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实修] 古印度佛法传承源流~菩提心的修持方式-24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8-07-18 22:58:30
(接续前文:古印度佛法传承源流~菩提心的修持方式-21)
摘自:《觉灯日光》尊者达赖喇嘛教授
菩提心次第
【己一、显示入大乘门唯是发心
由是因缘于上士道次修心。分三:一、显示入大乘门唯是发心;二、如何发生此心道理;
三、既发心已学行道理。今初
如是若须趣入大乘,能入之门,又复云何?此中佛说二种大乘,谓波罗蜜多大乘与密
咒大乘,除此更无所余大乘,于此二乘随趣何门,然能入门唯菩提心。
若于相续,何时生此,未生余德,亦得安立为大乘人。何时离此,纵有通达空性等德
,然亦堕在声闻等地,退失大乘。大乘教典多所宣说,即以正理亦善成立。
故于最初入大乘数,亦以唯发此心安立,后出大乘亦以唯离此心安立。故大乘者,随
逐有无此心而为进退。
如《入行论》云:“发菩提心刹那后,诸囚系缚生死狱,然应称为善逝子。”又云:
“今日生佛族,今为诸佛子。”此说发心无间,即为佛子。
《圣弥勒解脱经》云:“善男子,譬如破碎金刚宝石,然能映蔽一切胜妙金庄严具,
亦不弃舍金刚宝名,亦能遣除一切贫穷。善男子,如是发起一切智心金刚宝石,纵离修习
,然能映蔽声闻、独觉一切功德金庄严具,亦不弃舍菩萨之名,能除一切生死贫穷。”此
说虽未学习胜行,然有此心,便名菩萨。
龙猛菩萨(龙树菩萨)云:“自与此世间,欲证无上觉,其本菩提心,坚固如山王。”
《金刚手灌顶续》云:“诸大菩萨,此极广大,此最甚深,难可测量,秘密之中最为
秘密,陀罗尼咒大曼陀罗,不应开示诸恶有情。金刚手,汝说此为最极希有,昔未闻此,
此当对何有情宣说?金刚手答曰:曼殊室利,若有正行修菩提心,若时此等成就菩提心。
曼殊室利,尔时此诸菩萨行菩萨行,行密咒行,当令入此大智灌顶陀罗尼咒大曼陀罗。若
菩提心未圆满者,此不当入,亦不使彼见曼陀罗,亦不于彼显示印咒。”
故法虽是大乘之法,不为满足,最要是彼补特伽罗入大乘数。】
佛说了两种大乘:一是波罗蜜多大乘,即显教大乘;一是密咒的大乘,即金刚乘。除
此之外,没有第三种大乘。
入大乘门,唯是发菩提心(发心为利他,遮除爱我执,由慈心悲心增上的大悲心推动
,志欲救护一切有情予乐拔苦,希求成办一切种智无上佛果正等菩提的断证功德)。
无论是谁,只要在他的心续上生起了殊胜的菩提心,即使没有其他的功德,也称为大
乘人;无论是谁,离开了这颗菩提心(弃舍了菩提心,即弃舍了有情众生),即使他是现证
空性的圣者,也会堕落于(弃舍有情众生的)声闻或独觉等地(声闻独觉没有发心为利他遮
除爱我执的大悲菩提心推动志欲成办佛果),退失大乘。不只许多大乘经典如此说,透过
正理我们也可以如此善安立。
所以若要进入大乘,唯有透过发菩提心(发起为了救护有情志欲成办佛果的意乐动机)
,大乘的功德是随着有无菩提心而进退的。无论是处于畜生道或地狱道的众生,只要生起
了这颗菩提心,瞬间就会成为菩萨,也就是佛子。
“虽未学习胜行”,虽没有现证空性的智慧,然有此心,便名菩萨。为什么宗喀巴大
师在此要引用《金刚手灌顶续》呢?因为先前说到进入密乘也需要菩提心。所以宗喀巴大
师所引用的经论,不只是显教(波罗蜜多乘)的经文,也引用了金刚乘的经典。
如果没有菩提心(遮除爱我执,发心为利他,志欲成办无上菩提一切种智断证功德的
意乐动机),不只不能进入坛城,连密教的续经都不会予以显示,更何况会有成就呢?这
是不可能的!金刚乘又分四部,最上是无上瑜伽部,即使所学是无上瑜伽部,但如果没有
生起菩提心,光是所修的法是最殊胜的,也是没有用的。好比有最好的机器,但却完全不
会使用,是不会有利益的。没有菩提心为基础,即使有最殊胜的法,也无法获得成就。因
此,最重要的是要生起菩提心、成为佛子(或说菩萨),来修学才有用。
【又大乘人依菩提心,假若此心仅有解了,大乘亦尔。若有此心德相圆满,则其大乘
