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宗义宝鬘略讲》见悲青增格西
转自:达赖喇嘛西藏宗教基金会佛学课
http://chienching.blogspot.com/
第八章 中观宗
第一节 中观自续派
四、主张
第一、瑜伽行中观自续派
(三)果的建立(...接续 #1UGvubDv (Buddhism))
加行道分四个阶段:煖、顶、忍、世第一法。修实有空(实有空是空掉谛实成立的空
性,空性是遮除空性所遮品的那分无遮)时,煖、顶、忍、世第一法,依次越来越清楚。
一方面是如此,另外也可以从所断方面去讲,这边提到见所断的污染所取、清净所取
、执实能取分别、执假能取分别,即先分所取、能取,所取指境方面,能取指具境方面,
所取又分污染、清净,能取又分实有、假有,因此就分出这四个。
我们在讲烦恼障时,曾经提过欲界的烦恼障比较容易断,色界的烦恼障比较难断,最
难断的是无色界的烦恼障,这是从三界去讲,或者说,对外在五欲的贪等比较容易断,内
心方面的贪等会比较难断,有这样的次第。与此相同,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境)都是
修空的对象,甚至道(具境)也是修空的对象,修空性者对它们是一视同仁地修,可是对污
染的部份的执著会比较容易断,对清净品的执著会比较难断。
因为境方面,对污染的执著比较容易断除,对清净的执著是第二,其次是能取方面,
对实有的执著、对假有的执著,因此就用这四个项目来分煖、顶、忍、世第一法。
又,此处并不是真正的断除,要说压伏、制伏。得煖位时已经制伏了污染部份的执著
;顶位时是制伏清净品的执著;忍位时制伏能取实有的执著;世第一法时制伏能取假有的
执著。
至于煖、顶、忍、世第一法的名称来源就跟这些内容无关了。“煖”就是暖和。把金
刚喻定譬喻为火,因为它可以把烦恼障之薪烧光,见道时是把分别烦恼障(遍计烦恼障)之
薪烧光。煖位时,并没有断除,只有压伏,因为接近火,有暖和的感觉,故以暖为喻。
“顶”就是顶端,瞋恨会坏善根,此是坏善根的顶端,接着就不会坏善根了,也就是
不会再生瞋恨心了。(瞋心是损坏善根的最有能力者,到达顶位时不会再生起瞋心。)
忍位时,再也不会堕恶趣。这是因为因缘不具备,故不堕恶趣。像我们现在是人,没
有堕恶趣,是生为人的因缘全部具备,堕恶趣的因缘没有全部具备。可是我们有没有堕恶
趣的因缘?有,具有堕恶趣的机运。到了忍位时,再也没有那个机运了,所以不会堕恶趣
。(到达忍位的位置时,灭除了堕恶趣的机会,这种灭不是真正的灭谛,属于非择灭。)
到了见道时,堕恶趣的因缘被断除了,再也没有了。也就是,有时会说加行忍位时不
堕恶趣,有时会说见道不堕恶趣,这二个是有差别的,一个(加行道)是说因缘无法具备,
一个(见道)是说因缘被根除了。
“世第一”就是世间最高。过了世第一法就是出世间的人—圣人。因为是凡夫中最殊
胜的,所以叫做世第一法。(凡夫的最高位置是世第一法。)
紧接着无间三摩地后(紧随着加行道最后续流的世第一法三摩地之后没有间断地),以
见道无间道断分别烦恼障、分别所知障及其种子,然后现证解脱道及灭谛二者。
“紧接着无间三摩地后”:一座是从忍位的后阶段开始(忍位分下中上品,加行道忍
位上品到世第一法到见道根本定同属于一座),出定之时,已经是见道的后得智了。[1]
加行道世第一法是分别识,这个分别识的总义(义共相)越来越弱,最后完全没有总义
时,变成现量,现证无我,此时得到了见道。(现证无我空性,转凡成圣,获得圣者位。)
刚得见道时,会对治分别烦恼障(遍计烦恼障)或对治分别所知障(遍计所知障),
是属于无间道,最后连种子都不复再生,完全断除时,就叫解脱道。无间道与解脱道的差
别就好像把小偷赶出去与锁上门。虽然有这样的区别,但是行者在定(见道根本定智)中
是无法分辨出什么时候是无间道、什么时候是解脱道。[2]
“现证解脱道及灭谛二者”:(....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