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讨论] 佛弟子的修习:止修与观修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8-04-10 19:14:43
※ 引述《tangchin (tangchin)》之铭言:
: 也就说不管止修在层次上多高,烦恼仅是暂不现行,出定后烦恼仍然随缘现起,这也说明
: 为什么一定要止观双修。那么要观修什么断除无明烦恼?要找到无明的正对治补特伽罗无
: 我,观修无我。那如果没有先了解无我的内涵,如何观修?所以一定要先闻思无我的法义
───────────────────────────────────────
■ 补充──止住修、观察修
摘自:《觉灯日光》道次第讲授 成满智者所愿
尊者达赖喇嘛
如果没有奢摩他(止)和毗钵舍那(观),即使生起再多的善心、累积再多的善行,
力量还是非常地微薄。
即使有了解无常、空性的大慧力,但了解无常的观修、空正见生起的时间非常短暂,
无法持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心很容易浮动,若不刻意去制止,易随着散乱而走。
梵文“奢摩他”,在藏文称“喜内”。“喜”是止、消灭之意。“止”是停止、阻止
的意思,就是阻止散乱和沉没,使心不随着散乱和沉没而走。“内”是住。“住”是能够
随心所欲地安住在所缘境上。
透过止住的修行,可使心往内收摄,不再往外散乱,远离身心的粗重性。所谓“粗重
性”,就是我们现在的身无法持续地行善,很容易感到疲倦;心缘善法时,心力无法提起
,去缘恶时,却容易感到欢喜。
透过奢摩他的修习,远离了身心粗重之后,会生起身心轻安,也就是生起未曾有过的
强烈的安乐感受。此时,虽然内心非常欢喜,但不仅不会因强烈欢喜而往外散乱,反而还
会随心所欲地安住在所要缘取的境(善所缘境)上,想要安住多久就能够安住多久,这种
定力就称为“奢摩他”,或称为“止住”。
心于所缘能想住多久就住多久,这时候再以智慧去观察,就不容易移动焦点,可以看
得非常清楚。未证奢摩他之前,我们在观察所缘之时,很容易散乱,无法在一个点上观察
很久。有了奢摩他之后,就不会再产生散乱,再反复地观察、思惟,无论是世俗谛还是胜
义谛,我们会看得越来越清楚。之后又会再生起未曾有过的身心轻安。这时候的身心轻安
与得止时的身心轻安不同,止之时的身心轻安是由止力所引发,胜观(毗婆奢那)之时的
身心轻安是由观力所引发。这时候观自之所缘境的观慧,称为“胜观”。
胜观跟普通的观不同,普通的观很容易随散乱而走,胜观却不然,看得非常地清楚。
中文的“胜观”,梵文叫作“毗钵舍那”。
奢摩他(止)、毗钵舍那(观),不只内道有,外道也有,是内外道由禅定所证得的
共同功德。所以奢摩他、毗钵舍那属于世间和出世间的共同功德。
可是缘空性的奢摩他(止)和缘空性的毗钵舍那(观),是外道没有的,是属于出世
间的不共功德。唯有透过了解空性,由通达空性的奢摩他和毗钵舍那的止观双运,才能让
我们获得圣者的果位,断除烦恼。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