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地道] 《地道建立》 (114)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9-06-19 09:04:57
....接续 #1S_RjrrY《地道建立》(113)
摘自:《地道建立》2010年 却佩格西 讲授/廖本圣老师 翻译/释见谛法师 编辑
接着说明大乘修道后得智。
后得智的顺序其实是在34页第7行(1-3)之前,即实际的顺序是无间道(1-1)、解脱
道(1-2)、后得位,再进入“既不是无间道也不是解脱道的大乘修道根本定智”(1-3)。
虽然从分类(大乘修道根本定智、大乘修道后得智、不是前述二者之任何一个的大乘
修道)看起来,好像后得智是在(1-3)之后,但是实际上的顺序(2)“大乘修道后得智
”是在(1-3)(大乘修道根本定智的第三种分类)之前,而在(1-1)、(1-2)之后。
接着看“大乘修道后得智”的定义。
“1 从大乘修道根本定智(指大乘修道解脱道)中出定之大乘随现观(即大乘修道)
,2 在心续中具有〔大乘修道后得智〕自己的补特伽罗的心续中现行者”,就是(2)“
大乘修道后得智”的定义。
后得智在之前根本定智的状态是没有起现行,而在为后得智下定义的时候就必须是现
行的,意即现在就不是在根本定的状态,而是到了后得位的状态,后得智才有办法起现行。
在后得位起现行的部分就是后得智,这些后得智在之前的根本定当中并没有起现行,
如六度的布施(不是指布施物而是指布施的心,更正确应该是布施的思心所)、持戒是指
守护的思心所、安忍是不受扰动的思心所、精进是勇于善法的思心所,这四者都是思而且
完全都是善的。
但是一般讲精进的对象有时候并非是善,如这人很精进(努力)的去盖房子,世俗当
中可能会这样讲,但其实严格来讲,这并不是具定义的精进,只是假名的精进。因为具定
义的精进,它的对象必须是善法。
同样的,信也是如此,假设我们信的是佛、佛法、菩提心,这种信可以说是百分之百
具定义的信。但假设所信的对象是魔、邪道,这只能称为是假名的信,并不是具定义的信。
所以信及精进的对象必须是善的或正确的,所以六度的前四个一定是善,但若只是讲
静虑或般若则未必是善(而静虑度或般若度则一定是善的),因为静虑(三昧心所)可以
带有烦恼,慧也是一个心所,也有颠倒慧,所以当讲静虑或慧并不一定是善,这点要注意。
而且这六个(六度)当中前四个(布施、持戒、安忍、精进)都是善、都是福德资粮
,但是后二个(静虑、智慧),若细分的话,有属于福德、有属于智慧的部分,即静虑有
属于福德及智慧,般若也有属于福德及智慧。
如果以前四个(布施、持戒、安忍、精进),加上悲心(希求有情离苦及苦因的意乐
)、菩提心(由大悲心引生为利有情愿成佛的发心)、出离心(希求解脱的意乐)、慈心
(希求有情具乐及乐因的意乐),这些在根本定当中是没有起现行,因为根本定的状态主
要是现观空性(根本定智是现观空性的智慧)。
但是到了后得位(从根本定出定后),布施、持戒、安忍、精进、出离心、悲心、菩
提心、慈心就可以起现行,可以累积福德资粮。此处所讲的,就是这类的如六度的前四个
,及出离心、悲心、菩提心、慈心。
反过来讲,当这些在根本定的状态当中,由于不起现行就是(3)“不是‘根本定智’
及‘后得智’二者的任何一个的大乘修道”的情况。
这六个(布施、持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未必是度,因为如果以未入道的行
者,或声闻、独觉行者,他们也会去行这六个,但是他们所行的还不能被称为度。
要被称为度或般若波罗蜜多,是要有菩提心(为利有情愿成佛的发心)摄持(辅助)
,这六个才有办法被称为六度,否则不能称为六度。这是依应成派的讲法,亦即从布施到
般若这六个有菩提心(为利有情愿成佛的发心)摄持(辅助),才可以得到度或波罗蜜多
的名称。
而且第五个的静虑度是特别指缘空性的止,般若是特别指缘空性的观,因为静虑及般
若可以有很多所缘,但是这里特指空性的所缘。这是应成派的讲法,即只要有菩提心(为
利有情愿成佛的发心)摄持的这六个,都可得到“度”或“波罗蜜多”之名。
自续派则有二种看法,一派认为即使是菩提心摄持也不一定算是真正的六度,另一派
则说只要有菩提心摄持就是真正的六度。
认为即使有菩提心摄持也未必是六度的自续派行者,他们认为只有佛的六度才是真正
的六度,其他的六度都是随顺的,并不是真正的六度。此处所讲的自续派主要是指狮子贤
,因为现在所看的《地道建立》,主要是根据狮子贤的《明义释》对于《现观》的解释。
《现观》的解释当中写得最好的就是狮子贤的《明义释》,但是狮子贤本身的见解并
不是应成派的见解,他是瑜伽行中观自续派的见解。以他的见解来看,他把度或般若波罗
蜜多理解为要到达轮回的彼岸者才有资格称之,意即只有佛行这六个才有办法成为度,朝
佛果位或朝无学道去行走的这些菩萨还没有办法得到度的名称,因为度的理解就是已达彼
岸的意思。
按他的理解,正要朝向彼岸的这些菩萨还没有办法得到度的名称,要已达彼岸的佛才
有办法得到度的名称;但是以应成派来看,不论是正在朝向彼岸者或已达彼岸者这二类都
可以称为度。
大乘行者的后得智,主要是指前述所说的前四度、出离心、悲心、慈心、菩提心现行
。若以小乘行者来讲,就不能称为前四度,只能说是布施的思、持戒的思、安忍的思、精
进的思起现行、还有出离心起现行,这些是小乘行者的后得智。
整个大乘道,其实是根本定智及后得智一直在交替,即根本定智接着一定是出根本定
到后得位产生后得智,紧接着一定是又到根本定,即不断的交替。为什么根本定智及后得
智要不断地交替?
(....待续....)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