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读经] 佛诞节-《释迦佛赞偈》、《浴佛功德经》52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8-11-23 16:26:54
(....接续前文 #1RyiIYVL 佛诞节-51)
摘自:《入中论略讲》见悲青增格西
转自:达赖喇嘛西藏宗教基金会佛学课
http://chienching.blogspot.com/
(疏)丁二、敬礼缘法与无缘之大悲
(自释)缘法与无缘之大悲,亦由所缘而显。
(疏)《释论》不以行相,而以所缘境分别三种大悲,则知彼三皆以欲令有情离苦为行相。
虽亦同缘有情为境,而所缘不同。初大悲时,说“缘生兴悲”,后二悲时亦说“众生
犹如”,此即显示同缘有情。
若尔,何别?应知“缘法大悲”,非但缘总有情,乃缘刹那起灭之有情,即缘刹那无
常所差别之有情也。
若能解有情刹那起灭,则必已遣除常一自在有情之想,故亦能解定无离蕴异体之有情
。尔时便知有情唯是五蕴和合假立,即缘蕴等法上假立之有情,故名缘法。
此说无常有情(无"常一自在"之有情)仅是一例,即缘无实主宰之有情(无"独立实质有
"之有情),亦是缘法所摄。实缘法上假立之有情,而但云“缘法”者,是省略之称也。
“无缘大悲”亦非但缘总有情,乃缘自性本空之有情。所谓无缘者,谓无执实相心所
著之境也。实是缘非实有所差别之有情,而但云“无缘大悲”者,亦是简略之称。
藏人注疏,多谓“第二大悲缘刹那生灭,第三大悲缘无自性。”盖是未解悲心所缘行
相之谈。此二大悲亦以欲令有情离苦为行相,若以刹那生灭与无自性为行相,则于一大悲
中,应有不同之二行相矣。以是安立彼二义所差别之有情为大悲之所缘。
成就此二大悲心者,由先知有情是刹那生灭及无自性,便能现起二差别相(刹那相与
无自性相),非大悲心直缘彼二也。
《本论》、《释论》皆说,后二大悲缘上述差别相所别之有情,第一大悲则非缘彼所
差别者,但缘总相有情,依此说名缘有情大悲。
以是应知,或说第一大悲要缘常一自在之有情者,所说非理。以未得无我见者之大悲
,多有仅缘有情总相者。即(即便)得共同人无我及真理见者之大悲,亦多有未缘差别相所
别之有情。喻如能遣瓶上常执已达无常者,非凡缘瓶心皆缘无常所别之瓶。即(即便)未达
瓶无常者,亦非皆缘常相所差别之瓶也。
此三大悲随缘某一所缘(缘总相之有情、缘刹那相所差别之有情、缘无自性相所差别
之有情),皆以救拔一切有情出苦为相,故与二乘之悲心有大差别。若已发起诸大悲心,
便能引大菩提心-我为利益一切有情,愿当成佛。
礼供文中所赞之大悲,虽以最初大悲为主,但菩萨身中余大悲心,亦是所赞。故此处
《释论》中说发大悲心之菩萨,亦不相违。
(记)区分礼赞时说了三种悲心:缘生大悲、缘法大悲、无缘大悲。
若要给这三者定义的话:
一、缘生大悲是大悲心之一,但不是缘法大悲、无缘大悲。即排除缘法大悲、无缘大
悲,其他的大悲心都是缘生大悲。
二、缘法大悲是由懂无常的心直接摄受的大悲心。
三、无缘大悲是由懂空性的智慧直接摄受的大悲心。
可以这么说,前面先修无常,透过不断修习无常而引发的悲心即是缘法的悲心;一直
修习众生没有自相,从而引发的悲心,即是无缘大悲心。
此处所谓的引发是要有很紧密的情况。通常会有透过什么因素而产生什么果的关系,
如此一来,很多事物都会牵扯进来,但是这边不是,说的是要有紧接着的情况,如一直修
无常,思惟众生无常相,无常故苦,马上就生起悲心,类似于此才称为缘法。
总之,空性有粗品的空性与细品的空性。并未以任何正见所引发,如此的大悲心是缘
有情之悲心;由思惟粗品的无我所引发的悲心,称缘法大悲;由细品的空正见所引发的悲
心,称无缘大悲。
“缘法大悲”中“法”指的是补特伽罗无我、无常等法,“无缘大悲”中“无缘”指
的是空性。有些人因为字面上有“缘”字,以为缘法大悲、无缘大悲的所缘是无常、空性
,其实是不对的。
缘生大悲、缘法大悲、无缘大悲三者的所缘都没有差别,都是一切有情,所入也没有
差别,都是希望他们离苦。可以这样想,将三个悲心以照片拍下,如果不考虑背景,三个
悲心都一样,但是把周遭的情况考虑进来,缘生的悲心的背景是空白的,缘法的悲心是放
在法桌上的,无缘的悲心是放在空性的桌子上的。三个悲心其实都一样,可是考虑到前面
的情况,就分出三个。
