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净空法师: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6(下

楼主: summertrees (夏天树)   2018-05-15 17:46:51
(续:【弥勒。我不说言。有希求者为法施清净。】)
下面说:
【何以故。若心有希求则法无平等。】
我们要修的什么?我们修清净心、修平等心、修正觉心。《无量寿经》经题上教给我
们修学的总纲领,清净平等觉。所以大家对于道场不要怀疑,要有信心,只要心行都是在
正法,佛菩萨就照顾,护法神他就来帮助。我们向人化缘,人就已经低了半截,人家已经
瞧不起,不干这个事情。佛是人天导师,出家、在家的菩萨,天神都恭敬、都赞叹、都礼
敬,一定要把自己的本分坚持守住,这才是佛的弟子;换句话说,此经所说的一切弊病,
我们读了之后,有则改之,无则嘉勉,这样才做一个弥陀的好学生、好弟子。第二:
【我不说言。贪污心者能成熟众生。何以故。自未成熟能成熟他。无有是处。】
‘无有是处’就没这个道理。你有贪心,贪底下有个“污”,污是染污,染污你的自
性,染污你的清净心,此地这个“贪”,就是贪瞋痴慢疑,你的烦恼习气都在,没有断丝
毫。这样的心,你能够‘成熟众生’,佛不说,佛没有这个说法。说法要清净,清净心说
法就如法。要有希求,有贪瞋痴慢,这个心就不清净。不清净,不但说经不如法,古大德
的注解你去看也不如法,经里面的意思你看不懂,古德注解里头意思你也看不懂,你所能
够理解的是你自己的虚妄分别,不是如来真实义。开经偈里面讲“愿解如来真实义”,你
所解的不是如来真实义,全把佛的意思解错了。所以佛说,自己没有成熟,你能够成熟别
人,没有这个道理。第三:
【弥勒。我不说言。尊重供养安乐其身。贪著摄受不净物者。为利益事。】
我们看前面这一段,佛不说,这是第三种,佛从来没有说过的。‘尊重供养安乐其身
’,这是讲你这个人贪图别人尊重你,贪图别人供养你,你的生活过得很安乐、很自在。
安乐其身用现在的话讲就是物质享受,贪图物质享受,上面是举出三种事。底下这一句就
说得很明白,你是贪著,贪著尊重、贪著供养、贪著安乐其身,于是‘摄受不净之物’。
如果是出家人,他自己没有做营生的事业,换句话说,他没有收入,没有收入你所贪图的
这些当然要靠在家居士供养。你对这些信徒提出许多的要求,不净之物!信徒对你,他也
供养你,但是所供养的不净,怎么不净?自己的心不清净。供养的人,信徒的心也不清净
,怎么不清净?“这是我的师父,我要好好照顾他,那个出家人不是我的师父,饿死我也
不管他。”你看看你的心不清净,供养的人也不清净,接受供养的人起了贪心,也不清净

在家信徒对于出家人供养要有平等心,你的心就清净,不能分这个法师是好法师,那
个法师是破戒的法师,你的心都不清净,你的心不平等。持戒、破戒是他的事情,与我不
相干,我对他一律平等的恭敬,这就如法。你看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礼敬诸佛、广修供
养”,广修供养里是清净心、平等心,布施供养成就自己的功德,成就自己的定慧,定就
是不分别。这个出家人持戒,那个出家人破戒,不分别,平等供养,成就你的定,如如不
动。也成就你的慧,他持戒你不是不知道,他破戒你也不是不知道,你清清楚楚、明明了
了,这是你的慧,你不是白痴;你要都不知道,那你变成白痴了。清清楚楚,如如不动,
叫定慧等学,你在修布施供养里成就自己定慧,这是功德。如果你一念差别心,这个法师
好法师,我供养他;那个法师不好的,我不供养他,你的定慧都没有了,你的心不清净,
你就不如法。所以对出家人要平等的布施供养,不要有分别心,这个很重要。这是说明这
是不如法的。下面再看佛为我们说明它的原因。
【何以故。为求自身安隐丰乐。摄受众会。不能令其安住正信。】
