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讨论] 谁是善知识?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8-02-09 13:20:03
: CBETA B10,No.006《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一〈道前基础〉
: http://tripitaka.cbeta.org/B10n0067
: 如《经庄严论》云:“知识调伏静近静,德增具勤教富饶,善达实性具巧说,悲体离
: 厌应依止。”是说学人须依成就十法知识。
───────────────────────────────────────
■ 补充──译本对读
摘自: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妙音佛学丛书翻译组汉译)
亲近善士
丁一 所依善知识的德相:
总之,经论均从各乘的观点宣说多种善知识的德相。但此处所说的,乃是能教导弟子
三士道次第,引领弟子趣入大乘成佛之道的善知识。弥勒菩萨于《大乘经庄严论》(梵:
Mahayana-sutralamkara-karika) 说:应依止具足:调伏、寂静、极寂静、德胜、具精勤
、教富饶、达实性、善巧说、悲悯、离厌的大乘善知识。意指弟子必须依止其备这十种功
德的善知识。(注1)
未能调伏自身者便没有调伏他人的条件,所以能调伏他心相续的上师,必须先能调伏
自心相续。那么他们要怎样才能调伏呢?假如只是随便修持一下,就说获得证悟功德,这
样便全无益处可言。他们必须拥有一种能与总体佛教相配合的调心方法,而这种方法定非
“三学宝”(戒定慧三学)莫属,而弥勒菩萨在论中是以“调伏”、“寂静”、“极寂静”
这三个名相来代表它们。
论中所说的“调伏”是指“戒学”。
《别解脱戒经》(梵: prat imoksa-sutra。比丘、此丘尼于每月十四或十五,与二
十九或三十的其中两日,举行布萨诵戒时,必须念诵这部律典)说:意马不停四处奔驰,
不断努力仍难驾驭,而别解脱戒便是录满尖钉的缰绳。
《律分别》(梵: Vinaya-vibhanga。即汉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亦说:这是
未调伏的弟子的缰绳。
上文是说,根门(眼、耳、鼻、舌、身、意)犹如野马,令我们不停追逐邪境。正如练
马师用优良的缰绳驯服野马一般,善知识学习戒律,调伏根门,以极大的毅力令行为改邪
归正,所以善知识必须把野马般的心相续调伏。
“寂静”是指成就“定学”。
心意内摄,静寂安住的心境便是“定”这是依仗守护戒律,舍弃恶行,修习善行的正
念、正知而获得。(注2)
“极寂静”是指成就“慧学”。
这是依仗心得堪能的奢摩他,专观“真实义”而达成。
然而,仅拥有调伏心相续的三学证德并不足够,善知识还要真备圣教功德(教正法)。
所以“教富饶”就是能对“三藏”等教法博学多闻。善知识敦巴(仲敦巴大士)说:大乘上
师在说法时,必须令弟子获得深入了解。在修持教法时,必须显示出在圣教衰微时 (修持
正法)能有什么利益,在当时的情况下能有什么用处。
“达实性”是指通达“法无我”的殊胜“慧学”。或可以这样说,善知识若能现证“
真实”(藏: chos nyid,debzhinny id,yang dag nyid。又作法性、真如性、实相。)固
然最好,假如不能的话,由教理通达“真实”也可以。
善知识纵能具备教、证功德,但是,其功德若比弟子低劣或与弟子相等,仍不足够,
所以他的功德必须胜于弟子。《亲友书》(梵: Mitra-varga)说:人们若依止比自己低劣
