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读经] 佛诞节-《释迦佛赞偈》、《浴佛功德经》50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8-11-17 19:40:50
(....接续前文 #1RrRl0Zg 佛诞节-47)
摘自:《入中论略讲》见悲青增格西
转自:达赖喇嘛西藏宗教基金会佛学课
http://chienching.blogspot.com/
(自释)
具大悲心者,见他受苦,为救一切苦有情故,便发心曰:“我当度此一切世间出生死
苦,令成佛道。”又此誓愿,离无二慧不能成办,乃决定修无二(远离常断二边的)智慧。
(疏)
利根菩萨种姓,先求真实正见,次乃发心,故亦无后过。所言无二慧,非无能取所取
二,乃《释论》所说之离二边慧。此亦不妨于菩萨之前有之。有谓此是胜义菩提心,极为
不可。以所言无二慧,是初入道菩萨之因慧也。
(疏)
为最初重要如种子者,谓具大悲心者,见有情受诸苦恼,为欲救一切苦有情故,便缘
所为事而发心曰:“我当度此一切有情出生死苦,令成佛道。”又见要自成佛道,乃能满
彼愿,故复缘菩提而发心言:“我为利益诸有情故,愿当证得无上菩提。”又见不修无二
慧所摄施等诸行,则彼誓愿终不能成办,乃进修智慧等行。
(记)
大悲心是大乘的种子,这意味大乘的种姓滋润是由大悲心。我们心相续都有如来藏,
众生皆有佛性,可是佛性的萌芽要从有大悲心开始才算,有大悲心才称为具备大乘种姓,
才会变成“善男子”。
《广论》中会谈菩提心像种子,虽然菩提心与空正见都重要,但是有菩提心之后,布
施等才会成为菩萨的六度,而这些都是由大悲心带动的。声闻、独觉有很好的修行,具有
空正见,可是为何不往菩提心发展?就是因为没有悲心带动。声闻、独觉会利益一些有情
,但是为了有情赴汤蹈火的情操就没有。所谓的种子,就是有了它之后,大乘的功德才会
产生,没有它出生不了大乘的功德。
此处也谈到利根与钝根二种人,二种人的空正见与菩提心都来自大悲心,只是二者菩
提心与空正见先后生起的次第不同。
《入中论》颂文:“大悲心与无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说的是利根的次第:大悲
心、无二慧、菩提心。
《自释》解释时“由大悲心又是菩提心与无二慧之根本”,说的是钝根的次第:大悲
心、菩提心、无二慧。
修出大悲心后,利根者会觉得需要度众,就去观察能不能度脱众生?不是说自己有没
有能力,而是勘查真的有成佛这件事吗?如此,会知道能不能成佛关键在于空性。他就会
去研究空性,看能不能懂空性。如果可以懂空性的话,说明可以斩断实有执,可以解脱,
也可以成佛。
所以利根的排列是大悲心、无二慧、菩提心。也就是考虑需不需要度众与能不能度众
,修出悲心之后,就会知道需要度众,修出空正见后,也会知道可以成办。既有需要,也
能成办,就会发菩提心,一直修上去。
钝根的方式是,修出悲心之后,就觉得众生很可怜,一定要救度他们,为了他们一定
要成佛,就发心。发了心以后,才发现自己没有成办的方法,就去学空性。所以钝根的排
列是大悲心、菩提心、无二慧。
举例时,会说陈那菩萨是大乘行者,可是他是持唯识见,若他真的持唯识见,就一定
不懂具空正见,可是他确实是菩萨,所以就变成具有菩提心之后才产生空正见。此处“具
