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地道] 《地道建立》 (125)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9-07-29 11:52:05
....接续 #1TEmfovB《地道建立》(124)
摘自:《地道建立》2010年 却佩格西 讲授/廖本圣老师 翻译/释见谛法师 编辑
3.3.1.4.5 解释大乘无学道
1.大乘无学道的定义
“断除二障(烦恼障以及所知障)之智”,就是“大乘无学道”的定义。“大乘无学
道”、“相智”及“佛圣者心续之智”(一切种智),这些是同义词。
2.大乘无学道的分类
若(大乘无学道、相智、一切种智)予以区分,虽有“根本定智”与“后得智”两类
,但这两者是“体性一而反体异”(佛圣者无学道的相智是同时现量通达二谛之智)。
这二者(根本定智以及后得智)是一体二面,亦即佛的根本定智也有后得智的功用,
后得智也有根本定智的功用。亦即根本定智不仅可以发挥根本定智的作用也可以发挥后得
智的作用,后得智不仅有发挥后得智的作用也能发挥根本定智的作用。
但有学位的圣者就无法作到,如见道、修道的圣者(见道位是初地,修道位是二地至
十地)根本定智的时候只能发挥根本定智的作用,无法发挥后得智的作用,到了后得智的
时候也只能发挥后得智的作用,而无法发挥根本定智的作用。
所以对于有学位的圣者来讲,根本定智与后得智是相违的,但对于佛来讲这二者是体
性一而反体异,或者可以说同义。
“相智”若详细区分,有 21 类无漏智。
此主要是根据广中略三部《般若经》,此三部经直接开示的内容是:1)甚深道次第及
空性见的部分,2)隐含要说明的是对于八种对境的现观次第即广大行的部分。
有关广中略三部《般若经》隐义的部分,主要是透过《现观庄严论》来说明,此论总
共有八品,其中第八品是谈佛的功德,以佛的四身(四身:自性法身、智慧法身、报身、
化身,自性法身及智慧法身是属于佛的法身,报身及化身是属于佛的色身)来谈,其中报
身主要是谈佛的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行好。其中的智慧法身就是此处所说谈到佛的相
智(遍智、一切种智),相智再区分依《现观庄严论》第八品有 21 类的无漏智。
若是相智,则必然是“根本定智”及“后得智”二者。
即只要是相智一定是根本定智(现前通达如所性之如所有性智),只要是相智一定是
后得智(现前通达尽所有性之尽所有性智),此(佛圣者)根本定智是不含无间道,一般
(菩萨圣者)根本定智包含无间道及解脱道二类,但是佛的相智不会有无间道的根本定智,
佛的根本定智一定是解脱道,因此佛的相智一定是属于解脱道的根本定智,一定是后得智。
这个意思具体来讲就是,佛能够在现观空性(根本定智)的同时又能为有情说法、行
布施等后得智的作用。
接着解说十地的差别法,只要讲到十地一定是限定在圣者(圣者菩萨),大乘的资粮
道及大乘的加行道就不含在十地当中,因为这二个阶段的行者(大乘资粮道及大乘加行道
是凡夫菩萨)还不是圣者,十地主要是指大乘见道的圣者及大乘修道这二类的圣者。
3.解说十地的差别法
(....待续....)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