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世尊以偈颂为我们重说一遍。重说的意思,前面都说过,此地就不需要再讲。底
下有二十一首,请看经文。
【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重说’,说明下面是重颂。
【安住下劣业。远离殊胜行。退失大利益。是名众务过。】
这个偈颂的体裁虽是重颂,实在讲也是补充前面殊胜的义趣。喜欢经营这些事务的出
家人,他的心安住在‘下劣业’,就是讲六道轮回的事业。‘远离殊胜行’,殊胜行可以
说专指我们本经的末后,最后一章,弥勒菩萨教我们发十种心求生西方净土,那是殊胜行
,殊胜行就是一生一心求生净土。‘退失大利益’,往生不退成佛的利益,别的人不懂,
我们在座的同修都清楚、都明白。《无量寿经》这些年我们在此地讲过两遍,读诵、念佛
、修行人一天比一天多,这是真实的利益。他喜欢经营事务,把这个利益退失了,非常的
可惜,这是众务之过。
【乐读诵比丘。及修禅定者。一切皆呵责。是名众务过。】
‘读诵’就是熟悉经教的。我们中国的佛教,常常把它分为两大类,叫宗门、教下。
‘乐读诵比丘’是代表教下的,‘修禅定者’代表宗门,依教修行的。这两类的人对你一
定是敬而远之,不会亲近你。第三首:
【常行生死业。舍离解脱因。虚受于信施。是名众务过。】
‘生死业’就是贪瞋痴。你的生活,你生活在哪里?你生活在贪瞋痴中,你就造的是
生死业。‘舍离解脱因’,解脱因是什么?是勤修戒定慧,你把戒定慧舍掉,你天天搞贪
瞋痴。‘虚受于信施’,你虚受一切在家信徒的供养,这个果报不可思议,这是众务过。
下面一首:
【乐受诸财宝。不得生忧恼。住于下劣行。是名众务过。】
‘乐’是喜欢,这个字念去声,爱好,希望得到这些财宝,我们讲的名闻利养,喜欢
这个东西。如果得不到,他就‘生忧恼’,‘不得’就是得不到,得不到名闻利养,他就
天天生忧恼、生烦恼。‘住于下劣行’,他的心安住在六道,安住在三恶道,贪瞋痴所感
得的是三恶道,这都是众务的过失。第五首:
【是人多爱染。往来婬女家。如鸟入樊笼。是名众务过。】
这首里头是讲的比喻,这个人‘多爱染’,爱是贪爱,染是污染。这个意思是讲,内
具足烦恼,外面又禁不起诱惑。‘往来婬女家’,是比喻你内有烦恼,外面又禁不起诱惑
,外面是五欲六尘的诱惑,于是就像一个鸟,被人抓去关在笼子里面。这是比喻堕在恶道
,堕在三途里面,这都是众务的过失。
【不受尊者教。违矩而轻贱。毁犯清净戒。是名众务过。】
‘尊者’是佛菩萨、祖师大德的教诲,你不能够接受。‘违矩’,矩是规矩、戒,违
犯戒律、规矩,‘而轻贱’,轻贱是轻贱佛的教诲。所以他的行为必定是‘毁犯清净戒’
,这个是众务过。第八首:
【其心多忆想。勤营于世业。不能修智断。是名众务过。】
他的心里头妄想多、杂念多,一天到晚想的都是世间的事业,于是把佛法舍弃掉,‘
不能修智断’。智破无明,灭断烦恼,把这两桩事情疏忽了。第九首:
【贪心恒炽盛。乐着于诸味。曾无知足心。是名众务过。】
这就是讲他的烦恼增上,说一个贪心,连带的就有瞋恚、愚痴、贡高我慢、嫉妒,必
然会连带的生起。所以‘恒炽盛’,像猛火烧的那样盛。‘乐着于诸味’,这是名闻利养
,五欲六尘之味,永远不知足,这是众务过。
【得利生欢喜。无利便忧恼。贪吝无仁心。是名众务过。】
这一首好懂。得到名闻利养就欢喜,得不到他就忧虑、就烦恼,这个人经常是贪吝,
贪是贪得,吝是自己有,舍不得布施给别人。仁是仁慈之心,没有仁慈之心,自私自利,
这是众务之过。
【恼害无慈愍。增长诸恶业。爱蔓相缠缚。是名众务过。】
这第十一首。“恼害”,常常或有意或无意会叫别人生烦恼,更严重的就是叫别人受
到伤害,没有慈悲心。佛菩萨慈愍一切众生,所以对一切众生生大慈悲,不但不害众生,
连让众生生烦恼都感觉到自己有过失。譬如说,那个众生不喜欢我,看到我就讨厌,看到
我他心里生烦恼,我们看到那个众生远远的来了,赶紧躲避。为什么躲避?不要叫他看到
我生烦恼。这是不是怕他?不是,这是慈悲心,不让人家看到我生烦恼。举这一个例子来
讲。我们应当要晓得,令众生生烦恼都不可以,怎么能伤害人?所以‘恼害无慈愍’,这
是从喜欢世间众务,这是个缘,烦恼自然有它的业因,可是这个缘非常强烈,会把你的烦
恼、习气让你常常起现行,你麻烦就大了。所以‘增长诸恶业’,恶业不但不能消除,天
天在增长。‘爱蔓相缠缚’,爱蔓是贪爱,也就是说很容易增长贪心,贪财贪名贪利,患
