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释十向名
请掀开经本,第九十面倒数第三行“释十向名”,是解释十回向。请看经文:
【诸佛当知。从是十长养心。入坚修忍中。十金刚心向果。一信心。二念心。三回向
心。四达心。五直心。六不退心。七大乘心。八无相心。九慧心。十不坏心。】
这一段是经文。下面是大师给我们的讲解,我们看注解,“此释十回向心,名德位也
”。此是指上面我们念的这一段经文,是解释十向菩萨心名德位。“回向心者,因前二位
所修所证”。前二位是讲的十住位、十行位,前面这两位实际上是二十个位次所修所证。
“一切智行,不堕不退不住,空假不立,心心回向,真如平等,法界理中,名回向心”。
这一段我们要讨论一下。初住菩萨就是依菩提心修行,我们常讲发菩提心,换句话说,就
是依智不依识。我们在四依法里面讲依智不依识,智是理智,识就是感情,就是我们通常
所讲的。但是为了怕大家还有误会,因为我们凡夫所讲的智还是感情不是真智慧,为什么
?那个智是从意识心里面发生的。换句话说,就是佛法里常讲的世智辩聪。究竟什么叫做
智才是符合佛法里面的标准?其实讲起来也不难懂,经论上常常告诉我们,无分别智,离
开了分别执著那就是智,就是佛法里相应的智。如果这里面还有分别执著存在,这个智是
世间的聪明智慧,就是佛经里面讲的世智辩聪。
由此可知,世间的理智跟佛法里面所讲的理智,所不同的地方一个是有分别执著,一
个是没有分别执著。换句话说,一个是用第六识、第七识,一个是不用六、七识。不用第
六识,他所用的就叫妙观察智,不用第七识,他所用的就叫做平等性智,所以我们讲的四
依法里面所说的依智不依识,识就是八识,智就是四智,这是我们一定要把它辨别清楚的
。你会用了你就是初住菩萨,你要问究竟什么样才能到初住的地位?你会用就是初住,所
以这个行叫一切智行,行是行为,所有的行为都是建立在四智菩提上的;换句话说,不是
依八识五十一心所。我们凡夫的行为是依心心所而发的,这叫凡夫,起惑造业;依四智菩
提那是智行,这一种行才是真正的叫净行,清净行。
他不起惑,他也不造业,所以他“不堕”,不堕是他不堕三途;如果再说得清楚一点
,他不堕凡夫,他不会堕落在凡夫道里。第二个他“不退”,这个不退是讲他的功行不会
退转。我们在《弥陀经》里面读到三不退,那是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一般讲的难信之法,
西方极乐世界凡夫的地位,天人的地位就不退,就不容易!一般讲你看到初住菩萨才不退
,本经是别教一乘,当然这个地位没有圆教那个高,别教一乘,它是一乘法,在大乘之上
,到这个地位才不退。我们要问他为什么不退?底下这一句太好了,他“不住”。有住就
有退,他不住!这不住正是像《金刚经》里面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实在是
非常高明,所谓不住也就是六祖大师所讲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心里面清净至
极,一个妄念都没有,禅家所谓一丝不挂,心里面干干净净什么都没有。心里面有一样东
西就叫住。
所以我们念佛人有没有住?有住,我们希望把这个心住在佛号上,这样才能往生。不
住不是更好吗?是更好,做不到。你要不住在佛号上,你心里面一定是想东想西,没有办
法叫你不生妄想。纵然是一个妄想都没有了,变成无想定那还是错了,所以难!这个理要
不透彻,境界要不能够契入,有念是错,无念也是错。到底怎样才不错?你们读《坛经》
,像六祖那样就不错。六祖不住,心里干干净净一个妄念都没有,他又修福是又修慧,福
慧双修,又干干净净是一尘不染,这就叫中道。心地清净,本来无一物,不住一物;每天
修福修慧,不住空,空有两边都不住,这样才行。修无想定的人他住在一边,他住在空的
那一边,有的那一边他舍掉了,他住在空那边。所以空有两边都不住,这才叫做真不住。
所以佛法不是消极是积极,修无想定的那是消极,他住在空里面。所以哪一位菩萨不是积
极的利益一切众生,而自己守在清净无为。这是菩萨!
