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掀开经本,九十二面倒数第三行下半段念起。
“以是菩萨,于第一阿僧祇劫,将欲满故,即于真如法中,深解现前,于是心心实相
,念念真如,行行圆融,修金刚三昧定,集一切行法门,深入理观,转更增明,入佛果海
,故云从是十长养心,入坚修忍中,十金刚心向果也”。这一段在这一节里面是相当重要
的。第一阿僧祇劫满的时候就是三贤位满,这个地方是讲的十回向,就是十回向将满,将
要登地。
“于真如法中,深解现前”。初住菩萨就契入真如法,但是所见的真如不够深、不够
广。譬如月亮,初二、初三的月亮只有一个月牙,那是真的月光不是假的,是真的,比起
十五的满月那相差悬殊太大了。十五的月光就好比是等觉菩萨,初二、初三的月亮就好比
是初住菩萨,刚刚见道。所以虽然是真如现前,但是不够深、不够广。但是从这以后他的
修学跟我们一般人不一样,那就是此地所讲的“心心实相,念念真如”。所以见道之后这
就修道,修的就是这个道。这两句我们每个人都会读,而且都读得很熟,在平常当中都能
说得出来,可是怎么样?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就是实相跟真如是含糊笼统,究竟什么
叫实相、什么叫真如没搞清楚,所以在境界里面你不会修,你得不到受用。其实这在讲席
当中常常念出来提示,实相,相是相状,实是真实;真如,真跟实是一个意思,决定不是
虚妄的,如也是讲的相,所谓是性相一如,性相不二,这是真相,真相就是实相。
心心实相,念念真如。心心念念是什么意思?就是觉而不迷。心心都是实相,心心是
相续,念念相续没有间断,你的心念所对外面的境界就是真如实相。跟诸位说这就是见性
以后,法身大士所修学的境界。我们平常也能说得出,但是我们在这个相上立刻就迷了。
怎么叫不迷?如果知道这一切万象,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个相都是真如本性变现出来的,这
一切相就是心,这一切相决定平等。如果我们心心念念都以这个做境界,那你就是法身大
士。如果在这个境界里面还起心动念,还有是非人我,还有高下差别那就迷、不觉了;换
句话说,如果不是心心念念实相真如,那就是心心念念迷惑颠倒。
你迷的是什么?迷的实相,颠倒的是什么?颠倒的真如,就是这么回事情。我们偶尔
也能够发明、也能够觉悟,可是怎么样?这时间不能相续。譬如我们读经、在讲堂听讲,
有那么一刹那很短的时间相应,这个时候心境一如,可是第二刹那又迷了,又起心动念了
,这难就难在这里。这两句是心地功夫,完全讲的是觉正净,完全说的是觉正净。因为实
相是觉悟的相,真如也是觉悟的相,既然是觉了当然就是正知正见、清净无染,确确实实
是这个样子。
下面这几句是讲的行事,也就是《华严经》上善财童子所谓的修菩萨道学菩萨行。心
心实相,念念真如,这是修菩萨道,就是存心,我们用心要这样的用心,这个心是真的不
是假的。学菩萨行,菩萨行是讲事,日常生活当中,那要学的是什么?行行圆融。圆融就
没有障碍,菩萨是得大自在,不圆融就有障碍、就有烦恼、就有苦受。我们想的是为什么
不能圆融?当然是有障碍的,障碍从哪里来?障碍从迷失实相,不晓得万法皆如、不知道
万法皆真。这迷失了,所以才有许许多多的障碍,叫自己起惑造业受报。我们在《华严经
》里面看到善财童子参学,五十三位善知识代表我们社会上各行各业,男女老少,你看他
们是不是行行圆融?善财童子的参学就是学圆融,就是学自在无碍。我们把这个话再说得
白一点,诸位更容易领会一点,圆融就是随缘,随缘就自在。随缘里面什么?没有执著、
