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净空法师: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7(上

楼主: summertrees (夏天树)   2018-05-16 18:39:05
请掀开经本第十三页,倒数第五行,最后一句看起:
【如是弥勒。于后末世五百岁中。当有菩萨。钝根小智谄曲虚诳。住于贼行。汝应护
之。】
从这个地方看起。这一大段的经文很长,一开端世尊为我们说了四十桩事。经文是十
五段,每一段里面,有的是一桩事,有的是两桩,有的是四桩,十五段合起来一共说了四
十桩事情。这些事情世尊在此地为我们明白的宣示,是他老人家不说的。我们要记住,这
些都是末法时代,也就是现前世间,出家在家四众弟子所犯的通病。因此我们要细心去观
察,认真去检点,如果有这些毛病,一定要赶快把它改过来;如果没有,也要常常勉励自
己,不能犯这些毛病。
从末后这段文里面,看出世尊的大慈大悲,虽然犯这么多过失,这些菩萨佛并没有舍
弃他,还是嘱咐弥勒菩萨要好好的护持他们。经文很清楚,叫着弥勒菩萨说‘于后末世五
百岁中’,这是指我们现在的时代,‘当有菩萨’,这是总结前面常常犯过失的这些人,
‘钝根小智’,没有智慧,前面讲的愚痴;‘谄曲虚诳’,虚诳用现在话是虚伪,谄曲是
心地不踏实,所以他才有这么多的过失。佛说‘汝应护之’,汝就是指弥勒菩萨,嘱咐弥
勒菩萨应当要护持这些人。
这些人究竟是什么人?我们从前面读过、见到,这些人在过去生中,生生世世都是出
家修道,或者是在家修菩萨道的,善根福德可以说非常深厚。这么深厚的善根福德,为什
么还有这么多的毛病?这就是说的习气难除。他之所以会造罪业,要依经上说的这批人,
他们过去生中在俱留孙佛(贤劫第一尊佛)的时候,由于嫉妒、障碍造下的罪业。佛在这
里讲得很清楚,法师讲经,他们怀嫉妒心,破坏道场,让这些信徒对法师丧失信心,造这
种罪业,这堕阿鼻地狱。阿鼻是无间地狱,黑绳地狱到烧热地狱,这都是大地狱,以我们
人间时间来算是一千八百万年。地狱罪满了以后再到人间来,受了许多苦难,前面我们已
经看过,不再细说。一直到今天,到释迦牟尼佛的末法时期,你看经过(世尊是贤劫第四
尊佛)这么长的时间,我们现在才得人身又闻佛法,还有这么多的习气。毕竟是善根深厚
,所以世尊嘱咐弥勒菩萨好好的护持。行吗?我们细细来观察,行!善根深厚如果得诸佛
护念、菩萨照顾,他能够回头、能够觉醒,这就是世尊嘱咐弥勒护念义趣之所在。如果他
不能回头,迷得太深不能回头,佛菩萨照不照顾他?还是照顾他,真正是所谓“佛氏门中
,不舍一人”,这才看到真实的慈悲。我们看底下这一段。
(三)末世众生讥笑轻毁正法菩萨
1.末世五百岁中有二十善巧菩萨业障微少,还来生此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最后末世五百岁中。唯此六十诸菩萨等。业障所缠。
为复更有余菩萨耶。】
弥勒菩萨问得很好,他问末法时期是不是就只有这六十位菩萨,他们是愚痴,被这些
业障缠绕,还有没有?这个意思就是请教世尊还有没有。我们看世尊的开示。
【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于后末世五百岁中。有诸菩萨。多为业障之所缠覆。是诸
业障。或有消灭。或复增长。】
世尊说得非常之好。在末法现前这个时代,有许许多多的菩萨,‘诸’就是多数,‘
多为业障之所缠覆’,这句话我们能够体会。这些人由于过去生中善根福德因缘都深厚,
在这个时代依旧能够闻到正法,闻到正法之后他就觉悟了,认真依教修行,业障就消灭。
还有一些智慧、定力都差一等的人,这些菩萨敌不过外面五欲六尘的诱惑,不但他的业障
消不了,反而增加。我们细心观察一下都能够见得到,而且很普遍。这些事情纵然我们见
到,也不足以为怪,为什么?佛在三千年前就说得这么清楚、说得这么明白,现在社会现
象正如佛所说,这是我们对于世尊不能不佩服。再看底下这一段,这段经文很要紧,末世
修行尤其要明了。
【弥勒。于此五百诸菩萨中。有二十菩萨。业障微少。】
