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净空法师:普贤行愿品疏节录18(下

楼主: summertrees (夏天树)   2018-02-23 16:07:24
经【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如是经于刹尘劫。十方利益恒无尽。】
  普贤菩萨也是劝人念佛求生净土,除这一门之外,普贤菩萨也找不到第二个法门,这
是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佛确实对得起我们,把至高无上的法门传给我们,我们自己不识
货、不接受,罪过在自己,绝对不在佛菩萨。佛菩萨对得起我们,我们辜负了佛菩萨。
  ‘如是经于刹尘劫’,这一句讲的时间。“刹”就是佛国土,佛刹;“尘”是微尘,
这是形容、比较。一粒微尘比喻作一劫,多少微尘?刹尘。刹是三千大千世界,把三千大
千世界磨成微尘,那微尘有多少!极力形容时间之长。‘十方’是讲的空间,说了时间再
说空间。无尽的时空里面,菩萨做利益众生的事业从来都是无疲无倦,永远在做,永无休
止的在做。
  经【我常随顺诸众生。】
  这一句是总,这八句里头这一句是总说“成熟众生”。成熟众生,就是你要想帮助众
生,你一定要恒顺众生。众生的业习烦恼非常之重,如来虽然有最殊胜的法门能令他立刻
就成佛作祖,奈何他不能接受,不能理解、不能接受。那用什么方法?必须要知道他的业
习烦恼,帮助他逐渐消除。到他业习烦恼消除相当的程度,对于如来的大法,他一听就醒
过来了,他就觉悟了。像世间人真的不晓得念佛修净土是最大的福报、最大的智慧,念佛
的人虽然多,真正明白的人没有几个。
  经【尽于未来一切劫。恒修普贤广大行。圆满无上大菩提。】
  前面这一句是因,后面这句是果,‘圆满无上大菩提’就是成佛,这个地方所成的是
圆教究竟佛果,就是通常讲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要修普贤行。普贤行里面包括前面讲的十
大愿,十条纲领,还要包含文殊菩萨在《华严经》里面教给我们的十波罗蜜。十波罗蜜是
讲事,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处事待人接物,十个原则。而用普贤菩萨无量清
净广大平等慈悲的心来修十波罗蜜,这就是普贤行,这才能成就究竟圆满的佛道。再看五
十八面,看偈颂。
  经【所有与我同行者。于一切处同集会。身口意业皆同等。一切行愿同修学。所有益
我善知识。为我显示普贤行。常愿与我同集会。于我常生欢喜心。】
  这个两偈是“不离愿”,也是“同意行愿”,也叫“心行愿”,这个要略略的说明一
下。第一句是总纲,‘所有与我同行者’,这句话实在就是圆满包含了大势至菩萨所讲的
五十二同伦。为什么?因为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无论从哪个世界去往生的,从实报土的上
上品到同居土的下下品,都是修普贤行。你们在《无量寿经》上看到的,西方世界的人“
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是普贤菩萨的法界,全都是修普贤行。所以
我们要想亲近文殊、普贤,华藏世界不容易找到他,什么原因?我们没本事去。峨嵋、五
台塑的像在那里,不是真的,见到它也不会说话。真正的文殊、普贤在西方极乐世界,诸
位不知道。我们念佛往生的时候,阿弥陀佛、观音、势至来迎接,文殊、普贤来不来?当
然来,没有不来的道理。你问为什么原因?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所有一切的同修,都是修文
殊十行、普贤十愿。他们两位在那里帮助阿弥陀佛教导,观音、势至是帮助阿弥陀佛到处
去招生,他们两个在家里教学。如果你把西方极乐世界里头的状况搞清楚了,你向往的心
会真的生起来,非常热烈,那不一样。“所有与我同行者”,凡是发愿念佛求生净土的,
都是普贤菩萨的同行。
  ‘于一切处同集会’,“同集会”就是念佛共修的道场。念佛共修的道场非常广泛,
不是说哪里建个念佛堂,这是念佛。除了念佛堂以外的共修道场就更多、更普遍,但是一
般人不认识,一般人不明了。只看到形式的,有形的,而没有看到无形的道场,与菩萨同
心同愿的统统都是道场。‘身口意业皆同等’,三业清净,三业专精。‘一切行愿同修学
