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地道] 《地道建立》 (102)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9-04-20 10:42:33
....接续 #1SjxnLPf 《地道建立》(101)
摘自:《地道建立》(2010年讲授)
却佩格西 讲授/廖本圣老师 翻译/释见谛法师 编辑
5. 复习
说明大乘见道转移到大乘修道的内容之前,先回答学员提出的问题。
《现观庄严论》第一品当中书首礼赞的部分“求寂声闻由遍智,引导令趣最寂灭,诸
乐饶益众生者,道智令成世间利。”
这四句提到菩萨不能舍弃小乘道,连一切智属于小乘的智也不能舍弃,即身为菩萨必
须了解一切的道(菩萨的道种智,道种智必须了解三乘一切的道),所以菩萨不能舍弃小乘
道,不仅要了解小乘道,还要在此基础上多修以慈悲为主的菩提心、六度、四摄等。
在第一品就引经来说明这一点,但是到了第五品却又说小乘的道、果、善知识、经典
是所断(退还),这要怎么理解呢?要如何去了解第五品与第一品并不相违?这是学《现观
》必须要了解的,因为第一品说小乘道是要修的,第五品又说小乘道果又是所舍,表面上
看起来是相牴触、冲突,要怎么了解它们并没有冲突,这是在了解这二品的时候要注意的。
对于第一品书首礼赞与第五品所讲,这二部分表面看起来相违,其实是不相违。这二
种讲法都有其依据,如何去汇通这二种讲法?如何把这二种看似相违的讲法汇通而理解它
是不相违呢?
首先,第一品当中提到所有的道,不论大乘道、小乘道都要修,这里的小乘道主要是
指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是共大小乘的。三十七道品就是四念住、四正断(四正勤)、四
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合起来是三十七,称为三十七菩提分或三十七道品。
这部分小乘道要修,大乘道也要修,而且大乘菩萨不仅要修这个,在此基础上还要修
以慈悲为主的菩提心、六度、四摄法等菩萨行。这是在第一品书首礼赞中特别提到,三十
七道品共大小乘的道,大乘也要修,而且三十七道品当中,包含小乘道里面的补特伽罗无
我(补特伽罗独立之实质有我空)、细品的无常、四圣谛,这些都是菩萨要修,不能舍弃的。
三十七道品的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是属于小乘资粮道,五根、五力是属于小乘的
加行道,七觉支是属于小乘的见道,八正道(八圣道)是属于小乘的修道。这些内容对于
菩萨来讲也是要了解、要修的,不是所要断的。
到了第五品,同样这些内容,为什么变成所断呢?主要是因为小乘行者的心态是为了
自己求解脱、为了自己得到寂灭(解脱)安乐而去修三十七道品,这样的心态是所断。又
,开示行者修这些是为求自己解脱的经典也是要断的,这样去解释的善知识也是所断。
所以,第五品所断的原因主要是针对,假设修三十七道品的目的是为了自己求解脱,
这个三十七道品或是开示此四道为求自己解脱的经典,以及这样去解释经典的善知识都变
成所断。所断的理由就是,如果这些都是为了自己得到寂灭乐、得到解脱,即使修三十七
道品也是变成所断。
如果把第一品、第五品二个的意思合起来看,要说明的是,一位菩萨还是要修三十七
道品,但是修此三十七道品的心态不是为了自己求解脱、求得寂灭乐,这二品合起来要表
达的是这个意思(菩萨要修三十七道品等,但不是为了只求自己的解脱,而是为了利益一
切有情欲求证佛果而修,即大小乘的发心不同,都有修三十七道品,但发心不同)。[1]
所以当我们看到某些经典说菩萨应修小乘道,某些经典又说菩萨应舍弃小乘道,这二
者表面上看起来相违,但是当我们依前所述去观察、探究之后,会发现其实这二种讲法并
不相违。意即一位菩萨要修小乘道,但是他的心态并不是为了自己求解脱而去修小乘道。
如果是以自求解脱、自求寂灭乐的心态摄持而去修小乘道或修三十七菩提分法,就是所断
、退还、所舍。
这种情况其实很明显,如小乘行者去供养、布施,或透过身语去累积福德资粮等,大
乘行者不会舍弃这个,他不会因为小乘这样做而他是大乘就不做了,大乘行者也会去对众
生行布施,也会透过身语去累积福德资粮,他们一样会这样做,差别在哪里呢?在于动机。
大乘行者不能有小乘在行供养、布施、及透过身语去累积福德资粮的动机,因为小乘
行者的动机是自求解脱轮回,所以大乘行者一样会行供养,也会去布施,也会透过身语去
累积福德资粮,但是他的动机却不是为求自己解脱轮回,而是为利众生愿成佛,他是以这
样的动机来行供养、布施、累积福德资粮,这是主要的差别。
虽然小乘累积福德资粮的方式大乘行者也要做,但是要舍弃小乘行者的心态。同样的
,“9个转趣所取分别”,此“转趣”有9个,就类似“9个退还”一样,但是转趣的所缘
是指大乘,即大乘的道、果,大乘的善知识,大乘的经典,如果排序就是(1)略说大乘
经典、(2)广说大乘经典、(3)大乘资粮道、(4)大乘加行道、(5)大乘见道、(6
)大乘修道、(7)大乘无学道、(8)大乘的善知识、(9)大乘完全圆满的道。如果把
这 9 个执为所修(转趣)进一步执为实有就是实执,就变成见所断所知障。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