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类] 《心类》:量与非量—疑 (8)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20-07-15 08:11:41
摘自:《心类学》09 讲者:促称格西 译者:法音法师 地点:三学法洲 时间:20130108
显明犹豫(疑)的定义、分类及其事相...接续前文:#1V3GAKqh (Buddhism)
如果将犹豫或怀疑结合著我们一般的实况,就像我们心续中对于所礼敬处的三宝、所
认识的轮回之理、以及各式各样的因缘果报等道理的明了,虽然认为此诸道理是成立的、
是存在的;但是,譬如对三宝的认知也只不过是沿袭祖先而有的风俗、或是一种信仰宗规
,有时候加以观察,似乎又会生起一种不决定的疑惑,故须数数的深细思惟,并依智慧加
以观察,渐渐的才能得到正确的定解或堪转成量的伺察意──依此定解或堪转成量的伺察
意才能引出对三宝的比量认知──依著比量的智慧力才能引出对三宝的更大信心或决定。
同样的,对于所认识轮回之理、以及各式各样的因缘果报等诸道理,我们不能仅只于
不知理由的似有似无或泛泛了知的伺察意而已;或者虽然是依于佛经论典的教诫,怖畏来
世堕三恶趣,戒慎、妙善而行,但是对于经论所说之义却毫不思惟、观察,只停留于怖畏
来世堕三恶趣的信仰阶段,未能得到量的认知,这显然是不足的。
因此,必须进一步深细的加以思惟、观察,乃至能得一向决定的明了的量所决定的伺
察意认知──如果能够这样,渐渐的,对于所礼敬三宝的皈依之理、轮回过患的轮回之理
、业因缘果报的深信之理,便能生起比量的认知,如此一来,修习佛法就不会成为只是让
人怖畏的佛法。
因此对于经典所教授的任何法要,设法经由怀疑而引生伺察意的量知,乃至比量的决
定认知是十分重要的。
问:利根行者对于某一法的决定认知之前,必须先生起具义疑吗?
答:一般来说,所量可分为隐蔽法和现前法,因此只要是所量的隐蔽法──凡是异生
位的凡夫,无论行者根器是利根或钝根,对于所量隐蔽法获得决定认知之前,都必须于此
一隐蔽法获得伺察意,由伺察意再引生符合事实的具义疑,之后由符合事实的具义疑再产
生比量证;这是说,并非只有利根者必须生起符合事实的具义疑。
对此,相对来说,三乘随一圣者则例外,因为三乘随一圣者已具有亲证空性的心,对
于所量隐蔽法的决定认知,不须先行生起符合事实的具义疑。
但是,观待一般凡夫有情,对于某一法能获得决定认知,如果是利根者,由于智慧力
较强,故在听闻或学习方面,在短时间之内就能了知要义;如果是钝根者,由于智慧力微
劣,则须长时间才能获得了知,这就像读书或认字等相关学习一样,智力强者易于快速了
知,智力微劣者则须花费多时,这是对于某一法能获得决定认知的主要差别。
问:具相畜生道的菩萨,是否安立为异生?畜生道的菩萨,有没有圣者菩萨呢?
答:如果是具相畜生道的凡夫菩萨,周遍是异生,因为不是圣者菩萨的缘故;但是也
会有圣者菩萨外相现为畜生道,实质上并不是畜生,只是外相现畜生而已,譬如以比丘的
所依身而外相现为马,实际上是比丘而不是马。
因此,虽然三恶趣有具相的异生位菩萨,但并没有由惑业力所感得的具异熟五蕴身的
圣者菩萨,因为一旦登移了见道圣者菩萨位(见道的圣者位菩萨即初地菩萨),其心续中
便已具有亲证空性的心,依此能断见所断而得遮除投取轮回三恶趣的有漏异熟五蕴身,因
此安立三恶趣没有圣者菩萨的所依身。
另外,由于趣入了大乘加行道忍位,就已得不入三恶趣的非择灭功德、已不再依著惑
业力投取三恶趣的异熟蕴身,基于此,才安立三恶趣没有圣者菩萨的所依身。
若是这样,三恶趣还有菩萨的理由是什么呢?──理由是:如一代导师──释迦牟尼
佛在未成佛前的菩萨因位时,其最初发心的所依身,就是在地狱道(此时是凡夫菩萨,不
是圣者菩萨);再如《热龙王请问经》有说:龙族两万一千受菩萨戒、受菩萨律仪、发菩
提心等,显然显示了畜生道龙族的所依身有异生位的菩萨,但并不是圣者菩萨。
问:什么是随行于恶分别而引生的染污疑?与五十一种心所当中的怀疑有何差异?