这里面有二十位,少数,五百人当中才有二十个人,比例很少,业障比较少。在这个
地方,我们简单的说一说什么叫业障?这两个字它的含义一定要很清楚。业是造作,就是
身口意三业,口是言语,称之为口业;身是动作,称之为身业;意是念头,起心动念这是
意业。身口意三种造作,佛在讲经说法之中往往把它归纳起来,不外乎三大类,一类是善
业,你所造作的是善;一类是恶业,你造作的是恶;另外一类叫无记业,无记说不上善恶
,非善非恶。一切造作总不外乎这三大类。善恶的标准是什么?最简单的标准就是佛的教
诫,佛在经上教给我们这些,如果我们遵守佛的教诫,这是善业,违背佛的教诫那就是恶
业,这是以经教为标准。除了经教之外,佛给我们讲经有宗旨、有原则,如果依这些宗旨
、原则来说,最简单的一个说法,凡是自私自利的都是恶业。我们的言语、身体造作、心
里的念头都是为了自己,这是恶业;如果能够为社会、为一切众生,不为自己,那就是善
业。
这个原则从何讲起?佛在一切经上告诉我们,轮回从哪里来的,果报从哪里来的,佛
说得明白、说得透彻。十法界是从妄想来的,你打妄想就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你有执
著,在十法界里头又变现出六道三途,所以六道三途是严重的执著,这是佛在经上讲的“
人我执”。只要你有人我执,执著这个身体是我,念念都要为我、为这个身体,你就出不
了六道轮回。佛是基于这个事实真相,基于这个道理来说的。你起心动念都为自己着想,
诸位想想这是增长我执,增长我执就是坚固轮回。学佛我们要了生死出轮回,天天在轮回
上加强、增长,那轮回没希望了,出不去。所以佛教给我们一个方法,叫我们起心动念、
言语造作都为一切众生,把自己给忘掉,不再想自己,我执就逐渐淡薄,我执断了就超越
六道轮回。是依这个道理来说的,非常真实,绝非虚妄。所以,念念都为一切众生,对我
们自己才是真实的大利。
懂得什么叫业障,业障消除没消除自己就很清楚。如果自己业障消除,就是是非人我
念头少了,不再执著。如果我执、自私自利的观念、这种行为一年比一年减少,你的业障
就少了,逐渐在消除。如果是非人我、自私自利的念头是一年比一年强,虽然读经、念佛
也没用,你经念得再多、佛念得再多,世间人所讲食而不化,不起作用。你所念的经没懂
,念的经没有产生效果,你起的作用是反作用,这个现象也很普遍。你要问,你为什么念
经?为什么每天念那么多佛?“我为了求佛菩萨保佑我,我要长寿,我要健康,我要发财
、要升官。”你看看诵经、念佛都是为了自私,这就错了,这就是没有智慧。佛教给我们
读经是教给我们开智慧的,会读经的人,古人常说“随文入观”,随着经文自己境界就能
够跟它融和,就不断向上提升,境界的提升就是观念的转变。从前的念头都是为自己,现
在念头逐渐转变,可以为别人、可以为社会、可以为一切众生,这就跟佛菩萨的知见逐渐
接近,这样读经才有效果。
念佛是要念清净心、念平等心、念出觉悟的心,念佛的作用就是把一切妄想分别执著
给念掉。念头一生,马上“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把这个念头伏下去、压下去,这样念佛
就有功德,这是会念的。不是念佛增长我执,念佛号还增长轮回,那就大错特错!所以同
样是经文,同样一句佛号,会念的消业障,不会念的‘或复增长’,佛讲得没错。但是我
们接触许多同修当中,消业障的不多,增长业障的不少,这是值我们警惕的。我们再看底
下这一段,这都是小段,都是这一大段当中的,这段文很长。这是二十个菩萨业障微少。
【后五百岁还来生此。】
人数不多,二十个人,这二十个人就是我们俗话常讲的再来人,倒驾慈航的人,再来
人。他们是从释迦佛那个时代到我们现在,辗转三千年了,到现在他又到我们人间来。他
示现什么身分不知道,佛在此地没讲。但是他决定是菩萨,或是示现在家,或是示现出家
,‘还来生此’,到这个世间来。
【城邑聚落市闬山野。】
这是处所。‘城邑’是都市,‘聚落’是村镇。‘市闬’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市区,市
中心,最热闹的地方。‘山野’是野外,城市外面。这是说他的处所。