弊病在此地,只求自己物质、精神上的享受。你所‘摄受众会’,众是众多,会是法
会,佛门里面法会很多,你办这些法会干什么?无非是为了求名求利、求大家恭敬供养,
提高自己的享受,为这个。你不是令这些大众安住正信,过失在此地。再看底下第四:
【弥勒。我不说言。矫诈之人住阿兰若。薄福德者而为少欲。贪胜味者名易满足。多
求美膳以为乞食。】
这都是末世的怪现象。‘矫诈’这样的人,为什么?俗话所谓欺世盗名。‘阿兰若’
是寂静之处,意思就是现在我们所讲的住茅蓬、闭关。某个人住茅蓬、闭关,在古时候这
两种人的行为,就是昭告天下我的道业已经成就,我是真正的善知识,你们可以到我这里
来请法,请我出山去弘法利生,意思是这个。如果没有人请呢?没有人请,自修,百尺竿
头更进一步。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你修学毕业,没事情了,才可以住山、住茅蓬,才可以
闭关,这是表示自己已经成就了。假如自己道业没有成就,决定不可以住山闭关,为什么
?你要去参学,你要去寻师访道。我们中国古时候,“赵州八十犹行脚”,他为什么不住
茅蓬,安安稳稳享福,还得要去行脚参学,为什么?道业没成就,没有成就就是在学生的
地位上,处处去请教。所以闭关、住山那就是参学圆满,最低限度大彻大悟、明心见性,
没得再学了,这个时候住山、闭关。
古时候什么人是善知识?什么人是好老师?古人谦虚,真有学问、真有道德,你去问
他,他说我不能,我什么都不会,我样样不如人,他谦虚。不像现在,现在人你问他,我
行!我比哪个都行,哪个都不如我。所以古人你找个善知识到哪里去找?个个都那么谦虚
。你去看,他要是闭关,你去找他,他要是住茅蓬,你找他准没错,这就是我们参访的对
象。现在有些人学会了,怎样把自己的身分、地位、名望提高?坐个三年关,闭三年关,
哪个山上去住个几年茅蓬,哪怕在关房里睡大觉都好。睡上三年出来,这闭过关的,跟没
有闭关的差多了。
我出家讲经三十多年,将近四十年,我还没有闭过关,连住茅蓬都没住过。我初出家
的时候,有这么个机会可以住茅蓬,有个人供养一个小茅蓬,环境非常清幽。那个时候我
还跟李老师学的时候,我向老师报告有这么个因缘,老师把我骂了一顿。他说你有什么资
格?你是不是明心见性了?没有!这是第一个条件,你没有。第二个条件,可以有个闭关
的条件,这个条件我现在有了。什么条件?名太大了,天天来看你的、拜访的人太多,自
己没办法修行,所以闭关拒绝。我现在这个好像有那么一点,客人一天到晚,尤其到中国
大陆,所以大陆我不敢去,原因就是从早到晚来访的客人挡都挡不住。他一说,法师,我
从黑龙江来的。那个人说法师,我从乌鲁木齐来的。你说你怎么办?他说我坐车已经坐了
七、八天了,想跟法师见个面。那个不能拒绝的。所以到大陆只有偷偷的去,不能给人知
道。偷偷的去都很难,你们的消息太灵通,一进去没几天大家都知道,所以我不敢去。像
你们现在初学,还没有这个缘分,根本没有资格去闭关、去住山。这是这一条,“矫诈之
人住阿兰若”。矫诈你懂得了,不是这两个条件的,一个是你名气太大、应酬太多,没有
办法用功修行,用闭关这个方法来避免;另外一个是你已经明心见性。在念佛人来讲,你
已经得理一心不乱,得事一心还不行,还没有资格闭关,这一类的人。我们要搞清楚,不
能干这个事情。
还有人说,我闭关好用功。那就太差了。你闭关用功叫闭门造车,你能有什么成就?
真正用功要参学,要处处向人请教,到处观摩,闭关学不到东西。闭关是你自己完成学业
之后,所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那个是对的,使你的定慧功夫更上一层,你的定慧已经有
基础,已经有成就了才行。你没有得定、没有开慧,那怎么可以?所以想想从前祖师大德
,想想赵州和尚,你们同学有从赵州来的,你想想赵州和尚,八十岁了他还没有资格闭关
,还要到处去参学,你才晓得古人用功脚踏实地,真干!