得患失。下面一首:
【远离于师长。亲近恶知识。摈斥持戒人。是名众务过。】
良师、善友心怀道业,看到你这样做,当然会劝勉你。劝你,你觉得他来破坏你的利
益,你不能够接受,一定跟这些良师、善友愈来愈远,这也是必然的情形。而对‘持戒人
’,依教修行的人,你看到了很不舒服,为什么不舒服?他做得如法,我做得不如法。虽
不如法,也不服气,我眼前得许多利益,你看他修行虽然不错,苦不堪言,对他自然起轻
慢之心。这是“摈斥持戒人”,摈是远离,不跟他在一起。下面一首:
【昼夜无余想。唯念求衣食。不乐诸功德。是名众务过。】
昼夜他所想的都是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他想这个东西。而佛在经典当中教他修学一
切功德,他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实在说,他连什么叫功什么叫德,大概都没有搞清楚
。如果真的搞清楚,我相信决定回头,为什么?少许的功德,都超过世间名闻利养;换句
话说,不乐修功德,喜欢搞事务,这些人在这世出世间一切法中他不识货。他要真的搞清
楚、搞明白,我相信他一定会求取最大的利益,这种小的利益他一定会舍弃掉;还是对于
经教没搞清楚。我们翻过来,再看下面第十四首。
【常问世间智。不乐出世言。耽爱于邪说。是名众务过。】
处事待人接物之间,有意无意在闲谈的时候,都谈一些世间之事。世间跟出世间,界
限在哪里?大家千万不要误会,我们剃了光头,穿起长袍大衣,这叫出世间,你们在家同
修就叫世间,这么看法就大错特错。世间跟出世间的界限在于觉迷、在正邪、在染净。我
们讲三皈依的时候跟诸位讲得很清楚,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就是出世间。假如
你是反过来的,迷而不觉、邪而不正、染而不净,那你就在世间。所以与形式,出家、在
家,毫无关联,我们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
讨论佛法、讨论教义,交换修持的经验、心得,这是出世之言。或者是讨论利益众生
的这些事理,怎样帮助众生觉悟,怎样帮助众生离苦,怎么样帮助众生过得更幸福、事业
能够成功顺利,充满了高度的智慧,这是出世间的言语。如果要问、要谈论怎么样发财,
怎么样赚钱,怎么样享受,那是世间智。世间智就是世智辩聪,不是好事情,佛法里面称
做八难之一,世智辩聪属于八难,难就是你遭了灾难。为什么称为灾难?你已经堕入迷邪
染里面去了。
底下必定的,你喜欢邪说,正论不喜欢听,喜欢听邪说;换句话说,你喜欢听六道轮
回之说,喜欢听三恶道之说。你不要以为我说这话没有根据,三恶道,谁喜欢三恶道?说
起来没有一个人,谁愿意堕地狱?但是你要想想,地狱、饿鬼、畜生是果报,果必有因,
因是什么?因是贪瞋痴。今天跟你讲发财,高兴!发财什么?饿鬼道。给你讲发财,你一
高兴,就是叫你去作鬼,不是叫你去作佛。讲到贪瞋痴高兴得不得了,那就是你喜欢三恶
道,那有什么办法?这就是邪说。我们看看现代的社会,每个人都期望着社会人与人之中
能够消除种种的隔阂、歧视,大家能够和睦共处,希望社会安定繁荣,这是每个人挂在口
头上的期望,而事实上做的,不一样。社会许多人在那里指导、教诲,我们看到、听到也
怵目惊心。他教诲的是什么?妖魔鬼怪,邪说。你如果不相信,我们印这么多佛经,正说
,几个人看?送给人人家还不看,还不要。世间书店里卖小说的,教人杀盗淫妄的,花很
多钱去买来看。电视里演的,电影里头演的,那是什么东西?花了钱,天天看到,还舍不
得离开。正说,你送给他,摇头不接受,没时间,没空看。教他来听两个小时佛经,没空
,教他去听戏、唱歌,那有时间,时间太多了。唱歌,歌里头是什么东西?邪说!你看看
那个歌词,是不是邪说?‘耽爱于邪说’,都是众务过,刚才讲都是众务之缘。第十五首
:
【自恃知众务。轻慢诸比丘。犹如狂醉人。是名众务过。】
他自己仗恃着他会办事,他有办事的能力、有办事的才干,经营许多的事业,这里头
值得骄傲。于是对真正修道的这些出家人,这比丘,认为他们没有智慧、没有能力,样样
都不如我,生起贡高我慢之心,轻视有德有智之人,这是罪过。下面这一句是比喻,‘犹
如狂醉人’,头脑不清醒,这也是众务过。
【常伺求他短。不自见其过。轻毁有德人。是名众务过。】
佛在这个经上一开端就教给我们,在现前这个社会我们真正想修行,要从哪里下手?
