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同学,请接着看“说法庄严”,最后一段的“八圣道”。
这个八条,前面跟诸位略略的将这个名相的含义介绍过了。但是我们知道这是世尊教
学的纲领、原则,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总都相应。但是在不同的法门有不同的解释,
这个一定要懂,让我们在修学现前就能够得利益,就能够达到我们的愿求。我们今天这些
同学修学的是净宗法门,净宗法门这个八正道怎么个解释法?这个一定要知道。
“正见”,我们见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如世尊在经典里面跟我们介绍,决定不怀
疑,这是正见。我们的正见不是直接见到西方世界,是间接听世尊为我们介绍的,我们对
世尊有坚定的信心。他老人家绝对不会欺骗我们,他老人家所说的话决定像《金刚经》上
所说的,“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我们相信,佛讲的话字字句句
是真实的。我们的正见依净土三经建立的,深信不疑,这是净土宗的正见。
净土宗的“正思惟”,就是大势至菩萨教导我们的,“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
佛”,正思惟!思念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也就是经要熟读,要常常想经中所说西方极乐
世界依正庄严,要常常想!前面的正见是信心,这个地方是思惟,常常想。为什么?如果
不想西方极乐世界,你就胡思乱想!胡思乱想是轮回业,心里面胡思乱想那是轮回心造轮
回业,将来受轮回果报。所以我们把轮回的心、轮回的念头、轮回的业转变成西方净业。
我想极乐世界,我想《无量寿经》上讲的依报庄严、正报庄严,想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
怎样落实在现前生活之中,我们想这个,想这个好!
什么是净宗学人的“正语”?正语就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是我们的正语。所
以我们跟一切人打招呼都是合掌“阿弥陀佛”;人家叫我们的名字,我们答应“阿弥陀佛
”;我们接电话,拿起电话来“阿弥陀佛”,我们的正语。时时刻刻念念不忘阿弥陀佛。
我们的“正业”,意业想阿弥陀佛,身业礼阿弥陀佛,口业称阿弥陀佛,净宗的三业
。
“正命”,随着我们自己的业报身,有一天寿命念一天阿弥陀佛,依教奉行。身语意
三业的演说,为人演说,临命终时心不颠倒,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病苦,站着走的
,坐着走的,这是为人表演,让人家看到:这不容易!人,哪个人不死?人都要死,谁能
够走得这么自在、这么潇洒、这么清楚明白?念佛人!这是为人表演,为人演说,非常有
说服力。这些科学不能解释,这是超科学!科学是有限的,就是有侷限的、有范围的,还
有无侷限、无范围的大学问,科学还没有发现。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
灵界超越科学,换句话说,科学的范围只是在人道。人道以外的十法界里面,它只是
一个法界,一个法界还是有限,它没有办法突破空间维次,不能够适用于十法界。这个道
理一定要懂,如果不懂,你就拘限在这个范围当中,这个范围是六道轮回,你出不了六道
轮回!出不了六道轮回,换句话说,那真的佛经上讲的是事实,你在三恶道的时间长,你
在三善道的时间短。
佛法给我们讲觉、迷,说到迷信,说实实在在的话,迷信宗教、迷信古圣先贤,我们
很冷静、很客观的来观察,比迷信科学的利益要大。为什么?古圣先贤、宗教里面所讲的
