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续前文:古印度佛法传承源流~菩提心的修持方式-44)
CBETA B10, No.0067《菩提道次第广论》
http://tripitaka.cbeta.org/B10n0067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八〈上士道.菩提心次第〉
丑三、修增上意乐
第三、修增上意乐者。如是修习慈悲之后,应作是思:噫!此诸有情可爱悦意如是乏
乐,众苦逼恼,云何能令得诸安乐,解脱众苦?便能荷负度此重担,下至语言亦当修心。
前报恩时虽亦略生,然此说者,仅生慈悲与乐离苦,犹非满足,是为显示须有慈悲,能引
是心,我为有情成办利乐。又此非唯于正修时,即修完后,一切威仪皆能忆念,相续修习
增长尤大。
《修次中篇》云:“此即大悲,或住定中,或于一切威仪之中,于一切时一切有情皆
当修习。”悲是一例,随修何等所缘行相,一切皆同。如大德月大论师云:“心树自从无
始时,烦恼苦汁所润滋,不能改为甘美味,一滴德水有何益?”谓如极苦“(口+敌)哒”
大树,以一二滴糖汁浇灌不能令甜。如是无始烦恼苦味薰心相续,少少修习慈悲等德,悉
无所成。是故应须相续修习。
癸二、修习希求菩提之心
第二、修习希求菩提之心者。由如前说次第所致,便见利他定须菩提,起欲得心,然
仅有此犹非满足,如归依中说,由思惟身语意三事业功德,先应尽力增长净信。论说信为
欲依,次于彼德发起诚心证得之欲,则于自利亦定了知,一切种智必不可少。能为引生发
心之因虽有多种,然悲为胜,自力所发极为殊胜,此是《修次初篇》引《智印三摩地经》
所说。
癸三、明所修果即为发心
第三、显所修果即为发心者。
总相如前所引《现观庄严》教义。其差别者,随顺《华严经》义,《入行论》云:“
应知如欲往,正往之差别,如是智应知,此二别如次。”此说分为愿、行二种。异说虽多
,然作是念,为利有情,愿当成佛或应成佛,作是愿已,于施等行随学未学,乃至何时未
受律仪,是名愿心。受律仪已,当知此心,是名行心。《修次初篇》云:“为利一切诸有
情故愿当成佛,初起希求是名愿心。受律仪后修诸资粮,是名行心。”此中虽有多种诤难
,兹不广说。
辛二、寂天教授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