没有分别就是圆融,你有分别、有执著就不圆融,那就不能叫圆。
为什么这样修?修金刚三昧定。在行行圆融里头,原来要修定,这个修定就是《金刚
经》所讲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修这个。一有分别执著,金刚三昧定就没有了,金
刚三昧定究竟是什么?跟诸位说这是念佛法门里面的理一心不乱。诸位念佛如果要希望得
到一心不乱,你要不用这个原则决定做不到。可以做到功夫成片,这可以做到,要想念到
一心不乱做不到,为什么?一心不乱里面,一心不能有分别,有分别是二心,二心不是一
心,用三心二意去修一心不乱那怎么能修得成功?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必得要舍去一切分
别执著才能修一心不乱。
我们自己之不能成就,要晓得自己毛病在什么地方。佛在经论里头时时开示我们,处
处提醒我们,我们自己要觉悟,这就讲修定的重要。不修定不能开智慧,智慧是从定中生
的,智慧要不开不能断无明,换句话说,你的根本烦恼不能拔除,纵然你有断证的功夫,
你断的是枝叶,断枝叶如果力量控制不住,烦恼就又深了,为什么?根没拔掉,好像树一
样,把它锯掉了,但是根还在土里面,到了明年它又长出来。所以要晓得无明烦恼是根本
的烦恼!一定要从定慧那个慧的功能才能够照破无明。所以我们念佛念到什么时候才能开
智慧?念到理一心不乱就开智慧,事一心还不行,事一心属于禅定,是念佛三昧。理一心
就开智慧了,开智慧就断无明,所以断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见一分本性,这是理一心
的境界。
“集一切行法门,深入理观,转更增明,入佛果海”。这四句就是开智慧,从什么地
方开的?从金刚三昧定里面现出来的,所以修行这个认识非常非常之难,这是讲见解,见
道难!见道好比是真正找到这条道路,这个路被你找到、被你发现了。如果这个路都没有
找到,诸位想想怎么个修法?你那个修是盲修瞎练,那是白费时间,大经上佛常讲的无益
苦行。修行很苦但是到后面没利益、没结果,这个苦是白吃了,所以一定要先见道而后才
能修道。但是说到真正的见道谈何容易?
在末法时期,唯一真正能够成就的是念佛法门,我们想建一个念佛道场这都不是容易
事情。这个道场如果从早到晚就是一声佛号行不行?行,可是那要大善根的人才行,才能
成就,中下根性在这种道场不行,为什么?他疑惑太多,所以这才要讲经,要大家在一块
互相研究讨论。你在用功如果有疑惑那个疑要不断,它是障碍,不但障碍一心,甚至于障
碍功夫成片,它是障碍。还有迷惑的地方,还有与日常生活当中有抵触的地方,时时刻刻
会有的,所以讲经无非是教我们断疑生信,去掉我们菩提道上这些障碍,让我们早早的成
就。
所以这多少年以来我们都向往著,如果能够有一个道场每天有四个钟点讲经,有四个
钟点念佛;先不要求多,因为现在人的根性比不上古人。古人是一天可以八个钟点念佛,
八个钟点听经,现在我们只好打对折。十六个小时吃不消,那个道场恐怕大家来个两天,
第三天决定不想来了,为什么?没有办法,精神不够。所以我们只想一天能够用八个钟点
功到十个钟点,希望能有这么一个道场出现,可是这个事情难。人有善愿,天必助之,天
都肯帮助何况佛菩萨!我想这个善愿会成就的。可是我们不能希望太多人来共修,那个很
难,如果你要这么期望着,将来恐怕会失望的,能够有十个、八个在一块进修做得到,不
难做到,所以我们的期望也只能期望有十个、八个。这是一条正路!这是今日之下所讲的
见道,这个见道不是凭我们善根福德去见道,当然与善根福德也有关系。这是什么?是我