的人便会退步,依止同等的人则同等,依止比自己优胜的人则会优胜。所以要亲近胜过自
己的人。你们若依止具有殊胜的极寂静、具戒及胜慧的人,便会成为比那些殊胜者更殊胜
的人。
朴穹瓦(藏: Phu chung ba。迦当派祖师)说:当我听闻大德的生平传记,便会生起见
贤思齐之心。
塔西(藏: mTha’-bzhi)说:我是以热振寺(藏: Ra-sgreng。是迦当派的根本主院)的
上座大德们为榜样。
所以,我们必须效法那些功德胜过自己的人。
以上六种(调伏、寂静、极寂静、达实性、教富饶、德胜)是自己所要具备的功德,其
余(真精勤、善巧说、悲悯、离厌)则是摄受他人的功德。
有说:“能仁(佛陀)不能以水洗净罪过,不能以手去除众生的苦恼,也不能把自己的
证德转移给别人,而是向众生开示法性真谛,令他们得解脱。”
(钦一切智mchims thams cadmk hyen pa于《阿毗达磨俱舍论疏》mchims mdzod gyi
’grel pa mngon pa’irgyan 说此颂是出于慧铠论师Prajnavannan 所造的《法句经道品
释》Marga-varga 及《法句经优陀那品释》Udana-varga。待考。参见《广论》英译本:
The Great Treatise on the Stages Of The Path ToEnlighten ment。)
所以,诸佛除了以无谬开示道轨来摄受众生外,可没有以水净除他人罪过等这类事情。
在四种摄受他人的功德之中,“善巧说”是指在说法时具有清净的发心动机,意指善
知识是以慈悲发心说法,而非为了求取利养、恭敬等等。博朵瓦(藏:Bo do ba。迦当派教
传派祖师)曾对慬哦瓦(藏: sPyan snga ba。迦当派修传派祖师)说:黎摩(藏:Li Mo)之子
(慬哦瓦)!不论我说了多少教法,从来没有对一句感谢赞叹的说话感到欢喜,因为一切众
生无不处于无助的苦境之中。所以,善知识也应该像这样。
“具精勤”是指以利他为乐事,永无间断。
“离厌”是指能忍受说法的艰苦,屡屡讲说,永不厌倦。
博朵瓦说:三学、悲悯、达实性这五种功德是最重要。我的轨范师向尊(藏:Zhang bt
sun)既不博通经教,亦不能忍受挫折,就连感谢他人帮忙的话也不会说,但是,由于他具
有这五种功德,所以凡是来到他面前的人皆能得益。甯教(藏:gNyanston)是个极为不善辞
令的人,他每次进行供养回向时,只会这样想:“这里没有一个人能明白我的说话”。但
是,由于他拥有这五种功德,所以凡是亲近他的人皆能得益。
所以那些仅以称赞、宣说学处的功德来谋生活,而不能精进修行这些学处的人,便不
适合作为善知识。这种毫无实义的虚言,就像有人以演说旃檀木的好处来谋生一般,当有
人问他“你有没有旃檀?”,他却回答“没有”。《三摩地王经》说:末世的比丘多无戒
律,徒尚自夸博学多间,他们虽然赞叹戒律,但是不会精勤守持自己的戒律。
经中对于定、慧、解脱,也有这样的说法:有些称赞旃檀的好处者,大谈旃檀是怎样
芳香扑鼻,但是,若有人问他们“请问有没有你口中所赞的旃檀呢?”他们却回答:“没
有,我只是靠称赞这种妙香来谋生活的。”同样,在末世会出现一些不勤修习瑜伽的比丘
,他们也是靠称赞戒律来谋生,但本身却不具戒律。所以,经中对定、慧、解脱三种功德
的说法悉皆相同。
能帮助我们达成解脱的上师,便是究竟意乐(成佛意乐)的根本,所以凡是希望依止上
师的人必须认识这些德相,并要尽力寻求具备这些德相的人。希望为人师者,也要知道并
力求具足这些德相。
在这个浊世时代,极难获得十德俱全的善知识,假如不能求得这样的善知识,应怎么
办?应如《妙臂请问续》(梵: Ar ya-subahu-pariprccha-nama-tantra。又作《圣贤臂所
问续》。汉译名为《苏婆呼童子请问经》。属于“事续部”的经典)所说:
