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地道建立》(2010年讲授)
转自:http://www.lamrimworld.org/
却佩格西 讲授/廖本圣老师 翻译/释见谛法师 编辑
渐断修所断的行者(钝根),需要81个无间道、81个解脱道、证得81个灭谛;但是顿
断修所断的行者(利根),他的(修道)无间道就不需要81个,只需要9个无间道、9个解脱
道、及证得9个灭谛。
而那些“顿断所断者”,则顿时(同时)断除从“欲界粗粗品的烦恼”乃至“有顶粗
粗品烦恼”之间的9个,这9个的算法是:
1欲界粗粗品的烦恼、2色界第一禅粗粗品的烦恼、3色界第二禅粗粗品的烦恼、4色界
第三禅粗粗品的烦恼、5色界第四禅粗粗品的烦恼、6无色界空无边处粗粗品的烦恼、7无
色界识无边处粗粗品的烦恼、8无色界无所有处粗粗品的烦恼、9无色界有顶(非想非非想
处)粗粗品的烦恼。
即这9个(粗粗品),只用1个无间道去对治,用1个解脱道去断除,伴随证得1个灭谛
,这是顿断修所断者;
如果是渐断修所断者,这9个(粗粗品),则需要9个无间道,9个解脱道,及证得9个
灭谛。
会称为顿断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这三界九地的粗粗品烦恼,同时断。
然后顿时断除从“欲界粗中品的烦恼”乃至“有顶(非想非非想处)粗中品烦恼”之间
的9品,(对治这9品的1个无间道,及断除这9品的1个解脱道,并伴随有1个灭谛),接着
断除欲界粗细品的烦恼乃至有顶(非想非非想处)粗细品的烦恼,以此类推,最后顿时断除
(包含正对治)从“欲界细细品的烦恼”乃至“有顶(非想非非想处)细细品烦恼”之间的
9品,(一旦“有顶(非想非非想处)细细品烦恼”的烦恼被断除)然后(这位行者就)现
证阿罗汉的果位。
而要对治或断除色界或无色界的修所断,并不需要投生到色界或无色界,以欲界身就
可以断除了。
因此若是渐断修所断者,需要有81个无间道、81个解脱道、证得81个灭谛,第81个解
脱道是落在无学道(阿罗汉),灭谛也是如此。
若是顿断修所断者,只需要9个无间道、9个解脱道、9个灭谛,同样的,第9个解脱道
也是落在无学道(阿罗汉)的阶段,第9个灭谛也是一样落在阿罗汉。所以能够把欲界细
细品的烦恼、色界初禅细细品的烦恼至有顶细细品的烦恼断除的,就是阿罗汉的智。
(1-3)既非根本定的无间道也非解脱道的声闻修道根本定智
(参阅p22.4:(1-3)不是前述二者任一之声闻修道根本定智。这个分类跟见道的分
类类似,即声闻见道根本定智,分为声闻见道无间道、声闻见道解脱道、及不是前述二者
任一的声闻见道根本定智。同样的,修道也是如此,可以分成三个。)
当中分三:(1-3-1)声闻修道者心续之心一境性地、平等安住于“空性”之智(这
并不是大多数的声闻修道者都有这个能力,只有少数的声闻修道者有办法现观空性),
(1-3-2)(也是少数的)声闻修道者心续之心一境性地、平等安住于“二空”(能所异体
空)之智,(1-3-3)声闻修道者心续之心一境性地、平等安住于“无我”(补特伽罗无我
/补特伽罗独立之实质有空)之智。
8.声闻修道后得智(p23.12 原始科判在p21.-2)
“从声闻修道根本定智当中出定之声闻随现观,(由此可知,后得智一定要出根本定
智)在心续当中具有〔声闻修道后得智〕自己(本身)的补特伽罗的心续当中现行而生者
”,就是“声闻修道后得智”的定义。
(此时后得智必须起现行,亦即后得智的力量必须要非常的明显。)
而其意义就是:在根本定的阶段当中,一个(原本)未现行之道,在后得位的阶段中
现行并发挥道的作用。
这段话清楚说明声闻修道后得智的情况,意即当行者在现观补特伽罗无我(补特伽罗
独立之实质有空)根本定的状态,此时他的心中有很多的道是不起现行,当此行者从现观
补特伽罗无我根本定中出定后,原本不现行的道,到了后得位起现行发挥功用的道,即是
此处所说的声闻修道后得智。
对于已经在修道阶段的行者来讲,当他从现观无我的根本定出定到了后得位,譬如他
去行布施,这个布施的心就是后得智;或者别人做了会令他起瞋的事情,但他安忍下来,
此时安忍的心也是后得智;或者他断除杀生的心也是后得智。
如果在未入道者的心中有这些布施的心、安忍的心、断除杀生的心,则不能称为后得
智,因为他们连“道”都还没有进入,但这些心可以说是福德资粮、善行,但不能称为后
得智。
在根本定阶段,主要累积智慧资粮,而在后得位阶段,则主要累积福德资粮,因此在
声闻道中,有累积定义具足之二资粮的情况。在根本定阶段中主要是在现观无我,此时主
要是累积智慧资粮,在现观无我的根本定中,其它不是现观无我而属于福德资粮的部分,
是潜伏、或是不起现行的状态。
为什么在根本定的状态主要是累积智慧资粮?即是因为后得智并未起现行;而在后得
位的阶段是倒过来的,此时是后得智起现行,现观无我的心变成是潜伏的,后得智起现行
的时候主要是累积福德资粮,因此在声闻道中,有累积定义具足之二资粮的情况。所以并
非大乘才累积福智二资粮,声闻道也有。
至此已经谈了声闻修道根本定智、声闻修道后得智。
接着要谈(3)既非根本定智亦非后得智的声闻修道。
在(1)声闻修道根本定智,起现行的是现观无我的智,(2)声闻修道后得智,起现
行的是后得智。这二个阶段都是有起现行,(3)既非根本定智亦非后得智的声闻修道的
阶段,虽然根本定智及后得智都有,但是都是不起现行的状态。
所以,(1)声闻修道根本定智、(2)声闻修道后得智、(3)既非根本定智亦非后
得智的声闻修道的差别,在于(1)、(2)都是有,而且是起现行的状态;而(3)虽是
有,但是并没有起现行的状态。
(注:以时间而言,修道位行者只处于根本定智或后得智两种状态。既不是根本定智
也不是后得智的修道,不是第三种修道位的时间状态,而是在根本定智或后得智两种状态
下潜伏不起现行的心。)
9.既非根本定智亦非后得智的声闻修道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