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地道] 《地道建立》 (65)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8-11-18 17:49:23
摘自:《地道建立》(2010年讲授)
转自:http://www.lamrimworld.org/
却佩格西 讲授/廖本圣老师 翻译/释见谛法师 编辑
接着要谈如何从大乘资粮道上品转移到大乘加行道。
因为现在讨论的,主要是依瑜伽行中观自续派的宗义来说明,或者说整个中观宗主张
的都是究竟一乘的观念,所以即使像先前的声闻行者证得阿罗汉,或独觉行者证得阿罗汉
,就中观宗来讲这都是属于暂时的,究竟来讲,这些声闻阿罗汉与独觉阿罗汉还是必须进
入大乘道,所以底下的讨论会有二类的行者,一类的行者最初就是决定大乘种性的这类行
者,第二类是先走小乘道,先有了小乘道的证悟之后,回小向大的这类行者。
5.从大乘资粮道转移至加行道的方式
转移至上道的方式:从一开始就是决定大乘种姓之大乘资粮道上品的行者(这句话要
说明的是这类的行者,他跟声闻道、独觉道毫无关系,他从一开始走的就是大乘道,亦即
他不是从声闻或独觉的证悟回小向大),什么时候证得缘空性的观,那他就从大乘资粮道
上品转移至大乘加行道。
大乘加行道的情况,跟前述大乘资粮道的下中上又有不同,大乘资粮道下品的时候,
有了解空性与不了解空性二类,但是到了大乘资粮道的中品就必须了解空性,到了大乘资
粮道上品的时候就必须要有缘空性的止,现在进一步的要从大乘资粮道上品转移到大乘加
行道,除了要有缘空性的止之外,还要证得缘空性的观(毗婆奢那胜观),此行者才有办
法从大乘资粮道上品转移到大乘加行道。
无造作的菩提心的有无,是决定一位行者能否入大乘道的一个门槛,或说(无造作、
任运)菩提心就是入大乘道之门。但是从大乘资粮道一直到大乘的无学道,道的转移或增
上,证悟的达成,光靠菩提心是不够的,必须要有无我慧或空性慧来辅助,所以道的转移
主要是透过空性慧,即以菩提心结合空性慧,才有办法让行者从下下道转移到上上道。
这里要特别分清楚,入道是菩提心没有错,但是入道以后,道的晋升主要要透过空性
慧,这是因为菩提心虽然是为利众生愿成佛的誓愿,但是要达到成佛这个目标的中间会有
障碍,其中最主要的障碍就是实有执,唯有空性慧能够打败(摧毁)实有执,也只有空性
慧能够直接对治实有执,光靠菩提心是不够的,所以道的增上、晋升主要要靠空性慧。
因此像这样(一开始就是决定大乘种性的大乘行者)住于资粮道上品的补特伽罗,他
1.得缘空性的观、2.证得缘空性的止观双运、3.证得缘空性的修所成慧、以及4.证得大乘
加行道煖位,这些均是同时的。
到此为止,是说明一开始就是决定大乘种性,而没有经历过小乘道的大乘资粮道上品
的行者,如何转移到大乘加行道的情况。
底下要讲的是一开始是走小乘道也证得缘空性的观,但是因为没有菩提心,所以还是
属于小乘道,他有证得缘空性的观,甚至也成就声闻阿罗汉或独觉阿罗汉,这类行者心续
中缘空性的观早就有了,一旦他回小向大,如何从大乘资粮粮道上品转移到大乘加行道?
