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地道] 《地道建立》 (62)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8-09-25 10:26:09
摘自:《地道建立》(2010年讲授)
转自:http://www.lamrimworld.org/
却佩格西 讲授/廖本圣老师 翻译/释见谛法师 编辑
在资粮道的阶段中,虽是以听闻、思惟经典的词义为主,但是并非没有修所成慧,因
为在《阿毗达磨集论》当中:“什么是‘资粮道’?答:(1)凡夫戒、(2)守护根门、
(3)饮食知量、(4)于初夜及后夜中不睡眠而精进于瑜伽;再者,还有已成为正因的其
他善行,听闻、思惟及修习所生的智慧也可以,亦即……。”说过资粮道中有听闻、思惟
及修习这三者的缘故。
在资粮道的阶段中,虽是以听闻、思惟经典的词义为主,但是并非没有修所成慧。这
里(资粮道)的修所成慧,只有缘较粗对境的修所成慧,但并没有缘空性的修所成慧。
在资粮道的阶段中,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都有,这是根据无著的《阿毗达
磨集论》,这段文提到什么是资粮道呢?资粮道还是属于异生道(凡夫道)。因为在《阿
毗达磨集论》当中:
“什么是‘资粮道’?答:(1)凡夫戒(别解脱戒、菩萨三聚净戒等)、(2)守护
根门(主要指前五根,针对特别会让人起贪及起瞋的对境要守护五根,譬如对于特别会让
人起贪的颜色及形状要避开,或者对于会让人起贪著的声音要守护耳根;反之,对于会让
人起瞋的不净色或丑陋的色要避开,或者对于会让人起瞋不好听的声音要避开,这是特别
针对会让人起贪、瞋烦恼的对境来讲,并不是碰到任何境都要把五根全部关起来,或是碰
到什么事就把眼根闭起来或是把耳根遮起来,是特别对于会令自己起贪瞋的对境要守护根
门,并非所有的情况都要守护根门。)(3)饮食知量(不要吃得过饱或过少,要吃得刚
好)、(4)于初夜及后夜中不睡眠而精进于瑜伽(意即在中夜睡眠,实行警寤);再者
,还有已成为正因的其他善行,听闻、思惟及修习所生的智慧也可以,亦即……。”
这些都是属于资粮道,在《阿毗达磨集论》的这段文很明确的提到闻所成慧、思所成
慧、修所成慧都是资粮道。
在资粮道下品的阶段当中(的行者),有“了解空性”与“不了解空性”这两类。
大乘资粮道下品阶段的行者有二类,一是已经了解空性(是空性,不是虚空),一是尚
未了解空性。已经了解空性的大乘资粮道下品的行者是属于利根,在资粮道下品还没有了
解空性的行者是属于钝根。
利根行者与钝根行者,进入大乘资粮道下品的情况有所不同,以利根行者来讲,在未
入道之前,先了解空性(空性,不是虚空)的比量,才发起无造作的菩提心而进入大乘资粮
道下品;但是钝根的行者,是先生起无造作的菩提心,进入大乘资粮道,之后才去了解空
性。
以利根行者来讲,他在未入道前已经先了解空性(空性,不是虚空),亦即他对于实有
执的耽著境,也就是谛实成立不存在这一点已经了解了,了解这一点后,就进一步去观察
圆满的觉悟佛果位是可以证得,这也是经过思惟观察之后发现是可以证得,这时候他就立
下为利众生愿成佛的誓言,此即正式的生起菩提心。
这种利根行者一旦立下为利众生愿成佛的誓愿,发起这样的菩提心,即使他只是进入
大乘资粮道下品,他的菩提心非常坚固不会退转,因为他了解空性或生起菩提心都是经过
思惟观察才立下誓愿,即使是资粮道下品也没有退转之虞。
反观钝根的行者,他在未入道之前也不了解空性,入道的方式是以一种强烈的信心,
如他就相信为利众生愿成佛这种强烈的愿,但并没有以思惟观察做为基础,所以钝根的行
者一旦进入资粮道下品时,容易因一些违缘而退失。
利根的行者,在还未正式立下为利众生愿成佛的菩提心的誓愿之前,先观察圆满的菩
提(佛果位)是否有办法证得?会去观察对于要证得圆满无上菩提,会造成障碍的又是什
么?他观察之后发现,会造成圆满菩提证得的障碍主要是来自于实有执,然后他会进一步