还有一类人‘薄福德者而为少欲’,他没有福报,也没有人供养,也没有人瞧得起他
,他自己标榜我少欲知足。其实他要遇到有这个缘那贪而无厌,是没有这个机会,他标榜
的是少欲。‘贪胜味者名易满足’,贪胜味,这个味里头包含的意思很广,不一定是饮食
,名闻利养都有味,权利地位也有味,都包括在里面。贪图这个东西,而跟别人讲他很容
易满足、很容易知足。
下面一段,这是讲饮食,‘多求美膳以为乞食’,贪吃,他还告诉别人,我这是乞食
。这个在事上怎么做法?我说出来你们才明白,不说出来你们想不到。信徒家里,今天我
到你家里去吃饭,明天那一家来请我,天天都有人请,天天都吃好的。我这是乞食,今天
到你家乞食,明天到他家乞食,其实贪图好的饮食。你看居士林的饮食并不怎么好,你们
每个人流轮请我,轮流供养我,我这是流轮乞食。其实是这个地方的伙食太差,我要去找
好的来吃,就是这个意思。你看他存的什么心?所以佛不言说,佛的这个话我们要懂得他
的意思。修道之人一定要安分守己,要“息灭贪瞋痴,勤修戒定慧”,戒定慧是功德。
【弥勒。我不说言。乞求种种上妙衣服。谓如是等持粪扫衣。】
这个佛没有说的。这也是‘乞求’,你看看就有求了,到处去求别人,求别人供养他
好的衣服,料子要好、颜色要好、缝制工夫要好。他跟人讲什么?我穿这个跟释迦牟尼佛
当年粪扫衣一样,我没有分别心。没有分别心,还要挑这个料子,那个款式,那不是分别
是什么?佛不说这些事情,如果有说这个事情,绝对不是佛说的,那是他在造谣言。
第六:
【弥勒。我不说言,在家出家无识知者为离愦闹。】
在家、出家这些菩萨,没有人认识他,没有人知道他,他跟别人讲,当然他的应酬就
很少,没有应酬,没人知道他,也没有人认识他,这就是我们讲他交际应酬非常之少,他
标榜他离愦闹。其实他没有人缘、没有法缘,他不是不喜欢热闹,他也很喜欢这个场面,
但是他没有这个缘分,没有这个福报。于是这样的标榜,这个就是错的,错误的。第七:
【弥勒。我不说言,谄曲之人值佛兴世。】
这个地方应当有一句,有个句点,这是一桩事情。这个是错误的,谄媚、巴结,心里
头委曲,这种人会遇到佛出世,这个不可能的。我们在现代这个时代,新加坡这个地方是
福地,好像这个现象比较少。我在美国的时间多,常常听说那个地方文殊菩萨来了,某个
居士是文殊菩萨再来的,某个法师是什么佛再来的,常常有人告诉我。我听了之后,他们
问我可不可能?我说可能!但是自古以来,身分露了之后就走了,他身分露了他又不走,
很奇怪,他还住世。就是这个地方所说的,这是造谣撞骗,真还有不少信徒去拜他,活佛
来了,他的信徒也很多,搞这个。
【求他短者为如理修行。】
专门找别人的麻烦,专门说别人的是非,破坏人的行持,他说他是如理修行,显示他
的行持比别人高。我曾经遇到一位法师,但是我不跟他往来,他有个毛病。有很多法师,
因为他名气也不小,去拜访他。凡是去拜访他的法师,如果你愈是有身分,愈是有名气,
他当众就喝斥你、骂你。这一喝斥、一骂,当然他就高了,就把他抬高了,他的目的在此
地。我知道他这个用心,所以我跟他没有往来,我们对他敬而远之。你要问,他为什么喜
欢骂人?提高自己的身分。他在信徒当中表演的时候,我们的师父比他高,高太多了,你
看把他骂得一文都不值。这就是他以为这是叫如理修行,不知道是在造业障。你看本经弥
勒菩萨代我们启请,末法时期成就几种法,我们能够安稳度过苦难的环境,而能够得到解
脱?而世尊第一句话就说“不求他过”。这专门找人过失,‘求他短者’就犯了佛的教诲
。底下一句说:
【多损害者名戒蕴清净。】
持戒清净。‘多损害者名戒蕴清净’这个意思你们想想看怎么讲法?戒律持得很严,
专门找人麻烦,就这个意思。譬如说到一个地方,譬如我们旅行,从外国来到新加坡,当
然需要这边信徒们照顾。信徒来照顾,他说我是持戒的,要求,譬如说我是持午的,你们
饭一定要在十一点半以前给我做好,而且我还要吃些什么东西,你们要给我准备。这不是
找麻烦嘛!而不晓得佛教人“慈悲为本,方便为门”,饮食起居极其简单随和,哪有那么
麻烦的事情!处处叫人感到不方便,处处叫人感到难伺候,他还要持戒清净。实在讲他的
