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读经] 佛诞节-《释迦佛赞偈》、《浴佛功德经》-4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8-05-28 19:57:13
: 注3:信为欲依,欲为勤依
: 《大乘阿毘达磨集论》(无著菩萨/玄奘译):“何等为信(心所)?谓于有体、有德
: 、有能,忍可、清净、希望为体,乐欲所依为业。”
───────────────────────────────────────
■ 补充:五十一心所法,十一善心所之“信”心所
十一善心所:信、精进、惭、愧、无贪、无瞋、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摘自_仓忠仁波切教授《心类学显要》
https://tsadong.tian.yam.com/posts
修行上以欲求信最为重要!欲求并不是欲求信,由欲求而能产生欲求信,若无欲求则
无能产生欲求信,又由欲求信而能产生精进。
如以大乘而言,菩提心是“发心为利他、欲正等菩提”之欲求,由此欲求才有缘无上
菩提之欲求信。
菩提心的所依有二分:身所依、心所依。此中,心所依又分为四:缘佛宝之信、欢喜
修菩萨广大道、安忍修菩萨道之忍辱、大悲。其中就有信的部分。
又如,出离心是“希求解脱轮回苦”之欲求,由彼欲求才有缘解脱之欲求信。
总之,若是无欲求信则无依教奉行、致力于教授或学习佛法、利益众生等诸种精进,
故必定无能增长福、智之资粮,乃至无能成办诸种功德。
因为,有希求之目的——增上生之果、解脱之果、无上佛果,所以就会致力于修学佛
法,这就是由于欲求信的推动。
例如,我们虽对于念死无常的内涵有所了解,然而并未对彼生起强烈感受,所以不会
精勤修持佛法,这就是对于念死无常并未产生欲求信。
又如,未能如实修十善业、断十恶业,就是因为对于十善业的信心不足。我们应当由
多学习及思惟而增长缘业果之信,具彼信就会畏惧恶业之异熟果、等流果,由此怖畏才会
追悔造恶、遮止造恶,也就是四力忏悔之能破力、防护力。未能真正产生四力忏悔,就是
因为并无缘业果之信。
又,无始轮回以来所造诸恶业必定尚未全数感果,由于怖畏来世堕三恶趣而祈求三宝
,其中就需要具足缘三宝的信心,所以,心续中能产生皈依的因——惧怕、信心,就是从
了解业果的内涵而引发对三宝的信心。
再者,由于已具缘三宝、业果之信,就能引发希求解脱心。如是举例说明,欲求信对
于修行最为重要!
我们认为自己对于三宝、业果有信心,就必须以信的性相而观察,自己的信心是否符
合其性相?彼是其分类中的哪一种?
又,缘三宝产生欢喜是不是信?也就是必须观察清楚:信、信的类别随一,有何差别
?例如,听闻教授解脱之功德而心生欢喜,这是清净信,但不是欲求信;若是对于解脱之
功德心生欢喜且希求获得,则是欲求信。
又如,对于四圣谛虽是珍爱欢喜,然而不一定是欲求信,因为并未产生缘四圣谛之欲
求,也就是说,心续中并没有“我一定要证获四圣谛之欲求知”。
又如,对于业果虽是珍爱欢喜,然而未必就是胜解信,因为并未产生缘业果的取舍之
决定;也未必就是欲求信,因为并未产生缘业果的取舍之欲求,心续中并没有“我一定要
如理行持业果的应取及应舍之欲求知”。
又如,对父母有欢喜,然而不是信。诸如此类,应多加观察。
作者: kissung (天堂鸦)   2018-05-29 10:59:00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8-05-29 14:43:00
推文图片的偈语出自《浴佛功德经》:#1R0ur8sh 《浴佛功德经》(佛诞节--《释迦佛赞偈》、《浴佛功德经》系列文进行中)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