这非常重要。佛这个话不是说一遍,在这个经上屡次看到,“不求他过,不举人罪”,要
我们从这个地方下手。《无量寿经》上讲到修行的纲领,身语意三业,它没有按照身语意
来排列,它把口业排在第一,“善护口业,不讥他过”,也是这个意思。这就说明了,人
与人的接触不能不说话,说话有意无意造许多的口业,何况你还是有心要找人碴,有心要
找人麻烦,这就是‘伺求他短’。自己的过失见不到,只看到别人过失,自己过失看不到
。古德曾经讲过,世间人有两种人没有过失,第一种人,佛没有过失,佛所有的过失都断
掉了。第二种人,凡夫没有过失,凡夫不知道自己有过失,专门看到别人过失。唯独菩萨
才知道自己过失,如果你每天都觉察到自己有过失,你就不是凡人,恭喜你,你已经是菩
萨。菩萨有自觉觉他,自觉就是知道自己的过失,你就觉悟了;不知道自己的过失,你是
迷惑颠倒。这样的人,只看到别人的短处,看不到自己的过失,当然‘轻毁有德人’,轻
是轻慢,毁是毁谤,轻慢是心里面瞧不起,毁谤是言语。第十七首:
【如是愚痴者。无有善方便。轻慢说法者。是名众务过。】
‘如是’是指如前面所说的,犯这些过失的人皆是愚痴之人。这当然之理,如果他有
智慧,他有高度的觉悟,他怎么会犯这么多过失?犯这样的过失自然是愚痴之人。‘无有
善方便’,善是善巧,善巧方便是指什么?简单的讲是生活。生活里面没有善巧方便,你
生活里面得不到乐趣;工作里面没有善巧方便,你在工作里面也得不到乐趣,佛法讲离苦
得乐,你的工作很辛苦,不乐。处事待人接物,谁有善巧方便?有智慧的人有善巧方便,
愚痴的人哪来的善巧方便?所以他的生活、他的工作、他的应酬只有苦没有乐。如果你说
他也有些乐,欢乐场合当中去找那种乐。那个乐,我在讲经的时候也常常有比喻说,那是
吸毒,不是真乐。吸毒的时候好像短暂的那一点乐,乐完了之后,后面有大苦在等着他,
那个不正常。唯有高度的智慧,生活在智慧里面,无论什么事情他有善巧方便,他有真乐
。这个真乐不是从外面境界上刺激的,是从内心里向外涌出来,像泉水一样,从自己里面
涌出来的,真乐!
