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净空法师:往生论讲记6(上

楼主: summertrees (夏天树)   2018-04-11 12:00:48
一、释题概说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昙注节要卷下】
这个经题我们简单的给同修们做一个介绍。《无量寿经》,我相信诸位同修都已经念
得很熟了。‘优婆提舍’,是梵语音译过来的,它的意思就是注解,古时候翻作论。照这
个经题上来看,就是“无量寿经论”,是这个意思,我们现在把它讲成“往生论”,因为
它的宗旨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它的正名不是叫“往生论”,是叫“无量寿经论”,这个
“优婆提舍”就是论。
论跟中国古时候这个注、疏意思是非常接近的。为什么称作论?就是这一个注解与经
一定相应;换句话说,他注的意思就是佛的意思,一点都不错,这样的注解才可以称论。
所以称论就是非常正确、没有错误的这种注子。后来的祖师大德,当然自己很谦虚,不敢
用论,所以用注、用疏。用注、用疏,就是我的注解可以提供大家做参考,也许有不对的
地方,可以请大家指正、指教。这个论不可以的,论是我讲的就非常正确,没有人可以批
评,没有人可以能够给他指教的。所以论,在注子里面分量非常之重,相当于我们中国古
代叫传。大家读古书,你看《春秋》有《左传》、有《公羊传》、有《穀梁传》,那个传
就是注解。后人不用传,也用注、用疏了,现在用讲义了,这愈来愈谦虚。实在讲用传,
也就是说他这个注子是这个经义正确的解释,后人可以依着它去修学,不能够违背的,有
这样肯定的语气,这才能称之为传、称之为论,在佛法里称之为论,这就是决定权威的注
解。
这个是题目里面的,是《无量寿经》的注解。他这个注不是依照经文一句一句、一段
一段的来注解,不是的。这个注解里面有两大类。一类叫“释经论”,这释经是解释经文
的,这个是一句一句来注解的。像《大智度论》就是属于释经论,它是按照经文一句一段
来注解。本论是属于叫“宗经论”,宗经论跟释经论不一样,是完全说明全经的大意,没
有按照经文来解释,这是属于这一类的,这个《往生论》是属于宗经论。它的重点也在题
目里面显示出来,‘愿生偈’,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论主要的是偈颂,偈颂一共
有二十四首,在卷上,我们现在这是卷下,在这卷上,好像这个本子上没有,这个本子只
有卷下,没有卷上。
什么人作的?这个在佛教里面也是鼎鼎有名的天亲菩萨。天亲菩萨出生在印度,兄弟
三个人都出家了,而且都有很大的成就。他的哥哥是无著菩萨,他的弟弟是师子觉尊者,
天亲菩萨是老二,都是修行证果,而且都是明心见性的大菩萨,这不是普通人。特别是天
亲,这个人从小就非常聪明,出家之后学小乘,在小乘里面曾经作过五百部论,这个论就
是著作,他有五百部的著作,可见得他非常聪明。以后他的哥哥很慈悲,看到他的弟弟很
聪明、很有智慧,就度他学大乘。他修学大乘的时候,他觉得从前学小乘的时候毁谤大乘
,做了很多罪业,很难过,就有自杀的念头。他的哥哥讲,如其自杀,不如弘扬大乘,这
样也可以消灾免罪。他听了之后,也很有道理,以后在大乘法里面也作了五百部这个论典
,所以号称千部论师,我们现在人所讲的著作等身。大概天亲菩萨以后,在我们佛门这些
大德,他们的著作没有一个人超过天亲菩萨。
天亲菩萨读到《大乘无量寿经》,他就发了愿,决定要求生西方净土,把过去所修学
其他的法门统统放下了,不但是世间法放下,出世间大小乘佛法也放下了,专修净土求生
西方极乐世界。所以他这一部论典,我们可以说是他读《无量寿经》的心得报告,所以非
常有价值。流传到中国来之后,就称为三经一论。由此可知,古大德把他这一篇报告,那
个重要性看作经典没有两样。所以净土宗最初是三经一论,这一论就是这一部《无量寿经
论》,我们俗称为《往生论》。所以“愿生偈”这一个题目显示出天亲菩萨决定求生净土

天亲菩萨这个人实在是了不起,通宗通教,大小乘佛法没有不通达的,最后遇到《无
量寿经》,统统放下了,求生净土,给我们后人带来了很大的启示。净土要不殊胜,他为
什么求生?尤其是西方净土跟弥勒净土,因为无著、天亲这些菩萨都是法相唯识的专家,
法相唯识宗他们的目标是求生兜率内院亲近弥勒菩萨,他是法相宗的大德,他不求生弥勒
净土,转过来求生西方净土。这给我们很深远的省思,西方净土当然殊胜,才能够令天亲
菩萨这样的崇敬,一心归依。
上卷是偈颂,二十四首,下卷是论。他是以偈颂来解释《无量寿经》,把《无量寿经
》整个的教义都融在二十四首偈颂当中。下卷,这是长行文,是论,这个论解释前面偈颂
的。前面这一部分,就是卷上,今年我们在温哥华讲过,在美国也讲过。所以这一次回来