大悲心者,见他受苦,为救一切苦有情故,便发心……”说的是钝根的次第。
这边可以考虑:一、空正见是不是佛子因?二、空正见是不是大悲心所产生的?以应
成派说法,三乘懂的都是自性空的空,没有差别,如此一来,声闻、独觉的阿罗汉由小转
大,与大悲心相较,他早已具有空正见,为何说空正见是由大悲心产生的?解释空正见是
不是佛子因较为麻烦。
整体上,直接入大乘的人是利根,直接入独觉道的人是中根,直接入声闻道的是钝根
。以大乘自己来分,又可分利根与钝根,有些人是定性大乘—直接进入大乘,此是利根;
钝根者是经过声闻、独觉道,修到资粮道、加行道才转到大乘,有很多是成为阿罗汉才进
入大乘。
以应成派来说,三乘加行道(对空性达止观双运)以上者,都必须懂人无我与法无我,
而且都是自性空的空性,所以从声闻、独觉道转入大乘者,不仅懂空性,且对空性已达止
观双运。所以空正见是不是大乘的因,就有各式各样的情况,有的是入了大乘才学空正见
的,对他而言,空正见就不是大乘的因,但是声闻、独觉进入大乘,就可以说空正见就是
大乘的因,但是他们又没按照前面所说利根、钝根的方式。所以情况有点复杂。
证悟空性是解脱之门,但是证悟空性也要有多角度,至少是三解脱门。三解脱门、八
解脱门、无量解脱门是指针对一件事物的三个角度等去剖析,这是很难的一件事。声闻会
不会懂桌子的空、地的空、天的空?都会懂,可是要从好几个角度去谈桌子的空就比较难。
会说声闻、独觉要解脱必须懂人无我与法无我,可是只要三解脱门即可,大乘则必须
由无边理路懂空性才能成佛。因此,声闻等虽然懂了空性,但是是由出离心推动下产生的
,只能产生类似三解脱门的空正见,而礼赞文所讲的空正见,精确来说是无边理路的空正
见,无边理路的空正见来自于大悲心。
因此,菩提心、无边理路的空正见,虽然产生的先后次序会不一样,但是它们一定都
产生于大悲心。
总而言之,此中的空正见虽然是来自于大悲心,但是是不是一定产生在菩提心之前就
不一定。基本上,利根的话,他的次第是大悲心、无二慧、菩提心,所以就可以说空正见
是佛子因。而多数的钝根也是懂空性在前,所以说菩提心、空正见是佛子因。此处虽然有
一点牵强,因为是“不遍”(有钝根者的次第是大悲心、菩提心、空正见),不过这是严格
的归类,问菩提心、大悲心、空正见是佛子因吗?仍可以答是。问菩提心与空正见一定由
大悲心产生吗?就可以坚决地回答是。
依以上所说,礼赞文所讲的菩提心与菩提心是有差别的(前者是造作菩提心,后者是
任运菩提心)。礼赞文所讲的空正见与空正见也是有差别的。礼赞文所讲的大悲心与大悲
心就没有差别,但是大悲心与悲心是有差别的。
(自释)
故一切佛法之种子是大悲心。《宝鬘论》云:“若大乘经说,大悲为前导,诸行无垢
智,有智谁谤彼。”
(疏)
是故大悲心为一切佛法种子。《宝鬘论》依此义云:“若大乘经说:大悲为前导,诸
行无垢智,有智谁谤彼。”此说大悲为前导,菩提心所引诸行,与离二边无垢净智,此三
行摄一切大乘义尽。
(记)
《宝鬘论》的意思是,大乘是在大悲的基础上,初、中、后行持上去的内容,小乘无
法毁谤。
此处要多思惟“种子”的意涵。我们常会提到大乘种种功德,大悲心如同大乘的酱油
,所谓的大乘功德是一定要沾上大悲心的味道,才会变成大乘的功德。《自释》与《善显
密意疏》并没有多做说明。
月称菩萨的说法就是“初如种子”,有了悲心,利根者就会开始研究有没有度众的可
能性,有的话,他就会发心,这样说来悲心像种子一样。钝根的话,有了悲心,就马上觉