’,“一切行愿”就是指前面的十大愿。
  下面一首非常重要,决定不能够疏忽。‘所有益我善知识’,“益”是利益,所有帮
助我的、利益我的这些善知识。承他们‘为我显示普贤行’,这是指谁?《华严经》前面
讲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是说的五十三位善知识。也许你听了之后会很感叹,“善财的
命好,遇到五十三位善知识,我们业障深重遇不到,一个也没有遇到”。实际上你这个想
法完全错了。善财跟我们不一样的,善财认识那是善知识,我们天天跟他见面,不认识他
是善知识。这五十三位善知识就是讲我们现前社会这些大众,我们从早到晚所接触的,佛
把他分成五十三大类,各行各业、男女老少,你怎么没见到?你早晨起来,眼睛睁开就见
到了。由此可知,时时见到,处处见到,不知道他们是善知识,这就很可惜了。善财童子
聪明,他知道。我们所接触的社会上这些大众,现在我们知道有善人、有恶人,那难道都
是善知识吗?都是的。
  那五十三位善知识里头有善人、有恶人。胜热婆罗门愚痴,大概你遇到的愚痴的人还
没有像他那样愚痴;甘露火王瞋恨心很大,稍稍得罪他,他就要置人于死地,残酷,毫不
留情,也是善财的善知识;伐苏蜜多女是妓女,善财童子也去参访,也是他的善知识。这
三个人代表贪、瞋、痴,伐苏蜜多女代表贪爱,甘露火王瞋恚,胜热婆罗门愚痴。五十三
个里头,好人、坏人统统都有,就是我们现前的社会,所以他是表法的。你看善财童子如
何跟他们相处,跟他们相处当中成就自己的定慧,成就自己的清净心,这看你会修不会修
!古大德常讲境缘,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外面一切环境没有好坏。再跟诸位说
明白一点,没有善恶,善恶是我们自己的分别执著;离开一切分别执著,外面境界是平等
的、是清净的。
  所以古德称《华严》为圆满法轮,确实在一切经里面,唯独《华严经》讲得非常完整
,有理论、有方法、有境界。五十三参是表演给我们看,就是把佛所讲的理论、方法、境
界融合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应该如何处事待人接物,他做出样子表演给我们看。这真正
是难得,让我们在这里面学习,在这里面去领悟。除了自己一个人之外,所有一切众生都
是善知识,所有一切众生所显示的都是普贤行。你真正会修,你就叫善财童子,善财童子
不是专指一个人,善财童子是代表修行大乘佛法的人,那个修行人就叫做善财童子。我们
今天把善财童子看作一个人,这就看错了,他是表法的。善是讲善根,财是讲福德,他有
善根、有大福德,真正修大乘菩萨行的这个人就叫善财童子。不管男女老少,只要他发这
个心、修这个行,都叫善财童子,八十岁也叫善财童子,女生也叫善财童子。用个名字做
代表,是这么个意思,不可以把他看作一个人,那就看错了,你就不懂他的意思。我们依
照这个方法修,我们自己就是善财童子。
  ‘常愿与我同集会’,可见得我们不必离开城市去找个山洞,里头清净,人迹不到的
地方修行,那叫修小乘;修大乘不是这样的,大乘常常愿意跟大众集会在一起。你看五十
三参里面的鬻香长者,鬻香长者是修禅定的,善财童子去参访他。他在哪里修?他在市廛
,市廛就是现在讲的市场,最热闹的地方,他在逛市场,逛市场修禅定。打坐?他不是的
,哪里好玩就到哪里去,他修这个禅定。所以他那个禅定不是身在定,是心在定,最热闹
、最繁华的地方去逛,心里头如如不动,这是禅定;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智慧。定
慧等学,人家这个修法,不是在禅堂里面壁,那是初级的,小学生的方式。所以法身大士
的禅定,哪里热闹哪里去,哪里繁华哪里去,在那个地方修定修慧,他定慧在那里修,那
个地方是他的道场。像现在的电影院、歌剧院、跳舞厅,这些是他的道场,他在这个地方
成就甚深的禅定般若智慧,他这么个修法。我们一般凡夫看到他,他哪里在修行!还要毁
谤他。所以不读《华严》不知道,不晓得高级修行跟普通修行不一样。“常愿与我同集会
,于我常生欢喜心”。再看底下一首。
  经【愿常面见诸如来。及诸佛子众围遶。于彼皆兴广大供。尽未来劫无疲厌。愿持诸
佛微妙法。光显一切菩提行。究竟清净普贤道。尽未来劫常修习。】
  这两首是“供养愿”。‘愿常面见诸如来,及诸佛子众围遶’,这两句是见佛、见菩