亦成真净,故当勤学。如《华严经》云:“善男子,菩提心者,犹如一切佛法种子。”当
获定解,故更释之。
此如水粪及暖土等,与稻种合为稻芽因,与麦豆等种子相合为彼芽因,故是共因。如
麦种子任会何缘,终不堪为稻等芽因,故是麦芽不共之因,由此所摄水粪等事,亦皆变成
麦芽之因。
如是无上菩提之心佛芽因中,犹如种子,是不共因。解空之慧,如水粪等是三菩提(
三乘菩提)共同之因。故《上续论》云:“信解大乘为种子,慧是能生佛法母。”谓菩提
心如父之种,证无我慧如同慈母。如父是藏人,决定不生汉胡等子,父是子姓决定之因。
母是藏人,生种种子,故是共因。
龙猛菩萨云:“诸佛辟支佛,诸声闻定依,解脱道唯汝,决定更无余。”此赞般若波
罗蜜多,声闻、独觉亦须依此,故说般若波罗蜜多为母,是大、小乘二子之母。故证空慧
,不能判别大乘小乘,以菩提心及广大行而分判之。
《宝鬘论》云:“诸声闻乘中,未说菩萨愿,大行及回向,何能成菩萨?”此说不由
见分,当以行分。如是证空性慧,尚非大乘不共之道,况诸余道。
故若不以菩提心(发心为利他,希求成办无上佛果正等菩提)为教授中心而正修习,仅
于起首,略忆文句,而于余道微细一分多殷重修,显然于法知见太浅。
总如生子俱须父母,道支圆满亦须方便、智慧二品。特须方便上首发菩提心,智慧上
首通达空性。设修一分而未全修,若唯希求解脱生死,于奢摩他(止、定)须莫误为毗钵舍
那(观、慧),善修无我空性之义。
然若自许是大乘者,是则必须修菩提心(不弃舍有情,发心为利他,遮除爱我执,志
欲救护一切有情予乐拔苦,成办一切种智无上佛果正等菩提断证功德的希愿心)。如慈尊
云:“智不住三有,悲不住寂灭。”以慧遮止堕生死边,以悲遮止堕寂灭边,慧不能遮堕
寂灭故。不堕有边小乘有故,菩萨道者,正所断除堕寂边故。
解佛密意堪为定量诸佛子等,若有如此宝贵之心,于内生起执为希有,叹生如此希有
妙道。若内心生愚夫所爱微分功德,则不执为如是希奇。
《入行论》云︰“余自利不起,利益有情心,此希胜心宝,先无今得生。”又云:“
岂有等此善,何有此知识,岂有如此福?”又云:“谁发胜心宝,即礼彼士身。”又云:
“从摇正法乳,出此妙醍醐。”此说是出佛语心藏胜教授故。
是故吉祥阿底峡尊持中观见,金洲大师持唯识中实相之见。然菩提心依金洲得,故为
师中恩最重者。若有了解圣教扼要,观此传记,于道扼要有大了解。】
如果我们对菩提心的认知,只是一种文句表面上的了解,或是仅对其微细分支有所认
知,这不是内心真正的功德。如果在心续上真的生起如此殊胜的菩提心,那么所证得的大
乘一定是真正的、德相圆满的大乘。
譬如有了阳光、水、肥料等,再加上稻的种子,才会产生稻芽;有了阳光、水、土等
,再加上麦的种子,才会产生麦芽。阳光、水、肥料等,是稻和麦发芽的共同因。不共因
是什么呢?麦的种子遇到任何因缘都不会产生稻芽,只会产生麦芽,所以麦种是麦芽的不
共因缘。
同样的道理,能够成就佛芽的不共因缘唯有(不弃舍有情,发心为利他,希求成办无
上佛果正等菩提的)菩提心。空正见如阳光、水等的顺缘般,是三乘共同成就的因缘。因
为声闻乘要成就阿罗汉必须要有空正见,独觉乘要成就阿罗汉也必须要有空正见,菩萨要
成就佛果位也必须要有空正见,所以空正见属于共同因缘。
菩提心为父,空正见为母。就像是孩子是藏人、汉人,还是胡人等,主要是由父亲决
定,而不是由母亲决定。大、小乘的区别,不是以智慧而分,而是以(不弃舍有情,发心
为利他,希求成办无上佛果正等菩提的)菩提心之广大行来做区别。如果我们不以菩提心
(发心为利他成办佛果菩提一切种智断证功德的希求心,遮除只缘自利作意,以所行施等
善缘念一切有情回向成办无上佛果正等菩提的动机意乐)为主要的修行,只是了解一些颂
文,或只是殷重修某一个法门,就自称自己是大乘,那代表我们对法义的认知太肤浅。
就像生子,俱需父母。虽然菩提心(不弃舍有情,发心为利他志欲成办佛果的意乐动
机)是大乘不共因缘,可是要成就大乘,也是需要空正见的(空正见是无明我执的正相违)。
“智不住三有”,因由证悟空性的智慧消除自性执著,而不会再造堕落三有轮回的业
。“悲不住寂灭”,因由缘众生的悲愍心,菩萨就不会像小乘阿罗汉一样,享受在获得个
