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龙舒会集本,有得有失
“五译之中《魏译》流传独广”,康僧铠翻译得好,大家欢喜。但是“王本一出取而
代之”,王龙舒会集本出来,五种原译本学习的人就很少了。莲池大师在《疏钞》中说:
“语则多就王文”。莲池大师在《弥陀经疏钞》里多半引用王龙舒本,为什么?“王本世
所通行,人习见故”。很多人读这个本子。“清末印光法师亦称王本为文义详悉,举世流
通。由上可见王本在我国之流通,远过《魏译》”,超过康僧铠本。“王本虽甚流通,并
收入龙藏与日本大正藏”,当时这些高僧大德肯定,可以入藏。
“但王氏之作则有得有失”,有缺陷。“例如《疏钞》”,莲池大师所说,“王氏所
会,较之五译”,五种原译本,“简易明显”,这是它的好处。“流通今世,利益甚大”
,会集得好。“但其不由梵本”,他不是从梵文直接翻译,“唯酌”,斟酌,“华文,未
顺译法”,他是会集,不是翻译。“若以梵本重翻而成六译,即无议矣”,没有议论。“
故彼不言译而言校正”,校辑。“又其中去取旧文,亦有未尽”,取舍不是很妥当,所以
后人挑他的毛病。“如三辈往生,《魏译》皆曰发菩提心”,《魏译》三辈都说发菩提心
,一向专念,可是王龙舒本只有中辈发菩提心,下辈不发,上辈没提到。“则高下失次。
且文中多善根,全在发菩提心。而三辈不同,同一发心,正往生要旨,乃反略之,故云未
尽”。这是严重失误,大意了。“莲池大师所论精要,正中要害”,真的是严重的疏忽。
“王氏自序中有云:其文碎杂而失统,错乱而不伦者,则用其意而修其辞”。原译本杂乱
,读起来不顺口,也很难懂,他用自己的意思重新整理。会集把原经改了,这怎么可以!
会集一定要尊重原文,字字句句都是原文。
“今乃会集,焉能不取原语,而任意行文,是乃万万不可也”,王龙舒本犯了这个过
失。“至于三辈发心亦然,擅改《魏译》,又复高下失次”。三辈都有发菩提心,一向专
念,这个问题无法掩盖,太明显了。
二、彭本只是节校本,未能救王氏会本之病
“清乾隆彭二林居士”,彭绍升,就是彭际清,“亦于王本义有未安”,对王龙舒会
集本也有意见。“于所著《无量寿经起信论》中”说,“王氏本较为畅达”,文字流畅,
义理清楚,“近世通行。然有可议者,如序分中游步十方以下,广明菩萨行愿,为令行者
发起大心,积集德本,究竟成佛,乃是此经开章要领,而王氏删之”,王龙舒居士这一段
删掉了。“至往生上下二辈,一删去发菩提心,一云不发”,这是他很大的过失,疏忽。
“胎生一节,删去疑惑佛智乃至胜智”,这五种智比什么都重要,把它遗漏了。“前则乖
成佛之正因,后则失往生之正智”。“他如叙次愿文”,次序错误了。彭际清居士“乃专
就《魏译》去其繁复,并按云栖本”,云栖是莲池大师,“增入四十八愿先后数目”,依
然称为《无量寿经》,这是第七本,就是节校本,“王本为第六本”。“但此本只是《魏
译》之节校本”,他没有用其他四种本子,只用康僧铠本。这两本比较,“则彭本优于《
魏译》”,节校的好。“近代丁福保居士,作《无量寿经笺注》,所注者即彭本。惜彭本
只是节校本,未能救王氏会本之病,故仍不能称为善本”。
三、魏氏之本为五会本之始,仍未能尽免率增乖舛之过
“清咸丰中”,“邵阳魏承贯居士,谓诸译及王氏会本,犹未尽善。乃会集五种原译
,别成一本,仍名《无量寿经》”,“集五种原译,是为五会本之始”。魏承贯是第一人
。“王氏只是四会本”,唐译他没看到。“同治中王荫福居士极崇魏本”,“曾亲记云:
近世邵阳魏居士复本云栖大师之说”,这个本就是根据莲池大师所说,“遍考诸译”,五
种原译本他统统看到了,“别为一书”,会集成一个本子。“包举纲宗,文辞简当,乃得
为是经之冠冕”,是《无量寿经》最好的本子。“王氏复博考众本”,把五种本子对照,
重新校订,叫《摩诃阿弥陀经》,“是为本经之第八本”。
“魏氏发心广大,复精于文字”,文采好,“为救王龙舒居士杜撰经文之失,备取五
译,会成一经,力求句句有来历,期成善本。所愿极胜,所成亦伟。其所会集远超王本”
,这是公认的。“王荫福居士赞之为本经八种之冠,亦非过誉”。这是黄念祖居士的话。
“但所憾者”,遗憾什么?“王氏杜撰之过,惜未全免”,王龙舒的过失他也犯了。“兹
举其荦荦大者如下”,荦荦是非常明显的错误。他举出四条,第一,“魏本第二愿曰,设