萨。在供养里面这是“福田大”,供佛、供菩萨是最大、最殊胜的福田,我们能办得到吗
?我们在世间,一个学佛的人天天盼望遇到一位凡夫的善知识,都不容易遇到,有几个人
很幸运,一生当中遇到一尊阿罗汉、遇到一尊菩萨的?少有!你们念《慈悲三昧水忏》,
唐朝时候悟达国师遇到迦诺迦尊者,那是位阿罗汉。近代我们看到《虚云老和尚年谱》,
他老人家去朝山,三步一拜,拜到五台。在半路上生病,文殊菩萨来帮助他,文殊菩萨化
身,化成一个乞丐来照顾他,遇到文殊菩萨。少数,太少了。遇到佛的还没听说过。可是
诸位一定要晓得,如果你真正发心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这两句不必等到到西方极乐世界
,你这个心一发,诸佛如来、一切菩萨就常围绕你,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
  众生有感,佛就有应,用什么感?真诚的心愿,愿生净土,愿见弥陀,就行了。这个
心愿要真实,十分的真实,就得一切诸佛的感应,决定不能掺杂一丝毫的虚假。所以这种
殊胜功德利益,我们现前确实可以得到。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净念相继”,只要做到这
四个字就行了。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没有问题了,时时刻刻不离开诸佛菩萨,不离开诸
佛海会。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那一切诸佛我怎么不离开?你到西方极乐世
界,就跟诸佛神通道力相当,佛有千百亿化身,你那个时候也有这个能力千百亿化身,每
尊佛的法会你都化身去参加,是这么一回事情。我们现在苦,分身乏术,没有办法,无可
奈何。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就得大自在,哪个地方求你,分身就过去了,能满一切众生的心
愿。
  不到西方极乐世界,要想达到这个境界,照佛在经上讲,你要修行两个阿僧祇劫之后
,证得七地果位就有这个能力。这是七地、八地菩萨的境界,需要修行两个阿僧祇劫才能
到。两个阿僧祇劫不是从我们今天开始,我们现在修行的不算,从哪天开始?从你证得小
乘须陀洹果位那天算起,如果这一生不能证得须陀洹果,这一生就不算。小乘须陀洹要断
三界八十八品见惑,证得位不退,从这天开始,修行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这三大阿僧
祇劫成的佛,诸位要知道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佛,天台家讲藏通别圆,他成的是藏教佛,你
才晓得多难。再一比较起来,念佛多快,多容易!只要用上几年工夫就追上人家三个阿僧
祇劫,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那些菩萨为什么修那么久还不能成功?我们这怎么一下就成
就?我们的运气好,他运气不好,没有遇到这个法门。这都是佛在经上说的,许多菩萨想
求这个法门,没有机缘闻得。
  这是把供养的对象说出来,依照《华严经》来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情与无情,同
圆种智,这个境界就更大了,更显得圆满,这是我们尽心供养的对象。‘于彼皆兴广大供
’,这个“供”里面有财供养、有法供养。‘尽未来劫无疲厌’,这一句是供养的心清净
广大,无疲无厌。
  ‘愿持诸佛微妙法’,这一句是法供养。前面长行文里头讲过,“一切供养当中,法
供养为最”。法供养菩萨给我们说了七条,第一条是“依教修行供养”,这就是依教修行
。遵守佛菩萨的教训,依教奉行,这就是法供养。“诸佛微妙法”是什么?一切诸佛的微
妙法,跟诸位说清楚、说明白,就是净土三经;再说得更简单一点,就是一句“南无阿弥
陀佛”,这是诸佛度众生成佛道第一微妙法。这个要认清楚,真的认清楚、搞明白,我们
得大利益,得最大利益,无比的利益。这不是我说的,是释迦牟尼佛说的,没有任何利益
能够超过它。
  你看得一切诸佛护念,我们世间人求的趋吉避凶,一切诸佛都护念你,你还会遇到什
么不如意的事情吗?绝对不可能的事情,一切危险你一定遇不到。一切诸佛护念,诸佛护