人别解脱之寂灭安宁的状态,他宁可出定、住在三有世间来利益有情。可是菩萨住在三有
,并非因于业力,而是因由悲愿,这是菩萨稀有、伟大的善行。
所以,在三藏十二部教授中,其精髓、最强而有力的法门就是菩提心。这也就是为什
么阿底峡尊者虽然具有中观的正见,就正见而言,是胜过自己的老师—金洲大师—的唯识
见,可是因为阿底峡尊者的菩提心教授是来自于金洲大师,所以阿底峡尊者说:“在我的
师长当中,恩最重者是金洲大师。”我们可以从阿底峡尊者的传记了解菩提心在道次第上
有多么重要。
【若勤修此生真实心,虽施乌鸦少许饮食,由此摄持,亦能堕入菩萨行数。
若无此心(没有菩提心的动机),纵将珍宝充三千界而为布施,亦不能入菩萨之行。如
是净戒乃至智慧,修诸本尊、脉息、明点等,皆不能入菩萨之行。
犹如世说刈草磨镰,若此宝心未至扼要,任经几久励修善行,无甚进趣,如以钝镰刈
诸草木。若令此心至于扼要,亦如磨镰,虽暂不割使其锋利,其后刈草虽少时间,能刈甚
多。一一刹那亦能速疾净治罪障,积集资粮,虽微少善能令增广,诸将尽者能无尽故。
《入行论》云:“大力极重恶,非大菩提心,余善何能映。”又云:“此如劫火一刹
那,定能烧毁诸罪恶。”又云:“若思为除疗,诸有情头痛,具此利益心,其福且无量。
况欲除一一,有情无量苦,欲为一一所,成无量功德。”又云︰“余善如芭蕉,生果即当
尽,菩提心树果,恒无尽增长。”】
如果我们能真正生起自然任运的菩提心,那么即使只是给乌鸦少许的饮食,功德也是
不可思议的,这个行为就称为菩萨行。
如果没有这种发心(遮除爱我执,发心为利他,志欲希求成办无上菩提一切种智断证
功德的动机),即使以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珍宝供养三宝或布施,也不能成为菩萨行;即
使是在修学无上瑜伽部的本尊、气、脉、明点等,也都不是真正的密乘行,因为不是菩
萨行。
有了菩提心(发心为利他志欲成办佛果、回向成办无上菩提一切种智断证功德的动机)
去做供养,才是真正的无上供养,没有比这更为殊胜的供养。同理,也没有比菩提心更殊
胜的集资净障的法门。一切的资粮由此心快速地圆满,一切的罪障由此心快速地净治。
生起(发心为利他,遮除爱我执,不以自己为重,他人的安乐比较重要,但愿众生离
苦的)菩提心,过去的许多罪障能够瞬间地消除,使得一切非人及罪障都不能损害我们。
确实是如此,如果有非人损害我们,去除非人障碍的方式,没有比观修菩提心更好的
了。非人正在伤害我们,而我们却珍惜他,爱他胜过于爱己,如此观修慈悲,把善业回向
给他,还有什么除障方式比这更好?没有!不只自己可以获得利益,他人也可以获得利益
。因为看到这个修行者爱自己胜过于爱他本人,所以这个非人也就不能伤害他。
有了(发心为利他,遮除爱我执的)菩提心,我们能成办一切顺缘,去除一切逆缘,如
此道地功德就能够快速地增长,所以(遮除爱我执,发心为利他的)菩提心是一切利乐的根
本。
因此,昆努喇嘛曾说:“若要利益一切有情,观修菩提心;若要让自己成为一切有情
的亲友,观修菩提心;若要有更多的善知识,观修菩提心;要成办自利的话,观修菩提心
;要圆满他利,观修菩提心;要使教法久住,观修菩提心;要证得涅槃功德,观修菩提心
。生气时,观修菩提心,我们就不会生气;起贪心时,观修菩提心,我们就能懂得满足;
沮丧时,观修菩提心,我们就能生起自信;成就时,观修菩提心,我们就不会生起傲慢。
懒惰、散乱时,观修菩提心,我们就能精进;痛苦的时候,观修菩提心。”
“乃至虚空未尽之前,我愿住在苦世间,利益一切有情”,生起如是心力,有什么困
难能难倒我们呢?所以(遮除爱我执,发心为利他志愿成办无上菩提一切种智断证功德的)
菩提心是此生、后世一切利乐的根本,是一切功德的根本,能够让我们快速地累积资粮,
尽除一切障碍,是成就佛果位的不共因缘。如同诸经中所说,确实是如此。
己二、如何发生此心道理
庚一、由依何因如何生起
(....待续....)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