【种姓尊豪有大威德。聪明智慧善巧方便。心意调柔常怀慈愍。多所饶益。】
由此可知,这个人不多,只有二十位,确实是再来人,善根福德都能够显著的展现出
来,我们细心观察不难见到。‘种姓尊豪’这是讲他的出身,有威德这句是总说。下面具
体跟我们说明,他很聪明,他有智慧,不但聪明、智慧,他还很灵巧,‘善巧方便’,他
很灵巧,反应很快,做事情敏捷细心。‘心意调柔常怀慈愍’,心地很慈悲。‘多所饶益
’,他心之所思,身之所行,都能替别人着想,就是现在所谓的热心服务社会大众,他乐
意做这些事情。
【颜貌端严。】
颜是颜色、光彩,貌是容貌,容貌清秀、端正、庄严。
【辩才清妙。】
他有智慧、有聪明,也很灵巧,当然他就有辩才。
【数术工巧皆能善知。】
这是讲他的手艺,他对于像现在科技,电子、电脑的工程,他很容易就学会,而且比
别人学得高明。他有这种能力,他‘皆能善知’,这是说他的智慧德能。下面这三句更难
得,从这个地方来看,看他是不是菩萨?不在前面这些,在后面这三句。如果前面这些智
慧德能他具足,又有后面这三条,可能就是这二十位菩萨当中的一位,他跟一般人不一样

【自隐其德。】
这个不容易,他有智慧、他有德能,他不求表现。用现代的话说,他在这个社会上,
处处显示是低姿势。的确他的智慧才能都比人高明,但是名闻利养他都不要,他都能让给
别人,他能够屈居第二位、第三位。以他的智慧德能来帮助别人,他不取名闻利养,‘自
隐其德’,这是菩萨。第二:
【安住头陀。】
‘安住头陀’是什么意思?他过得生活水平很低,他有能力过好的生活,他不愿意,
依旧过一般平民的生活。安住头陀,你不要想到他们都去修苦行,也是苦行,在社会上一
般工作的时候,他纵然有很好的待遇,但是他的生活过得很清苦。把他所得的多余的钱财
,去做社会福利的事业,这就是修头陀行。做一件衣服能够穿上十年、八年,不再添新的
,这是头陀行。特别是学佛的同修,知道素食的好处,长年吃素这也是修头陀行。所以此
地安住头陀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就是他能够过一种清淡的生活,所谓是知足常乐。
【功德之行。】
他确实有功德。功是功夫,什么是功夫?六度就是功夫。布施是功夫,得的是什么?
悭贪的烦恼没有了,贪心的业障消掉,悭贪的业障消掉,消业障就是得。持戒有了功夫,
持戒是守法,样样都依照规矩去做,绝不做违法违规之事,这个有了功夫,一切恶业就消
除。底下不必多说了,哪一条修功,后头都有收获。六度度六种业障,业障就是悭贪、恶
业、瞋恚、懈怠、愚痴、散乱,这是业障。业障很多,不过是略举几类而已,你懂得这个
,就懂得什么叫功德之行。功德是什么?生活,就是日常生活,日常生活穿衣、吃饭是功
德。诸位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你要会了,哪个地方不是道场,哪个地方不是在用功,日
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都是功德,这才成就无量功德之行。这个三句要相应了,就可以肯定
这个人是再来人,不是普通人,普通人做不到。
【在在所生舍家为道。】
‘在在’是生生世世。‘舍家’,不一定是讲现在出家,这个家的范围很广,不是狭
义的。家指的是烦恼之家、生死之家、无明之家,是指这些。明白这个道理,在家居士他
也是“舍家为道”,佛在经上讲四种出家,心出身不出,身在家,心对家丝毫留恋都没有
,没有贪恋,那他心出家,是这个意思,舍家就是出家,是这个意思。念念都在道上,念
念是菩提大道,菩提是正觉,真正觉悟。真正觉悟的人,必定是跟诸佛菩萨一样,舍己为
人,广利众生,这个是道。
【已于无量阿僧祇俱胝劫中。积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是说他过去生中善根福德的深远,他不是一生、两生修来的,这个意思我想我们的
同修读到、听到大家都能够肯定。如佛在《无量寿经》上所说的,如《金刚经》中所说的
,这些人过去生中无量劫来种植的善根。《无量寿经》佛说阿阇王子五百人,过去生中曾