“空假不立”,空假是相对的,空是讲的理体,本性是空寂;假是讲从体起用,所现
的是十法界森罗万象,心地的清净不但不著这些假相,依正庄严他不执著,连这个寂静之
体他也不执著,完全没有分别执著,这一种境界才叫“心心回向,真如平等”。这是用这
些句子把这个境界、那个真相给我们描绘出来。我们也常常在讲席当中劝勉同修们要修平
等心,平等是真心,平等与真如相应。平等心的自受用就是清净,平等心的他受用就是大
慈大悲。所以十住菩萨修的是平等心,偏重在空上,万法皆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偏重
在这上。而十行位的菩萨从空出假,偏重在假上,他教化众生,知道一切法是假有不是真
有,所以在一切法里面他没有取舍得失。到十回向菩萨这是从体用上超越了,完全是走到
中道。两边不立,中道不存,这是真正的超越,与真如平等、法界理体完全能相应,这叫
做回向心。这是给我们解释回向的意思,也就是科题,下面就逐句、逐句给我们解释经文
。
‘诸佛当知,从是十长养心’。这两句是总结前面,因为十行位的菩萨是修十长养心
。‘入坚修忍中’。这以下就讲到本位,就是十回向位。从经文里面很明白的看出来,十
回向的菩萨是由十行位的菩萨升级提升上来的,是以十行为基础,这也就是说明修行的次
第。十行位的菩萨是以十住位为基础,十住是以十信位为基础,由此可知,他是渐次循序
而提升的。这在三贤菩萨位,这叫上贤,三贤菩萨位里面最高的,再往上去就登地了,那
称为圣人,十圣。
“言从是等者”。言就是说,说从是十长养心入坚修忍中这一段文,“繇前十行,如
苗增长,华果敷实,将华落果成时,更加坚勇其心,不被魔外侵损”。这是大师用比喻来
形容这一位菩萨的地位。他是由十行位将他的功夫再往上提升,好比我们种稻子一样,先
有秧苗逐渐、逐渐的增长,长大之后开花结果,十回向就好比将要华落果成。华落就是三
贤位修满了,三贤位毕业了。果成就登地,到地上菩萨了,这是果成。这个时候菩萨绝对
不自满,在这个时候是更加坚勇其心,那个心更坚固,更勇猛精进。
“不被魔外”,魔是指障碍,外是指外道。魔在《八大人觉经》里面讲有四种魔,这
是佛门里最普遍、最常说的。第一个是“烦恼魔”,魔是障碍、折磨,烦恼障碍你、折磨
你,我们叫烦恼魔。“五阴”也是障碍你,色受想行识叫五阴魔。“死魔”这个东西也麻
烦,我们这一生修了几十年了,道业没成就寿命到了,功夫不能够继续用下去,必须要中
断,这死魔是逼迫你功夫一定要中断。纵然是来生再得人身继续来修行,至少要耽误十几
二十年,你总得二十岁才能修行,你的功夫就耽误了;再一投胎有隔阴之迷,前生的都忘
掉了,什么都要从头来起,这个事情相当麻烦,就是死是魔!末后一种叫“天魔”,天魔
,外道也包括在这个天魔里面。
实际上这个天魔,你功夫没有成就,天魔不来找你麻烦,为什么?你对他还没有造成
伤害,你功夫要成就了,对他造成伤害。因为他很执著,他认为这个大千世界是他的领土
,这里面一切众生是他的臣民,你要想越界、要想出去,出境不回来了,他不高兴,所以
他一定想种种方法来拦阻你,不让你成就。所以你看释迦牟尼佛示现成道,八相成道里面
有降魔,魔以种种的手段来障碍他。不到那个时候魔不会来的,你要是有天魔来找你,那
你有相当功夫了,不是个普通人。
可是这外道很麻烦,这个外道我们受他的扰乱,多半是我们对于佛法的理论认识不清
楚,信心不够坚定,听到人家说一说心就动了,赶紧去跟他学去了;那个人又放光又动地
又有什么神通,赶紧去了,这就是被外道欺骗了。那些小小的神通,魔有鬼也有,有些人