答:阐明关于五十一种心所当中的怀疑(即染污疑),或可分为二类:
第一类:属于五十一种心所之中的六根本烦恼中,以非见烦恼为体性的怀疑(即染污
疑),是属于非见烦恼,所以周遍是心所、所断品、见所断。
那么,什么是非见烦恼染污疑的作业?──非见烦恼染污疑的作业,譬如心想大概是
没有业果吧!心想大概是没有三宝吧!这种不具义(不符义)的心,不符合事实的染污疑
就是非见烦恼的作业,周遍是见所断的所断品,这就是随行于恶分别而引生的染污疑。
第二类:总的怀疑、总的犹豫,并非见所断,更不一定是所断品;总的怀疑的作业,
譬如心想大概声音是无常吧!依此渐渐予作观察而产生证得声音是无常比量,而后依此比
量不断的串习,最后转成亲证声音是无常的瑜珈现量,乃至圆满究竟再转成亲证声音是无
常的一切种智,所以这种符合事实的具义疑(符义疑),可以是心所或心王,而不是所断品。
问:染污疑和犹豫的差别,是几句关系?
答:染污疑和犹豫的差别,是三句关系;凡是染污疑,周遍是犹豫,但是犹豫,不一
定是染污疑,譬如:
第一句:是犹豫,不是染污疑,譬如心想大概声音是无常的吧!这种符合事实、具义
的犹豫(符义疑),是犹豫(疑),而不是染污疑。
第二句:是犹豫,也是染污疑,譬如心想大概声音不是无常的吧!这种不符合事实、
不具义的犹豫(不符义疑),既是犹豫,也是染污疑,二者皆是。
第三句:不是犹豫,也不是染污疑,譬如瓶子或柱子,既不是犹豫,也不是染污疑,
二者皆非。
问:对于对隐蔽法(隐蔽法如空性、四圣谛)仅只信仰,并不作观察,这样对隐蔽法
能得到了知吗?
答:如果对于隐蔽法毫不观察,只是一昧的相信,是不能获得了知的,譬如已趣入大
乘道的利根菩萨,最初也是依著清净正理予以观察抉择而证得一法空性真实义,之后要证
得余法的空性真实义时,便不须再予别别安立清净正理观察抉择,只要将最初的宗规、所
安立的清净正理挪移到其他法上,再予作意思惟便可以证得彼法的真实义。
这说明了,获得隐蔽法的认知,最初诚然必须依著观察才得以获得了知;如果对隐蔽
法不作观察,是不得了知的。
问:如果行者为人道或天众的所依身,其心中具有菩提心,下一世可能堕恶趣吗?
答:如果行者为人道或天众的所依身,其心中已具有了菩提心,那么下一世是不可能
堕恶趣的,因为一旦是为大乘菩萨,已具有菩提心,只要不弃舍菩提心,便不会投取三恶
趣;但是最初发起菩提心的所依身,三恶趣随一皆有。
问:心续中不具足菩提心而受菩萨戒,有否得戒?
答:没有得戒。在《菩萨地论》及宗大师《菩提正道菩萨戒品论》已有明说,没有菩
提心而受菩萨戒,是不得菩萨戒的。
问:犹豫和其他六种心类的差别,是几句关系?
答:予以对比犹豫和其他六种心类的个别差别是:
犹豫和现前,是相违;犹豫和比度,是相违;犹豫和再决知,是相违;犹豫和现而未
定知,是相违;犹豫和伺察意,是相违;
犹豫和颠倒知的差别,是四句关系,譬如:
第一句:是犹豫,不是颠倒知,譬如符合事实的具义疑,是犹豫,而不是颠倒知。
第二句:不是犹豫,是颠倒知,譬如显现蓝色雪山的根识,不是犹豫,而是颠倒知。
第三句:是犹豫,也是颠倒知,譬如不符合事实的不具义疑,既是犹豫,也是颠倒知
,二者皆是。
第四句:不是犹豫,也不是颠倒知,譬如柱子或瓶子,既不是犹豫,也不是颠倒知,
二者皆非。
问:显而未定知,周遍是心所?
答:显而未定知,周遍是现前,一旦安立为现前,便有心王和心所。
问:三种怀疑之中,哪些是所断品?哪些是所取品呢?
答:安立为第一种,对于趣入境生起符合事实的犹豫、具有意义的怀疑(符义疑),
譬如心想大概声音是无常的吧?由此具义疑,进而生起证得声音是无常的比量,乃至生起
亲证声音是无常的瑜伽现量,所以这种具义疑,就是所取品。
安立为第二种,对于趣入境生起不符合事实的犹豫、不具有意义的怀疑(不符义疑)
,譬如心想大概声音是恒常的吧?此不具义疑,就是所断品。
安立为第三种,对于趣入境住于二边不决定的明了的等分疑──即住于引生具义疑的
一分,属于所取品;住于引生不具义疑的一分,则属于所断品。
问:心续中生起智慧分的法类和方便分的功德,都必须先生起具义疑吗?
答:智慧分的法类,譬如生起证得四谛十六行相──如证无我的心、证空性的心之前
,必须具足符合事实的犹豫(符义疑),进而才得以生起决定的比量。
至于方便分的法类,除了《入中论》、《现观庄严论》等刻意所化的利根行者必须先
行获得量的决定之外,一般而言,在生起出离心、菩提心、四无量心等(方便分)之前,
并不须先行对解脱得到量的定解或先证空性,只要具足符合事实的犹豫(符义疑),只要
对于方便分法类的修习之理具有伺察意,渐渐修习,便得以生起功德。
作者: ykkdc (ykk)   2020-07-15 23:40:00
随喜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