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净空法师:《弥陀要解研习报告》31(下

楼主: summertrees (夏天树)   2018-11-25 00:05:38
  诸位同学,请接着看下面第三小段:
  “大本云,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已曾钦奉诸如来,故得因缘闻此义”
。大本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阿弥陀经》的详细说明,所以有大本、小本之
称。小本简略,便于受持,便于读诵,便于修行。但是修净宗法门的人,大本不能不读。
为什么?你读大本,许许多多的疑虑你都可以化解了。至于受持,我们要把它的经义落实
,那当然是愈简单愈好。所以小本是大本的纲要,是大本的纲领。
  尤其前面蕅益大师给我们讲的“此经独显”,这是一切经里头都没有说过的,独显三
桩事情,第一个是“无上心要”,第二个是“诸佛名字”,就是阿弥陀佛,第三个是“圆
满究竟万德”;就是你的智慧圆满,你的德能圆满,你的相好圆满,你的法身圆满,你的
解脱圆满,没有一样不圆满!这个经真正不可思议。
  如果你要更详细的了解,那就还有《大方广佛华严经》,那是把这些事情讲到非常详
细、非常明白、非常透彻。所以古德又说《华严经》是大本的《无量寿经》,《无量寿经
》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这三经讲的都是一桩事情,只是说的
有简单,有详细。所以你要想详细的了解,你就读《华严》,要是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
那就是《阿弥陀经》,全部的《华严》把它浓缩了就是《佛说阿弥陀经》,不可思议!所
以这个地方我们引大本这几句话,这是一首偈,你要真懂得了,你就会珍惜我们这一生,
这一生实在太幸运了。
  “若不往昔修福慧”,假如不是过去生中生生世世修福修慧,这就是《弥陀经》上讲
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多善根(善根是慧),多福德,所以无量劫中
生生世世修福修慧,这是你的善根多、福德多。“于此正法不能闻”,这个正法就是净宗
,净土法门,你听不到。纵然听到了怎么样?听到了不相信,当面错过。你不能接受,你
对它打上很多问号,自以为聪明。
  下面两句是“已曾钦奉诸如来”,这是什么?这是因缘。过去生中与佛有缘,曾经学
过佛法,依教奉行。为什么没有成功?不成功的原因,还是没放下!对于这个世间名利没
有放下,财色名食睡还有贪爱,还有执著,所以虽然亲近诸如来(这个诸如来里头包括菩
萨、包括善知识),没能成就。虽没能成就,我们这个缘在,这一生当中又遇到了,遇到
了,时节因缘不同。譬如我自己,这是很好的一个例子,我二十六岁闻到佛法,方东美先
生介绍给我。如果提前十年的话我不会接受,遇到方先生也是枉然,我也不会相信他。所
以它有个时节因缘,这就是诸佛护念,佛菩萨暗中来保佑你。什么时候缘成熟了?就是你
能接受,你可以相信,善知识就遇到了。
  甚至于有很多人善根、福德很厚,一生迷在五欲六尘里头,到临命终时才发现,临命
终时他才相信。像往年我们在美国华盛顿DC,周广大先生,他一生没有接受任何宗教,
哪个教他也不相信。人非常忠厚,是个好人,在那边做生意,热心公益事业,对于社会福
利事业他肯做,他肯帮助人,没有任何宗教信仰。临命终前三天,因为医生放弃治疗,家
里人没有法子了,所谓是病急乱投医,太太跟我们净宗学会的同学们认识,常常在市场买
菜碰头。这个时候就想到这些学佛的人,问问他们学佛有没有办法救他。
  于是净宗学会就去了一些同学们,去劝他念佛,他一听就欢喜。那是龚居士(龚振华
居士)劝他念佛求生净土,这个世界太苦,有什么值得留恋的?他一听真的觉悟,叫他全
家,他的太太儿女都不要悲哀,不要为他操心,统统念佛,帮助他念佛。三天,佛来接引