修学的时候他也能有。人有是两种,一种是他自己修成的,那算是有相当功夫,另外一种
是魔附在身上,有神通。像《楞严经》里面所讲的五十种阴魔,就有许许多多地方说明是
魔附在这个人身上,他就能现神通,知道一个人的过去、现在、未来,也能够给人治病。
一旦这个魔要是离开身体了,他所有的能力统统失掉,这个时候他就要遭难了。经上跟我
们讲得很清楚。
佛门里面有没有用神通来教化众生?有,决不是平常的,决不是随随便便的。《神僧
传》里面就有不少,那是在一种特殊的状况之下,以这个手段达到非常的效果。佛法里头
决定没有以神通来教人的,有神通来接引人,没有用神通教人的,为什么?诸位一定要明
白,佛法修学的目的是无上正等正觉,不是神通!梵语称之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
佛法所修的、所求的!所以佛法不是求神通,更不是修神通,绝对不羡慕神通,我们要记
住这一点就不会被外道扰乱。
而佛法的修学,我们在讲席当中一再提示诸位,这最重要的纲领,只要是佛法,他一
定是修觉正净。那就是我们课诵里面的三皈依,离开了三皈依决定不是佛法,诸位要明白
这个道理。六祖讲得非常明白,皈依佛,佛是觉悟的意思,觉而不迷,我们在任何法里面
,世间法、出世间法;有情世间、器世间乃至于智正觉世间,诸佛菩萨的境界决定不迷,
觉而不迷,这就叫皈依佛;法是说的正知正见不是邪知邪见,不是妄想执著,妄想执著都
是邪知见。离开一切妄想执著,离开一切邪知邪见,依正知正见,《法华经》里面所讲的
入佛知见,那就是正知正见,这是皈依法;僧是表心地清净,净而不染。佛法所修的是觉
正净,佛法所求的是无上正等正觉,没讲神通!你觉正净修到相当的程度,神通是本能,
我们本有的能力,这个能力就恢复了。
换句话说,我本能现在不能现前是被迷、邪知见、染污所障碍住。把这三样毛病去掉
,我们觉,我们正,我们净,这个能力马上就恢复。由此可知,那个神通有什么可羡慕的
?应当羡慕什么?羡慕人家觉而不迷,我迷而不觉,要羡慕这个才好;羡慕人家正知正见
,我们自己邪知邪见;羡慕别人清净不染,我们是处处染著,这就对了。如果你要是羡慕
神通,你必定会被外道勾引去,那你必定上当。所以菩萨在这个地位上,四种魔没有办法
伤害他,一切外道不管耍什么样的手段也不会动摇他,回向位的菩萨。
“此位于六性中,名道种性”。你看在六性里面它比前面的地位提高,从性种性提升
到道种性,道种性怎么讲法?底下给我们解释得很清楚。“因修中道”,菩萨修的是中道
,前面讲“空假不立”,真空妙有两边都不放在心上,这是修中道,诸位这中道怎么修法
?就是日常生活,待人接物,心真正的是觉正净,既不著空也不著有,既不离空也不离有
。
所以修行是生活,特别是中道。单修空的人有的时候他逃到深山里面不与人接触,他
怕人妨碍他修行,那是偏重在空里面;还有一些尤其像我们近代,作佛事、做法会处处攀
缘,著有。修中道的菩萨他也做法会,他做法会他不攀缘,这是中道,有志一同的大家来
修,志趣不投的绝不勉强,所谓是来者不拒,去者不留,这是中道。决不会说我一定要多
少人,人愈多愈好,想尽方法去拉人,那就落在假有里头了,著有,什么都不做着空了。
得空有两边都不著,这是修中道。在事相上每一天按照功课,循规蹈矩,一天都不空过,
就是到等觉菩萨,像大势至菩萨还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你就晓得他这一句佛号一天到
晚从来不中断,不著空,虽然这一句佛号是昼夜不中断,他三轮体空,不著有,空有两边
都不著!