样子好像很清净,心很不清净,我们一看就明了。
【增上慢者为多闻第一。】
这个现象也很普遍。他懂得东西多,现在人讲“值得骄傲”,值得骄傲就是增上慢。
佛经上讲什么叫增上慢?现在社会上流行的值得骄傲就是增上慢。譬如他多闻,他对于佛
教教义,他读得很多、听得很多,佛教的一般常识很丰富,超过别人,值得骄傲!或者他
持戒,戒律很清净,值得骄傲!或者他坐禅,一盘腿能坐上几个钟点,值得骄傲!这叫增
上慢。不是他没有,是有那么一点,他自以为了不起,自以为超过别人。佛不说这个话,
凡是说这些话都是违背佛的教诫。第八段里面:
【弥勒。我不说言。好朋党者名住律仪。】
我们一句句的来说。‘好朋党’就是在寺院团体里面去搞帮派、搞小圈圈,这怎么能
说‘住律仪’?律仪不是戒律,律仪就是清规,就是守清规、守规矩。一个寺庙有常住的
规矩、常住的公约,居士道场,他们也有章程,也有办事的细则,人人都要遵守。他在里
头搞小团体、搞小帮派,他说他守规矩。佛没有这种说法,从来没有这种说法。
【心贡高者名尊敬法师。】
对法师表面上恭敬,实际上你从他举止言谈上能看得出来,他高高在上,贡高我慢,
这以为是他尊敬法师。
【绮语轻弄为善说法。】
这个我们也常常看到,讲经说法,念一段经,说一段笑话,让大家很开心嘻嘻哈哈一
笑。玩弄信徒、玩弄听众,搞的是这个,这个叫善说法。
【与俗交杂。能于僧众离诸过失。】
喜欢跟这些俗家人往来,往来的很频繁,他在僧团里面说没有过失,这个太难了,这
是总不免有些俗家的习气,这个佛不说。下面第九段:
【弥勒。我不说言。简胜福田为施不望报。】
我们还是一句一句来讲,他每一句是一桩事情,一段里面有好几桩事情。‘简胜’是
疏慢,也就是轻慢的意思。特别是现在在社会上,有财富、有地位的人,不一定是他的真
心,看到别人施舍,他也施舍一点,态度傲慢,美其名我布施不希望果报。他确实没有把
果报放在眼里,为什么?今天他是大富长者,那一点他算得了什么!但是施舍的时候贡高
我慢,瞧不起人,这个佛不说。
【求恩报者为善摄诸事。】
‘善摄’用现在的话就是管理、管制。譬如道场里面,无论是出家道场、是在家道场
,有不少同修发心来做义工。而义工里面可能有少数寺院当家、住持对他很信任,给他重
任,那他就管事。他在这里做义工,他是有所求的,在佛门里面,或者是求发财,或者是
求佛菩萨保佑家里平安,就是有条件的,他不是没有条件。他这个条件不一定对法师,对
佛菩萨谈条件,这也是错误的,都是心不清净。
【求恭敬利养为志乐清净。】
这个好懂。贪求别人对他恭敬、对他供养,他在外面标榜他的志乐清净。
【多妄计者以为出家。】
从前可能没有,现在这个社会真有,确实是有。为什么出家?他在那里计画,世间种
种行业都很辛苦,赚钱不易,出家开个庙店又不要纳税,发财好快。干这个,这样出家的
。你看末法时期这个相,我们就用外国人算法,两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佛讲得这么清楚
,不能不佩服他,真的是伟大!他把两千五百年后社会现象搞得这么清楚、这么透彻,真
是他亲眼所见的。第十条:
【弥勒。我不说言。分别彼我名乐持戒。】
‘分别彼我’难道与持戒有什么关系?你们大家想想看。你要是从为什么持戒,你就
懂得。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定是清净心,分别是非人我这种观念、执著,常常放在心上
,不能放下,你怎么能得定?你戒持得再好,不能得定,你持戒的目的没有达到。譬如学
生在学校里念书,很用功天天读书,读得很辛苦,每一次考试都不及格,那个不能算念书
,都没及格。戒的目的在哪里?戒的目的在定,这就是说他不能得定,这是妨碍他得定,
所以佛不说。
【不尊敬者名为听法。】
‘听法’,印光大师在《文钞》里面说得很好,有人向他请教,他老人家开示别人,
佛法的修学,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如果没有尊敬心,你虽然听,
听也不得利益。你得利益的多少,确实不在讲经的人,是在你的恭敬心,你才能真正得到