经供养四百亿佛,这个善根够深厚了。诸位在座的同修们,你们当中有不少人,过去生中
所积集的善根超过阿阇王子。你要问我:你怎么晓得?我看你这个样子就晓得。你什么样
子?你们听到这部经,闻到阿弥陀佛的名号,就要发心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证明你超
过了。你看阿阇王子这批人听到释迦牟尼佛,听佛讲经,不是听我讲经,听佛讲经还没有
起一个念头要往生,这个念头还没生起来,才知道供养四百亿佛往生极乐世界的念头都生
不起来。你要听到这个经、闻佛名,就要发心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的善根福德因缘超过
他们,道理在此地。所以这个地方讲的‘已于无量阿僧祇俱胝劫中,积集阿耨多罗三藐三
菩提’,这当然是没问题的,我们是可以肯定的,佛说的是真实语。
【护持正法不惜身命。】
我们有没有这个意愿,‘护持正法不惜身命’?我看看同修们当中有。我听木源居士
告诉我,你们同学当中有晚上读书读到两、三点钟的,这就是“护持正法不惜身命”。这
样认真努力在做,这是正确的。用功还要求三宝加持,求三宝加持不是跪在佛菩萨形像面
前磕头作揖,那个没用处。你的心愿要跟佛的心愿相同,就得佛力加持,所以形式上不关
重要。形式有什么用处?形式有用处,形式是唱戏、表演给别人看的,自己修行是在后台
,这个要懂得。譬如在大会当中作法会,我们在表演,就跟唱戏一样表演,表演给那些初
学的人看、未学的人看,让他们看了有所感动。这些人对佛这么恭敬,他起心动念他也想
学佛,是做样子接引他们的,要明白这个道理。所以要做得很逼真、很认真去做,你才能
感动人。你在做的时候敷衍塞责,人家一看不像、假的,人家一看就退心了,不再对佛教
起仰慕的心。所以表演的时候要做得很认真,要诚心诚意去做,不能够虚假,我们明了这
个意思。自己用功就是心愿解行样样如佛,你就得佛感应。不求佛是决定不行的,一定要
求佛,这就是护持正法。
特别是在这个时代,不但在国内,在全世界都一样,弘法的人太少,诸位真正能发弘
护之心,立刻就得诸佛护念。过去隋唐时代,高僧大德太多了,到处都是,不稀奇;像我
们这种人得不到佛护念,比我们高的人太多了。现在没有了,你一发心你就是宝贝,每尊
佛菩萨对你都关心,唯恐你不发心,一发心你就是诸佛的宝贝弟子。这个都是事实,一定
要明了,要勉励自己认真去努力。
【住阿兰若空闲林中。】
这些经文不可以望文生义,望文生义古人常讲三世佛冤,三世佛都喊冤枉。你一看到
‘住阿兰若’,我就找个阿兰若去,找一个‘空闲林中’去,你到哪里去找?要明白他的
意思。阿兰若是梵语,意思是很安静的处所,避免热闹的场所,找个安静的地方,空闲林
中也是这个意思。一个修道人、一位菩萨,无论在家出家,就在我们环境里面闹中取静,
这是说你居住的所在。
【常勤精进不求利养。】
‘不求利养’是非常重要,后面本经的下卷有很长一段经文,佛给我们讲利养的过失
,所以这个一定要把它避免。如何能避免?就是我们的生活一定要知足,也就是前面所说
的“安住头陀”,安住在一个清苦的生活。清苦的生活,世间人认为我们出家人很苦,他
们在眼目当中看我们都很可怜。肉都不吃,衣服一年到头就穿一个样子,也没什么花样好
变,说我们的生活很单调、很可怜,他们看我们。我们看他,他也很可怜,他比我们还可
怜。道理在哪里?他不懂得最简单的生活就是最健康的生活,世间人不懂,现在科学家、
医学还没有发现,最简单的生活就是最健康的生活。你心里没有忧虑、没有牵挂、没有烦
恼,常生欢喜心,每天生活所需,一点点就够,你说怎么不快乐?人到这个境界,在社会
当中真正做到“于人无争,于世无求”,你说他快不快乐?这才过得是真正人的生活。如
果你再提升一点也可以,他过得是神仙生活,也讲得通。
所以要精进,“常勤精进不求利养”,精进就是要一门深入。无论你修学哪个法门,
你选择之后就决定一门深入,不能搞多、不能搞杂,凡是搞多、搞杂的,成就都非常困难
。我们看古来的大德,看他们的历史,他们在年轻的时候也曾经学了许多的法门,可是到
晚年他什么都舍掉,他就一门。这个例子我们看得太多了。我们看了之后,要不要学他?