,发起要我到这边来讲一部经,我说好,我们就讲《往生论》下卷,跟前面合起来就是一
部完整的《往生论》。这是这一次我们讲经的因缘。
‘昙注’,“昙”是昙鸾法师,是南北朝时代的人,也就是东晋时代的人。在中国佛
教称他为神鸾,可见得他在佛教地位之崇高,备受尊敬。法师年轻的时候身体衰弱,想求
养生之道,求长寿,求健康长寿,跟这些道士们学法术,学道家的长生不老之术,学这个
。以后遇到菩提流支法师,这是从印度到中国来的,他就向他请教,佛门里面有没有长生
不老的方法?法师就告诉他,真正讲长生不老,那只有佛法。除佛法之外,这世间仙人,
纵然是生到色界天、无色界天,寿命依然是有限的。像佛在经上给我们说,非想非非想天
寿命八万大劫,八万大劫是有限,八万大劫到了的时候还是要往下堕落,因为他不能再升
了。不能再升,只有往下堕。所以不究竟。真正长生,他就介绍《观无量寿经》,这是真
实的无量。
虽然这个经上所说的,这个西方极乐世界还是个有量的无量,大家读过《无量寿经》
,虽然是有量的无量,但是那个数字没有人能算得出来。何况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一
个人不是一生圆成佛道,证究竟佛果,证得究竟佛果那就是真实的无量寿,那个不是有量
的无量了,确确实实是无量的无量。我们这个法门是从有量的无量契入无量的无量。昙鸾
法师听了之后,把那个仙道舍弃掉了,专修净土。所以他是净宗的一位大德。他做这个注
解,他的修行方法就是依据天亲菩萨修行的原则,这个原则就是在这一部论上,他给它做
了注解。注解很长,我们这个本子是节录的,所以叫“节要”,我们是节录的。因为在国
外讲经的时间都受限制,所以就用这种方法简单扼要的来介绍。
二、解义十重
这是下卷,我们现在看这个文:
【论曰。】
从这两个字以下就是属于长行了,下卷的长行,以这个论来解释前面所说的偈颂,偈
颂我们在这个里面全部都能看到。“解义十重”,他分十个段落,第一段落,“愿偈大意
”,第二个段落是“起观生信”,第三个段落是“观行体相”,第四是“净入愿心”,第
五“善巧摄化”,第六“离菩提障”,第七是“顺菩提门”,第八是“名义摄对”,第九
“愿事成就”,第十“利行满足”。这些意思我们在文里面一段一段来介绍。看第一段“
愿偈大意”,愿是天亲菩萨发愿求生净土,他作的这个偈颂。这个二十四首偈颂是什么意
思?这个地方为我们说明了,这是节录的最重要的几句话。
(一)愿偈大意
【示现观彼安乐世界。见阿弥陀如来。愿生彼国故。】
说得再多,这一句话是他的主题,是他的中心,当然也是我们同修们大家的愿望,我
们也像天亲菩萨一样有这个愿望。天亲菩萨在此地这个修行的方法值得我们做参考,要用
这种方法来念佛是决定往生。‘示’是指示,就是指示出来,我们不知道修学的要领,菩
萨为我们指示出来、展现出来,使我们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地方的‘观’,他
不用念,不用想,他用“观”,观跟念跟想差别在哪里?大家都知道,净土主要的有三部
经,除了《无量寿经》之外,第二部是《观无量寿佛经》,用了一个观字,第三部是《佛
说阿弥陀经》,我们称为小本,这个净土三经。三经,实在讲是一部经。《无量寿经》是
净宗的概论,把西方世界它的来源、它的历史、它的理论、它的事实真相为我们详细做了
介绍。《观无量寿经》里面就是《无量寿经》的补充。最重要的它补充了三桩事情,第一
个是理论,第二个是方法,就是往生的方法,第三个是九品的因果,这是《观经》里面讲
得详细。至于小本,这是世尊无尽的悲心,劝我们念佛往生,我们在小本《弥陀经》里面
仔细去观察,世尊四番的劝勉,我们常讲“一而再,再而三”,他三而四,劝我们四次,
应当要求生净土,这是佛的苦口婆心,劝我们往生,求生净土。
观是理性的,我们平常讲念、讲想,是属于感情的。如果我们把感情舍掉,完全用理
智,理智就叫观。你看这个《般若心经》,“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所以这个
观,不但是眼看叫观,耳听也叫观,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就用这一个字做代表,理性而
不是用感情,所以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用观,都用这个字做为代表。我们仔细去观察,仔
细的去思惟、去想像,因为这个观里面有思维、有想像,有这个意思在。但是刚才说过了
,它是理性的,不是感情的;是理智,不是迷信。把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看得清清楚楚
、明明白白,不但事实你明了,它怎么形成的,这些理论也清楚,你对它才全程肯定,毫
无怀疑,你求生的愿心自然就生起来了。我们对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会怀疑?没搞清楚,
