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学] “初禅近分定”至“初禅正行定”的七作意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8-04-17 08:53:29
略释:经由修九住心,而入初禅未到近分定之七作意
http://cn.t-karuna.com/jiehuodayi/2015-04-20/210.html
仓忠仁波切
先经由修“九住心”而得“止”;依于止,后再入于“初禅未到近分定”(初禅未到
地定),经由“初禅未到近分定(初禅未到地定)之七作意”而断除欲界的烦恼,并且获得
“初禅静虑”(初禅正行定)。
进入初禅静虑之后,又对更上地(希求),(自地)所摄烦恼作对治,从色界初禅静虑(
自地)到二禅静虑(上地)中间也有“二禅未到近分定”,同样的,必须经过“二禅未到
近分定之七种作意”而断除该地(初禅自地)所摄的烦恼。
以此类推,直至第四禅天,(乃至)....有顶天(非想非非想处天),....也就是,(四
禅八定)必须断尽下地的烦恼而能获得上地之根本定。
要言之,对治烦恼的次第,皆是(自地)透过“(上一地)未到近分定之七种作意”而成
办,并由此而获得该地(上一地)的静虑;后再由更上地的“未到近分定”对治该地(自地)
所摄的烦恼,而获得更上地的静虑。
(四禅八定每一地各有“未到近分”与“正行成就”。在未获得上一地之前所处的自
地,透过上一地的未到近分对治自地的烦恼,而获得上一地的正行成就。)
* 略示:“九住心”。详细可参阅《菩提道次第广论》“奢摩他”品。
修“九住心”的前加行“净行所缘”——令心渐能住于所缘,由于补特伽罗的根性不
同,所缘亦有不同。
贪心增盛者,为暂时压伏贪心应修白骨观;瞋心增盛者,应修慈悲观;愚痴增盛者,
应修缘起观;慢心增盛者,应修界分别观;散乱增盛者,应修数息观。
这些观修只是暂时压伏,并非真正作对治断除,真正对治断除则是必须依于“止观双
运”才能成办。
最初修习直到成办得止,是以“九住心”的次第作修持。于修“九住心”之上,需要
以“六力”、“四种作意”而成办。也就是,修习“九住心”的过程,是由“六力”、“
四种作意”而成办。
“九住心”是获得“止”(初禅近分定)的加行,并且(九住心)皆是欲界心所摄;从此
以上(九住心以上)的“止”与“观”则是上界所摄。
(“九住心”:1.内住→2.续住→3.安住→4.近住→5.调伏→6.寂静→7.最极寂静→
8.专注一境→9.平等住(等持)。
“九住心”是随顺的奢摩他安止(九住心皆是欲界心所摄),九住心之后获得(色界)初
禅近分初作意的止,才是正式的奢摩他安止(上界所摄)。依于(色界)初禅近分的止获得止
观双运的观,才是正式的毗婆奢那胜观,之前是随顺的毗婆奢那胜观。)
* 略示:初禅未到近分定之“七作意”。
止(正式的奢摩他安止)是定,是依修“九住心”而能产生。
于第九心之后(经由九住心次第圆满第九住心的等持之后),先得“心轻安”,后再
得“身轻安”;于获得“身轻安”之后,再得“身轻安乐”;由“身轻安乐”而能引生“
心轻安乐”;当“心轻安乐”的强烈觉受随定力缓息而稳定,一心安住于所缘境不动,即
是“得止”(正式的奢摩他安止),同时即是获得“(色界)初禅未到近分定”之第一作意
“初作意”,此一作意是“初禅近分定所摄之唯止”。
所以,“轻安乐”是于第九住心与“得止”(色界初禅近分定最初作意/正式的奢摩
他安止)之间而有。获得(初禅近分定)第一作意“初作意”(正式的奢摩他安止)之后,
再转入观“粗静行相”(思惟观察“下地粗糙”、“上地寂静”),当如是观修而(再次)有
“轻安乐”之时,即是获得第二作意之“了相作意”。如是类推,每一近分定作意产生之
前,皆有引生“轻安乐”,但是,前后的所得“轻安乐”的势力则是不同。
(九住心所摄的轻安为平凡轻安,获得第九住心的轻安,先有心轻安,再得身轻安;
之后再有身轻安乐,由身轻安乐引生心轻安乐,之后再得定(初禅近分定所摄之唯止)。获
得(色界)初禅近分定最初作意,即是正式的奢摩他安止,此时伴随的轻安是殊妙轻安。)
(《杂阿含855经》: “....于空闲林中、树下、露地,昼夜禅思,精勤方便,能起
胜妙出离随喜;随喜已,生欢喜;生欢喜已,身猗息(轻安);身猗息(轻安)已,觉受
乐;觉受乐已,心则定。”《长部》:“舍离此等之五盖者,则生欢喜;生欢喜已,则生
