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续 #1TKN2w8l《地道建立》(130)
摘自:《地道建立》2010年 却佩格西 讲授/廖本圣老师 翻译/释见谛法师 编辑
接着说明:第七地为何称为远行地?
首先,以大乘道为基础,当行者生起大悲心时,就舍弃小乘作意的想法,亦即舍弃自
己求解脱轮回的想法(大悲心是利他的意乐,遮除只缘自利作意)。生起大悲心的行者,
可以说是大乘种性觉醒的行者,但是还没有入大乘道,可是他已经很接近入大乘道了。
一旦他以大悲心为基础,进一步生起无造作的菩提心,就有办法进入大乘道(由利他
的大悲心引生为利有情希求无上菩提的发心,生起无造作菩提心的第一刹那入大乘道)。
大乘道分成大乘五道[1],大乘的资粮道及大乘的加行道二者是属于凡夫道,这二道
还不算在十地的行列,这二道主要是累积(完成)三大阿僧只劫当中的第一大阿僧只劫的
资粮。[2]
接着是见道,整个见道都是属于初地,而修道当中有一部分是属于初地,因为修所断
分十类的缘故,所以修道也可以分十类。从见道一直到第七地,行者要圆满第二大阿僧只
劫的资粮。
为什么第七地要称为远行地,因为当一位行者到达第七地的时候,他在修行上,从入
大乘资粮道开始到第七地,已经累积了二大阿僧只劫的资粮,对他来讲已经修行非常久(
远)了。从他开始进入资粮道到第七地,已经修完整个三大阿僧只劫其中的二大阿僧只劫
的资粮,所以称为远行地。
将“第七地”称为“远行”的理由,是因为由于长久修道,“有相、具勤之道”已达
究竟,而且(“有相、具勤之道”)与“相同之道”两个联系,基于这个理由而如此称呼。
“有相”是指实执现行,“具勤”指还要很大的努力精进或粗的努力精进。在第七地
还会有实执现行,也需要很大的精进努力。第八地的时候就可以让实执不起现行,而且第
八地也不需要很大的精进努力。
实执现行摧毁的方式,或断除实执现行的情况,跟刚开始说明“精进作意小乘”的想
法断除的方式是一样,断的阶段也是一样,也是从大乘行者利、中、钝根来讲:
(1) 若是利根的大乘道行者,他在加行道的阶段就可以把实执现行断除。
(2) 中根的行者要到大乘的见道位才能够把实执现行断除。
(3) 钝根行者在第七地是即将要完全断除的阶段,一断除即进入第八地,所以实执现
行以钝根来讲,最终是在第七地要晋升到第八地的时候断除。
“有相、具勤之道”已达究竟,就是即将把实执现行断除,一断除就进入第八地。“
具勤”表示他还需要很大的努力精进,到第七地已达究竟。
“有相、具勤之道”已达究竟,而且“有相、具勤之道”与“相同之道”两个联系。
“相同之道”是指,不论是过去、现在、未来,诸佛都一样会走的“结合大悲心、菩提心
、空性慧、六度”之道,此“相同之道”与“有相、具勤之道”二者联系(二者双运),
基于这个理由而把第七地称为远行地。
将“第八地”称为“不动”的理由,是因为在第八地当中,不被“有相之想”与“无
相、具勤之想”所动摇,基于这个理由而如此称呼。
“有相之想”的“有相”是指实执现行,如前所述,第七地要晋升到第八地必须断除
实执现行,才有可能进入第八地。
“不动”主要是不被二种想所动摇:
第一个就是“有相之想”,即不会被实执现行的想法所动摇,因为第八地已经没有实
执现行了。
第二个是不被“无相、具勤之想”所动摇,“无相”是指无实执现行,“具勤”是指
需要大的精进努力。不被“无相、具勤之想”所动摇,意指第八地修习没有实执现行之道
,不需要耗很大的精进努力就可以修了。
简言之,第八地的行者已经没有实执现行,且他也不需要费很大的精进努力(还是要
费力气)就可以修无实执现行的道,这是根据《大乘经庄严论》的讲法。
如果依《现观庄严论》的讲法,第八地的行者不被有相之想所动摇,或不被实执现行
所动摇,是因为他已经证得“有寂平等性”。第八地行者不被大的精进努力所动摇,这是
牵涉到《现观庄严论》所讲的“善巧方便的加行”。由于考虑若讲“有寂平等性”、“善
巧方便的加行”,反而会让大家摸不著头绪,所以不从这个角度来解释。
从初地到第七地一般称为七不净地(七不净地渐次断除粗细品的烦恼障),后三地(
八、九、十)一般称为三清净地(此大乘清净三地已没有了烦恼障,剩下断除所知障),
三清净地(八、九、十三地)主要是要累积第三大阿僧只劫的福智二资粮。[3]
将“第九地”称为“善慧”的理由,.....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