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是摘录自 玛欣德尊者《南传上座部佛教及其止观禅法》
有兴趣者可以由此了解佛教在人间,至今还是正法时期,而且还可延续数千年。
此文简明解说了北传佛教与南传佛教关于佛教正法时期的立论观点的基础差异。
(文中译词:阿拉汉=阿罗汉;比库=比丘)
====================================
以现证圣果为禅修目标:学过佛法的人,大概都知道佛教在印度的大致发展过程。我们
可以把佛陀的教法分为三种:一是正法,一是像法,一是末法。相信有很多人认为现在
是末法时期吧?在这里我们先不谈现在是什么时期,先来探讨一下印度的佛教。佛教在
中印度一带地区大概存在了1500年,但就整个印度来说则存在了1600年到1700年,因为
最后的一、二百年只是在东印度那一个地方苟延残喘了。
我们依照印度佛教的大致发展情况,将佛教分为三个时期,即:
Ⅰ. 第一期是正法时期。正法即是纯正的佛法、真正的佛法,这一个时期从佛陀在世时
直至佛灭五百年间,大概有500年。佛灭后两百多年(西元前240年左右),正法传入了
斯里兰卡、缅甸等地。
Ⅱ. 第二期是像法时期。像法即是相像的、相似的佛法,似是而非的佛法。这个时期从
佛灭后五百年直至一千年间,大概有500年。这个时期,佛教界开始大量传出各种似是而
非的经典和教法。
Ⅲ. 第三期是末法时期。末法,即末流的佛法、枝末的佛法。从佛灭后一千年直至佛教
在印度本土消亡。这个时期大概也是500年。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都普遍认为现在是末法
时期,并且早在南北朝、隋唐时期就已开始流行了末法思想。隋嘉祥吉藏的《法华义疏》
卷五中说:“佛虽去世,法仪未改,谓正法时。佛去世久,道化讹替,谓像法时。转复微
末,谓末法时。”又如唐代良贲的《仁王护国经疏》卷下说:“有教有行,有得果证,
名为正法;有教有行,而无果证,名为像法;唯有其教,无行无证,名为末法。”
这是依三期教法来划分印度佛教的大致发展过程。对于此三个时期的佛法,印顺法师把
正法时期称为根本佛教和原始佛教时期,把像法时期称为大乘佛教时期,把末法时期称
为密教时期。从历史学来说,正法时期相当于原始佛教跟部派佛教时期,像法时期相当
于大乘佛教兴盛时期,而末法时期相当于大乘密教时期。这是根据历史学的看法。
虽然佛陀的教法可以依其流变而分为正法、像法与末法三个时期,但这主要还是指在印
度本土的历史发展情形。上座部佛教认为现在并非末法时期,现在仍然属于正法时期!
根据上座部佛教,正法将住世5000年。在《长部注》中提及正法住世五千年时说:“以
证得无碍解而住立了一千年,以六通为一千年,以三明为一千年,以干观者为一千年,
以别解脱而住立一千年。”在《相应部注》、《增支部注》以及律疏《心义灯》中也有
类似的说法。
这里所说的住世正法与刚才所说的正法稍微有点不同。刚才所指的是印度佛教的正法时
期,在那个时期,僧团是和合统一的,在教法、经典上也几乎是一样的,相差不会很多
,正法是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的。
但是,南传佛教所说的正法是从教法、修行与证果的角度上来说的:
1. 南传佛教相信三藏圣典还在,佛陀的言教还在;2. 现在的上座部佛教还有很系统
、很完整的禅修方法,也就是现在南传的止观禅修、戒定慧的传承还在;3. 在这个时
期还可以证果,证得圣道圣果。
