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alohakida (我死也要你半条命!)》之铭言:
: 相信大家都听过:佛心来的或者"佛系"
: 意思就是这个人很善良 很温和没有脾气!
: 可是佛教真的是这样吗? 慈悲 忍辱
: 感觉佛教给人一种印象 比较懦弱 大家觉得呢?
修行的型态百千种,你会觉得学佛人感觉都比较懦弱,有可能是因为你接触到比较多这类
的修行人。如果你接触到的是那种开辟疆土、建寺安僧的,像是玄奘、太虚、弘一法师或
虚云老和尚之类的,你会发现他们做事一定是很果断、有效率、雷厉风行,否则不可能有
这种空前绝后的成就而作为后世的楷模。
真正厉害的修行人是那种环境需要什么样的角色,他就能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而内心的思
想境界与初衷是如如不动的。
当然,世间或出世间都有它们各自的规则。如果是在自我修炼或闭关的期间,或许这类修
行人做事会显得比较消极、不在意,因为他习惯于尽量关闭六根不使能量耗散,所以自然
不会想让心中有事罣碍住,也显得比较无心无力处理事情。
至于那种已经历过自我修炼或証悟后再进到红尘中奉献的修行人,为了要适应世间的环境
,他一定会去找方法,有效率的处理事情,达成他的目标,所以建寺安僧的那种法师其实
也很像是创业家,你跟着他的思想走,就会感觉到有一股动力在驱使你往前冲。
所以,我们生活在瞬息万变的世间,尽量不要让自己被定格在一处。事情没有绝对,都是
相对的,尽可能让自己保持开放的思想与意识。而不同的年龄层也会需要不一样的思想冲
击。一般像是年轻人,累积完知识后就需要开始冲事业或培养能力,像是涓涓细流或是成
为波涛汹涌的江河;而老年人相对就需要培养广阔与柔和的心胸,像是无所不包的大海,
有海纳百川的境界。当然,年轻人像大海一样而老年人像猛虎一样的也是有,但比较少,
毕竟做人做事都只是为了求一个心安而已,心安就好。
慈、悲、喜、舍,这些都是佛教的精神,也是修行人应具备的涵养。做人要注重过程,做
事要注重结果。我们人的思想境界在没有圆满之前都是会受到他人的影响,而老师是关键
,这也是为啥人家说名(明)师出高徒,是有道理的。我们坐久了,就要起来走动一下;站
久了,就要坐一下。同理,如果跟某个法师学习好一段时间了,但觉得越学越消极,跟生
活脱节,那就要去好好思考一下问题在哪里,或是听听其它法师怎么说,或许别有洞天。
总归,佛法是活活泼泼充满生命力的,释佛的思想境界也是,所以关键在于我们会不会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