都搞清楚了就不怀疑了。天亲菩萨清楚了,天亲菩萨明白了,所以他一切放下,一心归命
,求生净土。
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最重要的一桩事情,见阿弥陀如来,见佛,见佛才闻法。什么人
给你说法最可靠?阿弥陀佛。世尊在《无量寿经》对阿弥陀佛的赞叹,说阿弥陀佛是“光
中极尊,佛中之王”。佛平常在许多大乘经典里面告诉我们,佛佛道同,成了佛之后都是
平等的,没有大小的。既是平等,既没有大小,为什么偏偏赞叹阿弥陀佛第一?称他为佛
中之王?这里头必有道理。这个道理,这大道理,在这个论里面也为我们显示出来了,天
亲菩萨对我们说明了,我们接着往下面看就知道了。
这一段就是他写这一篇文章的理由,源起,写这篇的源起,这是要‘示现观彼安乐世
界,见阿弥陀佛,愿生彼国’,写这一篇报告。这一篇确实是他的心得报告。这第二段“
起观生信”,这个前面讲“示现观”,怎么个观法?
(二)起观生信
【云何观。云何生信。】
提出这两个问题。
【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行成就。】
这个‘行’古时候念“恨”,念破音字,当动词用,现在人已经不太注重这些了,念
“形”也可以,我们就随俗,只要大家明白这个意思就可以了,‘成就’。
【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
这目的达到了,我们往生见佛,目的达到了。那要怎样达到这个目的?你要修五念行
成就。可是前面这一句不能疏忽,‘善男子善女人’,着重那个“善”字。所以从前李老
师常讲,“念佛人很多,往生的人不多”,李老师给我讲过很多次,我们台中莲社,那个
时候莲友有二十多万人,我在台中的时候,而真正往生多少?也不过三、五个而已,不成
比例。这个原因在哪里?就是这个“善男子善女人”,善男子善女人念佛才能往生。那我
们自己是不是善男子善女人?我们自己都以为我们是善男子善女人,你看每天都念阿弥陀
佛,每天都念经,都在佛菩萨面前表演的都很乖。其实它有标准,这个标准在哪里?标准
在《观无量寿经》。
韦提希夫人遭到了家庭的变故,儿子叛逆不孝,厌倦娑婆世界,想求生净土,请教释
迦牟尼佛修什么样的法门才能往生?世尊在没有讲这个方法之前,先讲“净业三福”。告
诉她,如果要真正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应当修三种福。第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
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第一条,第一条人天善,你能把这四句做到了,你是善男子善
女人,是人天的善男子善女人。第二条,“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小乘
里面的善男子善女人。可是诸位要晓得,小乘是以人天善做基础,往上提升,这个是小乘
善男子善女人的标准。我们这个法门是大乘,大乘还要加四句,三者,“发菩提心,深信
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三条总共十一句,这十一句你统统都做到了,就是此地
的善男子善女人。可见得这个标准不简单。
现在我们学佛,这个传授三皈,传授重戒,这个戒律都没有能详细讲清楚,也就是糊
里糊涂皈依了。皈依以后还是糊里糊涂,没搞清楚,戒是受了,戒的内容不晓得,怎么样
修持也不知道。糊里糊涂皈依,是糊里糊涂受戒,糊里糊涂学佛,学成一个糊涂佛,那怎
么能往生?这个不能往生,这是我们一定要搞清楚的。关于这个三皈,我们有一个录音带
,过去在新加坡详细做了一次说明。有同修从录音带把它整理出来,出了一个小册子,希
望同修们要多多去看。这些基本的知识,我们有一个《认识佛教》,《认识佛教》非常重
要,学佛,佛是什么不能不清楚,佛教究竟是什么?佛教了我们些什么?我们学佛目的又
何在?都得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决定不能含糊。所以《认识佛教》跟《三皈传授》这
两个小册子很要紧,大家一定要多看几遍。
“三福”非常重要,从三福再建立“六和”,六和敬。能把三福六和做到,你这一生
当中一定得幸福快乐,你的家庭一定很美满,事业很顺利,社会能够和谐,这个是学佛法
现在得的利益。现前就离苦得乐,将来往生决定是可靠的,决定靠得住。所以这个善男子
善女人,着重这一个“善”字,我们一定要认真断恶修善。凡是与三福违背的那就是恶,
我们要把它断除;与三福相应的是善,一定要认真去学习。从哪里学起?从孝顺父母学起
,你才是真正的善人。