窥基大师的《弥陀经》注解就是《通赞疏》,我们很快的就会印出来。《弥陀经》实
在太好!这个好处我是学佛学了三十年才发现,才发现这个好处,从前哪一个人给我讲《
弥陀经》好,我不相信。我看它总是怎么也比不上《法华》,比不上《华严》,比不上《
楞严》。《法华》、《楞严经》都读完了,再回头看看《弥陀经》,好,比《法华》、《
华严》、《楞严》好得太多!所以一切经我都愿意放下,这个经是欲罢不能,太好了。
这个注解印出来之后,接着我还打算印一个本子,那就印《要解》,我们现在讲堂用
的要解讲义是圆瑛法师《讲义》,我们单单印《要解》,就是《净土十要》里面的《要解
》。过去曾经印过一次,我印过三千本跟诸位结缘的,但是那个本子都送完了,现在一本
都找不到。那个三千本我是为我母亲印的,我听说我母亲在大陆上有病,我印三千本给她
培福,她现在病好了,经本也送完了。那个本子后面是附的有莲池大师的《自知录》,这
个两个本子合起来印的,也很薄薄的一个小册子。现在我还想印,还想印就是后面附什么
?现在有三样东西,一样就是莲池大师《自知录》,跟过去的本子完全一样,另外一种就
是附《西方公据》。《西方公据》我现在手头上有六种不同的版本,我跟诸位说其中最好
的一个本子我们印出来了,跟《释门法戒录》,这两种东西合印在一起。那个本子非常之
好,我们已经流通了。另外这几种版本都值得流通,比较简单,所以可以附印在这个经本
上流通。还有一种我考虑就是《西方确指》也好,《弥陀经要解》后面附《西方确指》也
很理想,告诉我们怎样来修学这个法门。
《西方确指》最重要的指导我们用功的方法,这个方法是觉明妙行菩萨告诉我们的。
这位菩萨示现在清朝的时候,距离我们最近,他是从西方极乐世界来的,换句话说,教给
我们这个法门,岂不是最对我们这个时代人的根性。这是最近的,他教的方法就是以一支
香为一个单位,通常我们一支香是一个半小时,所以我们打佛七的时间都是以一支香为单
位。通常念佛堂一天六支香,如果打精进佛七一天九支香,他这个方法在一支香里面是念
一卷《弥陀经》,三遍《往生咒》,一千声佛号,一百拜佛,拜一百拜。这个方法真好,
就是对身体健康他也顾虑到,老坐在那个地方不行,坐久了要出毛病,他坐一段时期叫你
运动一下,叫你拜一百拜佛。这个当中可以休息十几二十分钟再第二支香,第二支香的功
课跟第一支香完全一样,如果打精进佛七,一天十二支香那就是二十四小时,所以的确是
好。这个方法一个人做很好,因为他课程非常的简单,一点都不麻烦,大家在一起做也很
好。这是《西方确指》里面提供我们在末法时期专修净土的一个方法,所以这个小册子值
得流通。
我印《弥陀经要解》四种合刊,我就把这个合在里面,所以我现在想印小册子,这个
小册子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流通到国外去,普遍的劝国外的同修,凡是学佛的一定要念佛!
学其他的法门实在是很难成就。这个法门,古大德一再告诉我们万修万人去,我们在此地
研讨《梵网经》也是明理,对我们念佛有很大、很大的帮助,明理、持戒、念佛,哪有不
成功的道理!所以念佛也是修的中道。
“通达佛法”,这四个字也要讲一讲,不能含糊笼统的过去。法是讲一切法,世出世
间一切事、一切理、一切现相,用这一个字来做代表,全都包括了。佛是什么?佛就是觉
,一切法里面都觉,都不迷惑就叫做佛法,如果在一切法里迷了,这个法就叫世间法。世
间什么意思?世间就是有分别、有执著,世有过去、现在、未来,你要不分别哪有三世?
