圆就有月缺的时候,这是一种天道循环。好喝酒的人就想:“我每天去买酒,买威士忌、白兰地,是很贵的,若是地上所有的水池变成酒池,这时候我想饮酒就到那水池取酒,这多方便!”还有贪钱的人,也就想:“我现在去做工赚钱,非常的困难,如果每一棵树变成摇钱树,树上都结成元宝、美金,若是我想用钱,便到那
地方去取,这多方便!”这些是不可能的事情,都是愚痴的幻想。还有最简单的例子,有个人没有读书,甚至连小学都没有念过,中学更不要提,他就想要得到一个大学博士的学位。你说岂有此理呢!小学都没有读,大学的博士学位怎能就这样给你呢?还有一种人,他根本没有去种田,到时候就想收谷。这都是愚痴!甚至也没有买马票,到时候就想中头彩。这都是一种愚痴的想法。可是一般人多数犯这种妄想不劳而获的毛病,那么该怎么办呢?有这种毛病就应该把它改了。
  观世音菩萨他救七难、解三毒、应二求,这就是一种大悲;也又利乐一切众生,令众生离苦得乐,这是一种大慈。因为大慈大悲的因缘,所以才说这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又有一种,是“福慧”的因缘。福,观世音菩萨所以能寻声救苦,分辨世间一切的音声:善声、恶声、苦声、乐声、是声、非声乃因为他有真正的智慧。他这种智慧是从什么地方来的?是因为他普门的布施,以这个法施给众生,故他有此福报,而福德庄严。所以这是由于福慧的因缘来说普门品。
  又有一个“真应”。真,是观世音菩萨以他真身的妙力来救度七难、解除三毒、满足众生之二求,这是以真身的妙力。他又现三十二种的应化身,这叫应身,用以教化众生,所以有这“真应”的因缘。
  说这普门品又有“权实”。观世音菩萨以这个法身的力量,在默默中,就是祕密之中,来利益众生,这叫“实”。他又以三十二应化身来教化众生,这是“权”。权就是权巧方便,也就是说暂时用这个方法,不是永远的。又因为观世音菩萨以这权实的因缘,所以才说这普门品。
  还有一个因缘叫“本迹”。什么叫“本”呢?“本”就是根本,“迹”就是踪迹的迹。观世音菩萨以一法身而普度一切众生为“本”,他以应化身教化众生为“迹”。观世音菩萨的法身有如月光,他的迹就好像“月照千江”的道理。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一个月光照一切的水,而一切水里头的月,都是从这一个月的本身现出来。水里的月就是个“迹”,天上的月就是个“本”。这是以“本迹”的因缘,故说普门品。
  观世音菩萨以一法身来普现于一切众生心,令一切众生都改过自新,回新向上,离苦得乐,究竟成佛。讲到这个地方,有人就说:“啊!难怪我不改过自新,原来观世音菩萨他没有现到我的心里来,所以我有什么过错也不愿意改。”抽香烟的人就想:“大概观世音菩萨不加被我,不帮我的忙。”好饮酒的人说:“我想学佛法,可惜我戒不了酒,这大概是观世音菩萨的罪过,他不帮我的忙!”于是他就对观世音菩萨生出一种仇怨的心说:“这观世音菩萨太不公道了,为什么你帮忙别人,不帮忙我呢?”这真是愚痴上再加愚痴,这是双重愚痴。为什么观世音菩萨不加被你?
就因为你不听观世音菩萨的教化。你听见“观世音菩萨”这名称,就应该改过自新了,就应该清净头脑,“悟已往之不谏”,知道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了、算了。“知来者之可追”,将来的应该往善道上走。可是你明知故犯,那是罪上加罪。所以责怪观世音菩萨不保佑你,是一种错误。观世音菩萨时时都想保佑你,可惜你把你心里的门总是关着,不让观世音菩萨进来,观世音菩萨只好叹气:“啊!这个众生真是可怜愍者,太可怜了!”所以你不要怪观世音菩萨,应该怪你自己不争气。
  以上说的是“本迹”。还有一种因缘就是“缘了”。“缘”就是缘因,“了”就是了因。什么叫了因?就是把这个因断了,也可以说是明了因果的因。我们现在来听经闻法,有的从华盛顿州、西雅图来的大学生,有的读博士、硕士也来学佛法。为什么一这些人要从老远来到此地,参禅打坐、学习经藏、研究佛法呢?就因为要了这个因。听经就是了因的种子。你有听经的因缘,这是个“缘”因。因为“缘了”的因缘,所以说普门品。
  还有一种叫“智断”。观世音菩萨他以他的智慧、智德庄严,来教化众生,是位智慧的庄严者。“智”慧叫智德,即是“智”的德行。“断”,断德,即是断除一切无明。这断德又可以叫福德,因为他把无明断了,所以有真正的福德庄严,好像佛似的,福也足、慧也足。观世音菩萨虽然是菩萨,但是他有福德庄严也有慧德庄严,所以“智慧”,也叫福慧。
  以上合起来共有十种的因缘,所以讲这“普门品”。
转自:https://reurl.cc/R6j01z
心得:普门品是用来教化众生,以较通俗言语,将经文的内容传颂升斗小民,藉以增长智慧,以此断三毒,愿普门品广大发扬,渡化世人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21-01-28 21:49:00
阿弥陀佛!
作者: minpanda   2021-01-28 23:17:00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dxdx58 (^^)   2021-02-02 21:01:00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