一些典籍会因为有“缘无常而生起悲心”的字眼,就认为那个悲心是在缘无常,然而
悲心是不会缘无常的。要像前面说明缘生大悲一样,加上很多想法,例如先想到一切有情
,从有顶(三有之顶,即三界的最高处,无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天)至三恶趣等,一直轮转等
,最后有众生太可怜了,生起悲心,悲心指的是最后“众生太可怜了”这一段,前面还有
很多想法,但是那些不能算在悲心中。
所以先修无常或空性,透过它引发悲心,缩写时可能会说“缘无常而产生的悲心”,
但是它的所缘不是无常。
刚开始修悲心有这样的顺序:一缘生大悲,二缘法大悲,三无缘大悲。到了资粮道、
加行道、见道、修道,菩萨想修无常或想修空就没有一定的先后次序,如有时想修无常,
之后觉得众生很可怜,这就成为缘法的悲心。
三种悲心的界限是:
缘生悲心是从悦意慈之后所生的大悲心,至十地为止,佛没有缘有情的悲心,因为十
地最后心一定是懂空性的。缘法大悲、无缘大悲的界限都是从未入道至佛地。
佛的悲心可以说全都是无缘大悲,较不可以说都是缘法大悲。虽然也几乎都是缘法大
悲,可是成佛的第一刹那,此时佛具有的悲心就不是缘法大悲,因为十地菩萨快成佛时是
禅定在空性中,祂的空正见是现前的,其他的智慧都是隐没的,包括懂无常的心也是隐没
的,所以成佛的第一刹那之佛,祂心相续中的空正见及其他的智慧都是由十地菩萨的空正
见所引发的,所以是此时是无缘大悲,不是缘法大悲。
(疏)若尔,最初入道菩萨正因之大悲中,为有三种大悲否?曰不定。
大乘种姓随法行者则有。彼先抉择胜义之正见,次乃缘有情发大悲心,依大悲故,发
菩提心学菩萨行能仁禁戒。
若大乘种姓随信行者则无,彼不能先达真理,待发心已,方能求真理正见及学菩萨行。
如《中观庄严论》云:“先求真理智,胜解胜义已,缘恶见世间,遍发大悲心,精勤
利众生,增长菩提心,受能仁禁戒,悲慧所庄严。诸随信行者,发大菩提心,受能仁禁戒
,次勤求真智。”以如是说故,三种悲心皆可在前生起。虽已先获得真实性之见,然学菩
萨行时,重新再抉择真实义而后学菩萨行亦不矛盾,非但不矛盾,一定要如此理解。
(记)
先前说缘生大悲时,偈颂是“最初说我而执我,次言我所则着法”,问:若菩萨了解
我执、我所执,一定是懂空性的,不懂空性就不会了解无明,菩萨由于知道众生颠倒情况
,而生大悲心,如此大悲心生起前应有空正见,而不是由大悲心产生空正见?
答:《广论》中士道提及,生起任运而起的出离心者,也不见得真的了解四谛;了解
四谛者,也不见得有任运而起出离心的量。了知与成办那个量是要搭配没错,但是二者并
没有亦步亦趋的关系。与此相同,了解粗品的无我后就可以生起缘法的悲心,了解空性以
后就可以生起无缘大悲。
菩萨什么时候懂空性?有的是在真正发菩提心之后才懂(钝根),有的是在悲心之后懂
(悲心之后,还未真正发菩提心之前。利根)。
《入中论》所说的,无论利根与钝根都是先发起悲心之后才懂空性的,可以肯定的是
,生起悲心时,并没有了解萨迦耶见—我执、我所执,因为如果了解萨迦耶见,就要懂空
性,而他不懂空性,所以他不了解萨迦耶见。
此时,不仅不了解萨迦耶见,连无常都不了解,因为宗喀巴大师说,只要了解无常,
就会了解常一自在我空,了解常一自在我空,就会了解独立自主我空,即了解粗品无我,
如此就能生起缘法大悲。
所以次序是这样的:先生起大悲心(三种大悲心的第一种缘生大悲),之后可能懂粗品
无我,再生起缘法大悲,接下来,利根或是钝根中的多数钝根会懂空性,再生起无缘大悲
。这三个悲心都可以在真正的菩提心前产生。但是每一个修行者都是这样吗?也不是,钝
根中的少数—先生起菩提心才懂空性者,就不是如此。
因此,无缘大悲生起前,一定要懂空性,缘法大悲生起前,一定要懂粗品无我(粗品
四谛十六行相),在此之前,第一步生起大悲心时,不需要懂这些。但偈颂说“最初说我
而执我,次言我所则着法”而生悲心,所以解释这个问题是:缘这些而修,但是是以伺察
识的方式了解是什么因素产生轮回?如何受苦?透过伺察识的方式就足以引发悲心。生起
悲心之后,再慢慢修学,就会懂细品无常。懂细品无常,由它带动的悲心就是缘法大悲。
之后再懂空性,由它带动,而有无缘大悲。所以它们之间,好像是一个拉着另一个产生。
(....待续....)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