,超越我们人间的空间维次,它真有,它不是没有。灵界确确实实存在,现在有不少学科
学的人,坚固执著科学,但是这些人一接触到灵媒,他相信了。从他自己身上,自己经验
里面证实,确确实实有灵界的存在。这些科学家几十年迷在科学里面,最后相信了。他们
有许许多多的报告最近印成书,诸位能看到。
在中国、在外国太多太多,都回过头来,都相信了,肯定灵界的存在;灵界泛指除人
法界之外的九法界,都叫灵界。灵有高低不一样,在所有宗教里面,佛教讲得最清楚、讲
得最透彻。不但把正报讲得很清楚,依报也讲得非常清楚,依正庄严。所以,业就是身语
意的造作,不违背经教是正业,违背经教是邪业,就错了。
什么是“正命”?印光大师讲得好,一心念佛求生净土,不化缘、不做会、不做经忏
佛事,每天就像一般打佛七的课程一样。我们这个学会跟净宗学院,加了一门功课,讲经
,解行相应,这是我们的正命,我们依这个来活命。今天道场没有恒产,没有固定的经济
来源,我们不化缘,我们的生活从哪里来?这事没有一个人不担心。我不担心,我为什么
不担心?章嘉大师教给我的,一心向道,一心为法、为众生,这一生有佛菩萨安排,不要
自己操心。
今天没得吃,饿一天,也是佛菩萨安排,一点都不操心。佛菩萨安排让我今天饿一天
,这个饿一天肯定有好处,没有坏处。又何况,我们每天在做的“为人演说”就是修布施
,这个我讲得太多了。我们虽然没有财布施(外财布施),我们内财在布施,每天在表演
给大家看。内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天天没有间断,果报就很殊胜,什么都不缺乏
,不求而至。
我这五十年来亲身的体验确确实实如此,我一点都不怀疑,绝不为物质生活起个妄念
,没有。你有没有这个信心?你相不相信?道场有护法神护持,除诸佛护念之外还有护法
神护持,你的心在道、行在道,护法神也要照顾。如果你心行与道相违背,什么叫道?就
是经典里面所说的这些道理、这些方法。我们样样遵守,心行在道;如果我们不遵守,心
行就离开道了。离开道,佛菩萨感应就没有了,护法神也走了,不再照顾你。
你几时生忏悔心“我错了,我回头了”,佛菩萨又来了,护法神也回来了。护法神、
佛菩萨不会生气的,你心行与道相应,他就来了,与道相背他就走了,所以,还是相应的
好。天天念经,为什么?求自己的见解、思想、言行跟经典相应,不相违背,读经真正的
用意、目的在此!我们的生活叫正命。
“正精进”,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决定不懈怠。首先成就自己的功夫成片,功夫成
片,妄想、烦恼、习气完全控制住,确实那个根没有断,但是不发作了。在逆境恶缘里面
不会生烦恼,不会生瞋恚心,在顺境善缘不会起贪恋,这就是功夫成片,你伏住了。佛菩
萨告诉我们,这样的功夫就能够保证往生。但是这个功夫你要一直保持下去,你不能够大
意,不能够轻心。要知道烦恼习气很重,烦恼习气累积的时间太长,如果我们稍稍粗心大
意,它又冒出来,这个麻烦就大了。所以时时刻刻都提高警觉,一点都不敢大意。
到事一心就完全控制住,不必作意它也伏住了。到理一心就好了,把这些烦恼习气转
变成菩提,那真的叫断烦恼。理一心跟宗门的明心见性境界完全相同,这是一般讲的破一
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乱就是这个境界。这样的境界不是每个人都能够
证得的,但是功夫成片可以说每个人只要你肯用功,你能够遵守经典里面的教诲,依教奉
行,功夫成片是每个人都能得到的。
得到的样子,就是我刚才讲的,顺境善缘不起贪恋,逆境恶缘不生瞋恚。自自然然的
,并不是有意来控制,有意来压;有意来压你是在修学的阶段,功夫成片没有得到。功夫
成片真正得到了,不要作意,自然的,就是反应很自然,好境界!不难!一般人真正肯干
的人,我们从《净土圣贤录》、《往生传》里面来看,三年达到这个境界的人很多很多!