喜悦;意怀喜悦者,则身轻安;身轻安者,则感受乐;觉乐者,则心入三昧。”《相应部
》:“....于比丘轻安觉支修习圆满,身轻安者,则得乐,得乐者,则得心定。”
(五十一心所中,十一善心所的轻安,轻安有两类:平凡轻安、殊妙轻安。平凡轻安
是生起善心时皆有的,殊妙轻安是断除欲界粗重而有。第九住心所摄的轻安是平凡轻安,
初禅近分定(正式的奢摩他安止)所摄的轻安是殊妙轻安。
《解深密经》(唐.玄奘译):“....独处空闲,作意思惟,复即于此能思惟心,内心
相续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九住心的阶段有平凡轻安),起身轻安及心轻安(伴
随初禅近分定的殊妙轻安),是名奢摩他(正式的奢摩他),如是菩萨能求奢摩他(止)。
....乃至未得身心轻安(未得断除下界粗重,伴随初禅近分定而有的殊妙轻安),所有作
意当名何等?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非奢摩他作意,是随顺奢摩他胜解相应作意。”
《大宝积经》:“见彼如来端正殊妙,诸根寂静,得奢摩他,如清净池无诸垢秽。”
(获得正式的奢摩他之前的住心阶段(九住心),有平凡轻安;获得上界心(初禅近分定)所
摄的正式奢摩他,此时伴随的轻安是殊妙轻安。若未获得殊妙轻安,并非正式的奢摩他。
在未获得正式的奢摩他之前虽然也有轻安,但这种轻安不是断除下界粗重而有,而是在入
定的加行由伏惑故得到随顺的轻安,此时还未得到正式的奢摩他,称为随顺的奢摩他。)
* 初禅未到近分定之“七作意”(此处安立为八):
(1)“初作意”。
于前,必须经修九住心而生殊胜轻安而得止,此是“初禅未到近分定所摄之止”,再
转入于观“粗静行相”——即是初禅未到近分定之第一作意“初作意”。
于此位,名为“作意之初修业者”。此中“粗静行相”,是观欲界是粗障、上界是寂
静,欲界是寿命短、多烦恼、多痛苦等,初禅则是寿命长、少烦恼、少痛苦。推之二禅未
到近分定等,亦是类此。
(2)“了相作意”。
于前一作意入于观修“粗静行相”,当引生“轻安乐”之时,即是获得初禅未到近分
定之第二作意“了相作意”,或称为“净烦恼之初作意”,此是“初禅未到近分定所摄之
观”,并未获得“止观双运”。
于此位,名为“净烦恼之初修业者”,因为已成观修欲界是粗障、上界是寂静,所以
并非前之“作意之初修业者”。
(3)“胜解作意”。
相续于前一作意并且时而观修、时而止修,进而获得止观双运——“初禅未到近分定
所摄之止观双运”,当依于“止观双运”而观“粗静行相”之时,即是获得初禅未到近分
定之第三作意“胜解作意”。此是下一个作意的亲因。
(4)“远离作意”。
依于“止观双运”开始对治并断除欲界前三品烦恼,即是“远离作意”。
(5)“摄乐作意”。
依于“止观双运”对治并断除欲界中品(四、五、六品)烦恼。因为由断除烦恼而有
乐受,故名“摄乐”。
(6)“观察作意”。
于前已经将欲界第一品到第六品的烦恼断除,因此粗分烦恼似乎不现行,似乎欲界烦
恼已经断除,这时再观察平常会生起烦恼的对境,此即是“观察作意”。当特别趣入此境
时随即引生烦恼,故又生起一作意而作对治,即是下一作意“加行作意”。
(7)“加行作意”。
正对治欲界最后七、八、九品烦恼。
(8)“加行究竟果作意”。
当断尽欲界烦恼之时即是“加行究竟果作意”,即是获得初禅静虑。(到了加行究竟
果作意即获得了正行,已非近分)。
初者“初作意”(初禅近分最初作意),是由止所引生的(由九住心随顺的奢摩他安止
,获得正式的奢摩他安止)。二者“了相作意”,则是“初禅未到近分定所摄之观”,并
非获得正观(正式的毗婆奢那胜观),因为,此时之观,是最初观修上界功德所生,故不
是正观。所以,是由第二阶段的止观双修令其定力更为增盛之后,于第三位“胜解作意”
所获得的止观双运,才是真正的“止观双运”(=正式的毗婆奢那胜观),在此之前的观
并非正观,是属于前加行的观。获得“初禅未到近分定所摄止观双运”(初禅近分第三位
胜解作意)才能对治欲界烦恼,欲界烦恼分为上中下三品,上中下又各有三品,共九品。
作者: soulism (soulism)   2018-04-17 20:11:00
感谢分享,瑜伽师地论卷33有提到这七种作意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