他,走的时候瑞相希有,有人看到佛在他家的屋顶上,接引他往生!你看,临命终的时候
,他的因缘在这个时候成熟。真是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每个人的因缘不一样。
  所以我们不能够轻视一些不学佛、不念佛的人,不可以轻视。为什么?我们凡夫,不
知道他因缘什么时候成熟,也不知道他过去生中的善根,说不定他在临命终时一天两天那
个缘成熟,往生的品位还超过我们,我们还比不上他。这个事情有,不是没有。所以学佛
的人时时刻刻要懂得尊重一切众生,不敢轻慢一个众生,这是正确的。应当像诸佛如来一
样,以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对待一切众生。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万物皆有法性!你如
果能见到众生的佛性,见到万物的法性,那就恭喜你,你就不是凡夫,你已经明心见性,
你就是法身菩萨。大乘教里头就是教我们这些事情,尊重一切众生,情与无情,同圆种智

  所以我们今天自己也非常庆幸,这个四句偈我们有分,过去生中确实修福、修慧,过
去生中确实与佛有缘。我们一接触,遇到善知识给我们一分析一解说,真有道理,我们就
相信了。我们也非常认真努力学习,确实境界逐年往上提升,这一生当中法喜充满,欢喜
无比。没有忧虑,没有烦恼,没有牵挂,从内心里面把一切对立化解。首先求得心性的和
睦,这就是身体健康。
  我在讲经的时候也常说,人身体为什么不健康?你内部的器官、细胞发生冲突。中国
古人常讲家和万事兴,我们身体里面缩小,身体里面所有器官、细胞要平等对待、和睦相
处,那身体健康!如果我们内部器官互相对立,彼此不合作,这就生病,就不健康!就这
么回事情。谁叫它对立?跟诸位说,烦恼叫它对立。所以古时候这些话都非常有道理,“
忧能使人老”,人要生活在忧虑里头,牵挂很多,就很容易老化。人能一切放下,什么事
情不放在心上,你的老化就非常缓慢,也就是说你不容易衰老。
  我二十六岁开始学佛,三十岁我认识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居士那个时候六十九岁。我
跟他见面,顶多只能看出他四十岁,不像将近七十岁的老人。换句话说,七十岁的人看起
来像四十岁的人,不容易衰老,精神体力跟三、四十岁的人一样。这是对我们有很大教诲
的前例,我们看了不能不服,眼不花、耳不聋。有的时候在教我们古文的时候,遇到生字
、生词,就拿《辞海》来查,查《辞海》。《辞海》查出来,那个字很小,比报纸上的字
小得多。李老师说:拿来,我念给你们听。他又不戴眼镜,念的一个字不错,眼力好,七
十岁的眼睛就像三、四十岁的人一样,这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所以他老人家不但是言教
,身教!九十多岁还不要人照顾,自己照顾自己。
  我们那个时候一般几乎没有一个人不说,老师一定会活到一百二、三十岁,你看他那
个身体!但是他提前走了,走的原因,老师跟我讲过是食物中毒。两次食物中毒,这个对
身体伤害很大,他不是别的毛病。所以一再嘱咐我,吃东西要小心谨慎,要注意卫生。尤
其是跟我讲过很多遍,千万不要到馆子里去吃东西。他说的话有道理,馆子里面的东西是
很好吃,但是并不卫生,你到厨房看看就知道。吃东西要简单,要懂得营养,不要过分的
重视色香味。简单的饮食,心地清净,妄想分别执著少,你的能量消耗就少。
  所以过去修行人一天吃一餐,李老师一生日中一食,他每天吃一餐。他的工作量是我
们普通一般人五个人的工作量,他一天吃一餐,吃得很少,他就够了。什么原因?他妄想
杂念、分别执著少,所以他消耗很少。我跟他在一起,学他!我也学得一天吃一餐,我吃
了五年。我吃到第八个月的时候才告诉他,我说:老师,我也吃一餐。多久了?八个月了
。怎么样?我说很好,精神体力还很正常。他把桌子一拍:永远保持下去!这个好!我们
一生可以不求人。我们生活简单,很低的收入我们过得很自在,多余的收入帮助苦难众生
。他老人家教我的!