正如独轮车一般,即使有马匹亦没法在道路上行走。同样,若无修行的助伴,有情便
不能获得成就。修行的助伴应拥有智慧,形貌端正纯净,种性高贵、心向教法,具足自信
,坚毅不拔,诸相调伏,言语和悦,能行布施,有悲悯心,能忍饥渴苦恼,不拜婆罗门及
外道天神。他们应要专注熟练,知恩图报,敬信三宝。由于具足这些功德的人,在“门诤
时”极为稀有难得,所以,咒师可依止能具备其中的半数、四分一数或八分一数的人为助
伴。
文意是说,助伴应完全具备这些德相,最低限度也要具备八分之一的德相。在铎巴整
理的《博朵瓦语录》中,提到大依怙(阿底峡尊者)曾说:上师的德相也是与此相同。
所以,这里所说的各种易得及难得的上师德相中,能具有八分之一便是上师德相的最
低标准。
丁二 能做弟子的德相
圣天论师(梵:Aryadeva,又作提婆。)于《四百论》(梵: Catuh -sataka)说:正住、
具慧、精进的人才是闻法法器。这样说法者的功德便不会转变,听众的功德也不会转变。
圣天是说能真备这三种功德的人,才适宜闻法。又说若我们具足这些功德,说法者的
功德便会现为功德,而不会现为过失。不仅如此,对于这种具足功德的补特迦罗而言,听
众的功德亦能现为功德而非过失。月称(梵:Candrakirti)在论疏中(《四百论疏》。梵:Bo
dhi sattvayogacar ya-catuh-sataka-tika)提到听者若未圆具这些法器德相,即使说法
的善知识极为清净,但是也会被听者本身的过失影响而变成有过失,而且还会把说法者的
过失视为功德。所以,即使我们能获得一位德相圆满的善知识,但是仍难以认识它们(指
善知识的功德)。因此,若要认识具备一切德相的善知识而作依止,弟子必须具备这三种
德相。
三种德相之中的“正住”是指不偏袒。假如怀有门户之见,便会被自己的偏见蒙蔽,
不能认识功德,从而无法得知善说的真义。清辨论师(梵: Bhavaviveka)于《中观心论》(
梵: Madhyamaka-hrdaya-karika)说:偏袒令心意苦恼,永远不会证得寂静。
偏袒的意思就是贪著自己的宗派及敌视他人的宗派。应当反观自心,把这种偏执舍弃
。《菩萨别解脱经》(梵: Bodhisat tva-pratimoksa-catuska-nirhara-nama-mahayana-s
utra。即是大乘菩萨戒本。)说:应舍弃自己的成见,尊敬并安住于亲教师及轨范师的论
点。
仅具有一种德相便足够吗?假如我们缺乏辨别善说正道及邪说相似道的慧力,纵能“
正住”仍不适合闻法,所以必须具有认识正邪二说的智慧,才能去芜存菁。
只具有这两种德相便足够吗?即使能够具备这两种德相,但是,假如我们像画中所绘
的听法者一般,毫无生气活力,那么仍不适合闻法,所以,必须具有大精进心。月称论师
于《四百论疏》说:在三种弟子功德之后,加上“专注”及“尊敬教法‧法师”两种功德
,总数便有五种。这五种功德又可归纳为四种:
于教法极为精进希求。
在听法时善能令心专注。
对教法及法师具有大恭敬心。
舍弃恶说,受持善说。
“具慧”是引生这四种功德的顺缘,“正住”则能远离偏袒违缘。
应观察这些令我们堪受上师指导的特质是否齐全,如果齐全,便要修习欢喜心。若未
齐全,便一定要尽力在后生之前获得能令它们齐全的因缘。所以便要知道听者的功德,假
如不知道这些德相,便不会察看它们是否齐全,于是便会失去我们的大目的。
作者: tangchin (tangchin)   2018-02-09 13:48:00
随喜帮行者建立正确知见!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8-02-09 14:11:00
感恩_/\_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