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实修] 止观:于彼所缘如何安住--示修时量 (3)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8-11-13 20:15:38
: CBETA B10, No.0067《菩提道次第广论》卷第十五〈奢摩他〉
: http://tripitaka.cbeta.org/B10n0067
: 申二、心于所缘如何安住
: 酉一、立无过规 酉二、破有过规 酉三、示修时量
: 第三、示修时量。由念令心住所缘境,应住几久?有无定量?
───────────────────────────────────────
■ 释义
摘自:《菩提道次第广论》<奢摩他>章讲记 法音法师
尤以忘失所缘不觉沉掉,恶于未忘所缘不能速疾了知沉掉,故为对治散乱失念,修念
之法极为重要。
“恶于”是更不好。相较于没有忘失所缘,但不能快速确知细分沉掉,比这个更糟的
是,受制于粗分沉掉,忘失所缘而散乱,却还不能察觉。
后者(未忘所缘不能速疾了知沉掉)品质还好,有安住,行者只是不能快速了知细分沉
掉而已,前者(忘失所缘不觉沉掉)则完全没有修行,所以相较而言,前者较差。
其实,不谈粗细分的优劣,光是粗分也是这样,快速正知察觉,当然比很久才正知察
觉好。很久才正知察觉,品质当然不好。
以九住心而言,能快速察觉,大概是安住(第三住心)近住(第四住心)才作得到,内住
(第一住心)续住(第二住心)仍不能快速正知察觉粗分沉掉。
刚入住心时,其品质还不好。为了对治由散乱而忘失正念,生起它的对治 — 修习守
护正念之法 — 显得极为重要。
关于修念之法今补充三点:
一)一般说,修行者有二种型态,钝根者是离境而修,利根者是遇境而修。可以看出
行者的力道,当力道弱时,当然是离境不见境界而修,较为适合。当力道强时,值遇境界
可以具足正念而修。利钝根力道大小有别,没有什么对错。当然利根者的修法好一点。
二)前面说过,修止时,要先正知察觉,而后正念安住。有正知才比较好生正念 —
当然也有说正念之后可再生正知的,那是就对治时说的。
最初刚入正修时,先要有正知察觉,若都没观察力,则不好。要了解法义,也要正知
。正知察觉,而后正念安住,持心相续而住。由正知而生正念,由正念亦生正知,二者互
为因果。
三)关于修行,治标上是密护门,治本上是意根不离正念。换言之,不论生处何境,
只要意根不离正念,便可面对各种境界,不用排斥境界,因为行者的意门由正念守护着。
若是治标当然就不要看,不要听,各种见闻忆触都遮止,密护根门。
若忘念重,正知嬴劣,不能速疾了知沉掉则须短小,若不忘念能速了知沉掉之时,长
亦无过。
总结,若因散乱,而致忘念极重,因而正知力量微弱,因为这个缘故,就不能让人快
速正知了知沉掉的障碍。这时修习的时间应短小,不要太长。反之,若具足有力不忘失所
缘的正念,难生忘念,能快速察觉沉掉的障碍。那时,修行的时间可以延长而无有过失。
总之,修行时间的长短,要观待行者修行的力道及障碍大小而定。一定要如是执行,
理由是若一座修行时间长,但都笼照于沉掉中,这样的修行反成恶习,来生会相续,所以
宁愿时短质好而修。
不论是修方便分或智慧分的法类,宁愿心情很快乐,很平静,虽然时间短,但修行的
品质好。这样作,一者行者会有美好的回忆,自己那段时间并没浪费;再者,对自己不造
成压力,功力也在稳定中累积增上。
若每次修的时间都很长,修的品质却不好,行者会因没有成就感沮丧,对修行的印象
也不好,可说完全没得到利益,反而养成恶习。
因此,莫管他人的评断,把重点放在观待个人能力,依现前跟长远的影响而作抉择,
功过对比应这样作。
故密意云,或一时等,未说定时,总以随心所能,故云 “乃至堪能。”
前面不同的引述,其密意在《修次下篇》说,或一正时等,未说决定的修行时量。重
点是要相顺于个人心意能力,因此修定时依自己的堪能性,乃至堪能之际而修。
又若身、心未生疾病即应安住,有病不应勉强而修,无间放舍除治诸界病难乃修,是
诸智者所许,如是修者应知亦是修时支分。
生病时应不应该修?若身心没有突然的疾病,心病如不快乐,身病如疾病,身心疾病
没有突然而起,就应安住依正知帮助正念修习正定,继续等至。正定来自正念,正念来自
正知。
若身心有疾病,如内心不快乐,身体有疾病,则不应勉强而修。那时应无间放舍,“
无间”为即刻,一怎样就怎样之意。一有身心疾病,就立即放掉,去除治疗诸大障难后,
才可修习。懂得长久贯彻修习的智者,都承许这个意趣。要知道,这也是修时之量的支分
— 生病与否如何修习。这儿没有明确标出一座修定的时间长短,总是依行者的能力及效
果而定。
上面是针对未得止的初业行者而说的,止应如何修,如何安立前后次第。有病时可修
禅定吗?生病时,已得的止观会不会退失?身处愦闹杂乱处,已得的止观会不会退失?原
则上,生病时,不要勉强修止观,要先治疗疾病。宗大师常说,依自堪能而修是善巧,不
要修得苦苦恼恼。修得很烦恼,则不会有效果。
若有疾病,大概不可能得止观的。即便得止观,生病时,止观还是会退失。欲界众因
惑业轮回力故,止观完全退失。无始以来,我们都曾投生上二界,都有止观,有四禅八定
,但这一世止观全没了。即便没生病,因轮回惑业力故,止观全都退失。何况是有疾病?
得止观后,有疾病止观还是会退失的。甚至身处嚣闹处,止观亦会退失,因为行者保
不住。止观只是暂时一段时间,还是会受损的。无漏定大概不易退失,因为它缘的是空性
。缘空性之无漏止观是修慧,是加行道的功德,故不易退失。有余阿罗汉会退失现法乐住
定,如阿罗汉身处杂染处,或疾病缠身,他的轻安乐或许会退失,但功德不会退失。没有
完全不退失的,要看其逆缘有没有继续侵扰。
修止而得止的方便,印度祖师说有二种,一是弥勒菩萨所造的《辨中边论》之修定之
理为依八断行对治五过失之理,一是弥勒菩萨造的《庄严经论》之修定之理 — 依六力四
作意成办九住心之修定之理。
现在讲第一种 — 依八断行断五过失,之前讲过依前四断行 — 净信,欲求,精进,
轻安 — 断第一过失。心住所缘之前的过失是懈怠,目前讲正念 — 不忘教授 — 为第五
断行,对治第二过失 — 忘失教授。
八断行之前五断行已讲完了。第三住所缘后应如何修,这是第六断行之后的事,即应
正知察觉沉掉,要以第七断行思心所来作对治行,得到很高的禅定后,则必须以第八断行
不作对治行对治作对治行。
(....待续....)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