为什么别人能达到,我达不到?在这个地方要生惭愧心。
功夫在哪里炼?在日常生活当中,在处事待人接物之处。这个人对我好,我对他更好
,只要我见到他,我对他一定比他对我还好,我报答他,所谓是“受人滴水之恩,常思涌
泉为报”。但是他不在我面前,心里干干净净,痕迹都不留,这是智慧,就是决定没有贪
恋。一见面,报恩、感激这种心自然就起来了。这才是真的,这不是情识,这是智慧,心
地永远清净平等觉。
也许同学们要问,有很多人问我,馆长走了这么多年,你还是常常想念她!是!这是
不是属于贪恋?如果落在情识里面是贪恋,如果在正智里面这是教学。我们这里给馆长做
了一个纪念堂,这是教育,社会教育,教导社会大众知恩报恩。过去她对我们的好处,我
们念念不忘,知恩报恩!这就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特别在现前的社会。现前这个社会
知恩报恩的少了,都是忘恩负义;忘恩负义果报在三途,知恩报恩的果报在人天。怎样能
帮助一切众生不堕三途,还能享人天福报,这个教育的功德很大很大。如果这样做,心地
又保持清净平等觉,超越六道轮回了。那就是这个地方讲的正业、正命,所以你要懂这个
意思。
怨恨的人、冤家对头,心里头不能有一点瞋恚,不能有丝毫报复的念头。不但没有,
时时刻刻还要注意到,他要有困难的时候我要去帮助他。常常觉了冤家要化解,过去的宿
怨、现在结的怨,统统要化解,冤家宜解不宜结。当他遇到困难,我们全心全力去帮助他
,不计前嫌,这个结就化解了。佛法在世间干什么的?这一点不能不知道,佛法住在世间
就是教化众生,点点滴滴无一不是教学,觉正净的教学,八正道的教学。
第七个“正念”,念兹在兹,大势至菩萨跟我们讲的,“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
见佛”,这是正念。二六时中执持名号,正念;一切言行与经论里面的教诲完全相应,助
念。正助双修决定得生净土,决定得见阿弥陀佛,与佛相应。
“正定”,这一生一世我就修这一个法门,决定不改;我就依这个经典,决无动摇,
这是正定。净宗的八正道!
我们再看后面有一行文,“八圣道由择法觉分”,这个七菩提分里头第一条,“不依
偏邪,故入正道”,抉择我们这一生所修学的法门,“无漏圣法”叫正,“能通涅槃”叫
道,净宗真的是正道里面的正道。极乐世界,往生极乐世界的方法,这是正!生到极乐世
界一生决定成就圆满的无上菩提,这是道,大道!
“三十七品,收法虽尽”,这是三十七个大纲,把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诸佛所说之法、
所修之法统统包括尽了,没有一法能超越其外的。但是你要晓得“机缘不等”,机是机会
,缘是缘分,每个人生生世世的机会、缘分不相同。所以“作种种开合”,开就是展开,
合就是归纳。展开无量无边法门,要是归纳合起来,合起来就不外乎觉正净,不外乎戒定
慧,统统都包括了。
“名义不同,无不演畅”,演是诸佛菩萨天天做的那个样子,我们看到了。你要真会
看,情与无情统统在表演。诸佛如来表演正面的,表演觉那一边,六道众生表演迷这一边
。我们在台下看戏看得好清楚,觉那一边是光明的,迷这一边是黑暗的;行善得善果,造
恶得恶报,遍法界虚空界原来是一个大舞台!我们自己在这里头又是演员、又是观众,一
般舞台上表演的,演员不是观众,观众不是演员。我们这个很妙,妙极了,既是演员、又
是观众,既是观众、又是演员,所以这个法叫妙法。
真正修行人、修觉正净的人,他什么都在观察,什么都在看,整个宇宙都在表演。他
在这个里面成就戒定慧,成就觉正净,没有一法他不清楚。十法界依正庄严,性相、理事
、因果了了分明,这是慧,般若里头的无所不知。虽然无所不知,心里头清净一尘不染,
如如不动,这是大定!这个大定是真心,慧是真心的起用,心是寂灭的,所以这个一定要
懂。
释迦牟尼佛名号里面就为我们显示,“牟尼”就是清净寂灭,我们自己,对自一定要
修清净寂灭,灭就是灭烦恼,灭妄想分别执著。六根对六尘境界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
有执著,那就是寂灭相。心真的是这样的,但是又非常慈悲,能仁,“释迦”是能仁。活
的不是死的,外面境界的能量、讯息传过来立刻就有反应。这个反应是从寂灭之理体上生
起的反应,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著夹杂在里头,那是佛,那是法身菩萨。我们对于这个境
界不了解、不清楚、不明白,我们怎么修法?搞清楚、搞明白了,晓得:佛菩萨是这样的
