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地道建立》(2010年讲授)
转自:http://www.lamrimworld.org/
却佩格西 讲授/廖本圣老师 翻译/释见谛法师 编辑
4.复习
今天继续讲小乘的五道,其中声闻五道已经讲完了,目前看独觉五道。独觉五道又分
成,独觉的异生地及圣者地,其中异生地是独觉的资粮道及加行道,这部分已经讲完。现
在要谈独觉的圣者地,也就是独觉的后三地—独觉的见道、独觉的修道、独觉的无学道—
先从独觉的见道开始说明。
独觉资粮道的上品,必须要有缘“二空(能取所取异体空)”的止(奢摩他),当行者从
独觉资粮道上品进入独觉的加行道,就必须(依于止)得到缘“二空(能取所取异体空)”的
观(毘钵舍那),加行道的行者一旦能够(依于缘二空的止观双运)得到现观“二空(能取所
取异体空)”,他就从独觉加行道的世第一法(凡夫位最后刹那的有漏智)晋升到见道(转凡
成圣=从凡夫异生地转移到圣者地),这时候他就证得圣道,亦即这位行者成为圣者。
声闻资粮道的上品要有缘“细品补特伽罗无我(补特伽罗独立实质有空)”的止(=奢摩
他),如果声闻行者要从资粮道上品晋升到声闻加行道,就要有(依于止得到)缘“细品补
特伽罗无我(补特伽罗独立实质有空)”的观(=毘钵舍那=止观双运),一旦该声闻行者能(
依于缘细品补特伽罗无我的止观双运得到)现观“细品补特伽罗无我(补特伽罗独立实质有
空)”,他就从声闻加行道晋升到声闻见道(=转凡成圣=从凡夫异生地转移到圣者地),这
是声闻行者的情况。
以独觉行者来讲,这部分对于独觉行者也都有,也就是声闻行者从资粮道上品到声闻
见道,缘无我(细品补特伽罗无我/补特伽罗独立实质有空)的情况,对于独觉行者来讲
也是有,只是独觉行者除了这个之外,还有缘二空(能取所取异体空)的止(奢摩他)、缘二
空(能取所取异体空)的观(毘钵舍那),还有现观二空(能取所取异体空),所以比较起来独
觉的行者要比声闻行者殊胜。
这是因为声闻行者该有的,独觉行者都有,他还有声闻所没有的,如独觉资粮道上品
除了有缘无我(细品补特伽罗无我/补特伽罗独立实质有空)的止(奢摩他)之外,还有缘二
空(能取所取异体空)的止(奢摩他)。
独觉加行道除了有缘无我(细品补特伽罗无我/补特伽罗独立实质有空)的观(毘钵舍
那)之外,还有缘二空(能取所取异体空)的观(毘钵舍那)。
独觉的见道除了能现观无我(细品补特伽罗无我/补特伽罗独立实质有空)之外,还能
现观二空(能取所取异体空)。所以二空是独觉行者胜过声闻行者的部分。
‧解释独觉圣者地
解释独觉圣者地当中,分三:1.解释独觉见道(p.25)、2.解释独觉修道(p.26)、
3.解释独觉修道(p.27)
3.3.1.3.3 解释独觉见道
1.定义
“独觉的谛现观”,就是“独觉见道”的定义。
这个情况之前谈过,如果不结合声闻、独觉、大乘,一般来讲“谛现观”就是“见道
”的定义,如果配合声闻来讲,“声闻谛现观”就是“声闻见道”的定义。“独觉的谛现
观”,就是“独觉见道”的定义。“大乘的谛现观”,就是“大乘见道”的定义。所以“
谛现观”就是“见道”的定义这部分是一样的,只是配合不同的乘就有不同见道的定义。
就如声闻见道一样,声闻见道能够现观“细品的补特伽罗无我”(补特伽罗独立实质
有空)。以独觉见道来讲,除了能够现观“细品的补特伽罗无我”(补特伽罗独立实质有
空)之外,还能够现观“二空”(能取所取异体空)。
如果以大乘的见道来讲,除了能够现观“细品的补特伽罗无我”(补特伽罗独立实质
有空)、“二空”(能取所取异体空)之外,还能现观“空性”(谛实成立空)。这就是
声闻乘、独觉乘、大乘各别见道的情况。
如果是修道的话,修道是在见道之后再次去现观,所以修道的定义是“随现观”,这
个“随”就是随后的意思,跟随在见道之后再次现观,现观的内容就看声闻、独觉、大乘
而有不同,若是声闻就再次现观无我;若是独觉就再次现观无我、二空;若是大乘就是再
次现观无我、二空、空性。
2.同义词
“独觉见道”、“独觉谛现观”与“独觉见道者心续之智”,这些是同义词。
这个同义词的情况,跟先前谈声闻见道的同义词的情况类似,将来谈大乘的同义词也
类似,只要把“独觉”改换成“声闻”或是“大乘”就好。
3.分类
独觉见道若予以区分,有三:(1)“见道根本定智”、(2)“见道后得智”、(3)
“不是前述二者任一之独觉见道”。