间,讲十方,界限,讲世界就是你心里头起了分别执著,离开了一切分别执著就没有世界
了,那就叫一真,一真法界,就叫一真了。一有分别执著一真就没有了,就变成十法界了
。所以这个佛法就是对于一切法觉而不迷,他能够通达。这个通达不但是觉而不迷,把这
个觉而不迷的法完全应用在生活上,这种生活才是真正的、究竟的美满幸福!我们世间人
常常心里想的、追求的真善美慧,通达佛法的人才能真正享受到真善美慧的幸福生活。这
叫通达佛法。
“能起一切众生菩提道种故”。这一句是讲他利益众生。前面所讲“通达佛法”是自
利,自受用,以自己享受为重。至高无上的幸福美满的生活,他自己有这么高的享受,必
定影响别人,别人一看他,他跟别人就不一样,所以说超凡脱俗,当然能叫一切众生对他
起尊敬心、仰慕心。那一定会请教他,你这么自在,这么样的幸福,你这个到底从哪里来
的?那菩萨就会告诉他,应该要如何修学你才能够得到,所以能够启发一切众生菩提道种
。菩提就是觉悟、就是觉行,道就是修学,特别是着重在存心,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怎
样用心。存心用道叫做道,生活叫做行。所以佛法的修学就是这两大纲领都统摄了,一个
是修菩萨道,就是修我们觉正净的心;学菩萨行,就是学习觉正净的行事。待人接物表现
在生活一切事相上,这就是佛法。所以自行当中就有化他,化他当中就有自行,所以通达
佛法跟起一切众生菩提道种是相辅相成的。
“于六观中,此名向观”。向就是回向。“谓向法界真如实际”。所以我们通常讲回
向,回向有三个目标,第一个是回向真如实际,真如实际就是自性,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
的心行为与真如本性完全是一致的,完全是相应的,这就叫回向真如实际,完全相应。这
一条是最重要的,能够做到这一条就是佛门里常讲的称性起修,全修即性,全性即修就是
这个意思,禅家常讲的;第二种回向就是回向菩提,我们所修所学的,所修所行的一切功
德,我们求什么?求无上菩提,不求其他的,就是像无上正等正觉。所以不求神通不求富
贵,不求人天果报,不求佛菩萨的地位,不求,我们只求无上正觉,这是回向菩提的意思
。你看与真如实际相应。
第三回向一切众生,我们特别是福德的一方面,我们有福德不必自己享受,给一切众
生去享受,这我们的心量多大?不但能破我执,真正能长养慈悲心。慈悲心从这里显露出
来了,从这个地方长养,所以自己有福要叫大家享,自己有福不要叫自己一个人享,不要
叫自己家里几个人去享。能够叫一切众生都享你的福,你的福报就大,你的福报上与十方
诸佛菩萨打成一片、融成一片了,下与一切众生也融成一片了。本来还没有什么福报,这
个心一发,这个福报大得不得了,所以真正大的智慧、大的福报都是回向心里面成就的,
所以不回向不行,不回向两种执著都不容易打破,所以在六观当中向观。
“于六慧中,此名修慧”,这个地方诸位同修必须要注意到,菩萨所修的是三慧,三
慧是一,不是有阶段的,在前面也跟诸位提出过。十住菩萨修闻慧,十行菩萨修思慧,十
回向菩萨修的是修慧,闻思修三慧。其实初住以上哪一位菩萨不是修的闻思修?统统是一
样的,一样里面他有一点偏重,三慧都修。开头偏重在闻慧上,怎么晓得开头偏重在闻慧
上?我们读《楞严经》晓得,你看《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讲的“反闻闻自
性,性成无上道”,那就是提倡闻慧。其实是闻思修三慧一次完成,一次完成他特别着重
在闻慧上。所以闻慧是根尘接触就叫做闻,三慧偏重在一方面,并不是那二种离开了。那
二种离开闻慧不能成就,可以说是偏重,只能稍微偏重一点点,不是完全偏重,只可以说
稍微偏重一点点。因为十住菩萨修空观,他偏重在闻慧有他的道理,而十行菩萨修假观,
他偏重在思慧上,思是什么?明了,一接触就明了,就是觉而不迷。十回向菩萨他是偏重