们真正信受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教诲。
他老人家在《大集经》里头告诉我们,末法时期净成就,再看看古来祖师大德们的榜
样,那些有大成就的人无不是一门深入,老实修行。一门深入,一门真正入进去了,一切
法门都得到,所以智慧开了,集一切行法门,智慧开了,所谓是一经通一切经就通了,都
通达了。一个法门入进去是门门都进去了,好像我们这大讲堂四周围好多个门,你从任何
一个门进来岂不是都进来了,这个道理不难懂。进来是见性,无量无边法门他的目的都是
见性,所以你唯有修一个法门才能进得来,进来之后你所得到是一切法门无量法门。深入
理观,没进来你这个观不深,进来之后这才真正叫深入理观,转更增明。定一天比一天深
,智慧一天比一天增长,正是所谓念念趣入如来果海。“故云从是十长养心,入坚修忍中
,十金刚心向果也”,这果是无上菩提,这是解释经里头这一句的意义。
下面再跟我们解释什么叫十回向。“何名十回向心”,底下这十种心跟前面讲的义趣
是相同。十回向菩萨有十个位次,这十心是位位主修的,不是初回向修信心,二回向先修
念心,不是的,每一个位次上统统都修学。虽然统统都修学,这里面也有在偏重,譬如说
初回向他十种心都修,偏重在信心上,信心要紧!从初信位我们就讲到信心,到现在还是
讲信心,此地讲的信心跟前面有浅深程度上的不相同。你看十回向他所修的信心。
“一者信心,但信自心,决定成佛,永无疑执故”。我们想想我们有没有这个心,这
个自信心才是真正说是没有疑问的,确实的建立了。他相信自己决定成佛,永远没有怀疑
也没有执著,没有分别执著,这句话很要紧。如果说我相信我决定往生,对这个信念起了
坚固的执著的心念,你们想想会不会有成就?信心虽然坚固,那个执著是障碍,这要知道
。坚固而没有执著,这我们很不容易体会的,因为执著是病!我决定成佛,你决定成不了
佛,为什么?你有我执,只有凡夫才有我执,连阿罗汉都没有我执。成佛,佛是法,你有
法,那是道地的凡夫,不能成佛,所以你要把这个字看清楚,这个句子看清楚。但信自心
决定成佛,没有说但信自我,我决定成佛,没有,如果说我决定成佛,这就有执著,心怎
么决定成佛?
心本来是佛,大经里头岂不一再告诉我们“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心就是佛,佛就
是心!这要相信,我们现在这个心本来成佛,可是问题在哪里?我们现在这个心迷了,得
把这个迷去掉,本来是佛,迷能不能去掉,迷当然能去掉,因为迷不是真的是妄的,迷执
都是虚妄的。马鸣菩萨说得很好“不觉本无”。不觉是迷,本来没有。你如果能这样的相
信,自己这个心是佛,没错,一切众生的心是佛也没错,一切诸法的性是佛也没错,岂不
是前面所讲念念真如,心心实相!这个地方我们就能够发现自己的病根之所在。我们为什
么不能成就?为什么这样愚痴?为什么这样颠倒?我们所迷失的只有一个东西,就是把自
心迷失掉了。
自心起不起作用,还起作用,见色闻声依然是自心的作用,这个作用里面带了深重的
迷惑,不是不起作用,起作用。这个迷惑是什么?迷惑就是坚固的执著,我们不讲细的,
那个细太微细,讲了也不是我们的境界,我们讲最粗显的贪、瞋、痴、慢、怀疑,对自己
没有信心。我们在《弥陀要解》里面讲过,讲信愿行,蕅益大师给我们注出来这个信,他
提出来六条纲领。第一个就是信自己,我们第一个就是不相信自己,自己不相信自己,佛
菩萨帮不上忙,没有办法。佛菩萨能够加持的、能够帮助的是那个有自信的人,佛菩萨的
神力可以加持得上,可以帮助他,对于自己没有自信心的人,佛菩萨能力加不上,能力真
的是无量无边,加不上!