!我得要好好跟他学,真正入无障碍的法界。仁慈,普度一切众生,你看,不碍自己的清
净寂灭,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我们才知道障碍从哪里发生的?障碍是妄想分别执著发生
的,离妄想分别执著,事事无碍。
所以这后头总结说“无不演畅,故令闻者念三宝,发菩提心,伏灭烦恼也”。伏跟灭
是两个阶段,在我们念佛的功夫里面讲非常明显,功夫成片是伏,事一心不乱还是伏。理
一心不乱就灭了,烦恼统统转了,转烦恼成菩提,理一心才转。由此可知,功夫成片没有
出六道,六道里面的功夫;事一心不乱超越六道,那是四圣法界,还是伏;到破一品无明
,证一分法身,就转了,真的灭了,烦恼灭了。
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这一段“三宝略释”。三宝简单的说有“别相三宝”,有“一
体三宝”,三宝的名字是佛、法、僧。佛有法、报、应化三身,法身佛,报身佛,应化身
佛,这个常讲的。法有四种,有教法,有理法,有行法,有果法,有“教理行果”。诸位
要晓得,每一部经不管这个经大小,不管这个经浅深,统统具足教理行果。如果这部经里
头不能包括这四个意思,这不能称为佛经,只要是佛经的话,一定具足这个四分,教理行
果。
僧,“三乘贤圣”,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这里头有贤有圣,贤圣的差别不一样
。菩萨里面,贤人是初住菩萨到十回向,圣人是初地到等觉,三贤十圣,菩萨的贤圣。小
乘里面的贤圣,四果是圣,四向是贤;初果向是贤,须陀洹就算圣;二果向是贤,斯陀含
是圣。三贤各个阶层的贤圣不一样!贤是在修学的位次,圣是证果的位次。就像我们在学
校读书一样,你在学校读书没有毕业,正在学习这是贤,你的课程读完毕业,拿到学位了
,这是圣。好比我们现在世间的学校的制度,你在大学唸书称为贤,哪一天你拿到学士学
位,你就是圣,小圣。再继续念书念硕士班,硕士班的学生,贤,学生都是贤;硕士班毕
业,拿到硕士学位了叫圣,中圣。如果再念博士班,博士班的学生,贤,这是贤位;博士
毕业,拿到博士的学位了,上圣。上中下,所以三乘贤圣!佛、法、僧三宝!
唐朝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他在《坛经》里头不讲佛法僧,他讲觉、正、净。我初读《
坛经》的时候,我就想他为什么要这样说法?别人都是讲佛法僧三宝,他为什么讲觉正净
?必定有缘故。这个缘故,很可能在唐朝那个时候,大家对于佛法僧的概念模糊了,只知
道这个名,不知道名词的含义,换句话说,你就得不到受用。六祖大师有智慧,大慈大悲
,他把三宝的意思给我们显示出来,让我们很容易得受用。他给人传授三皈,他不是讲皈
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不是,他传授三皈的时候讲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他是这
样传授的,诸位在《坛经》上就看到了,然后解释“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
所以佛法僧三宝,我们要是多加几个字,大家更清楚的认知,什么是佛?觉而不迷是
佛。什么是法?正而不邪是法。什么是僧?净而不染是僧。这样一解释大家就明白了,不
会再说佛教是迷信!否则的话,他不了解这个意思,你说佛,他就想到泥塑木雕的佛像,
你说法,他就想到经典,你说僧,他就想到出家人;换句话说,完全著了相,著了相不知
道意思。所以社会大众就产生一个误会,佛教是迷信的!
六祖大师这个说法,这个错误的观念立刻就化解了。所以人家问你佛教是什么,你就
用六祖大师这个话告诉他,佛教是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简简单单十二个字把
佛法介绍给大家,正法!这是常识,这是学问。好,现在时间到了。
==
真正修行人、修觉正净的人,他什么都在观察,什么都在看,整个宇宙都在表演。
他在这个里面成就戒定慧,成就觉正净,没有一法他不清楚。
十法界依正庄严,性相、理事、因果了了分明,这是慧,般若里头的无所不知。
虽然无所不知,心里头清净一尘不染,如如不动,这是大定!
修行要有一种冷静观察的眼光,一种旁观的角度。
观察外界也观察自己。
练习摒除情识的影响,不产生多余的情绪和想法。
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