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法语] 《入菩萨行论释.佛子正道》忍辱品 (32)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20-07-15 19:45:19
摘自:2012-2013年《入菩萨行论释.佛子正道》
宣讲:102任甘丹赤巴 日宗仁波切/口译:如性法师/笔记:道宽比丘尼
第六品 忍辱(...接续 #1V1J-hjY (Buddhism))
巳二、修习思择法忍(二)午一、广说(三)未一、瞋及怀瞋者等皆有赖因故非自主(二)
未二、破有自主之因(三)
申一、破数论师所许我及胜性有自主(二)酉一、破胜性能自主生起外相(178“)
27. 纵许有主物,施设所谓我,主我不故思;将生而生起。
28. 不生故无果。
偈颂:承许有胜性,又假立为我,皆非刻意思,我将生而生。
尔时许生者,不生则无果。
释文,“承许有“胜性”(或译自性)”,数论外道承许有“胜性”,他认为“胜性”
是遍一切万法,这一点就如同上一堂课所提到,跟内道“空性一味”的道理是很类似的。
佛弟子认为“空性”──也就是“无自性”的道理是遍一切万法(周遍色法乃至佛的
法身都是无自性),一切法最究竟的本质都是无自性,所以以无自性的角度而言,诸法是
没有任何的差异;但是在无自性的状态下,法能够呈现各种不同的相状。
相同的,数论外道认为“胜性”(自性)它是遍一切法,并且在安立“胜性”时,“谓
尘、暗、精力三分相等”,他认为它的本质是苦、乐、舍三分相等的(数论外道认为苦、
乐、舍三者都是同一自性),“并具五相,能自主生外相所摄损害利益等事”,它不仅遍
于一切的万法,并且能够自主的生起“外相所摄损害利益等事”,这当中的“外相”有点
类似佛教二谛当中的“世俗谛”,而“胜性”类似“胜义谛”。在胜义谛平等的状态下,
能够呈现各种不同的世俗谛,相同的,遍一切法的“胜性”,它能够自主的生起色、声、
香、味、触各种的外相,这是第一个部分提到了“胜性”。
接下来,“又于“神我”(atman,常一自主的离蕴我)假立为我”,并且他又安立了一
个“我”,在安立“我”的时候,他认为“神我”(atman)是“我”,而“神我”(atman)
是什么样的一种法?“许能自主受用诸境”,在之前“胜性”能够自主的变现外相,而“
神我”它能够自主的受用胜性所变现出的种种境界,“此皆非理”。
但以自宗(佛教)的角度而言,数论外道所安立的“胜性”(自性有的自性)以及“
神我”(数论外道说的神我或曰:atman、真我,数论外道认为神我与觉知同义,认为神我
、觉知是常法,数论外道说的这种觉知是与蕴相异的常法,认为有个与蕴相异的常一自主
的觉知是我)都不符合正理。“因我、胜性皆非刻意思惟而生”,因为不管是“神我”或
是“胜性”,它都不是在刻意思惟之后而产生的。所谓的“刻意思惟”是什么意思?谓念
:“为能自主受用诸境、生起外相,我将生起。”比方说“神我”,它并不是刻意思惟而
产生的一种法。为什么它不会刻意思惟的?它不会想到:“我为了要能够自主受用胜性所
变现的种种境界,所以我要生起”,它并不会有这样的念头;相同的道理,“胜性”它的
心里面也不会想:“我是为了要自主的生起外相,所以我要呈现出胜性的面貌”。不管是
“神我”或是“胜性”,这两者本身都不会刻意的思惟之前所提到的内涵而生起,所以在
偈颂当中有提到,“皆非刻意思,我将生而生”,“故彼等同兔角,无有作用”。
以自宗(佛教)的角度而言,不管是“胜性”或是“神我”,这两者都没有办法自主的
产生,这两者的本质都如同兔角,是不存在的、没有任何的作用。“尔时,凡许胜性能生
果者,皆不合理”,在此同时,凡是承许“胜性”能够自主生果,是不合道理的,“彼不
生故”;因为“胜性”是没有办法自主生果的,“此有周遍”,如果“胜性”的本质是不
生的,只要它是不生的就没有办法自主生果,“自若不生,则遍无能生其果故”。
酉二、破神我能自主受用诸境 (...待续...)
作者: ykkdc (ykk)   2020-07-15 23:54:00
随喜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