  以后到台北讲经,遇到韩馆长,韩馆长说不行,你一天吃一餐不可以,我们不敢照顾
你,万一你身体不好,有病,我们担当不起,所以一定要我吃三餐。好吧!三餐就吃三餐
!但是三餐还是一餐的量,所以一直到现在,你们都知道我吃东西吃得很少。往年在美国
,每一餐的主食,饭或者是面,你们看我(美国,西方人都是用盘子的),我一餐,饭两
瓢羹,这个瓢羹、碗,两瓢羹饭,菜比饭多,吃得不多!早饭、晚饭不吃,不吃很正常,
可以不吃。大家要我吃,我就吃一点,决定不吃零食。你要保持身体健康,要懂得这个道
理,决定不要吃零食。
  这里头最重要的是心地要清净,你的能量消耗得少。如果你妄想多、杂念多,一天三
餐还不够,能量补充不够,你还要吃点心,才能补充你的能量。所以这个事情不能勉强,
不是随便人都可以学的。就像现在汽车一样,汽车很普遍,有耗油的车,有省油的车。耗
油的车你不给它汽油,它走不动,所以能量一定要补充。你是个耗油的车,那你就是一天
要多吃几餐。你看到人吃一餐,只有羡慕,你不能学,学不到,这个道理一定要懂。人的
身体是一部机器,饮食就是能量的补充。能量消耗,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想杂念上,烦
恼习气,消耗在这里,实际上于劳心、劳力消耗都不多。
  所以修行人懂这个道理,他心清净,他每天一点点补充就够了。你看佛在经上跟我们
说的阿罗汉七天吃一餐,你就晓得他能量消耗得非常少,他工作一点不妨碍。辟支佛的心
更清净,半个月吃一餐,这是我们在经上看到的。这就是什么?我们讲定功,定功就是心
清净的程度。心愈清净,消耗能量愈少。所以大本这一首偈,我们很幸运,前面两句讲善
根福德,后面两句讲因缘,我们善根福德因缘统统具足。现在能不能往生?就看你精不精
进。大乘善根唯一精进!
  精进最大的障碍是烦恼习气,所以你必须要放下。基本的烦恼障碍就是自私自利、名
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我讲的这十六个字!常常奉劝诸位同学,如果这十六个字
要真的放下,你头一个关口破了,你就走上菩提道。如果这十六个字放不下,你学佛是在
门外,还没进门!这十六个字是大门,进到大门之后那不一样,境界不相同,然后你才能
够登堂入室。如果以净土四土三辈九品来讲,你入门,就是凡圣同居土;再提升,登堂,
那就是方便有余土;入室,就是实报庄严土。我们能不能入室?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只要
自己用功,不断的放下。
  所以我感谢章嘉大师,念念不忘他老人家的恩德,他头一天教诲的这六个字,妙绝了
!一切菩萨成佛,从初发心到如来地,修什么?没有别的,就是看破、放下,放下、看破
,这两个方法辗转相辅相成;放下帮助看破,看破又帮助放下。这里面落实到行动就是布
施。三种布施,财布施得相好(在果上,财布施得相好),法布施得智慧,无畏布施得长
寿,三种果报是自己修的。这三种布施决定没有止尽的,三种果报无量无边,也是没有止
尽的,到如来才真正圆满。所以等觉菩萨还是修这三种施,修财布施、修法布施、修无畏
布施。行门,一个布施就圆满了。
  虽然菩萨讲六波罗蜜,六波罗蜜实在讲就是一个布施。你们诸位想一想,持戒波罗蜜
、忍辱波罗蜜是无畏布施;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是法布施。布施里头就
有财,后面的五度就是法布施跟无畏布施开出来的,总的合起来就是“布施”两个字。你
真的搞清楚,真的搞明白了,你自自然然就肯修,你就肯做。因为平常我们不懂这个道理
,凡夫的烦恼是吝啬、小气,不肯布施,不肯帮助别人,自私自利。不但不肯帮助别人,
还想方法把别人的东西夺取归为自有,所谓损人利己,这是折福。不是修福,折福,已经
把自己命里的福报,大幅度的打折扣。所以这是迷惑无知,不了解事实真相,他不晓得布
施愈施愈多,到最后福报多大?遍法界虚空界。
  我们居住的生活环境是华藏世界,是极乐世界。照顾我的这些人是诸佛菩萨,是声闻
缘觉。苦难众生是谁?九法界众生,九法界众生是我们的福田,我们种福,我们去帮助他
,九法界众生是我们布施的对象。上供诸佛菩萨,下施一切众生,你才能够得圆满的福报
、圆满的智慧、圆满的相好,在大乘佛法里面讲法身、般若、解脱,是这样修成的!再看
第三小段。
  “占察经云,杂乱垢心,虽诵我名,而不为闻,以不能生决定信解,但获世间善报,
不得广大深妙利益,若到一行三昧,则成广大微妙行心,名得相似无生法忍,乃为闻十方