在福报上,利益一切众生,大慈大悲心,所以他着重在修。修是什么?是离过,离一切过
失就叫做修。他在一切境界里头他不迷,他不染、他不起邪见,这就叫修。
“谓修中道理,发生无漏智慧故”。无漏的智慧是真智慧,就是我们佛法里面讲般若
智慧。般若智慧最殊胜的是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也就是讲后得智!根本智可贵,后得智
尤其可贵,根本智他那种享受别人看不出,别人得不到,后得智的受用能够叫一切众生都
能够享受到。我们在《四十华严》里面去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所表现的是后得智,就是把
无漏智慧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正是做到了事事无碍!无论哪一种行业,无论是男女老少
,无论是学佛不学佛,里面还有学外道的,你看都是那么样的自在。那就是无漏智慧应用
在实际的生活上,表现出究竟圆满的智慧,显示出真善美的人生。十回向的菩萨就专门将
这个智慧无漏慧应用在生活上,所以他这个无漏智慧是真正的无漏智慧,换句话说,他是
禁得起考验的无漏智慧。小乘也得无漏智慧,禁不起考验,自己住在偏真涅槃里头,他不
起作用;菩萨这个无漏智慧他也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是真智慧!这种智慧值得赞叹。
“前云坚法忍”,前是指十行位的菩萨,所以十行位的菩萨是自修,十回向是化他,
十住是打基础,是奠定自己的基础,十行位是自修。自修要着重在什么?着重在法忍,一
切法里头如果不能够忍耐,那就谈不上成就。十回向菩萨要普度一切众生,他要修坚修忍
,什么叫坚修忍?这里头有什么叫坚?什么叫修忍?底下就说出。
“谓修中观,了知诸法,皆即中谛,无毁坏故”。这是修坚的意思。无毁坏就是坚固
,他知道一切法,像天台大师所说的一心三观,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他不是把它分
成三个段落来说,它是一桩事的三方面,从体上看是空的,当体即空,因为一切法没有自
性,自性是空寂的,所以从体上讲是空的;即假从相上讲,相不是没有,有,有是假相,
所以这个有叫做妙有、叫做假有,不是真有;即中,中是说什么?中是讲它的作用,我们
儒家也讲中庸,用中,世间的圣贤懂得用中,佛菩萨更懂得用中,中是什么?既不偏于体
上也不偏于相上,换句话说,空假两边都不执著,在这里面享受。这太自在!
小乘人执著空,就是执著体,他的受用不自在,他的受用固然是很清凉,但是范围还
太小,不大;凡夫执著在有,有没有受用?有受用。这个有受用里头苦恼无边;菩萨空有
两边都不执著,心地无比清净,而在事相上有无边的受用,用中。我们要问十回向的菩萨
他学的什么?他就是学的用中,如何在日常生活当中样样都与中道相应,样样事情都做得
圆圆满满,心地里头一尘不染,这就高明!不迷,叫修中道!知一切法,理事和融,一切
法的事就是相,事相、作用都用这一个事来代表。理就是讲它的体性是空寂的,事是圆融
,理事是圆融的,所以执理废事是错误,执事废理还是错误,你总是偏在一边去了,两边
都不执著这才是正确的,才是圆融的。
“于中道理”,这个理就是说这个道理,跟前面事理的理不是一个讲法。就是理事圆
融,理事不二,性相一如,这种道理他完全了解,他完全明白。“忍可忍证”,忍可就是
完全同意,忍就是心地不动摇,他的性情、他的见解完全是正确的,决定没有动摇。所以
忍也就是定的意思,拿我们现在的话讲有同意的意思。佛这么说我同意,为什么同意?他
说的完全正确,他所讲的这个事理我也见到了,一点怀疑都没有了,这叫忍证。忍可,当
作认可,当作心里头有决定的同意,承认的意思,叫忍证。“二义合言,名坚修忍”,这
两个意思合起来一起讲坚固的修、有坚固的忍,修也坚固,忍也坚固,诸位想那他当然不
退,怎么会退心?