愚痴不但无有方便,而且‘轻慢说法者’,为什么?说法的人恰恰跟他相反,说法要
有智慧。没有智慧,佛的意思你怎么能说得出来?开经偈说“愿解如来真实义”,说法要
有智慧,智慧大难!那怎么办?如果这个世间还有大智慧人在那里说法,我们赶紧躲在后
处听听就好了。现在这个世间没有人说法,你们诸位都要上来说法。那你说法,“我智慧
没有开,我不能说”,不能说,没人说,佛法在这个世间要断绝了。因此我们一定要发心
。知道这个事情难,难,有方法,什么方法?求感应。不是我有能力说法,我有智慧说法
,没有!我求感应,求诸佛菩萨加持,求诸佛菩萨保佑。不但佛加持我能说,我还要代大
家求,求佛菩萨加持你们都听懂。我在这里说,你们没听懂,那我不就白说了。所以说的
人、听的人都得佛菩萨的加持。怎么个求法?真诚的心、恭敬心、慈悲心,果然具足这三
种心,一定得到佛菩萨的加持,你才能说。万不可以以为我会说,没那回事情,自己决定
不会说,为什么说决定不会,说得那么肯定?没开悟。
谁能说经?最低限度要开悟的人。什么叫开悟?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那个没有
问题。因为佛所说的一切经教,都是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你明心见性了,虽然只
见得一分,四十一品无明,破一品无明,见一分自性,那是真的,不是假的。对于佛的经
教有真实的体会。没有见性的人,展开佛经,摸索。我们要以自己的意思去解经,那你是
用意识心,对如来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语言、文字你怎么能相应?所以我们要不从恭敬当
中求,问题就很严重。印光大师说得好,“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
,这个利益就是三宝加持的利益,不可以不谨慎,不可以不恭敬从事。这个事业,跟世间
其他的事业不一样,世间的大事业如果没有诚敬也很少能成就的,何况出世大法?善导大
师教给我们“一切要从真实心中作”,也是这个道理。轻慢说法的人,过失、罪过无量无
边,前面经文都说过,这里不再重复。看下面第十八首:
【如是下劣业。具足诸过失。何有智慧人。爱乐而修习。】
这一首,‘如是’两个字也是总指前面所说的。狭义的是指这一段,喜欢经营事务,
广义的,从本经开端一直到此地,所说的末法时期初学的菩萨所做许多的过失,都是‘下
劣业’。这些事情我们读了这部经,很冷静的去想想,仔细去观察。看不到自己,看别人
,看到别人的过失,要知道回光返照,不要去说别人,回过头来再观察自己,我有没有这
个毛病?把别人当做一面镜子,照见自己的毛病,那就对了。因为自己看自己的过失非常
困难,就是叫你冷静去反省、去检点也不容易,我们不妨用这种方法。一切众生的过失就
是自己的过失,你能够体会到这个意思,你在修学上会有很大的长进。这是‘具足诸过失
’。末后两句话是佛感叹的话,也是教训我们的话,‘何有智慧人,爱乐而修习’。哪有
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会去喜欢它,喜欢这些过失,还去学这些过失?佛这个感叹很深很长
。下面一首:
【清净殊胜业。具足诸功德。是故有智人。爱乐常修习。】
这一首是从正面上来讲。清净业、殊胜业这是具足无量无边的功德。清净是从心上讲
的,清净心,以清净心,无论经营哪一种事业,都叫做殊胜业。这也是前面,我跟诸位举
出,世间跟出世间差别在此地,下劣跟殊胜差别也在此地;换句话说,无论从事哪个行业
,如果这个行业会增长贪瞋痴,那个业叫下劣业;如果你从事的行业,这个行业可以增长
清净心,这个事业就是殊胜业。你要问哪种事业能增长清净心?给诸位说,任何一种事业
都可以增长清净心,这里头没有说哪一种。任何一个事业都可以增长贪瞋痴,你要细心去
观察。你做生意天天想赚钱,这增长贪瞋痴,这是下劣业,这是世间业。你到佛堂来拜佛
,这个佛堂今天有法会,你是法会的大施主,你到这边烧香,一定要烧头一柱香;你到这
里出功德,一定出得比人多,为什么?面子问题,你还是增长贪瞋痴。这是不是清净业?
不是,下劣业。你要跟别的同修们争,“我要站在前面,我要站在第一”,贡高我慢。所
以你来拜佛也是下劣业,你来念经也是世间业。
由此可知,殊胜、下劣不在事上,在心上。如果你做生意,你做生意没有贪瞋痴慢,
完全是为社会大众服务。赚了钱,这个事业做的发达,对社会服务更大;赚得少也很欢喜
,省一点事情,少做一点,你多快乐!没有贪瞋痴,哪一桩事业都是殊胜业,为什么?心
地清净,远离贪瞋痴慢,无论从事哪一个行业,也是真诚、恭敬、慈悲,没有两样,什么
事业都是清净殊胜业,里面具足无量功德,诸位要懂这个意思。懂得这个意思,你才能把