所以菩萨修行到这个地方还是永无疑执的信心现前了,这就是大经里头常讲的一切众
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当作佛,对于这个一点怀疑都没有,这叫没有执著。一切众生当
然包括自己在内,自己没有说在一切众生之外的。由此可知,古德所说的话没错,这个净
土法门万修万人去!什么人修?有自信心的人修。但信自心,决定往生,这个人这一生他
当然往生,决定没有疑惑。道场、环境是一个增上缘而已,只要我们发这个心必定得到增
上缘,那就是佛菩萨神力加持上了,你没有信心佛菩萨有能力加不上,你有信心佛菩萨这
个力量马上就加上。
“二者念心,念念不失一切诸佛正智,于大乘六念,常觉常施,一合相故”。这里一
看这个念心的境界比前面所讲的确实深广得多,这个地方最重要的就是念念不失一切诸佛
正智。正智就是根本智,根本智是无知,《般若经》讲“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换句话
说,这个意思就是说念念心地清净。这个清净心就是如来的正智,再说得明白一点就是一
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就是如来的正智。一心,我们在讲《弥陀经》的时候说过,《弥陀经
》里面讲的一心能入,《华严经》的一真法界是所入。你没有得一心,一真法界不能现前
,如果你要是证得一心,这个境界马上就变成一真法界。境随心转,一切唯心造,心一,
法界也一,法界就一真;心要是乱了,法界也乱了,法界就是十法界、百法界、千法界、
无量无边的法界,心乱了。确实境随心转不是心随境转,心随境转那是妄心不是真心,这
叫你念念不失。在修行里面大乘法里头“六念”,有念天,有念戒,有念三宝。
“常觉常施”。觉是不迷,施是能放下,这都要常常做,不是偶尔做一次,想到了再
做,那不行,那你间断了,念心是不能间断的。一合相,像《金刚经》上所说的小而个人
身心,大而整个宇宙,无不是一合相。一合相是真相,在今天科学也逐渐逐渐对于这个事
情发明了不少。十法界依正庄严无边的色相种种差别,构成这个相状的基本物质只有一种
,这一种是什么东西?阿赖耶的相分,种种差别是这一种物质不同的组合,今天科学家所
谓方程式不一样。如果我们有能力自在的改变它的结构,一个物质要它变成什么就变成什
么。我们要它变成金,用那个金的方程式组合它就变成金;我要它用银的,换个方程式就
变成银的。其实是一桩事情、一个东西,这是今天科学家逐渐逐渐的发明,晓得基本的物
质是一。我们如果参透这个真相,你对于一切万物取舍的心,得失的心,好恶的心就放下
了,知道什么?万法一如,法法平等无有高下,这个心就清净!才真正不失一切诸佛正智
,这个相就是实相,就是真如。
“三者回向心”,这一章是讲十回向菩萨。什么叫回向心,“回即不住,向即不退”
。这两句话是解释回向最简单、最明了的两句话。回的意思正是佛在《金刚经》上教给须
菩提尊者“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能住,住就错了,为什么?住就有执著,有执著当
然就有分别,这一定的道理。不住心里面干干净净,我们今天讲不落印象,在佛法里面讲
阿赖耶识里头不落种子,不住!事有没有?有,心里头不落痕迹。一住就是迷了,一住就
是邪知,一住就是染污,不住才永远保持觉正净,所以不修回向怎么行?
不修回向的人有一个很容易观察的现象,我们自己要检点自己,嘴皮上回向没用处,
天天念回向偈那是空的,喊口号没用处。不回向有的什么现象?修了这么多年我有很多功
德了,你看你是不是住?如果要是不住的话,我没功德,虽然天天修,天天都舍掉,有没
有?没有。那是修回向心,他心里没有住。如果说我的修行不错,我有很多功德,我做了
多少好事,佛菩萨要保佑我,都叫着相。住相有什么不好处?住相虽然有修行,增长我执
,增长法执。既然增长我执、增长法执,换句话说,增长无明,增长烦恼,所以你的修学
变成什么?变成世间有漏福报,这不是佛法。佛门里面修行修来修去变成世间福报,你看
冤枉不冤枉?
我们要问善事要不要修?要修,不能住相,如果要住相那就是庞居士所示现的好事不
如无事;换句话说,你没有资格做好事,没有资格,因为你做了好事,你在这个世间还是
增长有漏的生死,不如无事。无事你心还清净,还可以当个小乘。大乘法里面天天修善事
,那个修的不着相,三轮体空!三轮体空就是回向心。相是什么?相是进步、精进,精进
不懈。修布施、持戒、忍辱、禅定、般若,修四摄六度无量法门,精进不懈,虽修怎么样
?虽修绝不执著,修而无修,无修而修,这就叫回向心。