“此十向位,即解行发心”。发心不简单!我们今天讲发心学佛。最初发心学佛那个
心是发的信心。这个信心是很勉强的信心,可以说完全是迷信。对于佛法的理论不懂,境
界也不明白,究竟有没有好处还不知道,他就信了,他就开始学了,这个信是迷信。虽然
是迷信,他里面是有条件的,不是无条件的,那就相信什么?相信佛菩萨不骗我们,佛教
我们不妄语,当然佛不会妄语,我们就凭这个来信他。佛说这个佛法有很多的好处,我们
学有很多好处,我们虽然还没得到、还没见到,可是佛讲的我们相信他,他讲这个话我们
信他,我们就发心去学,所以这个信是很勉强的。到入了门以后这个信就不一样了,正信
。到这个地方以解信,到这个地方解行发心,不但对这个道理、境界完全通达,而且他已
经达到这个境界。自己到达这个境界,他当然信了,这还有什么话说?
所以这个信佛,诸位要晓得这个信字,信的浅深程度从初发心到等觉菩萨都叫信佛。
这个信心逐渐、逐渐增长,到成佛就圆满了,信心就圆满了。等觉菩萨还有一分生相无明
没有破,他还不圆满,到成佛这才算究竟圆满。所以此地非常的难得,解行发心与我们现
前的发心大大的不一样。我们现在对于佛法不解,没有修行的功夫,没入境界,你要是真
正理解了,入了这个境界,那你就得到受用了,跟前面一样,你决定不退、决定不动摇了
,决不会被魔外所扰乱。
“前十住心,繇信满故而入”。十住位菩萨是十信修圆满了,这入了住了。十回向?
“此十向心,繇行满故”,你看十行完全是自己修行,修的自受用,当然也有化他,化他
是自利,所以十行位菩萨是修的自利心,利他还是自利。十回向是自利也是利他,偏重在
利他,所以他是自行满足了,他提升到十回向。“以是菩萨,于第一阿僧祇劫,将欲满故
”。佛在一切经论里面告诉我们,这是讲一般成佛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而第一个阿僧祇
劫修的就是三贤位,所以第一个阿僧祇劫修三十个位次。
真正讲到修行,诸位一定要记住,十信位不能讲修行,何以不能讲?现在诸位在十信
位当中进进退退,今天到那个道场、明天跑那个道场去观光,今天看看这个经不错,明天
看看那个也不错,只能讲信不能讲行,都在那摸索没上轨道。行,要讲修行,真正上了轨
道了。所以初住菩萨叫见道位,初住是见道,十信没见道,都在那打听、在摸索,十住初
住就见道了。二住以上就叫修道,所以从第二住到等觉都叫修道位,成佛叫证道位,证道
了。
譬如见道,我刚才跟诸位所说的,我学佛三十多年现在才发现这个《弥陀经》了不起
,这是什么?见道了。三十多年当中在一切经里头才看到这是第一经,才见道,见道之后
那就决定不会中断。什么样经论我都把它放下,单修这一门,这是见道,你要没有见道你
就不能死心塌地专修这一门。所以你想想自己有没有见道?你是真正把那一部经论、那个
法门的好处,殊胜之处完全体会到,一丝毫怀疑都没有,全心全力在这一门上下功夫,你
就见道了。从此以后开始修道,因为心里都没有杂念,再不会顾第二个法门。讲这个法门
、那个法门,听不错,好,你修、你修,我修我的,绝不相干,绝不动摇,绝不是说我去
听一下,不会有这个念头,我去看一下没这个念头,一心一意只在自己的一条路上走,这
叫修道。
没有见道以前,你看许多的大乘经论到处去摸索,那谈不上修道,如果真正把这个净
土法门找到了,虽然说是相似的见道,也是真正的见道,为什么?他一生一定成就,你搞