南传上座部佛教讲的正法,是从这三个角度上来说的。在这正法住世的五千年当中,第
一个千年可以证悟四无碍解智,也就是在断尽一切烦恼的同时,也证得四无碍解智。当
然这并不是说在那个时期每个证果的人都能证得四无碍解智,而是说有这样的可能。第
二个千年是六通阿拉汉的时期。如果在那个时期证悟阿拉汉果的话,有可能同时拥有六
神通。
第三个千年是可以证得三明阿拉汉的时期。现在是佛灭2500多年,也即是处于第三个千
年,如果禅修者很有系统地依照佛陀的教法修行的话,还有机会证得阿拉汉果,甚至还
能够证悟“三明阿拉汉”。缅甸近代、现代有些大长老,被普遍认为已经证悟阿拉汉果
。据说他们也能显现很多神通变化,有人看到他们在天上飞行,或从水中出来等。不过
,因为经典记载现在已经不是六通的时代了,所以即使他们拥有六通,也被认为是“三
明阿拉汉”。是哪三明呢?宿住智证明、死生智证明和漏尽明,相当于一般所说的宿命
通、天眼通和漏尽通。如果认为现在已经是不能再证悟道果的时期之观点,被认为是造
成“法障”的邪见。
第四个千年是纯观阿拉汉时期,也就是说那个时候如果精进修行,还是可以断除烦恼,
但是已经不可能证得神通了。到了第五个千年,想要断尽烦恼都很困难,只能够证得比
较低的三个果位,即初果、第二果、第三果。在这个五千年当中,巴利三藏一直都存在
。但是到了五千年之后,三藏就会慢慢地消失,乃至正法最后隐没殆尽。那个时候的出
家人只是披着袈裟,没有持戒,没有修行,更谈不上证果了。
在我们苟答马佛陀的教法可以住世五千年,是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现在大家知道佛陀的
正法仍然住世,就应当生起信心,精进修行,乃至断烦恼、证道果。只要巴利三藏仍然
存在于世间,只要佛弟子们仍然能够真正地实践佛陀的教导,正法时期就会继续存在!
所以,在《大般涅盘经》中世尊很明确地说过:“苏跋达,于此,只要比库们正确地安
住,则世间将不空缺阿拉汉!”
依据业果法则,造作善业能造成善趣的结生,并招感乐之果报;造作不善业能导致投生
于恶趣,并带来苦果。只要导致生死流转的烦恼还没有被根除,就还会继续造业,并将
随着所造作的善业或不善业继续投生、继续轮回。如果想要解脱痛苦、止息轮回就必须
修行。修行的方法包括布施、持戒、修习止观等。然而,唯有修行观慧直至证悟圣道果
,才能断除烦恼、出离生死轮回。为什么呢?因为布施、持戒等虽然属于善业,但是却
不能断除烦恼,只能造成投生到人界或欲界天趣。
如果禅修者修习定而达到禅那,而且能够将禅那维持到临死那一刻,他将能够投生于梵
天界。所有这一切,都是依照业果法则而发生的。能够达到禅那并维持到死亡时刻固然
很好,但是禅那只能够镇伏烦恼,仍然不能拔除烦恼之根。至于其它的善业,则是更加
的不保险。大多数的情况是:尽管布施、持戒等善业能够导致投生到善趣,然而,由于
临死时的不如理作意,恶业也可能会超越善业,而造成投生到四种恶趣。
根据上座部佛教,佛陀出现于世间的目的乃是为了令众生解脱痛苦、止息轮回、导向寂
止——涅盘。佛陀说:“诸比库,犹如大海唯有一味,即咸味;正是如此,诸比库,此
法、律唯有一味,即解脱味[ 解脱味:即解脱烦恼之味。一切于教法中得成就者必定只
是心无执取而从诸漏解脱。]。”(《律藏‧遮止说戒篇》、《增支部‧第8集》、《自
说‧伍波萨他经》)佛陀也曾经明确地教导大弟子伍巴离尊者说:“伍巴离,对于某些
法,如果你知道:‘这些法并非导向完全厌离、离欲、灭尽、寂止、胜智、正觉、涅盘
。’伍巴离,你就可以肯定地受持:‘这是非法,这是非律,这不是导师的言教。’伍