利益。所以,古德教学为什么特别强调尊师重道?难道做老师的还要求你尊重他吗?那不
就犯了这里的过失吗?不是要求你尊重老师,实在讲是要求你尊重道业。你对老师的尊重
,你才能听老师的教诲,才能够依教奉行,道理在此地。如果老师一昧要求你对他要尊重
、礼敬、供养,那就犯了此地的过失,那就错了。
【乐着世典咒诅言论,以为受法。】
‘受法’就是我们佛门里面讲的传法,是这个意思。他喜欢、执著世间的典籍,譬如
这是说正的、正统的,儒家、道家的。如果不是正统的,邪门外道的东西很多,里面有些
咒书,他们一些邪外的言论。你喜欢这个、贪著这个,你怎么能说法?不能接受佛法。第
十一条:
【弥勒。我不说言。于诸空性无胜解者。能出离生死。】
我们看这一条,这段里头两条,两桩事情,佛不说的。‘于诸空性’就是一切事相的
理体,在有情众生则称为佛性,在无情众生称之为法性。如果对于这些事实真相没有搞清
楚、搞明白,‘胜解’就是清楚、明白,你没有搞清楚,胜是殊胜,解是理解、了解,你
能够‘出离生死’这不可能的。这一句讲的是看破,你要是没有看破,你决定不能了生死
出三界,了生死出三界一定要看破。
【多执著者为离诸行。】
‘离诸行’就是我们一般讲放得下。样样事情都执著,你怎么能放得下?你不可能放
下。这段里头这两桩事情是一切行门修行成败的枢纽,非常重要,看破、放下。我们在前
面提到过,从看破得定,得清净心、开悟的,在梵语里面叫“毘婆舍那”;从放下而得定
,而得解脱的,叫“奢摩他”。奢摩他、毗婆舍那大家都很熟悉,常常读佛经的人,这术
语都很熟悉。但是古人的解释我们很难懂,我们用看破、放下,大家很容易理解这个名词
术语的含义。再看底下这一段,第十二段:
【弥勒。我不说言。于菩提分住有所得。名为证智。】
这是讲证果。如果你心里面还有个‘有所得’的念头在,你决定没有证果,这个意思
《金刚经》讲得很透彻,《大般若经》里面讲得就更清楚。真正证果的人,不要说是证深
位的菩萨果报,就是小乘初果须陀洹,四相都没有了。你们读《金刚经》,这一点要特别
注意。往往我们学大乘,总以为菩萨离四相,小乘人没有离四相,读了《金刚经》则恍然
大悟。连小乘须陀洹他都不执著我得须陀洹,他没有这个念头,他要有这个念头,他的确
还是凡夫,没有证得须陀洹。这一段是这个意思。真正证果之人、真正开悟之人,心地清
净,一尘不染,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著。
那么往后的位次怎么分的?为什么小乘还有四果四相?为什么菩萨还有五十一个阶位
?《金刚经》上佛说,他们这个位次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无为跟有为你们清楚,《百法
明门论》前面九十四法是有为法,后面六个才是无为法。你懂得这个,这句话你就会清清
楚楚、明明白白。所以说有修有得那实在讲是凡夫错误的观念,不是真实的,那都属于增
上慢。
【弥勒。我不说言。无势力者忍辱成就。】
忍辱,他能忍,为什么能忍?没有报复的能力,中国过去讲阿Q的精神,这不是忍辱
。忍辱是确实有能力报复不报复,这个是忍辱。而不是没有能力、没有智慧的人,受人欺
负,害怕不敢报复,那个人叫忍辱,这是错误的,佛不是这个意思。
【无娆触者被忍辱甲。】
这个忍辱就是功夫更深的。‘娆触’就是我们今天讲诱惑。没有人诱惑,你说我被忍
辱甲,我不受诱惑,其实你是外面没有诱惑的外缘。一旦遇到诱惑的名闻利养,财色名食
睡的外缘遇到了,你的心就动,你没有忍辱的能力。这是说你没有这个环境,没有遇到这
个境缘,自己以为被忍辱甲,都是属于增上慢。
【少烦恼者名律仪清净。】
烦恼稍微少一点,就以为自己律仪清净。
【邪方便者为如说修行。】
完全不是依佛的经教,与佛经理论、方法、境界完全相违背的,这样修行以为是如说
修行。或者是把佛经的意思曲解,把佛经的意思错解,似是而非,以为自己是如说修行。
下面这一段:
【弥勒。我不说言。爱言说者为一心住。】
‘一心’是清净心,心地清净一定是言语就少,哪里喜欢说话!一天到晚唠叨不休的
,他一心,他能一心住吗?