所以《华严经》里面教给你回向,回向有三种回向菩提,回向实际,回向众生。实际
就是真如理体,真如本性。完全与真如本性相应,真如里面没有迹象,你做的这个事情心
里不能有迹象。菩提是?菩提是觉、是智慧。回向众生这一条是事,修再大的福报叫众生
去享受,增长慈悲心,回向菩提增长清净心,回向实际增长平等心,就是菩提心里面的直
心、深心、大悲心。回向实际是直心,回向菩提是深心,回向众生是大悲心,与菩提心完
全相应,这才真正叫做学佛,才是如理如法。所以佛子诸位在经论里头细细去观察,个个
都是非常谦虚的,没有贡高我慢的,没有自以为是的,都是自谦而推崇别人。我们要从这
个地方去注意、去体会、去学习,几时能看到每个人都胜过自己,你就入了好境界,真正
看到东西,真正见到。
所以佛眼睛里看一切众生都是佛,菩萨眼睛看一切众生都是菩萨,我们几时能看见一
切众生都是佛?看一切众生都成佛,自己当然成佛了。所以你要问我到底有没有成佛?很
简单,你看一切众生有没有成佛?看一切众生都成佛了,证明你自己成佛了,看一切众生
都成菩萨了,自己也是菩萨了。一点没错,如果看凡夫,我自己当然是凡夫,所以自己功
夫到什么程度不要问人,自己反省反省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为什么?理论上讲境随心
转,如果我是个佛心,大地众生齐成佛道,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没错,境随心转,一定要
懂这个道理。就是不回向不行,回向就是三轮体空,精进不懈,这两个意思合起来叫回向
。
“于此无上金刚菩提”。这一句话是说如来果地上的觉心,也就是我们自己的自性。
“心心入空,而无去来”,这一句话就像六祖大师所说的“本来无一物”,空的意思是本
来无一物。心是空寂的,无有一物,清净寂灭。去来那就是有物,有去有来,二法,那就
有物,此地这个去来就是指一切对待之法统统没有了。既然没有去来,有没有生佛?当然
也没有,如果有众生有佛,生佛是二法,染污了你的自性。经上常讲生佛众生三无差别,
无差别就是一,一就是空寂。我们说一,凡夫难,难在哪里?难在他着相,他不能不着相
,说到一他就执著有个一,他就分别有个一,那又错了,又落到第二义里头了。一也没有
!
所以禅宗提出一句“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这是什么?是为那个执相的人提出来的
,其实佛说万法归一,那个一不是数字,而我们把它当作数字看的。把它当作数目字来分
别、来执著,所以错了!你到这一关口不能突破。这一个一是什么?是没法子,你只好用
这个来代表。你要在这个地方去体会、去悟入,这个一就是真如本性,就是清净无为,就
是六祖讲的“本来无一物”。诸位要从这些言语里面去体会里头的意思,决定不能执著言
说,像六祖说本来无一物,你还执著本来无一物,那就错了,你已经有了,你有一个本来
无一物,不是又有了?连本来无一物也没有,那才叫真的本来无一物。
文字、言语决定不能执著,所以佛在四依法里特别教诫后学“依义不依语”。你要体
会里面的意思,把言语、文字统统给它离开,舍离掉,意思才真正知道,恍然大悟,才能
够入境界。由此,我们又明了,我们今天为什么不能够大开圆解?不能大彻大悟?还是古
人的一句老话,死在文句之下,听讲死在音声之下,死在言语文字里头,这一关不能突破
,不能突破你所听的那点意思,是相似的意思不是真实的。是不是听懂了?好像是听懂了
,不是真懂,真懂就开悟、就悟入了。好像是懂又好像不懂,是不是这个境界?所以我们
晓得这个病根在什么地方,是我们没有回向心,病根在这个地方。我们这个心境空不掉,
没有办法脱离对待这个法。这个对待法也就是爱因斯坦所发现的相对论,没有办法离开相
对的这个范畴。佛法妙就妙在它超越这个相对的范畴,相对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因为相
对是二法,这个地方所举去来就是二法,就是说相对的法。
“幻化受果,深深心解脱故”。这就是菩萨的大慈大悲,菩萨可以不再回到十法界来
,不需要来,可是他还是不舍众生,还是随类化身帮助一切众生。虽然帮助一切众生,刚
才讲他也不住相。幻化受果这四个字太妙了,如果要讲真相,诸佛菩萨的示现是幻化受果
,我们一切众生的果报又何尝不是幻化受果?这一个事实只有佛菩萨眼睛里面才看得清清
楚楚,如果一旦见到这个事实,自己解脱、自在了!就像《金刚经》上所说的“一切有为
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那不是幻化受果是什么?何况经典给我们