巴离,对于某些法,如果你知道:‘这些法导向完全厌离、离欲、灭尽、寂止、胜智、
正觉、涅盘。’伍巴离,你就可以肯定地受持:‘这是法,这是律,这是导师的言教。
’”(《增支部‧导师言教经》)
因此,我们可以清楚地明白,佛陀教法的特点是导向解脱,导向寂止,导向正觉。同样
,作为佛陀的弟子,我们就必须依循佛陀的教导,精进修行,以期达到断除烦恼、解脱
生死、止息轮回、导向寂灭——涅盘。对于禅修者来说,他最低限度必须在今生今世证
悟初果,如此才可以说是拿到了解脱生死轮回的保险。初果圣者不会再退转回凡夫的境
界,而只会不断前进;而且,无论他们投生至何处,都不会再堕落到恶趣,而只会不断
地投生至更高的生命界,直到彻底止息生死、证趣无余依涅盘。
佛陀的教法是以人为本的。所谓“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就是要求我们应当好好地珍
惜来之不易的人身,珍惜生命,精进地修持万劫难闻的殊胜佛法,乃至断除烦恼、现证
涅盘。佛法绝非“等死”的教导,解脱也不会在死亡的那一刻自动实现。如果出家、修
行只是为了等死,那只会浪费生命、糟蹋人身,辜负佛陀的慈悲教导。正因为上座部佛
教遵照佛陀及当时声闻圣弟子们所教导的正法、律修学与禅修,以期在今生今世现证寂
静涅盘为主要奋斗目标,所以上座部佛教在传统上是以“声闻乘佛教”或“解脱道”为
主流的。
声闻,巴利语savaka的直译,意为“弟子”,即亲自听闻佛陀音声言教的弟子,或者说
是佛陀的亲传弟子。在严格意义上,只有那些已经证悟道果的圣弟子,即四双八辈圣者
才有资格称为声闻弟子。不过,在广义上的“声闻弟子”,也可以泛指一切遵照世尊所
教导的正法、律修行乃至证果的弟子,这就包括实践佛陀教法的一切圣凡弟子。虽然上
座部佛教以朝向解脱为主流,但在上座部典籍中也记载有菩萨的修行方法,称为“大菩
提乘”,而且自古至今皆不乏其实践者。
要成为菩萨(bodhisatta)必须发“至上愿”,并且须得到佛陀的亲自授记。要发“至上
愿”必须具备八项条件,即:1.获得人身;2.生为男性;3.具备只需通过听闻佛陀的简
要开示即能证悟阿拉汉果的能力;4.遇见活着的佛陀;5.出家;6.拥有八定及五神通的
成就;7.增上行;8.想要成佛之极强善欲。
在得到佛陀的授记之后,菩萨至少必须用四阿僧祇(不可数,无数)及十万大劫的时间
,来圆满十种巴拉密(古译波罗蜜,是以大悲心与方便善巧智为基础的圣洁素质,例如
布施、持戒等;而且这些素质必须不受渴爱、我慢与邪见所污染)。这十种巴拉密分别
是:布施巴拉密、持戒巴拉密、出离巴拉密、智慧巴拉密、精进巴拉密、忍耐巴拉密、
真实巴拉密、决意巴拉密、慈巴拉密、舍巴拉密。当菩萨修习诸巴拉密达到圆满时,就
能证悟无上全自觉者,成为一切知佛陀。
......
全文可见于
http://hsuxu53.pixnet.net/blog/post/386384881-南传上座部佛教与止观禅法
http://hsuxu53.pixnet.net/blog/post/386384881-%E5%8D%97%E5%82%B3%E4%B8%8A%E5%BA%A7%E9%83%A8%E4%BD%9B%E6%95%99%E8%88%87%E6%AD%A2%E8%A7%80%E7%A6%AA%E6%B3%95
(注意!全文中的帕奥禅法关于观业处一些修行观点,目前在上座部教理尚有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