我们在海内外介绍这一部经典,确实有不少同修听了之后,觉悟了、回头了。现前的
社会,大家都晓得,婆媳很难相处,中国、外国都一样,儿女结了婚,不愿意跟老人住在
一起。这个不肯跟老人住在一起,念阿弥陀佛不能往生,为什么原因?这头一句就没做到
,这个孝养父母他就没做到,他怎么能往生?这个善男子善女人没他的分,那底下就完全
都没有。所以有不少人觉悟,这个我都看到了。搬出去了,搞了小家庭,念了这个《无量
寿经》,学了佛,又回家去跟公婆住在一起,去孝顺父母。这个做法我清楚,他想往生,
他真的想求往生,想见阿弥陀佛,所以他回头了,真的肯依教奉行了,很难得。为什么?
这叫真正学佛,他真干,这个佛法不是在口头上,不是在理论上,一定要应用在生活当中
,你真的去把它做到。
还有人回去了,侍候公婆了,有时候遇到我,法师,侍候公婆很不容易。这不容易也
要学,这就是教你学佛,学忍辱波罗蜜,学禅定波罗蜜,学智慧波罗蜜,我说你不在这个
境界你到哪里修?公婆是菩萨,天天折磨你,让你修禅定,让你开智慧,大善知识,你要
感激他才对。你能够以这样的心态,这才是真正的善的标准,你确实改过自新,断恶修善
,这才能成就,才能够往生,才能够见佛。
(三)观行体相:五念门
五念门,这底下第三条讲了:
【何等五念门。】
先把这个名目介绍出来。
【一者礼拜门。二者赞叹门。三者作愿门。四者观察门。五者回向门。】
从这个地方我们就想到了,天亲菩萨这个修行跟我们修的,的确是不一样。我们平常
修净土就是老实念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其实有没有老实?不老实,一点
都不老实。什么叫老实?这一念当中具足这个五念,这就是老实,这个佛号能摄心,能入
念佛三昧。我们念佛心散乱的。昨天我在台大讲演,有个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他念佛念了
很久,读经念佛都不能摄心,心都是散乱的,问我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够摄心,能够使心清
净?原因在哪里?他这个念里面没有这些内容,只有一个空空洞洞的佛号,没内容。这个
五门,底下面有,我们看底下这一条,看第四:
1.礼拜门
【云何礼拜。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意故。】
我们为什么要修‘礼拜’?“礼拜”是身业,身语意三业要相应,身要礼拜,专门拜
阿弥陀佛。‘应正遍知’,这个应就是应供,正遍知、如来,这是佛的十号之一。这个佛
有十个名号,这个地方用了三个,用了如来、应供、正遍知。这些名词我们也不要解释,
解释浪费时间,这个佛学常识,诸位多看看就明了了。
==
《往生论》卷下是在台湾彰化启讲。
一定要认真断恶修善。凡是与三福违背的那就是恶,我们要把它断除;与三福相应的是善
,一定要认真去学习。从哪里学起?从孝顺父母学起,你才是真正的善人。
这叫真正学佛,他真干,这个佛法不是在口头上,不是在理论上,一定要应用在生活当中
,你真的去把它做到。
“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怎么做到?怎么学习?怎么落实?及格标准在哪里?
在《弟子规》。
所以《弟子规》是佛法,真正学佛,他真干,《弟子规》就是佛法。
《弟子规》就是落实“净业三福”第一条的基础。
照我看,不只是落实“净业三福”第一条,
连第二条“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的基础也包括了。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8-04-11 16:48:00
阿弥陀佛!
作者: eudamonia4u (贼寇)   2018-04-11 18:50:00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ackino (常胜不败)   2018-04-12 14:47:00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gg889g8 (凰)   2018-04-13 04:21:00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pedros0605 (pedros)   2018-04-14 00:56:00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youngerwu (没有妮的日子)   2018-04-15 15:25:00
南无阿弥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