念,菩萨是佛的学生,一切护法善神是佛菩萨的护卫,全部都来保佑你。所以你的福报是
第一大,比作大梵天王的福报还大,大梵天王也没有这么多人护卫,一百亿个大梵天王也
比不上你。问题就是你肯不肯接受?你肯不肯修?不肯接受、不肯修是你没有福报,这真
的叫业障深重。法供养,所以这“微妙法”就是指净宗法门。《华严经》到末后导归极乐
,如果不归极乐,《华严经》就不能圆满,所以《华严》圆满在西方极乐世界。
  ‘光显一切菩提行’,“光”是智慧光明,“显”是明显,这是指前面微妙法,持一
切诸佛微妙法,这才“光显一切菩提行”;“行”是指在日常生活当中,也就是本经里面
所说的五十三参。五十三参是五十三位善知识,我们明显看到念佛的,一开头第一位德云
比丘念佛,最后普贤菩萨念佛往生净土,一个头一个尾。这一头一尾含义就非常之深,自
始至终就是一个念佛法门。当中这些善知识修行的法门都不一样,代表无量无边法门,这
无量无边法门到最后都归到净土,殊途同归,表这个意思。我们在《四十华严》把这个意
思看清楚、看明白了,这四十卷经你真正得到了,你真正明了,你晓得怎么修,你晓得怎
么学。
  ‘究竟清净普贤道’这一句是“功德大”,不是一般的清净,是究竟圆满的清净,“
普贤道”。普贤道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穿衣吃饭、待人接物,那就是普贤道,究竟圆满
。自己在生活当中、在应酬当中,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那就是普贤道。所以
诸位要晓得,大乘行是生活,没有离开现实生活。五十三参各行各业,他哪一行业都做,
都是在修普贤道,都是在修究竟清净。
  ‘尽未来劫常修习’,“时大”,无尽的时空里面,菩萨的修行永无中断,这种修行
得大自在,得大安乐。这些意思希望同修们细心去体会,希望我们都能够应用在自己日常
生活当中,我们的生活才真正的幸福、快乐、美满,这才是《华严》。学佛不是愈学愈苦
,愈学愈苦就不是离苦得乐,是离乐得苦,这不是佛法,这与佛法完全相违背。佛法是离
苦得乐,真的得真实之乐,清净自在。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
古大德常讲境缘,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外面一切环境没有好坏。再跟诸位说
明白一点,没有善恶,善恶是我们自己的分别执著;离开一切分别执著,外面境界是平等
的、是清净的。
蕅益大师说:“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
惠能大师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堕)。
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
净空法师:如何理解“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http://big5.xuefo.net/nr/article4/39787.html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8-02-23 16:52:00
阿弥陀佛!
作者: nmamtb (南无阿弥陀佛)   2018-02-23 21:33:00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kissung (天堂鸦)   2018-02-24 01:12:00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gg889g8 (凰)   2018-02-24 07:48:00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youngerwu (没有妮的日子)   2018-02-24 22:47:00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ackino (常胜不败)   2018-02-25 22:09:00
南无阿弥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