我成佛,国中天人,纯是化生,无有胎生”,里头,“此中无有胎生四字,诸译皆无。且
此四字与原译文相违。《魏译》云:佛告弥勒……彼国人民,有胎生者”,他说无有胎生
,原译有胎生者。“唐宋两译同之”,“而魏氏竟谓无有胎生”,这个漏洞没办法。
第二,“五恶五痛五烧一段数千言”,这一段很长,“魏氏删节为生时痛,老时痛,
病时痛,死时痛,患难穷苦痛。淫欲火烧,瞋忿火烧,贪盗火烧,邪伪火烧,愚痴火烧,
是为五痛五烧”,把几千字缩短成几句。“魏居士原愿无一字不有来历,惜未能贯彻初衷
。上之一段,于诸译中,并无来历”,这是他自己编的,原译本没这个文。
第三,“魏氏会本谓极乐之宫殿楼观,堂宇房阁,或处虚空,或在平地,或依宝树而
住。其中依宝树而住之语”,五种本子都没有,是他自己造的,这都犯了会集的原则。
第四,“会本中过是以往,无量寿经亦灭,唯余阿弥陀佛四字,广度群生。亦各译所
无”,五种原译本没有,经里有这个意思,但是没有这些文字,这个文字是他造的。
“由上可见,魏氏之本与前诸本相较”,跟王龙舒、彭际清比较,“虽后后胜于前前
”,是比前面好,“惜仍未能尽免率增乖舛之过”,没有办法避免。“但此巨失,势在必
救”,“以免后世因袭”。后人要是模仿,将来经文改来改去就不能读了。“甚至篡改经
文。故须防微杜渐,绝此罪源”。“并为大经,早得善本”,大家都有这种愿望。“是以
先师夏莲居老居士,乃有第九本之作”。
四、大经放光,众生有幸:本经名《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是为大经
“先师夏老居士”,黄念祖老居士是夏老的学生。“未冠学儒”,未冠是二十岁以前
,学儒。“先程朱”,程子、朱子,“后陆王,甫壮入佛”,他在儒家是有相当根柢。四
十岁是壮年,学佛了,学过禅、学过密,最后归到净土。“夏老博贯群籍,深于文字,专
功久修,教眼圆明”,他的学问信得过。“于壬申(一九三二年)之岁,发愿重校此经”
。我是一九二七年生,我五、六岁的时候,他就发愿重新会集这部经。“掩关津门,阅时
三载。遍探五种原译,洞察三家校本”。闭关三年,用魏默深本做底本,跟原本校对,把
原本错误的地方修正,成就这个本子。又用了七年去挑错漏,小心谨慎。“无一语不详参
”,详细参考,“无一字不互校”,跟各种版本对照。态度“虔恭敬慎,日祷佛前”,真
诚到极处,恭敬到极处。“千斟万酌,时萦梦寐”,白天天天想,晚上作梦还想。
“及其成也,四众欢喜”,“宗教俱彻之慧明老法师(夏老之皈依师),搭衣捧经摄
照于佛前,亲为印证”。“先舅父”,梅光羲老居士,“撷芸”是他的字,“连续播讲于
电台,誉为善本。慈舟法师专讲此经于京”,北京,“鲁”,山东,“亲为科判”。“北
京极乐庵方丈妙禅老和尚,聘请山东女子莲社吴倩芗社长来寺开讲此经两月”。“其他发
心宏扬,专志持诵者,不可胜数。印行流通,相继不绝。是以先舅父梅老赞云:于净宗要
旨,穷深极微,发前人未发之蕴”。“又”,又说,“精当明确,凿然有据,无一义不在
原译之中,无一句溢出本经之外……有美皆备,无谛不收……虽欲不谓之善本不可得也”
。这些话是梅光羲老居士说的。梅老居士是李炳南老居士的老师,我们见到要称师公,这
是法脉源流。梅老跟夏老是师兄弟、好朋友,“南梅北夏”。两位大德都是慧明老和尚的
皈依弟子。“先舅之语,现已举世公认,并将本经采入新印之续藏”。新印续藏叫《民国
大藏经》,中日战争爆发之后,这个印藏就停止了。
“大经尘封千载”,因为没有善本,所以很难流通。“今始得善本”,“先贤会经之
愿乃圆”,到这部经才算是圆满。“大经放光,众生有幸”,这两句就是说的黄念祖老居
士的集注,用经注经,用祖师大德的注疏注经,把经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这叫放光。
众生有幸,众生就是我们这些人。不相信的人他没有分,怀疑的人他没有分。“本经名《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是为大经”,《无量寿经》第九种本子。
==
众生有幸,众生就是我们这些人。不相信的人他没有分,怀疑的人他没有分。
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