你们自己去想想,是学他聪明,还是不学他聪明?你要是学他你就是笨蛋,你不聪明。怎
么笨?因为他没有智慧,他年轻的时候到处去摸索、去找路,找了几十年才把路找到,找
到之后他就一门深入,他就成功了。我们如果聪明的话,他路找到了,我就跟他的路走去
,他那几十年的摸索我们不就省掉了吗?这才叫聪明。你要跟他学一样的,也去摸索去找
,他找了几十年路找到了,你找几十年可能路还找不到,那才叫冤枉!所以诸佛、祖师大
德,特别是到晚年教诫学生,那真是苦口婆心,前半段不能学,学后半段才叫高明,这都
是教给我们一定要一门深入。
但是这个事情难,真的要大善根大福德,为什么?习气很重,自己的业障习气太重,
环境的诱惑力量太强。看到别人都学好多东西,样样都学、样样都精通,好像我搞这一样
,显得太笨拙、不如人,这叫业障现前,没智慧。如果自己有善根、有福德,真正遇到一
个善知识、遇到好老师,百分之百的服从,一门深入,过个几年你再看看谁有成就?那个
学的东西很多的,到后来没成就。学得太多,门门都不精,用现在世间话来说,没有一样
东西拿出去能出人头地。那个学一样的,譬如学《弥陀经》,十年就学一部《弥陀经》,
十年之后你走到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大家看到你合掌:阿弥陀佛来了。你是活的阿弥陀佛
,这一点不假。为什么?什么人能在一部《弥陀经》上下十年工夫?你这一门出人头地,
世界第一,没有人能跟你相比。你要十年学十部经,你平平常常,谁也瞧不起你,你的东
西很普通。这就是一个专精,一个广学,一比较就出来。
佛经上教给我们广学多闻,那不是现在的事情,那是什么时候?像《华严经》上善财
童子五十三参,广学多闻。你要晓得,善财童子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去参学?见思烦恼断
了,等于阿罗汉,尘沙烦恼断了,无明也破一品,圆教初住菩萨,法身大士,他智慧开了
,这时候才有资格广学多闻,四弘誓愿里头“法门无量誓愿学”,不是我们现在。现在我
们干什么?断烦恼,“烦恼无尽誓愿断”,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现在是断烦
恼;烦恼断尽,智慧开了,才能够广学多闻。所以学一部经、学一个法门,一门深入是断
烦恼。你同时学得很多很杂,不但烦恼断不掉,正是佛此地所讲的“或复增长”,你增长
烦恼,你不会断烦恼,这不能不知道。佛讲得这么清楚这么明白,多少人看了也没看出来
,听了也没听懂,还是盲修瞎练,到最后说佛法不灵,谤佛、谤法,造阿鼻地狱罪业。诸
佛菩萨看到摇头,佛菩萨没讲错,是你自己把佛的意思错会了。所以精进重要,特别注重
在“精”,一定要守规矩,要如法,一门深入。
【善入一切众生心行。】
这一句意思很深,不是普通人的境界,是普贤菩萨的境界。意思我们略略的透一点,
就是一切众生与我是一体,自他不二,生佛不二,性相一如,是属于这样的境界。这个境
界不是我们现前做得到的,但是我们可以做到相似,趣向这个方向、目标,虽远但是方向
很正确。怎么做法?念念想一切众生,一切众生的愿望、一切众生的需求,帮助一切众生
断烦恼,帮助一切众生觉悟,这就接近这个意思。
【咒术言论悉能了知。】
‘咒术言论’是世间人所崇尚的,是世间人所喜爱的,菩萨也知道。你知道的菩萨都
知道,菩萨知道的你还不知道,世间人对菩萨才能起恭敬心,才能起仰慕之心。
==
如果自己业障消除,就是是非人我念头少了,不再执著。
如果我执、自私自利的观念、这种行为一年比一年减少,你的业障就少了,逐渐在消除。
如果是非人我、自私自利的念头是一年比一年强,虽然读经、念佛也没用,
你经念得再多、佛念得再多,世间人所讲食而不化,不起作用。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kissung (天堂鸦)   2018-05-16 19:16:00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youngerwu (没有妮的日子)   2018-05-16 20:05:00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ackino (常胜不败)   2018-05-16 20:12:00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gg889g8 (凰)   2018-05-17 02:54:00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sunnypanda (明辨是非)   2018-05-17 13:41:00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8-05-17 17:44:00
阿弥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