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最近跟法师讨论一些对于人事物纠结的事情
法师直接表明先检讨自己
别人不退让,喜欢针对性的暗酸,那就自己退让
有因有缘才会有这样的人出现,先检讨自己而不是检讨别人
版上很多事情也是如此
彼此都不退让,那么说自己在学佛,是佛教徒
是说给谁相信呢???
共勉之
http://books.masterhsingyun.org/ArticleDetail/artcle10329
083 六尺巷
清朝两代宰相张英及张廷玉,父子俩在满清政府下,能够位极人臣,除了有满腹的学问,
善巧机智,以及对朝廷忠心耿耿以外,他们的为人处事也备受崇敬。
安徽桐城有一条小小的六尺巷,每个到桐城的人都要到此一游,正是因为流传着一个为人
称道的故事。
过去,这条六尺巷两旁,一边住的是张英的儿子,一边则是吴姓宅府。传说张英的儿子,
有一天想要重建房子,请来地政官丈量土地,却发现隔壁吴府占了自家的地,便与之理论
,在争不过的情况下,写信给当时任职于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的父亲帮忙。张英收到
信后,便回了一首诗:
万里投书只为墙,让他三尺有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英的儿子看了很惭愧,便让出三尺,吴府的人也感到理亏,跟着让出三尺,就成了这条
“六尺巷”。
这则故事蕴含着中国传统的恕道与谦让的道德,千年来,已成为桐城人民的精神象征,凡
有所争,大家都会以这“六尺巷”为圭皋。
反观自身,为人处世若事事斤斤计较,想必也将活得乌烟瘴气。现在的建筑法里,规定屋
子与屋子间要有防火巷,有些人或许会舍不得这点空间,然而一旦祝融造访,就只得坐困
愁城了。
“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生存于世,万般计较,到头来又能带走什么呢?不过是黄
土一坏,唯业随身。若能运用金钱,与人有益,金钱才是你的;懂得运用名位,造福大众
,名位才是你的。把所拥有的欢喜助人,才是最圆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