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地道] 《地道建立》 (108)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9-05-08 07:04:29
....接续 #1SqP7b24《地道建立》(107)
摘自:《地道建立》(2010年讲授)
却佩格西 讲授/廖本圣老师 翻译/释见谛法师 编辑
2.正式解说大乘修道
‧大乘修道的定义
  “大乘的随现观”,就是“大乘修道”的定义。“大乘修道”、“大乘随现观”及“
大乘修道者心续之智”,这些是同义词。“随现观”的“随”就是“随后”的意思,是跟
随在大乘见道之后的现观,就是大乘修道。
在大乘见道时,现观空性和现观四谛都已经完成,因此在大乘修道时并没有新的现观
内容,在修道阶段都是现观见道时已经现观的内容,大乘修道的阶段主要是不断的把之前
大乘见道已经现观的内容再次的修、再次的串习。
“大乘修道”、“大乘随现观”和“大乘修道者心续之智”,这些是同义词。
对于佛陀所开示的法,我们必须把其要点做总摄,取其心要,这是很重要的。如在佛
经开示断除十个恶不善法,自然就能够能成办十善行,如此来世能得人天果位。
但光是断除十个恶不善法、成办十善,得到人天果位,假设没有布施、供养和修安忍
作为助伴,即使同样生为人,也有很大差别。
有人从生到未死之间顺缘无所不具,做什么都很顺利,身体也没有什么大的病痛,也
长得非常的好看、非常的健康,声音也非常好,当然因为还在轮回当中,也是会有轮回的
总苦,这自不待言说。但是有的人从生到死之间要吃的没有,要喝的也没有,身体多病,
诸根不具,种种条件不具足。
这些顺缘具不具足的差别,主要就在于有没有布施、供养,有没有修安忍等助伴。有
这些助伴的,除了得到人天果位之外还可以顺缘具足,没有这些助伴的,虽然得到人天果
位,但是他的顺缘也不是那么具足。所以光是断十恶不善、成办十善,还要累积这些助伴
,才能确保得到人天果位之时顺缘具足。
再把佛法作一总摄,第一点就是要断十恶不善、成就十善,但是最好还要有布施、供
养、安忍等作为助伴,这样得到人天果位也顺缘具足。
这样就够了吗?还是不够,虽然人天果位已经是轮回当中最好的了,但还是不稳固。
因为得到人身或天身,若以人身来讲从出生到死亡顶多就是八、九十年,很快就会面临再
次死亡的问题,死亡之后,要再得善趣的机会不是那么大,而再堕恶趣机会却很大,所以
只要还在轮回当中,如果没有解脱出来,即使下一世得到人天二善趣,但是在下一世、下
下一世再堕恶趣的机会很大,这不是究竟安稳的地方,所以最终必须从轮回当中解脱出来。
因此解脱轮回变成第二个我们要希求的所证或希求的目标,要解脱轮回首先要有出离
心(希求解脱的想法),在此基础上要去了解甚至去修四谛、补特伽罗无我等,这样的修
学才有办法让我们达到证得解脱这个所证的目标。
前述所说的出离心,了解四谛、补特伽罗无我会成为解脱的因,但是光是自己一个人
解脱轮回证得得声闻阿罗汉、独觉阿罗汉,这样就够了吗?还是不够,如果我们这样做虽
然也算不错了,但因为对于和自己有恩的有情却是弃他们于不顾,这是不行的。
虽然我们自己独自解脱轮回,自利也达成了,但是这个自利不够圆满,我们还必须为
利益一切有情而努力,这就必须进一步把出离心提升为大悲心,进一步生起菩提心,去行
六度、四摄法,并且修空性,唯有这样修习所累积的善行,才会成为成佛的因。
发心主要是为了利他成就佛果位,这是发心的意义(定义)。为利他而成就佛果位,
这两者当中以何为主呢?以利他为主,亦即利他才是我们最终的目标,但光是有利他的想
法还是没办法究竟地利他,唯有成佛才能究竟的利他,为了达到究竟利他的目标,我们必
须要成就佛果位,所以“成就佛果”是达到“利他”这个主要目标的一个方法、手段。因
此“为利众生愿成佛”主要的目标或究竟的目标是“利他”。
“发心”是为了利益一切有情而成就佛果的一种特殊的心态,以这样的心为动机去行
善或累积任何善根,这些善行、善根都会成为成佛的因。例如以菩提心为动机念一声六字
大明咒所累积的善行,也会成为成佛之因。
善行的造作主要是透过身语意三门,身、语如仆人,意就像主人。所以身业和语业,
不论善恶,这个善恶业势力的强大与否主要是依于心,是以造善业的心力强大与否来决定
,造善业的心力强大,透过身语所造的善业势力也强大;反过来恶业的情况也是一样。所
以虽然透过三门累积善业或不善业,但三门当中主要在于心。
例如有四个人一样透过身体去礼十万拜,但这四个人的想法(动机)都不同:
第一个人拜十万拜的目标,是为了此世能够无病、此世能够得到财富、好名声,以这
样的动机透过身体去行十万拜虽然会累积善行,但是这个善行并不会成为本师释迦牟尼佛
的法。
第二个人也是透过身体拜十万拜,但是他的动机是希望能够透过这个善行来世得到人
天二善趣的果位,这是成为佛法而且是下士道的法。
第三个人所希求的目标是自己解脱轮回,所以他透过身体所拜的十万拜会成为中士道
次第的法。
第四个人是以为利众生愿成佛的动机而拜,他所累积的善行会成为上士道。
同样透过身体拜十万拜,但是因为动机的差别,所以所累积的善行就有很大的差别法
,第一个不会成为佛法,第二个成为人天二善趣的因,第三个成为解脱的因,第四个成为
成佛的因。这是看不到的部分,假设这个部分能够用色法显示,差别就很大了。
为何第一个人虽然透过身体行十万拜是善行但不成为佛法?因佛陀出世所开示的法主
要是为了能够利益来世、甚至未来的生生世世或究竟的法,不是为了现世的安乐。
假设一个人的想法只为了这一生的无病或长寿等,这样其实佛有没有出世都没有差别
,因为求现世安乐是一般有情都会做的,如果是以这样的心态去行十万拜,这跟佛法所讲
的背道而驰。(佛法承许前后世,不承许前后世只看现世的如顺世外道。)
譬如家中有人因生病请法师修法,会修法的法师并不是指他懂得念诵修法的仪轨,而
是他懂得如何观修法本的内涵,特别是皈依发心所摄的法。如果修法者懂依照法本的皈依
发心去观修,透过这样观修所摄的内容去念诵,他所修的法不仅成为佛法,也成为大乘的
法。
但现在比较大的问题在于请修法的施主本身或病人,他们的心态若是为了去除疾病,
这会不会成为佛法就值得存疑。但如果他的心态是暂时为了除病,但究竟是为了解脱成佛
,那请人来修的法就会成为大乘佛法。
‧ 大乘修道的分类
若区分 “大乘修道”,有三:……
(....待续....)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