现在看的是第二类的行者,可跟刚才那个作一区分,刚才是29页第4行,(一)从一
开始就是决定大乘种姓之大乘资粮道上品的行者,底下第8行《经》(参阅本文P13,改为
《西藏论典》)当中有:这是要说明第二类的行者,也就是先走小乘道后来回小向大的行
者,而且之前已经先证得缘空性的观。
此外,《西藏论典》当中有:(二)“已证得缘空性之观的声闻、独觉的证悟为前行
(即之前已经有这些证悟了)之(回小向大的)大乘资粮道上品的行者(当他从大乘资粮
道上品转移到大乘加行道,就跟第一类的行者不一样,因为第一类的行者是一开始就走大
乘道,所以第一类行者转移的方式是以缘空性的止为基础,一旦产生缘空性的观就转移到
大乘加行道。但是这里不一样,第二类的行者之前已经证悟过缘空性的观了,所以不能以
这个作为转移的一个点,而他转移的点是什么呢?),当他证得摧毁‘杂染所取分别的现
行’的特殊能力时,则已经转移至大乘加行道当中。”
‘杂染所取分别的现行’是什么呢?实有执会执二类的耽著境为实有,一类是属于杂
染品的境,一类是属于清净品的境。亦即实有执会把杂染品类的法执为实有,也会把清净
品类的法执为实有。
杂染品的法是指什么?由业及烦恼所生之法,换句话讲就是苦谛,把杂染品执为实有
就是“杂染所取分别”。另一类清净品是指由发愿、善根所成之法,或者不是由发愿也不
是由善根所成之法,而是无为法,这些都是属于清净品的法。
一般说,对于杂染品执为实有的执著,要让它不起现行比较容易,因为行者很容易知
道杂染品不好,因此对杂染品执为实有的实有执,要让它不起现行比较容易。但是对于清
净品执为实有的实有执,要让它不起现行比较难,因为虽然实有执的心态是不好的,但是
实有执所执的对境却是好的,他只是把这种对境执为实有而已。
一般讲,要让执杂染品为实有的实有执不起现行比较容易,因为心与境都不好。要让
执清净品的实有执不起现行比较难,因为心虽然不好,但它的境却是清净的,就现行来讲
会有难易的差别。但就种子(随眠)来讲,执杂染品为实有的实有执的种子,与执清净品为
实有的实有执的种子,这二类种子在断的时候,其实是一样没有难易的差别。
现在谈的是,当这类的行者证得摧毁杂染所取分别的现行,“杂染的所取的分别”就
是“执杂染品为实有的实有执”,“现行”就是相对于种子来讲,“摧毁”就是让它不起
现行(不起现行还不到断),一旦他证得这样的能力,这类行者就从大乘资粮道的上品转
移到大乘加行道。
“以证得缘空性之观的声闻、独觉的证悟为前行之大乘资粮道上品的行者”,其中“
以证得缘空性之观”的情况,并不是所有声闻、独觉的阿罗汉都有证得缘空性的观,只能
说证得缘空性之观的声闻、独觉是某些而已,并非周遍。
因为就声闻行者要从声闻资粮道上品转移到声闻加行道,一定要证得缘无我(补特伽
罗实体我空)的观,而缘空性(谛实成立空)的观对他来讲并非必要,但是有些行者还是
有能力证得观(缘空性的观)。同样的,从资粮道上品行者要转移到加行道,对于独觉行
者来讲一定要证得缘二空(能取所取异体空)的观,当然有些行者也有能力证得缘空性的
观,但并不是所有的独觉行者都有。这里提到证得缘空性的观的声闻、独觉,这并非周遍
,是有这种情况。
针对这类,虽然在声闻道或独觉道但却有能力证得缘空性的观的行者,一旦他们回小
向大,要如何从大乘资粮道的上品转移到大乘加行道呢?转移的标准是什么?当他证得摧
毁杂染所取分别现行的特殊能力时,他就转移了,所以并非安立在有没有证得缘空性的观
这点。
虽然声闻行者、独觉行者也有证得缘空性的观或者说也有空性慧,但是这些声闻行者
或独觉行者的空性慧,并不能发挥断实有执的功能。原因为何呢?因为声闻行者或独觉行
者缘空性的观,并没有大悲心及菩提心作为辅助或支持,所以声闻、独觉行者虽然有空性
慧,依然发挥不了断实执的作用,唯有大乘行者才有办法发挥这个作用,因为大乘行者有
大悲心及菩提心为其后盾。
这里主要是依照瑜伽行中观自续派的宗义而说,小乘的声闻行者及独觉行者,有些是
有了解空性即有空性慧,或者甚至有缘空性的观,但是如果他们回小向大,或他们进入大
乘资粮道,他们会进入大乘是因为生起为利众生愿成佛的菩提心,但是如果他们发的菩提
心誓愿并不是稳固,他的发心还可能会退,会退回小乘道,不过他心中了解空性的慧不会
因为他从大乘道退回小乘道而退失。菩提心会退,因为菩提心(为利有情愿成佛的希求心
)是一个誓愿、誓言;但是空性慧不会退。
如果先前在小乘道已经了解空性、有空性慧的这类行者,如果他回小向大后,又从大
乘道退回小乘道,菩提心虽然退了,但是空性慧并不会退。因为空性慧这个慧所了解的境
(空性)是一个非常细微的境,在了解的过程需要很多的理去成立,才有辨法了解,一旦
了解就不会退失,这些小乘行者退了之后,空性慧还在。从这里可以说明有些小乘行者在
尚未回小向大前就有了空性慧。
这段文的第五行“《经》当中”的《经》要改为“西藏的论典”,“以证得缘空性之
观的声闻、独觉的证悟为前行之大乘资粮道上品的行者,这是一部西藏论典所提到的,另
外有一部的讲法不一样,见下文:
第二种讲法引自另一部西藏论典,第二种说法行者的条件也一样“以证得缘空性之观
的声闻、独觉的证悟为前行之大乘资粮道上品的行者”,但是从上品资粮道转移到大乘加
行道的标准如下:以及“在这样的资粮道阶段中,当已经累积了所应该累积的二资粮时,
即已经转移至大乘加行道中。”这两种说法。第二种说明不很清楚,第一种讲法比较明确。
以上说明大乘资粮道上品转移到大乘加行道的情况。
(....待续....)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