佛名”。《占察善恶业报经》里头这一段说得好,《占察经》是地藏菩萨的经。地藏菩萨
有三部经,现在大家常常读诵的是《地藏菩萨本愿经》,还有一部是《大乘大集地藏十轮
经》,第三种就是《占察善恶业报经》,叫“地藏三经”。这经上有这么一段话,都是讲
持名念佛,但这是念地藏菩萨。现在修地藏法门的人也不少,我看到很多。
  这一段话非常重要,“杂乱垢心”,就是你心不诚,你的妄念很多,牵肠挂肚的事情
很多,这就是杂乱垢心。你贪瞋痴慢没有放下,名闻利养没有放下,五欲六尘没有放下,
自私自利没有放下,这就是杂乱垢心。这样的心虽然念地藏菩萨名号,“而不为闻”。这
个闻叫闻慧,这不是智慧,不是真修。“以”,以是为什么,因为你“不能生决定信解”
。换句话说,你没有信,你没有愿,你的信不是真信。所谓古人讲的露水道心,你的信心
不坚固,你的信心不真实。
  虽然念佛、念菩萨名号,“但获世间善报”,口善!“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
枉然”,这是古大德讲的两句话。说喊破喉咙也枉然是什么?你不能往生!这是枉然。但
是世间福报肯定有的,念佛的名号、念菩萨的名号得世间福报。你出不了三界,出不了轮
回,你不能往生,所以你只能得这个好处。这一生了生死、脱轮回、出三界,这是决定得
不到。所以“不得广大深妙利益”,问题在这个地方。广大深妙利益是了生死、出轮回、
成佛道,这是广大深妙利益;杂乱垢心得不到这个利益,只能得世间福报。
  “若到一行三昧,则成广大微妙行心”。什么叫一行三昧?底下再解说。中国古大德
教人,“一门深入”。世间法也不例外,你说读书,中国古时候老师教学生读书,课程就
一门,不像现在学校。现在学校开好多门课,这一堂课,甲老师来教;第二堂课换一个老
师,乙来教,课程不一样。在中国古人不是这个做法的,古人老师就一个,私塾的老师只
有一个,教你的时候是一门功课。这一门功课学完了,才可以学第二门功课,决定不可以
两门功课同时学习,为什么?你乱了,效果收不到。这就跟我们佛法讲的“一行三昧”的
意思很相像,所以你只能学一部经!
  我们当年跟李老师学经教,他老人家教导我们的方法是自古相传的老办法,就是一部
经;一部经学会了,才可以学第二部经。什么叫学会了?要上台去讲,他老人家在下面听
,听到他点头“你没有错误了”,这一部经才算学会。换句话说,你没有在讲台上讲一遍
,他没有承认、没有同意,你这部经没有学会,你还得继续学,不准你学第二部。
  所以我在台中十年,十年学五部经。一般这个五部经,说老实话,半年就学完,一般
佛学院一个学期就学完了。我们这个老师的要求是你要能讲,你真的搞懂了,你讲他听,
这就算是考试;我们没有文字,没有笔试的,也没有什么问答的。你把这个经讲一遍给他
听,他听到满意点头,这一部经你毕业了,你才可以选择第二部。这就像一行三昧一样,
就是专心,“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你才能够成就“广大微妙的行心”。
  “广大微妙行心”,你看这个文字,你也能懂得这个意思,你的心量拓开,智慧现前
;微妙是智慧,广大是心量。大乘佛法里头佛菩萨常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一次
胡居士的母亲往生,我有写了几个字送她。“净心遍法界”,净是清净,清净心周遍法界
,净心遍法界。“善意满娑婆”,我们的善念、善行要遍满娑婆世界。得真干!她告诉我
,她母亲一生喜欢帮助别人,好,善意要遍娑婆。最重要的是清净心,清净心要遍法界,
“净心遍法界”是慧,圆满的智慧,“善意满娑婆”是福报,福慧双修,这是“微妙的行
心”。
  “名得相似无生法忍”,这不是真正得到,相似无生法忍。真正得到无生法忍,在大
乘法里面要七地以上,七地菩萨是下品无生忍,八地菩萨是中品无生法忍,九地菩萨是上
品无生法忍,高!相似也就相当可观了,心定了,于一切法不分别、不执著,这是相似。
真的无生法忍,那是妄想也差不多断尽了。相似的时候妄想还是有,这个妄想是我们凡人
没有办法体会的,很微细的,到七地菩萨才知道!那个定功之深我们无法想像。
  现在我们看到许许多多学术界的大学教授们,对特异功能、对这些不同维次空间(我
们一般讲灵界)的讯息很有兴趣,研究的人很多。但是我们很清楚、很明白,他们那个境
界连须陀洹都不到!但是有个好处,总是把自己的心量拓开,眼光放大了,超越科学、超
越哲学,这是一个好现象,总算是突破了科学跟哲学。它的成效是刚刚接触边缘,在佛法
里面是连小乘须陀洹的境界都达不到。