得一定要成佛,之后就去研究方法,这也是在说明为何悲心如种子。
我们通常也会听到:如果你想修菩提心的话,修大悲心就好,因为如果修大悲心,即
使不想要菩提心,菩提心也会缠着不放,如果不修大悲心,再怎么修菩提心,菩提心都不
会生起。类似的说法有很多。总之,就是要在大悲心是种子这方面多加思考。
(自释)
初虽发菩提心,若后不以悲水数数灌溉,则仍不能修集广大资粮,或以声闻、独觉涅
槃而般涅槃。
(疏)
为中间要因如水润者,谓大悲种子发生菩提心芽已,若不时以大悲水灌溉之,则不能
修习二种广大成佛资粮,定当现证声闻独觉涅槃。若以悲水时加灌溉,则必不尔。
(记)
如水的意思是,虽然长出了芽,但是如果没有水份滋润,它会完全干枯。月称菩萨说
,如果中间没有悲心的水份滋润,就不能集资净障,也会掉到声闻、独觉的涅槃中。
我们会说菩萨行六度万行,万行之中的难行,就有像地藏王菩萨般发心一样。地藏王
菩萨不是特例,可以说菩萨都发过类似的愿。为什么为了别人可以发这样广大的愿?就是
因为有悲心。没有悲心,谁都不愿意去做种种难行之事。不堕涅槃的说法应该已经包含了
全部的内容,但是若要进一步去想,可以举地藏王菩萨的例子,或观自在菩萨的例子,为
什么他们三大阿僧祗劫都不放弃众生,就是因为悲心,没有其他。可以说逼迫菩萨唯一的
因素就是悲心,所以说“中如水”。
(自释)
又得无边果后若离悲心成熟,则亦不能长时受用,亦复不能令诸圣果辗转无间长时增
长。
(疏)
为末后重要如成熟者,谓成佛已,设离大悲心,则必不能尽未来际为诸有情作受用因
,亦不能令声闻、独觉、菩萨圣众辗转增上。若于果位有大悲相续者,则一切皆成。
如是解释“悲性”等四句之义,应知即是显示乐大乘者应先令心随大悲转。次依大悲
,至诚引发众相圆满大菩提心。既发心已,则学菩萨诸行,尤应彻了甚深正见。
(记)
果是譬喻佛果(“无边果”指佛果),佛果可以利益有情。成佛后,如果离开了大悲心
,声闻、独觉弟子就没办法享受他这个果。“声闻中佛能王生”,为何声闻、独觉可以从
能王生?能王为何要利益他们?亦如前说,佛其实也是被悲心所逼。
很多经典会说,佛因为大悲心做了种种事,常常会提到大悲心,这说明佛度众最大的
动力就是大悲心。佛度众的方式有很多,但是就只有悲心能使这些方法动起来。这点和归
依中所提及应归依之因相很像。
谈应归依之因相时说可归依的四个条件:一、自己解脱一切怖畏。二、善巧度脱他人
之方便。三、普于一切,无论亲疏,大悲遍转。四、普利一切有恩无恩。
其中的重点就是悲心,有了悲心就会不顾名利等,所以后二项可以归纳到悲心中。由
悲心推动,他自己已度脱,且有帮助别人的方法,也就是有了方法及推动方法的力量,所
以众生自然就度脱了。从这个角度看,佛果位时最重要的也是悲心。
成佛之后,如果离开了大悲心,众生将无法享用佛果,因此说“乃至有虚空,以及众
生住,愿吾住世间,尽除众生苦”,即成佛之后一直利生,直至虚空的边际,就是因为悲
心才得以如此。因为住持到虚空的边际,自然弘法、利生也是到虚空的边际,众生也可以
享用到边际,弟子与圣者就可以不断出生。
总之,大悲心如种子、如水、如成熟果,因为大悲心具足此三个条件,所以月称菩萨
才直接顶礼大悲心。
丙二、别礼大悲
(....待续....)
作者: rcanny (初心)   2018-11-18 14:18:00
感恩您的分享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