佛法完全落实在生活上,你才真正得到受用。否则告诉你,到佛堂面前来,每天礼佛、拜
佛,这是殊胜业,你干别的行业都是下劣业,讲错了,佛不是这个意思,这是曲解如来真
实义,错解如来真实义。穿衣、吃饭没有贪瞋痴,穿衣、吃饭是殊胜业,穿衣、吃饭是出
世事业,界限在这个地方,一定要辨别清楚。换句话说,凡是能够引发你七情五欲的,都
叫下劣业,都叫做世间业。凡是能够启发你觉正净的,那就是清净殊胜业,就是出世间的
事业,不在事上。五十三参里面各行各业都有,他们修的都是清净殊胜业,生活当中点点
滴滴都具足诸功德,这是我们要学的。
‘是故有智人,爱乐常修习’,学佛没有别的,开智慧。智慧从哪里开?清净心开智
慧,所以清净心太重要了。一般人清净心为什么不能现前?就是被烦恼习气盖覆住。你要
知道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把这个障碍除掉,障碍就是妄想分别执著。你只要把这个
东西去掉,你去掉一分,你自性里面的智慧就透一分,去掉两分它就透两分,完全都去掉
了,你就成佛了。成佛,成就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有智慧的人,一定喜欢清净殊胜
业,穿衣吃饭都是清净殊胜业。穿衣穿得很自在,清净业。我举个例子,不举例子诸位很
不好体会。譬如今天你得了一件好的衣服,料子也很好,款式也很好,你穿在身上很喜欢
。坐位坐下来,先看看脏不脏,擦得干干净净的,怕什么?怕把衣服弄脏了。你的心就不
自在,你就是下劣业,为什么?你不是穿衣服,你是侍候衣服,你是衣服的奴隶,衣服穿
你,你没有穿衣服。如果你开了智慧,我穿衣服,我是主人,这个地方再脏,一下坐下去
,脏的是衣服,与我不相干,那你就开悟了,你穿衣服是清净业、是殊胜业。你从这个例
子上体会,自己要做主人,要清净、要快乐,不要做这些物质的奴隶,你就觉悟了,你就
得自在。有智慧的人,他跟没智慧的人不一样。再看底下。
【若乐下劣业。智者当呵责。如人舍多财。贪求于少分。是故明智人。应舍下劣业。
应求胜上法。诸佛常称叹。】
这两首总结。如果你喜欢这些下劣业,遇到真正善知识,有智慧的人,他会责备你,
他会教训你。底下举了个比喻,譬如一个人舍了很多的财,‘贪求于少分’,这就是讲得
不偿失。‘是故明智人’,明理、智慧的人,他一定舍下劣业。下劣业、殊胜业,我刚才
讲的这些话,诸位一定细细去想,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不在事上,在心上。你看出家
人穿的衣服,我们海青,海青这个地方有一块比较上特别一点,线扎得很多,这一块是什
么意思?实在讲,现在有这个形象,意思已经失掉了,叫“贴新”。我们做件新衣服,把
那个旧的破衣服剪一块贴在这个地方,扎起来,告诉你,把它当旧衣服穿,就是这个意思
。不要去衣服穿人,人穿衣服,穿旧衣服,哪里肮脏邋遢不在乎,不操这个心;穿件新衣
服,顾虑的太多了。这叫贴新,新衣服当旧衣服穿,是这么个意思。‘舍下劣业’,所以
你要晓得,佛法里面讲的就是穿衣吃饭,就是日常生活;叫你怎么过日子,叫你怎么样做
人,怎么样做事。‘应求胜上法’,胜是殊胜,上是第一,上上之法,‘诸佛常称叹’,
殊胜上法,经典里面教导我们的就是,离开下劣就是殊胜、就是最上。
偈颂到这里说完了,我们再看下面长行的结论,这一段的结论。
【尔时弥勒菩萨。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彼诸菩萨舍离殊胜精进之业。而乃发起下劣
之事。当知是人。甚为少智觉慧微浅。】
弥勒菩萨在这个地方的几句话,说得非常之好,这就是责备我们,特别提醒我们。‘
彼诸菩萨’,初学的菩萨,我们这些初学的菩萨,把殊胜业舍弃掉了,精进业也舍弃掉,
起心动念都搞贪瞋痴慢,都搞五欲六尘,干这些事情。弥勒菩萨说‘当知是人’,这个人
没智慧,这个人的智慧很浅很微,‘甚为少智觉慧微浅’。弥勒菩萨这个话真是对我们说
的,让我们仔细去反省、去检点,我们到底有没有智慧?到底有没有觉悟?现在就应该反
省。
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
我们应当要晓得,令众生生烦恼都不可以,怎么能伤害人?所以‘恼害无慈愍’,
这是从喜欢世间众务,这是个缘,烦恼自然有它的业因,可是这个缘非常强烈,会把你的
烦恼、习气让你常常起现行,你麻烦就大了。所以‘增长诸恶业’
这里虽然讲喜欢世间众务是非常强烈的缘,会让烦恼习气常常起现行,‘增长诸恶业’。
事实上,前面讲过的利养、愦闹、世话、睡眠,都是非常强烈的恶缘,
一样会让烦恼习气常常起现行,‘增长诸恶业’。
所以佛在此经对初业菩萨每种过都讲二十条,讲完又重颂,加强、强调它的严重性。
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