去观察这个实有执到底有没有办法断除?又进一步去观察实有执所执的到底是什么?他的
耽著境到底是什么?观察之后发现实有执的耽著境就是谛实成立、就是实有,经过观察之
后发现实有执所执的耽著境“实有”根本不存在,一旦他了解到这一点他就了解空性了。
实有执的耽著境不存在,成佛就有希望,对于佛果位是可以证得的这一点他也获得确
定,当他了解障碍成佛的实有执是可以断除的,佛果位是有办法证得,他才会觉得要利益
有情是有可能的,才会生起为利众生愿成佛的菩提心。从这样的观察过程,可见利根的行
者是先了解空性,之后才发起菩提心。
利根行者,是先了解空性之后,再发起殊胜菩提心的情况已经谈完了,接着要谈的是
钝根行者的情况。他是先由大悲心的力量推动,立下为利众生愿成佛的誓愿,但是在发起
这样的誓愿或誓言时,他并没有先去观察圆满觉悟是否可行(是否可证得),而是在立下
为利众生愿成佛即生起菩提心后,才进一步思索到底圆满觉悟是否可证得?障碍圆满觉悟
的是什么呢?此时才去思惟障碍圆满觉悟的实有执它是否能够断除?也才去思惟实有执的
耽著境是否存在?一旦他了解实有执的耽著境不存在,他才了解圆满的觉悟是的确可以证
得,此时他才透过了解实有执的耽著境“实有”是不存在,才进一步了解圆满觉悟是可证
得的。而他对于空性的了解,是在生起菩提心之后,所以说钝根的行者是先生起菩提心,
之后才了解空性。
前述所谈的是利根行者与钝根行者一般的差别,利根行者在生起菩提心前,先确认圆
满菩提(佛果位)是真的能够证得,了解圆满菩提的主要障碍者是实有执,实有执能不能
断除?进一步观察实有执的耽著境实有并不存在,即了解无实有或了解空性,确定这点之
后,他才生起菩提心。
反观钝根行者,他是在大悲心这个善缘的推动下,非常热切的生起菩提心,但在这之
前没有对于圆满菩提能否证得先做观察,所以由此种善缘或大悲心所推动而生起的菩提心
,相对来讲比较不稳固,这种菩提心会因恶缘的缘故而退失,所以一般说大乘资粮道下品
的行者碰到逆缘或恶缘会退失,主要是指这类钝根的行者,而非指利根的行者。利根行者
生起的菩提心是不会退失的,因为他有之前的思惟观察获得确定解作为基础。
同样的,钝根行者,对于某个境生起信,跟利根行者对于同样的一个境生起的信心,
其坚固的差别不同。钝根行者对于某个境生起信,他是没有经过观察而生信,这种信其实
有点像愚昧的信,这种信很容易退失;但是利根行者,他对于某个境要生信之前,会先观
察思惟,一旦透过量确定,对于境所生的信就不可动摇。
资粮道下品阶段中,有了解空性及不了解空性二类,了解空性的就属于利根,不了解
空性的就属于钝根的行者。
而在资粮道中品的阶段,则必须了解空性(空性,不是虚空),因为当转移至资粮道上
品时,必须证得缘空性(空性,不是虚空)的止(奢摩他),而在证得缘空性(空性,不是虚
空)的止之前,必须先了解空性(空性,不是虚空)。
所以资粮道的中品必须了解空性(空性,不是虚空),不然就上不了资粮道上品,因为
资粮道上品的条件不仅要了解空性、而且要证得缘空性的止(奢摩他)。既然在资粮道上品
要证得缘空性的止(奢摩他),所以在此之前即在中品的时候就必须要了解空性。
到此为止,说明大乘资粮道的下品、大乘资粮道的中品及大乘资粮道的上品,它们都
各有现量、比量、再决知、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而且也说明大乘资粮道下品
的行者,有了解空性及不了解空性二类。然后到了大乘资粮道中品的时候必须要了解空性
,原因是假设在中品不了解空性,就无法进到大乘资粮道上品,因为大乘资粮道上品必须
要证得缘空性的止,既然在上品必须证得缘空性的止,所以中品的时候就一定要先了解空
性(空性,不是虚空)。(而一旦证得缘空性的观(毗婆奢那),就从资粮道转移到加行道。)
接着要谈如何从大乘资粮道上品转移到大乘加行道。
(....待续....)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