【好营世务于法无损。】
这个“法”就是修道。无论你修学哪个法门,喜欢经营世间一切事务,说是于修行没
有损害,不可能的事情。不但我们普通人不可能,隋唐时代天台宗的智者大师,智者大师
的传记许多同修读过。智者往生的时候,学生问他,他是求生净土,学生问他老人家往生
的品位,他答复得好,他说我因为做住持,要管理寺庙这些人事的事务,对我修行的品位
降低,大打折扣,所以五品位往生。五品位就是我们常讲带业往生,这个品位不高。你想
想看管理寺庙,他是大善知识,照顾大众的修学,于自己的道业还有损害。不过人家聪明
,他的损害他有个底限,决定得生!如果损害到时候不能往生,那就坏了,那要记住《无
量寿经》上讲的两句话,“假令供养恒沙圣”,供养恒沙圣就是好营事务,“不如坚勇求
正觉”,这两句话要牢牢记住。就是自己用功办道,这是我们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其他
的是附带的。附带做不影响自己的往生,不影响自己的道业,这是个聪明人。如果喜欢干
这些事情,到处去求福,去搞这些东西,到将来还搞六道轮回,不能往生,那你就大错特
错了。下面说:
【志乐清净堕诸恶趣。】
没有这个道理的,这个佛不说的。真正志乐清净的人决定不堕三途。
【修习智慧为愦闹行。】
这个也不是佛说。佛这两句话就是叫你明了,有些人造谣生事,那个人清净心的,他
将来会堕恶道,念佛不能了生死,念佛是小乘自了汉,没有慈悲心。都是说这一套。修学
智慧这个是愦闹,拿这个来毁谤,我们在此地认识清楚,佛不说。
【弥勒。我不说言。方便相应名为谄曲。】
权巧方便是菩萨教化众生的手段,这个不是谄曲。像你们大家晓得的,过去济公活佛
那种行持、民国初年江苏镇江金山寺的妙善法师,大家称他金山活佛,他们表现的是方便
相应,那个不是谄曲,真有道心。
【不求利养而为妄语。】
没有这回事情,不求利养的人不会骗人。
【无执著者诽谤正法。护持正法者而惜身命。所行下劣为无胜慢。】
这都不是佛说的,怕的是有些人用这些方法来毁谤修行人、毁谤弘法之人。我们要记
住,要守住这些原则,知道这是邪师谣言惑众,破坏佛法,不是正法,不是佛所说的。
我们今天就说到此地。
==
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定是清净心,
分别是非人我这种观念、执著,常常放在心上,不能放下,你怎么能得定?
你戒持得再好,不能得定,你持戒的目的没有达到。
这十五条里面,佛对现代人的扭曲心理真的说得很透彻!
也就是说,我们都要很细心观察自己内心,是不是这样扭曲,却自我欺骗也欺骗他人。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kissung (天堂鸦)   2018-05-15 21:00:00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弥勒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作者: ackino (常胜不败)   2018-05-15 21:01:00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gg889g8 (凰)   2018-05-16 02:25:00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youngerwu (没有妮的日子)   2018-05-16 17:16:00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8-05-16 17:41:00
阿弥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