说得很明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今天亏吃的什么?就是佛讲的是不错,我们
也懂得了,还是把一切事相当真,没把它看作虚妄,还是斤斤计较,坚固执著,所以你心
里面生重重结缚烦恼,不得解脱。菩萨以无量的善巧方便在这里诱导我们,唯一的一个目
标就是希望我们能悟入实相。
“四者达心”,什么叫做达心?底下有解释。“达即通达,照彻无碍,内外清净,空
空如如,相不可得故”。达就是明了,明达,对于这个事实真相观察的一点都不错。照彻
无碍,照是智慧的观照,彻是彻始彻终,从因到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内是讲心性,外
是讲境界,内外就是讲的心境无有一法不清净!为什么心境都是清净的?心是空的,境也
是空的,虽然无边色相,诸位要晓得当体皆空。我们都晓得佛在经上常讲诸法无自性,无
自性这个性当作体性,没有自体,因缘和合而有,因缘离开就空了,所以一切万法只有一
桩事情,是缘聚缘散,这个讲法就是方便说,对我们初学的人讲我们容易体会。再往深处
一看,因缘也不可得,所以这个因缘所生法,这句话的含义很深,凡夫看起来浅看、浅解
,一切法里缘聚缘散的好懂;深位的菩萨听了这句话,万法皆空。
因缘所生法,告诉你这一切法既然是因缘所生的,那一切法没有自性,一切法当体即
空,所以境也是空的。不但心空,境也是空的,心境俱空他有什么障碍?当然没有障碍,
心境不空就有障碍。小乘人心空境不空,所以他有障碍,心空什么?小乘里没有我执,他
有法执,他知道我们这个身心是四大五阴因缘聚合的,当体即空,他知道,所以他能证身
空,没有我执,心空了。他执著五蕴四大是有的,法执,换句话说,境没有空,他不能见
性,他有障碍。唯有大乘菩萨真正了解,他有甚深的般若智慧,像《心经》里面所讲的“
照见五蕴皆空”,原来四大五蕴也是因缘所生法,也是当体即空,这个时候才能真正证得
心境俱空。
“内外清净,空空如如”。如怎么讲法?如是讲相如其性,性如其相,性是空的,相
也是空的,性相不二,性相一如,所以告诉你相不可得。相有没有受用?有受用,不可得
。不可得你一定要想得,这是个妄想,这是苦恼!得不到的东西偏偏想得到,这是苦。增
长贪执,得不到,诸位一定要觉悟。现在得到,你有财产、你有房屋,你有好多好多都是
你的,如果一口气不来,那是谁的?你得到了吗?得不到。不要以为我现在很健康,我还
能活多久,人命无常!今天我出去转了一下,早晨出去到大溪石门水库到那边去转一下,
开车的同修告诉我,他来的时候在路上看到两起车祸,就看到有车祸死的,人命无常。他
年纪轻轻的,骑个摩托撞撞,那个寿命长得很,哪里晓得一次车祸粉身碎骨,他代表什么
?哪一样是他的?连这个身体都不是他的,他没带去。
没有一样是自己的,没有一样东西能得到,要觉悟。所以菩萨觉悟到,他自在,他晓
得这个事实真相,他不但对于这个身外之物他绝不留恋,有,他自在受用,没有,他也很
自在受用,他连这个身他也不执著,这叫真正得到解脱、得到自在。所以要记住相不可得
故。因为相不可得,所以佛才教给你“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假如这个相可以得,佛不
会说这个话,说这个话违背了情理,那讲不通的。是因为实实在在不可得,佛才这样慈悲
教诫我们,就是一切相无有一法不是因缘生的,无有一法不是因果定律。连我们世俗人都
知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所谓前定就是因缘所生,所以在一切相里面不取不舍。你
取相错误,你舍这个相也错误,这叫随缘。有取的心,这个心是迷了,有故意的把它舍掉
,要远离它,这个心也是迷心,所以觉心里头是自在的。觉心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不
变是觉正净,这个不变能随一切缘,在随一切缘里面自己还是觉正净。觉正净是真正的自
己,除觉正净之外都不是自己,都是自己变现出来的境界,就跟此地所说的“幻化受果”
,这句话说得妙极了。深深心解脱,内外清净,空空如如。今天晚上这个座,诸位能够记
住这四句,能够体会这四句味道,那就很有受用,我们就讲到此地。
==
佛子诸位在经论里头细细去观察,个个都是非常谦虚的,没有贡高我慢的,没有自以为是
的,都是自谦而推崇别人。我们要从这个地方去注意、去体会、去学习,
几时能看到每个人都胜过自己,你就入了好境界,真正看到东西,真正见到。
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