别的法门也是一门深入,跟诸位说相似的见道,何以故?如果你在一门里头不能把见思烦
恼断尽,不能破一品无明见一分本性,你不是真正的见道,换句话,还落在十信位,你不
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你再一个轮回、一个生死一转,好了一切从头来过,还是迷而不
觉,我们从无始劫以来就是这样耽误了。这是净土法门不可思议、了不起之处。
所以我现在印经不印别的经,专门印《弥陀经》。现在台湾每一个寺庙大家都普遍印
经,那些经就叫他们印去,我们只印《弥陀经》,找《弥陀经》好的注解我们来流通,我
们来参考,我们来研究讨论,一门深入,决定不搞第二个。至于其他的经论,除非是有人
学,还得要我有时间,我可以帮助他学习,我自己绝对不会主动的去讲,不会的。我讲的
就是《弥陀经》,我修的就是念佛法门,我不怕人家说我是老太婆。实际上我修这个法门
,念这个《弥陀经》,人家也不敢说我是老太婆。所以过去那么多年在大经大论上讨论,
也有这个好处,对于很多人也能起一点影响力。就是我在那么多大经大论最后回过头来《
弥陀经》第一,他们如果冷静的想一想,大概是第一。因为我不是随便说的,我这些大经
大论不是说读过、看过,我都讲过。《华严经》我们讲的几乎接近二千个小时,差不多二
千个小时,真正是费了很长的时间,最后归结到小本《弥陀经》。所以这就是什么?第一
个阿僧祇劫圆满了,你见了道,见了道就是快要圆满。
我们要记住,这个时间实在讲没有长短。你看《华严经》讲“念劫圆融”,你要是一
下觉悟了、见了道,你这第一阿僧祇劫快圆满了,你要没有见道,那就是这个劫好长好长
,就是这么回事情。几时你要证到第七地,那你第二个阿僧祇劫圆满了。什么时候你要证
到法云地,那就你叫第三个阿僧祇劫圆满了。如果你在一生当中就证到法云地的菩萨,你
这一生当中这三大阿僧祇劫就修圆满了,就是这么回事情。所以这个劫不是有一定的长短
,不是的,这是讲修行的阶段,三个阶段。根利的他一次就完成了,根钝的那不晓得要多
少万万年,要多少多少无量劫,那个无量劫还是用三阿僧祇劫来说,这是“念劫圆融”的
意思。
所以我们真的是死心塌地选择这个弥陀法门,就见道了,等于圆教初住。你这一生是
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跟诸位说你就等于法身大士,就是正等正觉。虽然生在凡圣同居土
,《弥陀要解》里讲得太清楚,你当时就得到上三土的;就是方便土、实报土、常寂光土
的那种享受跟待遇,你都得到了,那你不是正等正觉法身大士是什么?所以带业往生哪怕
是下品下生,等于法身大士,这是真正不可思议,一切法门里头所找不到的。
所以此地讲的“将欲满故”,第一阿僧祇将欲满。“即于真如法中,深解现前”。真
如就是一真法界,就是平等法界。在这个境界里面你看一切众生完全是平等的,生佛不二
,性相一如,这个理解解得深。这个解深就是智慧深,甚深的智慧,甚深的理解现前了。
“于是心心实相,念念真如,行行圆融,修金刚三昧定,集一切行法门,深入理观,转更
增明,入佛果海”。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这几句句句都非常的重要,到下个
星期我们有时间,把这个几句还要细细跟诸位来讨论。今天时间到了。
==
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