前述二者就是指(1)(2),这种区分法先前声闻见道也如此,将来谈大乘见道也是
如此。
4.独觉见道根本定智
“心一境性地、平等安住于已成为自境的无我之独觉谛现观”,就是“独觉见道根本
定智”的定义。其中的“独觉”如果改成“声闻”就变成“声闻谛现观”就是“声闻见道
根本定智”的定义。如果改成“大乘谛现观”就变成“大乘见道根本定智”的定义。
但是此中“心一境性地、平等安住于已成为自境的无我”当中的“无我”,主要是“
二空”没错,但是以独觉行者来讲这样定义会比较周延,即“心一境性地、平等安住于已
成为自境的无我”。
以“无我”可以包含“细品补特伽罗无我”(补特伽罗独立实质有空)、“二空”(
能取所取异体空)、“空性”(谛实成立空),因为只要是境的话就是无我,所以这样的
讲法是比较周延,但以独觉行者来讲主要的所修是二空,所以可以说特别指二空,但是定
义的内容主要是无我,并没有特别讲二空。
定义与术语之间的对应,主要在于谛现观的前面,是用独觉或是声闻还是大乘而有差
别,前面的“心一境性地、平等安住于已成为自境的无我”这部分对于声闻行者、独觉行
者、大乘行者都一样。
这是因为无我的范围比较广,对于声闻行者来讲,“无我”就专指“细品的补特伽罗
无我”(补特伽罗独立实质有空),
以独觉行者来讲可以指“细品的补特伽罗无我”(补特伽罗独立实质有空),也可以
是“二空”(能取所取异体空),也可以是“空性”(谛实成立空)。
“二空”(能取所取异体空)是粗品的法无我,“空性”(谛实成立空)是细品的法
无我。以独觉行者来讲这三个(细品补特伽罗无我、二空、空性)都可以作为他自境的无我
,即只要讲无我就可以包含这三个。
大乘行者也一样,“无我”可以包含“细品的补特伽罗无我”(补特伽罗独立实质有
空),可以包含“二空”(能取所取异体空/粗品的法无我),也可以包含“空性”(谛
实成立空/细品的法无我)。
所以定义的内容,三乘差别主要是在于谛现观前面是“独觉”或是“声闻”还是“大
乘”。所以前面“心一境性地、平等安住于已成为自境的无我”的部分对于三乘来讲都是
一样的,差别是在于后面“之独觉谛现观”中的“独觉”若改成“声闻”就是“声闻见道
根本定智”的定义;改成“大乘”就是“大乘见道根本定智”的定义。
如果定义是“心一境性地、平等安住于已成为自境的无我之声闻谛现观”中的“无我
”,可以包括细品的补特伽罗无我、二空、空性。若是“…独觉谛现观”中的“无我”,
也可以包括细品的补特伽罗无我、二空、空性。若是“…大乘谛现观”中的“无我”,也
可以包括细品的补特伽罗无我、二空、空性。所以从“无我”并不能区分,而要从“谛现
观”的前面的“声闻”、“独觉”或“大乘”,来区分到底是属于“声闻见道根本定智”
或“独觉见道根本定智”或“大乘见道根本定智”。
“独觉见道根本定智”若予以区分,有(1-1)独觉见道无间道、(1-2)独觉见道解
脱道及(1-3)不是前述二者任一之独觉见道根本定智。
在(1-1)独觉见道无间道、(1-2)独觉见道解脱道的阶段中,独觉的所缘一定是二
空,但是(1-3)不是前述二者任一之独觉见道根本定智,在这个根本定智中,他的所缘
可以是细品的补特伽罗无我,可以是二空,也可以是空性。
如果改成不是前述二者任一之“声闻”见道根本定智,他的情况也是一样,他的所缘
也可以是细品的补特伽罗无我,可以是二空,也可以是空性。如果改成不是前述二者任一
之“大乘”见道根本定智,情况也一样,其所缘可以是细品的补特伽罗无我,可以是二空
,也可以是空性。所以(1-3)的情况不论是声闻、独觉、大乘哪一乘,其所缘都可以是
这三种。
(1-1)、(1-2)、(1-3)这三个产生的顺序是(1-1)先产生,也就是独觉见道无
间道会先产生,紧接着是产生(1-2)独觉见道解脱道。照理说是在产生独觉见道解脱道
之后要先进入后得位,然后才进入(1-3)不是前述二者任一之独觉见道根本定智。即先
(1-1)再(1-2),然后再插入后得智,接着才是(1-3)。这里会把(1-1)、(1-2)
、(1-3)一起说明,是因为这三个都是属于根本定智,要知道(1-2)与(1-3)之间其
实隔了一个后得智。
“1.既是心一境性地、平等安住于二空之独觉谛现观,也是2.作为自己(独觉见道无
间道)份内之“执色为外境的遍计分别”之正对治者”,就是(1-1)“独觉见道无间道”
的定义。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