  小乘须陀洹的境界己经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大乘经上佛常讲,
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尽了。这些有特异功能的人表现许许多多不思议的境界,但是他们八
十八品见惑没断,只是他们的心地比一般凡人稍微清净一些。这正是印光法师常说的“一
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诚敬得二分利益”,这是我们一般人能做得到的。我们有个几分
真诚,确确实实会有几分不思议的功德利益。但是这些功德利益都是相似的,不是真实的

  什么叫相似的?相似,你虽然得到,你也很容易失掉。真实的,得到之后不会失掉。
所以须陀洹虽然是小乘初果,他很了不起,他位不退;位不退就是他所得到的东西不会失
去。三界六道里面的这些众生,他得到的他会失去,没有办法脱离轮回,不能了生死。寿
命到了,舍身再受生,前世的事情都忘掉了,隔阴之迷,他会失掉,不能永久保持。须陀
洹就有能力,他能保持,所以他天上人间七次往返,决定不堕三恶道,所以叫位不退!
  一直到证阿罗汉果,阿罗汉再向上提升,是菩萨。菩萨证得行不退,就是决定不会退
到小乘,他永远能保持着(现在人说的话)牺牲奉献,能为一切苦难众生,纵然舍自己的
身命也在所不惜,这是世出世间没有不赞叹的!能够舍己为人。小乘不行,小乘没有这么
大的心量,小乘是偏重在自己自修。因为他们感觉得众生太难度,你好意帮助他,他以恶
意对你,所以小乘人这个地方退心了。小乘人教人,我以善意对你,你以善意回报,他很
喜欢教你。如果你不接受,以恶意对他,他就退转了,再也不会跟你见面。
  不像大乘菩萨,大乘菩萨慈悲心重,众生恶意对他,他还是以善意对他。总有一天这
个众生会回头、会觉悟,他有耐心等待,决定不舍弃,所以大乘菩萨值得人尊敬,可贵!
菩萨再升级就入佛境界,叫法身菩萨。法身菩萨入佛境界,对于宇宙人生真相真的通达明
了,在这个时候真的可以说只生智慧不生烦恼。在我们中国第一个代表的人物,就是禅宗
六祖惠能大师。你看他见五祖的时候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那是入佛境界,法身菩萨
!至少圆教初住,不生烦恼了;不生烦恼就是决定不会生执著,决定不会生分别。一切分
别执著,对于世出世间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分别执著真的是断掉了才入这个境界。惠能
大师真的是再来人,他不是凡人。为什么?二十四岁就入这个境界!
  我们在历代祖师大德里面所看到的,有些人三、四十岁入这个境界,有的人五、六十
岁入这个境界,有的人七、八十岁入这个境界。各人根性、福德、因缘不相同。在宗门里
头也有一个很有名的公案,赵州八十犹行脚,还到处寻师访道,八十岁。为什么?没有入
这个境界。没有入这个境界你要认真努力学,真的要参学。入这个境界就不必了,契入佛
境界了,没有入这个境界要参学。这是佛法修学不容易的地方,所以祖师大德、诸佛菩萨
才劝我们专修净土,容易成就,道理就在此地。好,现在时间到了。
==
你贪瞋痴慢没有放下,名闻利养没有放下,五欲六尘没有放下,自私自利没有放下,
这就是杂乱垢心。这样的心虽然念地藏菩萨名号,“而不为闻”。
当然念阿弥陀佛名号,也“不为闻”。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kissung (天堂鸦)   2018-11-25 00:35:00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8-11-25 22:16:00
阿弥陀佛!
作者: s8402019 (黑影)   2018-11-26 08:12:00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ackino (常胜不败)   2018-11-26 21:29:00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youngerwu (没有妮的日子)   2018-11-27 15:44:00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nmamtb (南无阿弥陀佛)   2018-12-05 06:31:00
南无阿弥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