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9-04-02 14:47:00佛教说的精进是善心所,是欢喜于善的作用的认知。如三十七道品当中四正勤说到精进,已生恶令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对于善的目标,有暂时的目标与究竟的目标。佛教中说到的界线,有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以前后世划分的界线,因为心识的续流不会断灭,并不是此世死亡就会结束,今生死亡那条界线之后,还有来世,来世的果由此世培养的等流影响心识的续流会趣向后世,所以佛教重视内心的培养,相对于外在的五欲,更重视内心的品质,不会那么贪著物质的享受更重视对他人的慈心悲心与内在智慧的发展。以前后世的界线为了成办增上生,就要遮止恶业避免堕入恶趣,以此来成办暂时的目标。究竟目标建立于暂时目标的基础之上,在遮止恶业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成办究竟目标的果究竟目标又有两种,以发心的大小为其界线,只以自己解脱为主的发心成办二乘的果位,以利益一切有情为主的发心成办一切种智的果位。所以,基本的界线是以死亡划分前后世的界线,在此之上,究竟目标的界线以发心划分成办二乘果位与佛果位的界线,了解前后世增上生、圣者果位的界线之后,精进趣入于闻思修、戒定慧、集资净障等内心为主的福慧资粮,增上内心的等流,对于烦恼的对治,佛法所说的智慧,都要透过闻思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